浅谈各地方戏曲中的梁祝

合集下载

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选修课论文课程名称:中国戏曲艺术欣赏论文题目: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系别:戏剧影视学院专业:戏剧影视导演班级:导演1班*****学号:***********任课老师:宋向阳日期:2015年10月24日赏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小时候,就听说过《梁祝》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是现如今家喻户晓的凄美故事。

在民间流传已经不止千年的《梁祝》,在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也有五六百年了,越剧版本的尤为世人称叹!在第一场中,叙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祝英台,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争取,她想去读书,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不同意,因此她设计使得自己女扮男装能去读书,在读书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并结伴去书院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便结拜为兄弟,这里为他们产生爱情埋下了伏笔,因为爱情是建立在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上的。

看的是电影版本的越剧《梁祝》当中的布景相对华丽,且写实,祝英台一身美丽活泼的衣裳,台词彰显出祝英台向往自由的性格,而在初见梁山伯时,她已然当自己是男儿身,聪明伶俐且不怯场,勇敢过人,这些都成为了后来他俩相爱的铺垫。

往后,论梁山伯的才识,是有点察觉到祝英台女儿身的身份的,但却总是随意被祝英台糊弄过去,真让人在旁干着急,两人的走步,情之真切,暗示了很多,举手抬足间皆是情谊。

在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多场戏中,最为出名且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十八相送”这一场戏。

“前面到了凤凰山。

”“凤凰山上百花开。

”“缺少芍药共牡丹。

”“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这一段词更是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情愫已经发酵,送了一程又一程,路上对话缠绵不尽,英台给了无数的暗示,梁山伯的闪躲不敢向前,只当是兄弟之情。

“巍巍兮高山,汤汤兮流水”,高山流水是中国人对知已的评价,也是爱情中的阳春白雪。

梁祝音乐鉴赏论文

梁祝音乐鉴赏论文

梁祝音乐鉴赏论文引言梁祝是一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

梁祝音乐是梁祝故事所演绎的音乐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剧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围绕梁祝音乐进行鉴赏,分析其音乐特点和艺术表现,并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1. 梁祝音乐的历史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成为了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经典代表。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并在各地剧团演出,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

梁祝音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其中以苏州梅花派、昆曲、京剧等著名戏曲形式为代表。

这些形式通过音乐、唱腔和表演来诠释梁祝故事,使其广为人知。

2. 梁祝音乐的音乐特点梁祝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首先,梁祝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节奏,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纯真爱情、相思之苦以及命运的无情。

其次,梁祝音乐重视情节表达。

音乐与剧情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推动,使剧情更加紧凑、生动。

最后,梁祝音乐追求和谐的音乐美。

音乐旋律流畅、优美,与角色的情感相契合,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 梁祝音乐的艺术表现梁祝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曲调、唱腔和表演等方面。

首先,梁祝音乐的曲调抒情明快。

曲调的起伏与梁祝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呼应,通过音乐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其次,梁祝音乐的唱腔独具特色。

不同的地方戏曲形式有不同的唱腔,例如苏州梅花派的柔和婉转、昆曲的高亢激昂等,这些唱腔都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最后,梁祝音乐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角色的表演通过音乐的伴奏和唱腔的演绎来展现,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梁祝故事的内涵。

4. 梁祝音乐的文化内涵梁祝音乐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梁祝音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

梁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制度约束和社会现实对真爱的限制。

其次,梁祝音乐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和谐”思想。

翩翩彩蝶,灼灼芬华——越剧《梁祝》的人文意蕴

翩翩彩蝶,灼灼芬华——越剧《梁祝》的人文意蕴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翩翩彩蝶,灼灼芬华———越剧《梁祝》的人文意蕴沈倩(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0)摘要:翩翩彩蝶飞至今,灼灼芬华耀神州。

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温婉清丽的唱腔、细腻真切的表演和曲折延绵的情节,令无数观众为之着迷。

岁月流转,剧目的演出形式不断更迭,其精神内核却愈发闪耀。

本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阐述对越剧《梁祝》人文意蕴的理解和体悟。

关键词:越剧;梁祝;人文蕴意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34-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66一、前言梨园百景中,有一对翩跹飞舞的彩蝶,令数代观众印象深刻,那便是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根据流传在浙江嵊县的民间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小曲。

同名小歌班小戏在浙江城乡上演了十几年。

后来,《梁祝》经名角王永春和白玉梅加工为上中下三本的连台本戏,成为久演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剧目,几乎伴随了越剧百年的光阴流转。

笔者与越剧的缘分,始于《梁祝》选段《十八相送》。

祝英台,也是笔者饰演的第一个戏曲角色。

年少的自己,只是用唱念做打描摹出英台的活泼灵巧,在隐隐中觉得一词一句蕴意深远,却还不能真正读懂梁祝二人的流转情谊。

岁月变迁,《梁祝》与笔者的缘分延续至今———在舞台上演绎人物,在剧院中潜心欣赏,在戏曲课堂上再度品析……随着阅历的增长、心性的成熟,笔者渐渐体悟出《梁祝》温婉缠绵的曲调之下的人文蕴意———冲破桎梏,追求本我;珍重情谊,坚守所爱;情系父辈,惋叹别离。

以下笔者将展开具体分析。

二、冲破桎梏,追求本我祝英台,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之一。

作为闺阁千金,她本应该遵守礼数、顺从父命,嫁到马文才家中,度过相夫教子的安稳人生。

这也是诸多古代女子的必然命运———一叶扁舟在水中飘行,任凭水流左右其航向。

越剧《梁祝》与黄梅戏《梁祝》之比较

越剧《梁祝》与黄梅戏《梁祝》之比较

越剧《梁祝》与黄梅戏《梁祝》之比较作者:盛卿珊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以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为载体的地方戏曲有很多版本,基本剧情大同小异。

越剧《梁祝》侧重典雅;黄梅戏《梁祝》稍显活泼。

越剧与黄梅戏不同的美学特征使得两版《梁祝》无论在人物形象,还是舞台呈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体现。

【关键词】越剧;黄梅戏;《梁祝》;比较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41-01宋元之后,随着梁祝故事的歌谣、唱本和戏曲大量流传,梁祝的故事逐渐家喻户晓。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修改-再演出-再修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各自剧种里的代表性剧目。

一、“男耕女织”和“才子佳人”式黄梅戏的乡俗气息,使得《梁祝》带着更质朴的农民气质,更浓郁的民间风采,更亲切的乡土气息和更秀丽的山光水色。

剧中人物形象十分贴近黄梅戏固有的男女模式——男人憨厚朴实,女子热情开朗。

二人相遇柳荫下,自报家门:一个是山沟里走出来的放牛娃,没见过世面,胸无大志,憨厚中透露着朴实、忠诚;一个是绣楼上囚禁的笼中鸟,一心想出闺房,追求自由,富有民间女子的开朗、聪慧、灵巧。

越剧清新、典雅,强调程式的力量。

剧中人物形象较符合“才子佳人”的古典戏曲创作模式。

祝英台是祝府的千金小姐,“绝色佳人”。

梁山伯虽家境未明确交代,但从他随手携带的折扇,温文尔雅的谈吐来看,其境遇明显比黄梅戏中的男主要好,见识也广。

梁祝二人相遇在“草桥亭”。

相较黄梅戏中柳荫相遇的自然,越剧《梁祝》稍显讲究。

二、“情”与“礼”反抗下性格的变异两版梁祝同属于爱情悲剧主题,黄梅戏版本侧重“情”的较量,越剧版本侧重“礼”的约束。

黄梅戏中女主人公不仅大胆制作定情信物红绣鞋以寄情思,更勇敢地托师母做媒。

《堂前婚变》时,英台“六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一抗”甚至以死相逼。

《叩墓圆情》中,英台更是主动叩墓要求山伯开门,让她“回家”。

京剧梁祝观后感

京剧梁祝观后感

京剧梁祝观后感京剧《梁祝》观后感京剧《梁祝》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京剧《梁祝》演出,深深被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所打动,这也使我对这部经典之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京剧《梁祝》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通过剧情的紧凑和演员的表演来再次诠释了这个传世之作。

这一演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保留了京剧传统元素的同时,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舞美效果,使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高超的唱腔演技,更可以通过绚丽的舞台表现感受到梁祝故事所传递的深刻情感。

整个剧目分为两个大场景: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恋与后来的悲剧结局。

第一场景中,剧组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道具,再现了故事中的黄梅戏社和禁园,使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

梁山伯的扮相憨厚,祝英台的出场华丽,两位主角的表演赋予了人物更加鲜活的形象,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的相遇和相爱而幸福。

此外,舞台上还充满了京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直击人心。

第二场景中,剧情的转折发生在祝英台的父亲去世后,女主角被迫嫁给了别人,这一幕不禁让人感到唏嘘。

悲剧的发展充满了戏剧性,男女主角之间的离别和相伴始终贯穿着整个剧目,让观众们对梁祝的爱情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

最后,梁祝在墓地相见的一幕则更是令人动容,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婉转的唱腔,将角色之间的深情和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京剧《梁祝》之所以能够在百年之后依然赢得观众们的喜爱,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的人性思考和爱情主题。

这个故事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对于爱情、人性、亲情的一种探索和反思。

观众们通过京剧《梁祝》这一媒介,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还能深入思考生活中的爱情和人性。

在观看京剧《梁祝》的过程中,我对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把戏曲、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

越剧《梁祝》发展史

越剧《梁祝》发展史
祷墓碰碑 地府阴审 文才还魂 娶亲团圆
全套戏内容概要是这样的:天上金童玉女因动了凡心,在蟠桃会上打破了琉璃杯,受王母责罚转世人间。玉女投胎祝英台,金童投胎梁山伯。祝英台长大后尤爱读书,用装病化妆看相先生等办法争取去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两人于草桥亭结拜为兄弟。他俩在杭城读书,日同食、夜同榻,情投意合。晚间山伯在梦中被天上太白金星用"酉胡 心酒"迷住心窃,又被摄去真魂,换进"痴魂",致使山伯与英台同床三载不识英台是女扮男装,错过良机,延误婚事。山伯与英台楼台相会后归家,卧病不起,临终时嘱其父母将他尸体葬于胡桥镇路口。英台出嫁,花轿至山伯墓前,英台祷墓碰碑,墓裂英台纵身跃入,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带而随入。山伯、英台、文才入墓后,游地府告状,经十殿阎王一殿一殿审下来,方知真相,阎王爷向山伯、英台说明,夫妻不能团圆是命中注定。文才与英台无缘,而与兰花院李凤奴有缘,命小鬼赶文才还阳,与凤奴结婚团圆。山伯与英台回归于庭。
越剧由"男?quot;发展到"女班"以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支兰芳,名小生屠杏花、李艳芳、竺素娥、马樟花等,她们对祝英台、梁山伯的唱腔和表演均有不同的创造,例如李艳芳演唱的《山伯回书》、支兰芳演唱的《英台哭灵》,从文字句式到唱腔曲调都有创新。马樟花为首的四季春班上演的《梁祝痛史》,不仅删掉传统老戏中如《游十殿》的荒唐迷信的情节,而且对整个剧本进行了加工提高,使《梁祝》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1885-1974年嵊县马仁村人)、张云标(1895-1975年嵊县廿八都人越剧男班四大名生之一)、白玉梅(1897-1976年嵊县贵汀人,越剧男班四大名旦之一)、相小泉(1896-1976年嵊县下相人《十八相送》首演者)等回忆,早在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嵊县的民间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小曲,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州城里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了"十八里长亭"告别,故称"十八相送"。

漫谈《梁祝》

漫谈《梁祝》

漫谈《梁祝》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吸取了昆曲的精髓,并揉和了小提琴的演奏特点,以管弦协奏的方式进行创作。

我从小就对这首协奏曲从满了感情,固执地认为这是最能够表达东方爱情的曲子了。

我小时候学小提琴时,许老师曾经让高级班的一个姐姐拉过这曲子的华彩片段,这算是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

老实讲当时听过后对《梁祝》并不怎么感兴趣,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当时只是听个片段,所以觉得这首曲子的叙事性不强,没感觉。

一直到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至今印象仍很清晰——我和姐姐从一堆废旧磁带中找到了一盘俞丽娜早年录制的《梁祝》,我们刚听个开头就收不住了,当时真把我给惊着了,觉得这曲子比以前最喜欢听的《天鹅湖》还要吸引人,接连听了好几遍。

自从那时起就一直很喜欢这曲子。

现在我更喜欢听吕思清版的,相较于以俞丽娜为代表的南派昆曲风格,我更喜欢以盛中国和吕思清为代表的北派叙事风格。

任何一首协奏曲,其精华所在都呈现在他的展开部,《梁祝》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这里我把梁祝的展开部单独拎出来,写一下我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梁祝》的展开部中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即抗婚——楼台会——投坟。

在“抗婚”这一章节中,乐曲起初还沉浸在十八相送时梁祝二人依依惜别的柔情之中,此时突然闯进的大管和大提琴合奏出的低沉音响打破了柔情满溢的气氛,紧接而来的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扎着可怕的锣声,营造出了一种类似于黑云压城的气氛,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接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一个代表封建势力的主题,即展开部的第一主题;而小提琴则以散板的节奏表现出了祝英台的惊慌与不甘,即展开部的第二主题。

第一主题中的铜管和圆号一并奏出的乐句几乎句句都有休止符,表现了封建势力的严酷与残暴;小提琴在管弦合奏的怒海狂涛中不断的以切分节奏、十六分音符疾走和颤弓交替行进,展现出了祝英台誓死抗婚的场面。

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出了小提琴强烈的反抗音调,表现出了抗婚的悲壮场面。

京剧梁祝简介

京剧梁祝简介

京剧梁祝简介
京剧《梁祝》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珍品之一。

该剧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戏剧家梅兰芳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

该剧讲述的是古代中国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梁山伯和祝英台。

他们是同窗好友,相互深爱着对方,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最终,他们决定以死相许,成为了古代中国传世的佳话。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间喜爱的爱情传说之一,也是中国戏剧中的经典故事之一。

京剧《梁祝》在音乐、舞蹈、唱腔、演技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是京剧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剧中表演形式独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演员们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舞蹈、华丽的服装和精巧的脸谱,将梁山伯和祝英台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京剧《梁祝》不仅在中国国内备受欢迎,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广。

它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在国际演出中展示中国艺术的魅力。

京剧《梁祝》是中国戏曲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真爱、忠诚和奉献精神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各地方戏曲中的《梁祝》
《梁祝》的故事是自小就听妈妈说过的,可是关于《梁祝》的戏剧,确是这次课程才开始有所接触的,觉得别有一番趣味,便对各地方戏曲对这段故事的演绎做了一番简单的比较。

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的传说,在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中都有这一题材的作品,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并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

因梁祝传说流传的广泛性,各地有关剧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尽相同,呈现出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样式,并以其丰富性、多样性,使其更具魅力。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各地流传,它的剧本、唱腔、表演、舞美设计已经基本定型。

《梁祝》中有许多经典段落,如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山伯之死、化蝶等等。

全国二百多个越剧团体,几乎都把越剧《梁祝》作为本剧团的保留剧目,许多著名越剧演员对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从唱腔到表演都有不同的创造。

人物塑造上,从现在的版本看,越剧《梁祝》典型地具备了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特征,文人意味比较浓厚
黄梅戏剧目《梁祝》在传统的故事框架内,作了较大幅度的重新创造,有意识地加强了作品的乡村民俗风味。

黄梅戏自形成至今,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唱腔简洁明快,纯朴浓郁、极富乡野气息,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功能,以及叙事与抒情兼备的极强感染力。

因此黄梅戏版本得《梁祝》则更类似民间乡村小儿女的爱情故事。

从剧本创作风格上看,相对于越剧,黄梅戏《梁祝》的文字较活泼,俚俗得可爱,乡野风味较重。

它保留了许多民间文学的精华,运用了民歌、顺口溜,这些都很可贵。

川剧《柳荫记》剧本分九折,即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说媒许亲、英台思兄、祝庄访友、马家逼婚和祭坟化鸟。

按川剧旧本,原只有结拜、相送、访友、骂媒四个单折,现在补成全本,实际只保存了前三折,骂媒几
乎全删了。

剧本结构较越剧有所欠缺。

一般的说,《柳荫记》剧本,从结拜到十八相送,是一气呵成,演出的成就也很饱满。

较之其他地方剧种,在剧本及演出上,是优胜的,但后部却不如越剧。

演员在十八相送以后,就没办法依据事态发展的情况,体会人物感情多样复杂的变化,矛盾与冲突,一层层地向灵魂深处发掘。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京剧《柳荫记》1953年首演,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

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

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剧情无变,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

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

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

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

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

“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

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

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等。

“梁祝”题材在河南戏中也不少,但大多数是一段一段的。

比如说《红罗山》、《英台求学》、《梁山伯下山》、《舅舅添箱》、《小喜子要嫁妆》等,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内容也更加生活化,故事更原生态。

这正和梁祝的故事源于汝南逐渐传播并在传播中不断发展相一致。

有人认为,目前最流行的越
剧全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的母本之一——《新刻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记》是清代河南刻本。

但是河南戏目前所演的全本《梁祝》也是从越剧移植过来的。

和其他地方戏不同的是,以前河南戏中的“梁山伯”是按丑角来演的,憨到非常可爱的程度,来衬托英台的聪明,非常有舞台效果。

每一个剧种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可是作为一个来自黄梅戏之乡的安徽人,我不免对黄梅戏的版本有不一样的偏爱,熟悉的音韵、俏皮的文字,怎能让人不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