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的改革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张居正主持的改革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制度、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整顿官制在官制方面,张居正认为官吏太多、职责不明、财政压力大。
他于1567年下令废止“中书科史”和“都察院史”,减少了职员和薪水,进一步缩减开支。
他还深入削减一些已经变得冗余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减少冗官并改变税收制度,加强财政管理。
二、刑法改革在刑法方面,张居正推行了“清吏之风”和“不杀一人”的政策。
他根据新的法律条例来重新制定了清法,取缔了许多过时的旧法律,减轻了百姓的刑罚,同时修补了一些存在漏洞的法律条款,防止了被人利用法律腐败,这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城市和贸易在城市和贸易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等地。
他大力搜刮了“沙金”,并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打击了走私行为。
此外,他还紧缩了官员的支出,优化了税收制度,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教育改革在教育方面,张居正实施了广泛的教育改革,加强了对读书人员的管控和培养。
他建立了“天启书院”,并推行科举制度,改变了以往的按区划求才,而以文化素质来选拔官员。
他还光大了图书馆、亲自编写了《天启诏敕成语》去强调国家的语文文化。
张居正的这些重大改革都非常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它们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尝试。
他除了整顿官制和改革城市和贸易,还在法律和教育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全方位改革,显示出他是一位出色的治国名臣。
虽然他的改革过程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但总体而言,张居正的改革为明朝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人进行了有价值的参考。
第8课张居正改革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2.加强边防: (1)内容 ①“内修守备”:起用________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________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
①大大提高________能力,并节省(jiéshěng)了________。
②古丰州兴起________新城。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结果:查出________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3.(2)均田税足民 (3)豪强(háoqiáng)地主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十二页,共四十页。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4.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________方面深化改革。
(1)皇帝态度的改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十八页,共四十页。
返回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配岳麓版)◆
(2)改革思想的局限是致祸之由。改革体现的是以朝廷为代 表的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这决定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是同一阶 级的内部之争,它们之间没有(méi yǒu)根本的利害冲突,这两者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激化,也可以缓解。
6.末世英雄的悲歌
作为一个改革家,张居正具有杰出的才干和坚强毅力。张居正 的失败也是他的成功招致的必然结果,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时代改革家 很难幸免的悲剧。张居正不惜摩顶放踵为之点燃的革新之火,为衰败 的王朝赢得一度光华。历史嘲讽的不是张居正改革,而是断送改革的 封建专制主义体制,这是公正的。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十九页,共四十页。
历史选修一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件

明朝还采取和平 政策,与鞑靼俺达汗 之间进行茶马市贸 易,使 “ 九边生齿日 繁,守备日固,田野 日辟,商贾日通,边 民始知有生之乐 ” ,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1、触动了豪强权贵以及腐败官吏的权益,招致强烈 反对,浮言私议、怨谤攻讦四起,这是改革失败的重 要原因。
2、明神宗的昏庸腐化和蜕变,则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 因。
(二)、但是,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 端,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吏治 的腐败又与封建君主专制密切相关,所以张居正改革 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身后毁誉
万历十年(1582年),张 居正病逝。
原因: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 败官吏的权益。
张居正墓
感悟:改革家张居正有哪些闪光点值得 今天我们去学习?
F .唐朝前朝:实行租庸调制——沿用隋朝的租庸调 制,但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G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每户按田亩与资产 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 一切杂税杂役。 H .北宋中期:实行方田均税法——按照每户占有土 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I .明朝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 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 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 少来分担。
第三,各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 A .春秋的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 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B .春秋的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C .西汉:实行编户制度——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 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D .北魏:实行租调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 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 役。 E .隋朝:实行租庸调制——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 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部分推 行以庸代役制度,但有年龄限制(年满50岁以上)。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边防新政:
(1)内修守备 前提 (2)外示羁縻 ①措施
起用边将,操练兵马 增修、加固长城
②结果: 提高了军队战守能力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影响: ①使边塞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商贸活跃 ②蒙汉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习俗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明
长
城(八达岭)
八达岭长城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 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 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依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利于农业稳定 (2)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3)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4)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第8课
张居正改革
本课重点: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张居正改革的影响及评价
明太祖 (1368-1398年在位)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 勤奋治国三十一年,整肃 吏治,严惩贪官,巩固边防, 重视农业,对社会稳定,国 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 积极作用。 但大兴冤狱,诛杀功 臣,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 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废除 丞相制,抑制贤能,使权臣 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权, 导致明中后期宦官专权, 民乱纷起。
明神宗: 万历帝朱翊钧 -贪婪的皇帝
《 帝 鉴 图 说 》
《帝鉴图说》是作为帝师的张居正组织讲臣给 皇帝编写的通俗的历史教材。
二、张居正改革内容
1.政治: 整顿吏治 措施: 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 卓有成效,为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内容: (1)“尊主权”:以法理政,要求集权上层,做 到事权归一,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强调发 挥政府的职能; (2)颁布考成法: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三级机构:逐层定期审核各级官吏政绩、实行赏罚制 度;随事考成:依据事情缓急,订立程期,置立卷宗, 由部院、六科、内阁查核,事毕销案;
简述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一、引言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履道,号东坡,是明代中期的政治家、经学家和文学家。
他在明朝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要职,以其勤政廉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著称。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背景1.明朝初期,由于战乱和政治混乱,社会秩序严重受损,国家财政困难。
2.前朝遗留下来的冗官僚机构臃肿不堪,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3.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
三、改革措施1.清理冗官:张居正认为冗官是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和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采取了大规模清理冗官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官员数量的大幅度压缩。
这一措施不仅减轻了财政负担,还提高了政府效率。
2.整顿财政: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国家财政。
他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削减了官员的薪水和福利待遇,增加了税收收入。
此外,他还创办了钱监,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
3.推行新法:张居正在明朝推行了一系列新法,以改革社会经济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历法”和“丁法”。
永历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并规定农民可以买卖土地;丁法规定每户人口按照一定比例缴纳赋税。
这些新法旨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改革教育:张居正重视教育改革,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鼓励学生学习实际技能。
他创办了太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儒学教育。
这些措施推动了明朝的教育事业发展。
5.加强边防:张居正认识到边疆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加强了边防力量,并进行了边境地区的整顿和开发,以巩固国家的疆土。
四、改革成果1.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2.官员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政府效率提高。
3.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农业生产积极性提高。
4.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儒学思想传播广泛。
5.边境地区安全形势得到改善。
五、评价张居正改革在明朝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内外交困 -----客观原因
A政治腐败 B财政亏空 土地兼并 C阶级矛盾激化 官府搜刮 D边防松弛 北方蒙古贵族南下劫掠 东南倭寇猖獗葡占澳门
2.明神宗的支持----政权因素
3.张居正的才识与决心----个人因素
明神宗 (1563-1620)
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年号万历。神宗即位 时,年仅10岁,由张 居正辅政。张居正推 行“一条鞭法”,使 明王朝有所振兴。 1582年朱翊钧亲政 , 废止张居正的改革措 施。
3、影响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兔差;富商大 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 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未” -----《明穆宗实录》
据材料分析该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减轻了手工业者的负担, B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 C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D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E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二)实施边防新政 1、措施
①内修守备 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②外示羁縻 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影响
①使边塞得到开发
②蒙汉之间相互熏染融合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三)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1、背景
A土地兼并严重 B清丈田地卓有成效;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内容 A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亩的地主 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贫民减轻负担。 B简化手续由宫府直接征办 , 限制豪强地主 盘 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计亩征银交钱代役 ,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大量 农产品纳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 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失败原因
历史《张居正改革》课件

在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他推 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被誉为“张居正改革”。
05
张居正改革的局限与不足
改革的局限
未能全面推行
张居正的改革在某些地区未能得到全面推行,仅在部分地区得 到实施,这限制了改革的影响范围。
依赖权力的强制
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权力的强制,可能引发了部分 官员和地主的反对。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统一赋 役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商贸
张居正放松海禁,鼓励商贸, 促进经济发展。
减轻农民负担
张居正减轻农民负担,取消部 分杂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03
张居正改革影响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强化了明朝的统治
张居正改革通过整顿财政、加强税收、精简机构等措施,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显 著改善,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促进了思想解放
改革期间,张居正提倡思想解放,鼓励学者研究时务,推动了思想文
化的繁荣和发展。
03
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如著名的“一
条鞭法”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展示了改革力量
张居正的改革展示了改革的力量,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国 家的根本问题,这对当时的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矛盾加剧。
财政困难
02
国家财政收入不足,支出庞大,财政赤字严重,国家经济陷入
困境。
商业发展
03
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商业资本开始兴起,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
限制,商业发展受到压制。
02
张居正改革内容
整顿吏治
张居正改革

鞑靼劫掠
南京(应天 南京 应天) 应天
一、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1、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 政治危机 政治腐败,屡出昏君;吏治败坏 败坏, (1)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屡出昏君;吏治败坏,
农民起义 边费庞大,官员贪污,赋役紊乱 (2)财政亏空:边费庞大,官员贪污,赋役紊乱 蒙古劫掠,俺答南扰( (3)边患猖獗:蒙古劫掠,俺答南扰(少数民族 劫掠);倭宼猖獗,葡占澳门(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劫掠);倭宼猖獗,葡占澳门(外来侵略乘虚而入) );倭宼猖獗
三、张居正改革的结果与败因
1、成效: 成效: 一度使明王朝恢复了生机 2、结局: 结局: 身后毁誉 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3、败因: 败因: 保守派的反攻倒算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 明神宗的蜕变(昏庸腐化)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张居正改革的最后结局,令人扼腕叹息。假如 张居正能长寿一些; 张居正能长寿一些;假如万历皇帝始终如一地支 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持他的改革,结局会怎样呢?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 张居正改革的确能减轻当时的社会积弊,缓和 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 社会矛盾,维持封建统治的短期稳定。但是,张 居正是在整个封建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的一种微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 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这就 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局限性所在。 如:土地兼并问题 根源 封建土地所有制 吏治腐败改革派形成,张居正登上历 地主阶级改革派形成, 史舞台(万历年间,锐意改革的张居正升任内阁
首辅) 首辅)
二、张居正改革的主要举措
改革领域 核心措施 尊主权, 尊主权,以 政治领域 法理政 内涵 作用 以皇帝名义严明法纪 提高了行政效率, 提高了行政效率, 为全面改革铺平 审核各级官吏政绩 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