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饲料中中草药类诱食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渔用中草药的研究进展(下)

渔用中草药的研究进展(下)

3.中草药作为抗寄生虫药物常用的水产用杀虫剂,如敌百虫、阿维菌素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而中草药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残留少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环保型天然绿色药物。

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类体表和鳃部,以病鱼体表和鳃呈现小白点为特征。

Yi等(2012)研究筛选出厚朴和苦豆子对小瓜虫的杀虫效果最好。

王彬等(2017)对40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得出生姜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的滋养体、包囊和幼虫各生长阶段均有较强杀灭作用。

马泽宁(2019)将贯众与槟榔组成方剂处理严重感染小瓜虫的黄颡鱼塘,连用3天鱼病完全治愈。

Ling F.等(2013)研究得出,1.25毫克/升或更高浓度的补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醇提物在4小时内可导致小瓜虫100%的死亡率。

车轮虫引起的鱼类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病害之一,Saha M.等(2017)发现15毫克/升大蒜乙醇提取物在4天内可显著降低金鱼的车轮虫感染。

此外,研究表明重楼甲醇提取物对小林虫的驱活性达到100%(Zhou et al,2020);2.750克/升的苦楝和5.670克/升的苦参对鲤斜管虫和指状拟舟虫的体外杀灭效果最好(石宏武等,2008);皂荚、蓖麻子、仙鹤草、陈皮等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在4小时内杀灭棘头虫,常山、鸦胆子等1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可在10小时内杀灭棘头虫(喻运珍等,2004)。

三、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来源天然,因其安全可靠、对环境友好而被称为“绿色添加剂”,混合入水产基础饲料中喂养,具有诱食、促进鱼类生长和增强免疫的作用。

1.中草药作为促生长剂中草药通过促进鱼类营养代谢,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激活消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质来促进鱼类生长。

李金龙等(2013)用1.0%复方中草药(主要中药成分为杜仲、当归、山楂、白术、肉桂、小茴香、大黄、黄芩、黄芪等)添加到黄鳝基础饲料中,可显著提高黄鳝的增重率,同时肠道内消化酶活性显著增加。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o f a q ua t i c l i v e s t o c k.
Ke y Wo r ds: Chi ne s e he r b s ;f e e d a d di t i v e;a q u a c u l t u r e
随着我 国水 产养 殖 集 约 化 和 规 模 化 程度 的 不断提高 , 养 殖水 域 的污 染 日益 严 重 , 导 致 水产 动 物病 害频 发 。为 了治疗 和 预 防疾 病 , 各种 化学 合 成药 物 和抗生 素作 为 渔药被 长期 大 量使用 , 致 使 病原 微生 物 的耐药 性增 加 , 同 时还 引发~ 系列 水 域生 态环 境 和 水 产 食 品 安 全 问题 。科 学 研 究
摘 要 : 随着我 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 中草药作为水产饲料添加剂 日益受到 国内外学者 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本文就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促进水产动物摄食 、 提 高免疫、 促进生
长、 防 治疾病 、 抗 应激 以及 改 良肉品 质 方面 的研 究进 展 作一 简要 综述 , 以供 参考 。
丁培君 , 等: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 中的应 用研究进 展
一 3
囊 囊
囊 篓
中 草 药 饲 料 添 加 剂 在 水 产 养 殖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进 展
丁培 君 王长 忠
( 1 . 文登 市 畜牧局 ; 2 . 北京爱 绿 生物科 技有 限公 司 )
f e e d a d d i t i v e s a t t r a c t s a t t e n t i o n s o f ma n y s c h o l a r s . Th i s a r t i c l e b r i e f l y s u mma iz r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Chi n e s e h e r b a l f e e d a d d i t i v e s i n p r o mo t i ng f o o d i n t a k e,i mp r o v i ng i m— mu n e f u n c t i o ns ,p r o mo t i n g g r o wt h,d 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t i—s t r e s s a nd i mp r o v i n g c a r c a s s q ua l i t y

水产诱食剂研究现状和进展

水产诱食剂研究现状和进展

水产诱食剂研究现状和进展在不同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不同诱食成分即诱食剂,用来提高饲料产品的诱食作用是当前水产饲料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人们将诱食剂定义为具有使水产动物趋向饲料周围的化学物质;而具有促进摄食、持续和吞入等一系列摄饵行为的化学物质叫做促摄饵物质。

对于鱼来说具有引诱和促进两种性质的活性物质较多,所以可统称为诱食剂。

研究发现,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类型与水产动物食性有关。

一般来说,肉食和杂食性水产类动物对碱性和中性物质较敏感,而草食性水产动物则对酸性物质较敏感。

诱食剂的作用机理: 诱食剂主要由具有一定挥发性的天然物质(如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提取的浓缩物)和人工合成香味原料(如醛、酮、醇、酸、酯、醚等化合物)配制而成。

诱食剂是一种色、香、味统一的结合体。

诱食剂的特点是:一般具有鲜艳的色彩,能刺激视觉,引起食欲;散发浓郁的香气,感染周围的环境,通过刺激嗅觉,诱导动物采食;具有良好的适口性,能刺激味觉,促进动物采食。

色、香、味协同作用,构成饲料诱食剂的基本特征。

水产用诱食剂一般都是根据鱼类最喜食的动植物提取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配成人工合成提取物,通过因子除去试验而逐渐确定下来的。

它往往含有二种以上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鱼的摄食刺激有协同作用。

诱食剂通过刺激水产动物的嗅觉、味觉和视觉等使其聚集到饲料周围,加快摄食,提高采食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产动物对食物的选择行为是食物本身性状的信息特征,在水环境中化学信息显得特别重要。

在隔光和有流水的特定试验条件下,发现只有化学溶出物的信息特点和水流刺激对水产动物的趋食行为起作用,而在动物完成吞咽动作时味觉起关键作用。

诱食剂就是根据水产动物的这一特点而研制的。

水产动物的视觉能感受到颜色的刺激及光的明暗,嗅觉使鱼类有感觉气味的能力,能接受和区别水体中较低浓度化学物质的刺激,从而可寻觅和辨别食物;水产动物的味蕾几乎遍布身体的各个部位,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

水产饲料中中草药类诱食剂的研究进展

水产饲料中中草药类诱食剂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水产饲料中中草药类诱食剂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裕玉, 杨雨虹, 刘大森, Wang Yuyu, Yang Yuhong, Liu Dasen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刊名:中国饲料英文刊名:CHINA FEED年,卷(期):2010(23)1.Uyan S;Kawamura G;Archdale M V Morphology of the sense organs of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外文期刊] 2006(3)berge F;Hara T J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F-prostaglandins,putative spawning pheromones in three salmonid fishes 20033.Katsuhiko H;Taiko M Attraction activities of fruit flesh water extracts toward black abalone 1994(01)4.陈振昆;丁光陈皮对草鱼诱食作用的研究 1996(01)5.常青;于宏;梁萌青几种摄饵促进物质对红鳍东方鲀诱食活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1(01)6.苗玉涛;张亦陈;王安利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觉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海洋科学 2002(06)7.栾雅文;戴高栓;杨俊萍青鱼味觉器官的分布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 1997(06)8.路纪琪;李仲辉鲤鱼味蕾形态及分布观察 1993(02)9.吉红;李海梅;周继术4种植物粗提物对金鱼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水产科学 2008(02)10.韩妍妍;王维娜;王安利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淡水渔业 2003(01)11.郭永军;邢克智;陈成勋几种中草药对鲤鱼诱食效果的研究[期刊论文]-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5(03)12.陈楠生中国对虾摄食行为的化学感觉生理学研究---Ⅲ.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虾的摄食行为及化学感觉 199613.Zhang C B;Brown S B;Hara T J 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evidence that bile adds produced and rdeased by lake char(Salvelinus namaycush)function as chemical signals 200114.Katsuhiko H Attraction activities of herbal crude for abalone,oriental weather fish and yellowtail 1991(11)15.Kasumyan A O;Dφving K B Taste preferences in fishes[外文期刊] 2003(4)16.Hidaka I;leng C;Kohbata J Gustatory responses to organie acids in the yellowtail Seriola quinqueradiata 1992(06)17.Fishelson L;Delarea Y Taste buds on the lips and mouth of some blenniid and gobiidfishes:comparativ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外文期刊] 2004(3)18.Derby C D;Atema J The function of chemo-and mechanoreceptors in lobster(HomarusAmericanus)feeding behavior 198219.Adams M A;Johnsen P B Chemical control of feeding in herbivorous and carnivorous fish.Chemical signals in Vertebrates 198620.郑文彪;陈昊胡子鲶味蕾的表面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 1992(05)21.赵红月异育银鲫促摄食物质研究 200722.张琳琳;曾慧;张佳明中草药对鲈鱼诱食活性的研究[期刊论文]-海洋水产研究 2008(04)23.杨士懋鱼类摄饵促进物质与先进养鱼业 1994(01)24.咸玉兰;周天倪;周洵中草药复合诱食剂对鲤的诱食效果[期刊论文]-渔业经济研究 2006(05)25.吴德峰使用渔用中草药添加剂应注意的问题 199126.王敏;杨秀萍;孔令杰草鱼仔稚鱼消化器官与味蕾发育的研究 1993(01)27.王新安;马爱军;庄志猛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摄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海洋与湖沼2006(6)28.童圣英;赵艳;李宏几种常用中草药对皱纹盘鲍摄食行为的影响 1998(04)1.李红军.田夏清.Li Hongjun.Tian Xiaqing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饲料研究2005(3)2.欧阳敏.贺建华水产饲料诱食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畜牧兽医2003,30(1)3.张耀武.郭黛健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4.向枭.周兴华.Xiang Xiao.Zhou Xinghua中草药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期刊论文]-粮食与饲料工业2000(3)5.李柯懋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水产2005(8)6.王安利.苗玉涛.王维娜.胡俊荣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2002,9(3)7.张艳秋.詹勇水产动物饲料诱食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饲料2005(3)8.张继泽.吴天星.王进波.Zhang Jize.Wu Tianxing.Wang Jinbo水产饲料中核苷酸作为诱食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饲料研究2007(6)9.高冬余.李吕木.Gao Dongyu.Li Lümu水产饲料中氨基酸类诱食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饲料2008(18)10.李振.LI Zhen诱食剂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水产科技情报2005,32(4)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sl201023008.aspx。

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进展(1)

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进展(1)

渔药.饲料责任编辑胡国成一、诱食剂研究方法日本、美国、前苏联早在60年代就采用多种方法对水产动物诱食剂进行了研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电生理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水产动物接触到某些化学物质后,其嗅觉、味觉器官的兴奋性会产生变化,并引起感受器官电位的变化,这种电位变化可以用仪器记录观察,从而判断某些物质是否可以成为该种动物的诱食剂。

2.摄食行为法此法是诱食剂活性的生物鉴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迷宫法:该法是由桥本芳郎最初设计的实验水槽(如图1),其中I为入水管,S为实验液注人管。

实验鱼在C室中,注入实验液后,在一定时间内,检查集鱼窒(B)中鱼的尾数,以鱼的尾数作为实验液效果的指标。

伊奈和夫对该装置作了改进(如图2),实验液装在V瓶中,在一定时间内,以实验鱼进入A室的尾数作为实验液效果的指标。

(2)触球法(如图3):将实验饲料由St注入橡胶球S中,记录鱼的碰撞次数。

将诱食剂在实验饲料中的浓度与碰球次数进行回归分析,求出一定时间内碰撞一定次数所需的诱食剂浓度。

(3)吞食法:Hidaka将鱼类的摄食反应分为5级:0级:食物颗粒人口后吐出;1级:食物颗粒在口中停一会后吐出;2级:一小部分食物颗粒被吞下;3级:大部分食物颗粒被吞下;4级:食物颗粒全部被吞下。

3.摄食量法将实验饲料装入注射器中,每小时挤出部分饲料,记录饱食量。

以每天每百克鱼的摄食量来衡量诱食效果,也可以用自动投饵机的投饲频疗鱼病的目的。

八、用药选择同一种鱼病发生多次时,不宜只选用同一种药物进行防治,以防止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应经常换用鱼药,防止产生抗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我们应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办法来防治鱼病,仅仅对症下药是不够的,只有注意了这些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渔业生产的最大效益。

图l桥本芳郎的诱食实验水槽图2伊奈和夫的诱食实验水槽图3Carr的诱食实验水槽<中国水产》2005年第8期57水产动物诱食剂的研究进展作者:李柯懋作者单位: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810012刊名:中国水产英文刊名:CHINA FISHERIES年,卷(期):2005(8)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guosc200508037.aspx。

渔用中草药进展

渔用中草药进展

渔用中草药进展随着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化学合成药物广泛应用于水产饲料中,长期使用同一种化学合成药物,易使病原体产生抗药性,降低药效,同时也出现环境污染、药物残留等问题。

由于中草药具有天然性、无毒副残留性、无抗药性、双向调节性、促进免疫性等诸多优点,深受养殖者青睐。

养殖者使用的渔用中草药,不但有助于解决药物残留问题,而且还可以起到对鱼虾“强身健体”的作用,保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食用健康。

中草药的优点是天然性,具有数种乃至上百种天然成分组成,除目前已测知的成分外,还有些尚未测出的生物活性成分。

例如艾叶既含有芳香,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又具有抗菌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污染环境、无耐药性产生,无碍人体健康。

还具有多功能、全方位功能,具体表现在:双相调节和复合作用、激素样作用、适应原样作用、维生素样等多种作用。

现代研究其机理,证实中草药有增强和调节机体非特异抗微生物的一切积极因素和全方位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特点,抗菌、抗病毒、杀虫、驱虫、抗应激、助消化、促生长、催情增卵提高繁殖力,改进产品和风味。

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作用:1.增强免疫的作用。

现已证明许多中草药所含的糖类、生物碱、苷类和挥发油等成分,这些成分有增强免疫的作用,而且可以避免西药类免疫预防剂对动物肌体组织有交叉反应等弊端;2.激素样作用。

实践证明,中草药本身不是激素,但可以起到激素相似的作用,并有减轻或预防、消除外源激素的毒副作用,许多中草药被确认为有胜似激素的激素样的作用。

3.抗生素样作用。

有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抗菌谱,有的甚至还有抗病毒、抗真菌、螺旋体等的作用;4.双相调节作用。

处于亢奋调节为正常,处于抑制调节为兴奋,直至正常的平衡状态。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1 降低饵料系数、促生长据研究报道用辣蓼草、松针等组方,在饵料中添加1%饲喂草鱼、鲤鱼,成活率从30%-50%提高到70%-80%,亩产从150kg提高到450kg;在在1龄和2龄鲤鱼饵料中分别添加0.4%的复方中草药,可明显提高鲤鱼的生长速度18%,饵料系数降低18.2%-24%;用黄芪、山楂等组方,以1冕添加量饲喂幼鳖,可提高龄鲤的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46%和12.55%。

渔用中草药的研究进展(上)

渔用中草药的研究进展(上)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除了被用于水产养殖过程中,还常常作为饲料添加剂,在增加鱼类食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蛋白质的合成、增加酶活性、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病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朱淼等,2020)。

虽然中草药具有很多优势,但其化学成分复杂且生物活性不稳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揭示其有效成分和功能机制。

本文介绍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对其作为水产养殖用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目前在兽药范围内的中草药种类达到1000多种,其种类繁多且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因此很难对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朱淼等,2020)。

随着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越来越多的中草药进行详细研究,并确定其有效成分。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甙类、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此外还有起到营养作用的脂类、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未知促生长活性物质。

对于目前常见的渔用中草药及其主要有效成分统计见表1。

二、中草药作为水产养殖用药天然中草药毒副作用小且成本低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作用。

我国中草药品种繁多,目前已知具有免疫活性的中草药有200多种,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药有130多种,有抑杀病毒作用的中草药有50多种,能够抑菌、杀菌的中草药有400多种(胡建平,2017)。

1.中草药作为抗病毒药物中草药对于病毒的抑杀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免疫活性物质直接抑制、杀死体内病毒,阻断病毒的生物吸附、复制、增殖等过程,从而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

Wang等(2015)研究发现,绿茶提取物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能够阻断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与细胞的黏连作用,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达到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草鱼肾细胞的效果。

另一项研究表明,1.0毫克/千克EGCG可以通过阻断WSSV晚期基因的表达,显著提高拟穴青蟹的免疫能力和存活率(Wang et al,2018)。

鲫鱼中草药诱食剂的研究

鲫鱼中草药诱食剂的研究
21 .. 2实验用 鱼
鲫鱼 ( aas sarts购 自中国水产科 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 究所 , 均体重 为(5 8 Cr i ua ) su u 平 4. 2) 8± g 。运 回用 8m / 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 消毒 l 5mn后 , 0~1 i 暂养于室 内玻璃水族箱 (Dm 0 1 x .m 5 x 5m) , 喂基础 配合饲料( 2.1 , 0 内 投 表 ) 日投饲率 为 2 ~ % , 喂 1 % 3 饲 5d后选择体质 健壮 、 伤 、 无
大小整齐的鲫鱼进行实验 。水族箱 安装 水循环过滤器和加热装 置 , 其有效水体 积为 2 0L 0 。实验期 间以经过充分曝气 的 自来水作 为水 源 , 温控制 在 (941 o 持续充氧 , 3d换水 13 水 1 ) - C, 每 /。
黑龙 江 水 产
2 1 第 4期 00年
鲫 鱼 中草 药 诱 食 剂 的研 究
杨 启超 迟 健 李 宏 刚 尹 海 富
( . 龙 江 省甘 南县 畜牧 水产 局 1 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甘 南 I 2 0 ; 6 1 0
2东北农 业大学水产养殖 系 哈 尔滨 10 3 ) . 5 0 0
摘 要: 实验 采用 咬 球法 和摄 食生 长 法 相 结合 , 本 系统 地 研 究 了大 茴 香 、 叶 、 物 肽 、 苏 植 木香 、
机体新陈代谢 、 诱食等作用。近年来 中草药在畜牧 、 水产和饲料行业中得到广泛关注 , 它作为一 种绿色 饲料 添加剂具 有重要 的研究 意义 和广泛 的应用 前景 。
2 材 料与方 法 . 2 1实验材 料 .
21 . 1实 验设备 和仪器 . 水 族箱 ( . m 05m × . m) 过滤 泵 、 氧泵 、 热棒 、 1 x . 0 05 、 充 加 计数 器 、 温度 计 、 脂 棉 、 布 、 脱 纱 电 子称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饲料2010年第23期*通讯作者大量的替代性蛋白源应用于饲料生产中会引起适口性差、摄食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在配合饲料中加入促摄食物质,不仅可以提高饲料的诱食性和适口性,减少饲料消耗,而且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分泌,活跃水产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从而促进其生长(杨士懋,1994;常青等,2001)。

中草药属于纯天然物质,具有与食物同源、同体、同用的特点,许多中草药具有抗菌、抑制病毒、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中草药还含有促诱食活性物质,对水产动物的摄食行为有着极强的刺激作用,从而促进养殖动物生长和增重,同时减少水质污染(郭永军等,2005)。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中草药类物质作为诱食剂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中草药诱食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水产动物的摄食感受器与诱食机理大多数鱼类依靠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及侧线感觉发现和摄取食物(Derby 和Atema ,1982;王新安等,2006)。

在鱼类发现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视觉使鱼类能够获取食物的直接方向,而嗅觉仅能够使鱼类知道食物的存在。

也就是说,化学感觉提供食物准确的位点。

只有当化学感受器(嗅觉和味觉)直接暴露在含有化学刺激物的水体当中时,鱼类通过感受器与刺激物质的结合而感觉外界刺激(赵红月,2007)。

1.1嗅觉感受器鱼类的嗅觉器官是一对内陷的嗅囊,由一些多褶的嗅觉上皮组成。

嗅觉上皮细胞由头顶外胚层发生,下陷入皮肤,形成嗅囊,通过外鼻孔与外界相通。

嗅囊是由一些多褶的嗅觉上皮组成,它分化为嗅觉细胞和支持细胞。

嗅觉细胞呈杆状或线状,在其特大的球状细胞核周围细胞特别膨大,游离一端有纤毛,基部有神经末梢分布,最后由嗅神经通到端脑的嗅叶上,支持细胞较粗壮(苗玉涛等,2002)。

嗅觉器官作为鱼类的重要化学感受器,可以感受的刺激十分广泛,如食物的气味、地理位置、同类识别、性激素的识别等(Laberge 和Hara ,2003;Zhang 等,2001)。

鱼类的嗅觉灵敏度因其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研究发现,牙鲆的初孵鱼仔嗅囊内没有嗅觉上皮细胞,而25日龄的稚鱼嗅囊中各嗅觉细胞均已分化成熟,嗅觉功能出现。

1.2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即味蕾多呈烧瓶状,但在发生初期呈球形,随着生长中部逐渐细长。

味觉感受器由神经上皮细胞、支持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Fishelson 和Delarea ,2004;苗玉涛等,2002)。

味蕾的分布种属差异很大,与食性有很大的关系(Uyan 等,2006)。

鲤鱼味蕾主要分布在触须、唇、颚、舌、鳍等处,鳃部也有少量味蕾分布,味蕾结构及分布与其生活习性是相适应的(路纪琪和李仲辉,1993)。

青鱼味蕾分布于上唇、下唇、口角、舌、上颚及咽等处的上皮细胞间,味蕾数量随摄食部位功能不同而有所差别。

舌上的味蕾数量众多,其次是上颚和咽,口角处和上下唇最少。

味蕾的部位、数量和摄食部位是密切相关的,即结构[摘要]本文综述了中草药的诱食机理及其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中草药;水产动物;诱食剂[中图分类号]S816.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14(2010)23-0032-03[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aquatic animal as feeding attractant ,aiming to promote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quatic animals ;feeding attractant水产饲料中中草药类诱食剂的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王裕玉杨雨虹刘大森*32中国饲料2010年第23期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栾雅文等,1997)。

胡子鲶味蕾呈现多种类型,口须、唇、颌齿、舌后区、咽齿垫、咽旁侧、下咽壁、食道的上皮具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布方式的味蕾(郑文彪等,1992),而甲壳动物的味觉感受器则主要分布在口器和步足上。

鱼类的不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味蕾类型,对味蕾发育的研究表明,草鱼味蕾的形成时期与消化器官的分化以及鱼开口摄食时期同步,味蕾大小随仔鱼日龄的增加而增大,数目随鱼体的长大而增多(王敏等,1993)。

1.3诱食作用的机理水产动物的摄食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起始阶段,即发觉或意识到食物的刺激和存在;(2)寻找阶段,即寻找食物的位置,并靠近食物,有时猛咬或吞咽食物;(3)摄取阶段,即摄入食物并判断食物的适口性和可食性等。

动物对诱食剂的感应是通过动物的嗅觉、味觉和视觉来实现的。

视觉在水产动物捕食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捕食过程中,用以辨别食物的颗粒大小、形态、硬度、颜色等物理特征。

嗅觉是距离感受器,接受和区别水体中低浓度化学物质的刺激,探寻食物源的方位;味觉感受系统处于水产动物摄食过程的最后一步,决定水产动物是吞下还是吐出食物(Kasumyan和D覬ving,2003);水产动物在水中接近某种饵料物质时,嗅觉、味觉和视觉立即产生效应并相互配合,引起神经电位的变化和传导,从而决定是否接近乃至最后摄取。

2中草药的风味与诱食性中草药含有多种对生物体有益的微量成分如:多糖、绿原酸和黄酮,其诱食机理可能有以下2方面:(1)富含氨基酸、生物碱等对水产动物有强烈诱食作用的成分。

(2)中草药具有独特的味道,对水产动物的味觉、嗅觉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例如,陈皮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管内积气,增加食欲。

五味子果实具有甘、酸、辛、苦和咸五味。

山楂对胃肠功能紊乱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从而达到健脾消食作用。

木香含紫杉烯、α-紫罗兰酮、木香烯内酯、α和β木香烃、木香内酯、二氢脱氢木香内酯、木香醇和水芹烯等。

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木香单味药能通过胃肠道蠕动加快促进胃排空,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阿魏、大蒜和洋葱由于含有挥发性低分子含硫有机物而具有特殊的气味,对多种水产动物的嗅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因而具有诱食作用。

3中草药对诱食性的影响不同中草药对同一水产动物或同一中草药对不同水产动物的诱食效果有很大差异。

多香果、香芹、小豆蔻、白胡椒、大蒜、洋葱、香味薄荷、枯茗等对泥鳅和鲫鱼具较强的诱食作用,且诱食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Katsuhiko和Taiko,1994;Kat-suhiko,1991)。

童圣英等(1998)通过试验观察了皱纹盘鲍对党参等10种中草药的摄食行为反应,结果发现,中草药均未对皱纹盘鲍产生驱避效应,其中山楂对其产生显著诱食活性,这很可能是因为山楂富含某些有机酸。

有研究指出,有机酸类会对鲍产生摄食引诱性(Hidaka等,1992;Katsuhiko 和Taiko,1994)。

张琳琳等(200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中草药单体诱食剂对鲈鱼的诱食效果差异显著,其中,阿魏有显著的诱食作用,陈皮的诱食作用次之;同时发现,鲈鱼对肉桂、白芷、山楂和大茴香有一定的趋避反应。

吉红等(2008)比较和评价了4种植物粗提物对金鱼的诱食效果,研究表明,陈皮、大蒜和松针对金鱼均有显著的诱食效果,而丁香无诱食效果,且具有抑制其摄食的趋势。

Katsuhiko(1991)研究结果显示,黑鲍对苦性、香性、辛性健胃剂的趋向性较大,而大部分矫正药、强心兴奋药、兴奋剂以及部分强壮剂对黑鲍则产生驱避效应。

引起诱食效果的差异的可能有以下3点原因:(1)不同的中草药诱食活性成分的差异,导致对水生生物的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具有不同的刺激作用;(2)水生生物的嗅觉、味觉及其趋化性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以及水生生物不同发育阶段嗅觉、味觉系统的种内差异造成了水生生物对中草药的敏感性和识别性不同;(3)与中草药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浓度超过或未达到水生生物的味觉和嗅觉感受器的生理阈值,起不到诱食的效果。

可见,饲料中添加中草药诱食剂是可行的。

但由于中草药的药物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对各种水产动物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对其中促进摄食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复合中草药的诱食性对于特定的水产养殖动物而言,复合诱食剂往往比单一诱食剂效果要好,单一诱食剂可能只33中国饲料2010年第23期对水产动物嗅觉、视觉和味觉形成单一的刺激,而复合诱食剂能形成综合的诱食刺激,这种刺激更强烈,可以更好地引诱水产动物摄食(Adams和Johnsen,1986)。

咸玉兰等(2006)将阿魏、大茴香、小茴香、桂皮、芝麻、大青蚯蚓、芝麻等中草药制成8种不同浓度的中草药复合诱食剂对鲤鱼在迷宫中进行诱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所用的8种浓度的复合诱食剂对鲤均有诱食作用,其中30%、25%和20%的诱食剂对鲤的诱食效果显著。

韩妍妍等(2003)根据中草药药理设计制成6种复合试剂,以鲫鱼、史氏鲟为对象进行诱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6种中草药复合试剂对两种鱼类的诱食效果并不完全相同,复合试剂对鲫鱼都有极显著的诱食效果,仅有两种复合试剂对史氏鲟有显著的诱食作用。

张琳琳等(2008)研究认为,不同中草药复合试剂对鲈鱼的诱食效果差异很大,其中中草药组合栀子+陈皮+阿魏对鲈鱼有显著的诱食作用;而中草药组合陈皮+栀子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差异可能是由于中草药之间及与其他物质之间存在着拮抗与协同作用引起的。

在制备复合诱食剂时,把握的一个原则是,主药少而用量足,药效集中,辅药掌握在2~5种,协助主药增强疗效或帮助主药发挥其他作用(吴德峰,1991)。

5结语中草药作为水产动物重要的诱食剂,可以刺激水产动物的摄食,增加摄食量,促进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目前,中草药诱食剂的试验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确定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中草药诱食剂的种类和最佳剂量;(2)复合中草药诱食剂的拮抗与协作作用机制以及最适协作配比,以达到功能协同增强的效果;(3)影响中草药作为诱食剂作用的因素。

参考文献[1]常青,于宏,梁萌青,等.几种摄饵促进物质对红鳍东方魨诱食活性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1,16(1):8~11.[2]陈振昆,丁光.陈皮对草鱼诱食作用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l996,11(1):35~37.[3]陈楠生.中国对虾摄食行为的化学感觉生理学研究----Ⅲ.中国对虾幼体及早期仔虾的摄食行为及化学感觉[J].海洋科学,1996,2:61~67.[4]郭永军,邢克智,陈成勋,等.几种中草药对鲤鱼诱食效果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5,12(3):1~5.[5]韩妍妍,王维娜,王安利,等.不同中草药对两种淡水鱼类诱食作用的研究[J].淡水渔业,2003,33(1):13~15.[6]吉红,李海梅,周继术,等.4种植物粗提物对金鱼诱食效果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08,27(2):67~70.[7]路纪琪,李仲辉.鲤鱼味蕾形态及分布观察[J].四川动物,1993,12(2):34~36.[8]栾雅文,戴高栓,杨俊萍.青鱼味觉器官的分布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6):825~829.[9]苗玉涛,张亦陈,王安利,等.水产动物摄食化学感觉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2,26(6):20~23.[10]童圣英,赵艳,李宏,等.几种常用中草药对皱纹盘鲍摄食行为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8,13(4):71~74.[11]王新安,马爱军,庄志猛,等.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摄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6,37,556~560.[12]王敏,杨秀萍,孔令杰,等.草鱼仔稚鱼消化器官与味蕾发育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2(1):64~68.[13]吴德峰.使用渔用中草药添加剂应注意的问题[J].饲料研究,1991,1:34~35.[14]咸玉兰,周天倪,周洵,等.中草药复合诱食剂对鲤的诱食效果[J].渔业经济研究,2006,(5):35~38.[15]杨士懋.鱼类摄饵促进物质与先进养鱼业[J].水产学报,1994,18(1)∶80~83.[16]张琳琳,曾慧,张佳明,等.中草药对鲈鱼诱食活性的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8,29(4):101~105.[17]赵红月.异育银鲫促摄食物质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7.[18]郑文彪,陈昊.胡子鲶味蕾的表面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2,27(5):7~9.[19]Adams M A,Johnsen P B.Chemical control of feeding in herbivorous and carnivorous fish.Chemical signals in Vertebrates[J].New York:Plenum,1986,45~61.[20]Derby C D,Atema J.The function of chemo-and mechanoreceptors in lobster(Homarus Americanus)feeding behavior[J].J Experimental Biology,1982,98:317~327.[21]Fishelson L,Delarea Y.Taste buds on the lips and mouth of some blenniid and gobiid fishes:comparativ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J].J Fish Biology,2004,65:651~665.[22]Hidaka I,Ieng C,Kohbara J.Gustatory responses to organie acids in the yellowtail Seriola quinqueradiata[J].Nippon Suisan Gakkaishi,1992,58(6):1179~1187.[23]Kasumyan A O,D覬ving K B.Taste preferences in fishes[J].Fish and Fish-eries,2003,4:289~347.[24]Katsuhiko H.Attraction activities of herbal crude drugs for abalone,ori-ental weather fish and yellowtail[J].Nippon Suisan Gakkaishi,1991,57(11):2083~2088.[25]Katsuhiko H,Taiko M.Attraction activities of fruit flesh water extracts to-ward black abalone[J].Haliotis Discus,1994,42(1):171~177.[26]Laberge F,Hara T J.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F-prostaglandins,putative spawning pheromones in three salmonid fishes[J].J Fish Biology,2003,62:206~221.[27]Uyan S,Kawamura G,Archdale M V.Morphology of the sense organs of anchovy Engraulis japonicus[J].Fisheries Science,2006,72:540~545. [28]Zhang C B,Brown S B,Hara T J.Biochemical and physiological evidence that bile acids produced and released by lake char(Salvelinus namaycush)func-tion as chemical signals[J].J Comparative Physiology,2001,171:161~171.[通讯地址: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320室,邮编:150030]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