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后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机理研究
为什么香蕉会变黑

为什么香蕉会变黑香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水果,常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当香蕉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外皮会逐渐变黑。
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为什么香蕉会变黑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香蕉是一种屈曲果,也就是说它们在智利顶部连结果实的部位呈现一个锋利的曲线。
这个曲线部位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的。
当我们把香蕉放置在空气中时,其中的淀粉开始被果皮内的酶分解成糖,并且氧气会进入果皮。
这个过程叫做呼吸。
香蕉的呼吸可以说是比一般水果快得多,这就是为什么香蕉容易变黑的原因之一。
此外,另一个导致香蕉变黑的原因是褐变。
褐变是指香蕉皮的颜色从金黄逐渐转变为深褐色或黑色的过程。
原因是纤维素和其他含有氮的物质在果皮中的酶作用下氧化并与果皮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会产生酚类化合物,而酚类化合物在氧化的过程中就是黑色的。
另外,当香蕉受到外力挤压时,果肉内部的细胞会受到破坏,从而导致果肉中酶与其他化合物接触,进而加速了酶的分解反应,使香蕉更容易变黑。
除此之外,香蕉还会因为一些特定条件而加速变黑。
例如,当香蕉与其他含有乙烯气体的水果放在一起时,香蕉会更快地变黑。
这是因为乙烯是一种促使水果成熟和腐烂的气体,所以当香蕉暴露在乙烯气体中时,它们的呼吸过程会加速,从而导致更快的褐变和变黑。
此外,过熟的香蕉也容易变黑。
当香蕉成熟时,它们会产生更多的乙烯气体,这就加速了果皮的褐变过程。
所以当香蕉变得特别成熟时,它们的色泽会更快地变成黑色。
总结起来,香蕉会变黑的原因主要有:其呼吸过程快、受到外力挤压、受到乙烯气体影响以及果实过熟等。
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在购买香蕉后可以采取措施延缓香蕉的变黑过程。
比如,将香蕉放在室温下而非冰箱内可以减缓香蕉的呼吸过程,观察香蕉的颜色和熟度,及时食用或处理过熟的香蕉,以及分开存放香蕉和其他果蔬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香蕉,延长它们的保鲜时间。
总之,香蕉之所以会变黑,主要是因为其呼吸过程快、受外力挤压和乙烯气体的影响,以及过熟等因素的作用。
为什么香蕉会发黑

为什么香蕉会发黑香蕉是一种常见且受欢迎的水果,但许多人会发现,不久之后,他们放置的香蕉会变得黑色并逐渐变软。
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为什么香蕉会发黑呢?本文将探讨香蕉变黑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科学解释。
1. 香蕉中的乙烯释放香蕉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乙烯释放。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促进了水果的成熟过程。
当香蕉开始成熟时,它会释放更多的乙烯,从而加速自身的成熟。
这就是为什么青绿色的香蕉变黄的原因。
然而,随着成熟的进行,香蕉开始释放更多的乙烯,超过自身所需的数量。
这会导致香蕉发黑。
乙烯会促使香蕉内部的淀粉转化为糖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糖类会变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导致香蕉外皮变黑。
2. 褐变反应香蕉发黑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一种称为褐变反应的化学反应。
当香蕉受到外界刺激,如摩擦、挤压或切割时,组织内的细胞会释放一种叫作多酚氧化酶的酶类物质。
多酚氧化酶会催化香蕉内的多酚类物质与氧气结合,形成多酚氧化物。
这种多酚氧化物会使香蕉变黑。
褐变反应也常见于其他水果和蔬菜中,如苹果、梨和土豆。
3. 任督二脉根据中医学理论,香蕉的颜色变化与人体的“任督二脉”有关。
传统中医认为,香蕉的颜色反映了人体内健康状况的变化。
香蕉的黄色代表人体“任脉”的状况,黑色则代表人体“督脉”的状况。
当香蕉开始变黑时,据说这表示身体的能量正在逐渐从“任脉”转移到“督脉”,以平衡身体的阴阳能量。
尽管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许多人仍然对香蕉的变黑现象赋予了一定的重要性。
4. 预防香蕉变黑的方法虽然香蕉不可避免地会变黑,但有几种方法可以延缓这个过程:- 分离其他水果:由于香蕉释放乙烯,将其与其他水果分开存放可以减缓乙烯的释放。
- 低温存储:将香蕉放入冰箱中,可以减缓其变黑的速度。
- 使用保鲜膜:用保鲜膜包裹香蕉的香蕉尾部,可以防止乙烯从尾部释放,从而延缓其变黑。
虽然香蕉变黑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但这并不表示香蕉不再适合食用。
实际上,变黑的香蕉可能比新鲜的香蕉更甜,因为其中的淀粉转化为了糖类。
催熟香蕉实验报告过程(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催熟方法对香蕉成熟度的影响,分析不同方法对香蕉色泽、口感和营养成分的改善效果,为香蕉的保鲜和销售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香蕉:新鲜、无病虫害、大小一致的香蕉若干。
2. 乙烯利: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催熟。
3. 乙烯气体:天然植物催熟剂,用于催熟。
4.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5. 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6. 纱布:用于包裹香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香蕉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个香蕉,分别编号为A、B、C、D、E。
2. 乙烯利催熟组(A组):将A组香蕉用乙烯利溶液浸泡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室温下(25℃)催熟。
3. 乙烯气体催熟组(B组):将B组香蕉置于密封容器中,通入乙烯气体(150-300微升/升),密封2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下(25℃)催熟。
4. 自然成熟组(C组):将C组香蕉置于室温下(25℃)自然成熟。
5. 加热催熟组(D组):将D组香蕉放入电热恒温箱中,设定温度为35℃,催熟。
6. 冷藏催熟组(E组):将E组香蕉放入冰箱中,设定温度为5℃,催熟。
7.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每组香蕉的外观、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变化(1)A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但色泽较淡,部分香蕉出现黑斑。
(2)B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色泽鲜艳,无黑斑。
(3)C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色泽逐渐加深,无黑斑。
(4)D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色泽较淡,部分香蕉出现黑斑。
(5)E组:香蕉外观无明显变化,色泽较淡,部分香蕉出现黑斑。
2. 口感变化(1)A组:香蕉口感较硬,味道较淡。
(2)B组:香蕉口感适中,味道香甜。
(3)C组:香蕉口感适中,味道香甜。
(4)D组:香蕉口感较硬,味道较淡。
(5)E组:香蕉口感较硬,味道较淡。
3. 营养成分变化(1)A组: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
(2)B组: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
(3)C组: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
香蕉变色机制的研究

香蕉变色机制的研究香蕉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之一,不仅味道鲜美,还富含营养成分,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现,香蕉在成熟过程中会发生颜色变化,从青色逐渐变为黄色。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种被称作“香蕉变色机制”的生理过程。
一、香蕉变色机制的基本原理香蕉的颜色转变主要是由生物合成的乙烯所引发的。
在香蕉成熟的过程中,细胞内的乙烯合成逐渐增加,促进香蕉的色素合成与转移过程,使其从青色逐渐变为黄色。
香蕉成熟时乙烯浓度较高,这种生理物质不仅能够通过自主形成定向奔跑的茎、根、叶等不断扩散,而且还可以透过气孔进入水果内部并引发乙烯对应的生理应答,从而发生色素合成与转移,进而实现色彩变化。
另外,香蕉成熟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乙酸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活化某些酶的活性,促进香蕉的代谢与变色。
二、影响香蕉变色的因素香蕉变色的速度与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环境温度、氧气浓度、香蕉本身的品种、建树季节等都会对香蕉的变色速度产生影响。
环境温度是影响香蕉变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较高温度下,香蕉的色素合成与转移速度较快,其颜色也会变得较深;反之,在较低温度下,香蕉的变色过程则较为缓慢。
如果香蕉在单独贮藏,由于环境氧气浓度的不同,其变色速度也会有所差异。
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香蕉变色速度较快,而在较低氧气浓度情况下,则呈现较为缓慢的变色过程。
品种的不同也是影响香蕉变色速度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某些品种的香蕉成熟后颜色会变为棕色而不是黄色,而有些品种则在成熟期间变色较为迅速。
三、香蕉变色机制研究的意义香蕉变色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这个水果的成熟过程,为它的分类、保鲜、存储以及贸易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够为其他果蔬品种的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香蕉变色机制的研究还能够提高香蕉的品质和口感,从而满足人们在肉食中对香蕉的更高追求。
四、香蕉变色机制的应用与展望香蕉变色机制研究的应用已渐渐走向了实际操作。
香蕉催熟实验

实验香蕉催熟处理一、目的要求学生熟悉催熟的原理,掌握果实催熟的操作技术。
二、原理大多数果实在采收后可立即食用,但有一些果实在达到采收成熟度后则还不能食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其质地、色泽、风味才可达到食用状态;还有的果实已进入成熟期,但外观色泽还未转变到固有状态;对于这样一些果实,常采用人工催熟的方法,促进其生理后熟和物质的转变,以达到提早上市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1.材料:绿熟香蕉,固体乙烯2.试剂(要求把具体浓度表明):NaOH,H2C2O4,BaCI2,酚酞试剂。
等。
仪器:((型号:请记录)保鲜箱GY-1型果实硬度计。
手持式可溶性固形物测定仪。
干燥器、天平、电子称、研钵、滴定管四、实验内容和设计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效果。
称取一定重量的香蕉,用喷壶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后,用塑料袋包装后在实验室贮存,实验设计为:1、乙烯利浓度1000mg/Kg(第1组)2、乙烯利浓度1500mg/Kg(第2组)3、乙烯利浓度2000mg/Kg(第3组)4、乙烯利浓度0mg/Kg(第4组)五、实验步骤1、按照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处理(每组称取一定重量香蕉,进行组别、时间标记,用于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和失重率的测定。
2、测定实验室温度。
3、实验处理前进行相关品质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并记录。
①果实硬度的测定:②果皮颜色②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测定③ 果实重量的测定(标记的果实)④ 呼吸强度测定(标记的果实称重后测定):静置法:具体操作参照附文24、 催熟处理:用喷壶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后,用塑料袋包装后在实验室贮存。
5、 观察和测定毎3天进行一次,共测定3次,并实验记录。
相关品质指标。
① 果实硬度的测定:GY-1型果实硬度计。
② 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测定:手持式可溶性固形物测定仪。
③ 果实失重率的测定(标记的果实):具体操作参照附文1。
计算公式: %100%⨯-=原初重称重原初重果蔬失重率 ④ 呼吸强度测定(标记的果实称重后测定):静置法:具体操作参照附文2 ⑤ 果实腐烂度的判定:具体操作参照附文3。
为什么香蕉会变黑

为什么香蕉会变黑香蕉是许多人喜爱的水果之一,但你是否曾经注意到,当香蕉成熟后,它们的外皮会逐渐变黑?这个现象令人好奇,为什么香蕉会变黑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香蕉变黑的原因以及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香蕉的成熟过程。
当香蕉从树上采摘下来时,其外皮是绿色的。
这是因为香蕉中含有大量的氯ophyll(叶绿素),这是一种使叶子和水果显绿色的色素。
然而,当香蕉暴露在空气中时,它们开始逐渐产生另一种色素,即酚类。
酚类是一种氧化的产物,其生成是由于香蕉中的酚类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这个反应过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氧化”。
当香蕉中的酚类物质氧化时,香蕉的外皮会从绿色变成褐色甚至是黑色。
在酚类氧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化学物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多酚氧化酶存在于香蕉的细胞中,并在氧化反应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
当香蕉受损时,细胞内的多酚氧化酶与空气中的氧气相遇,并将多酚类物质氧化为酚类。
这些酚类物质进一步反应形成褐色的产物,导致香蕉外皮变黑。
此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香蕉变黑的速度和程度。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较高的温度会加快香蕉的成熟和褐化过程。
因此,如果你希望延长香蕉的保鲜期,可以将其放置在较低的温度下。
除了温度,香蕉的受损程度也会影响其变黑速度。
当香蕉受到划痕或压力时,细胞内的多酚氧化酶会更容易与氧气接触,从而导致更快的氧化反应。
因此,在处理和储存香蕉时,应当避免对其造成划痕或压力。
总结起来,香蕉变黑的原因归结为氧化反应。
香蕉中的酚类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受到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最终生成酚类产物,导致香蕉外皮的颜色变为黑色。
因此,如果你希望香蕉保持绿色,可以将其储存在低温环境中,并避免对其造成损伤。
这样可以延长香蕉的保鲜期,以及保持其外观的美观。
尽管香蕉变黑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它并不代表香蕉已经坏掉。
实际上,黑化的香蕉可能会更甜,因为酚类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了更多的糖类化合物。
为什么香蕉会变黑

为什么香蕉会变黑香蕉是人们常见的水果之一,它可口、易于携带和保存。
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香蕉在一段时间后会变黑。
那么,为什么香蕉会变黑呢?一、氧化作用当香蕉的外皮受到损伤,例如在采摘、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受到压力或擦伤,香蕉内部的细胞会受到刺激并释放出酶。
这些酶反应会导致香蕉内部的酚类化合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黑色物质。
这种氧化作用类似于铁锈的生成过程。
二、乙烯释放香蕉是一种含有乙烯的水果。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它在果实成熟的过程中会被果实本身产生,通过释放气体的方式促使果实成熟和熟化。
当香蕉成熟后,它会持续释放乙烯气体,使周围的氧气受到影响,促进了氧化反应的进行,导致香蕉变黑。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熟透的香蕉更容易出现变黑现象。
三、菌类感染除了氧化作用和乙烯的释放,香蕉还容易受到一些腐败性菌类的感染。
当香蕉皮上有微小的伤口时,细菌会进入并感染果肉,导致发黑和腐烂。
因此,保持香蕉皮的完整性和卫生是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延长香蕉的保存时间。
为了保持香蕉的新鲜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一、妥善保存将香蕉放置在阴凉、通风且干燥的地方,可以延缓其变黑的速度。
切勿将香蕉存放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避免与其他水果共存,因为一些水果会释放乙烯气体,加速香蕉变黑。
二、隔离封装将每个香蕉用保鲜膜包裹起来,可以有效地隔离香蕉与环境的接触,减少氧气的进入,从而减缓变黑的过程。
三、减少损伤在采摘和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香蕉的擦伤和压力,以减少香蕉内部酶的释放,从而降低氧化反应的速度。
总结起来,香蕉变黑是因为氧化作用、乙烯释放和菌类感染所导致。
为了保持香蕉的新鲜度,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缓变黑的速度。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了解为什么香蕉会变黑有所帮助。
从化学角度解析香蕉的变黑过程

从化学角度解析香蕉的变黑过程香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之一,其受欢迎程度不仅在于其美味可口的味道,还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便。
然而,人们在购买香蕉后不久,就会发现香蕉不断变黑,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化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香蕉在熟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的。
一、香蕉熟化过程的原理香蕉熟化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植物体内液体的变化。
成熟的香蕉含有一种名为乙烯的气体,它是一种由植物自身所产生的激素,而香蕉聚集了大量的乙烯,因此需要把香蕉独放在单独的区域,避免气体扩散至其他水果上,而导致其他水果相应地加速熟化、变质。
二、香蕉变黑的原因在香蕉熟化过程中,乙烯的逐渐释放导致香蕉的颜色和质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香蕉会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因为熟化过程中乙烯会导致叶绿素分解,使得外观变黄;其次,香蕉的表面会变得越来越软,因为乙烯可以影响蛋白质的分解,使得香蕉变得松软。
但是当香蕉熟化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香蕉的表面会出现黑斑,这也是香蕉变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之为“黑斑病”,它是由香蕉表面的物质(如细菌、真菌等)与乙烯反应所导致的,洒满酒类的橡木桶也是这一原理的体现,这会使得酒类从这些桶中获得更浓郁的味道。
三、防止香蕉变黑的方法为了避免香蕉变黑,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温度乙烯的释放速度与温度相关,温度较低的环境可以减缓香蕉的熟化速度,从而对香蕉的变黑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例如,将香蕉放进冰箱中,可以有效地减少香蕉变黑的速度。
2.控制湿度由于水分增加香蕉表面的湿度,从而加快熟化过程,因此保持香蕉表面干燥可以减缓香蕉的熟化速度,从而延缓香蕉变黑的速度。
3.保持通风香蕉熟化产生的乙烯容易在密闭环境中积聚,因此保持通风有助于排出香蕉所释放出的乙烯,从而减缓香蕉的变黑速度。
总之,香蕉变黑在化学上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它是香蕉熟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控制湿度以及保持通风等方式来减缓香蕉变黑的速度,从而延长香蕉的保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香蕉后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机理姓名与学号朱佳俊 3120100157
年级与专业大四生物系统工程
指导老师李晓丽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生物系统信息采集综合设计指导老师:李晓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香蕉后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机理研究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探究水果后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机理
2、建立水果颜色与光谱变化模型
3、熟悉近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4、学习光谱的分析处理方法实验内容和原理
二、实验原理
香蕉表皮颜色影响因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香蕉表皮红外光谱,提取特征波段的反射率,同时测定材料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两者建立模型,同时验证其模型的准确性。
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对可见光有较强烈的吸收作用,650~700 nm波段足叶绿素的强吸收带,其中叶绿素在680和700 nm波长处的吸收峰最为明显;700~750 nm波段光谱曲线陡而凡接近于直线,其斜率与植物单位叶面积所含叶绿素的含苗有关。
三、主要仪器设备:
材料:香蕉,实验所用香蕉均产自广西玉林香蕉园。
采用一系列成熟度的香蕉,最青的为8成左右。
置于常温下大约7-10天可以完成后熟作用,可以食用。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震荡搅拌器,乙醇,丙酮,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光谱测定仪,一次性手套,镊子,
剪刀,10ml试管。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实验材料分组:
挑选大小均匀、无病虫害和机械伤的不同成熟度的6组香蕉,每组两个香蕉,成熟度、外观保持基本一致。
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组,另一个作为标准组,用于绘制标准曲线,最后用实验组验证标准曲线。
2.红外光谱图像的测定:
用红外光谱仪测量每一个香蕉的近红外光谱,其中每个香蕉提取3个不同部位测定近红外光谱,将其取平均值,并做记录。
3.香蕉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每个香蕉取3个部位,每个部位切皮0.1g,用研磨机研碎。
再分别加入4ml丙酮和4ml乙醇,混匀,静置24h,待色素完全融于溶液中,利用分光光度仪测定各样品在波长为450nm、645nm、663nm 下的吸光度值。
最后利用公式计算各个色素含量。
五、实验数据纪录和处理:
因为实验数据数量较多,不在这里一一罗列。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光谱数据预处理:
为了消除高频随机噪声、仪器漂移、样本不均匀、光散射等对样本的影响,需要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
去除500nm之前波段和900nm之后波段。
定性分析:
在680nm处,反射率随着香蕉的成熟不断增加,说明香蕉对光的吸收程度在不断减小,表明叶绿素的含量在不断的减少。
由此可利用在680nm处的反射率变化来判断叶绿素的含量,从而分析香蕉的成熟度。
定量分析:
1、建立标准曲线
取标准组的光谱数据,针对特种波长680nm处的反射率,与叶绿素含量做标准曲线,结果如下:
结论:叶绿素含量与反射率并不呈现线性相关,在叶绿素高于一定值时,两者基本呈现线性关系,但斜率较小。
在再见一段区域,反射率发生突变。
叶绿素含量与反射率并不呈现线性相关,在叶绿素高于一定值时,两者基本呈现线性关系,但斜率较小。
在再见一段区域,反射率发生突变,增长较快。
在叶绿素高于一定值后,反射率基本不变。
表面香蕉成熟过程中,前期叶绿素变化较少,经过一定阶段后,由于内部物质的变化,例如乙烯的大量合成,使得叶绿素含量急剧减少,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更为明显,此时香蕉表皮基本上呈现黄色。
定量分析:
2、模型验证
取实验组的光谱数据,同时做出相关曲线。
结论:两曲线并不完全吻合,在叶绿素含量高于0.27mg/g时,曲线基本一致,但其他区域不一致,这可能与实验中的误差有关。
共同点:曲线的中间段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表明这一段叶绿素含量有
大幅度的变化,
香蕉成熟机理:
香蕉的果皮颜色变化较为一致, 随着果实的成熟由绿到黄。
颜色的变黄是由于叶绿素损失所致, 从而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
香蕉过熟, 果皮就变黑, 表示进入了衰老阶段。
实际上,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香蕉在前期变化较慢,之后变化较快,此时的表皮颜色会迅速从青色转变为黄色,从而变得成熟。
七、误差分析与改进:
实验误差来源于多个方面,从最初的选材到实验操作,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误差。
1、相同阶段的香蕉实验组和标准组香蕉并不能保证完全一致。
2、测定光谱数据时,每个香蕉所选部位生长情况可能不一致,会导致每个光谱有一定的区别。
3、测叶绿素取样时,每个部位叶绿素含量也存在不同。
4、实验仪器的操作误差。
实验不足:
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仅仅设置了6组、12个香蕉,在数据的说服力和可靠性上存在一些不足,所以最后的实验结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如果要彻底搞清楚香蕉的成熟机理,还需要更大的样本和数据,当然可以将香蕉的成熟阶段分的更细。
八、讨论心得:
这次的短学期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收获很多。
首先是实验室自主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购买,甚至是实验试剂,实验用品都是自己买的,这让我体验到了独立自主完成实验的感觉。
但其实这次实验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实验的最初,我们是准备许多根香蕉,让香蕉慢慢变黄,在这个过程中记录香蕉每一天的变化,但是,后来发现,香蕉过了好几天也还是绿的,并没有变黄的迹象。
然后,机缘巧合,我们在一家水果店里发现了各种阶段的,不同颜色的香蕉,这使得我们的实验方案能够得以改良,我们选用了不同阶段的香蕉,分别测量其光谱和叶绿素含量,最终得出结果。
但是实验也并没有很顺利的继续下去,第一次实验时,我们因为香蕉皮剪的并不细而导致叶绿素没有完全的浸出,浸出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导致实验失败了。
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用到了振荡搅拌器将香蕉皮研磨后浸泡,效果就好了很多。
总之,这次的短学期让我的自主实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九、参考文献:
[1] 李庆波,黄彦文,张广军,张倩暄,李响,吴瑾光.基于可见一近红外光谱的植物叶绿素含量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T程学院,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摩,北京2.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年12月
[2] 李云钱春梅陆旺金张昭其庞学群.香蕉和大蕉果实在不同温度下催熟后的色泽变化[D].
1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广东广州;
2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2006年
[3] 胡耀华,刘聪,熊来怡,蒋国振,郭康权.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香蕉品质检测方法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20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