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萧红
《追忆似水年华》讲解

《追忆似水年华》讲解《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首次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主人公孙少安的一生进行描写,展现了旧社会男女之间的困境和女性个体的封建束缚。
整部小说以孙少安的回忆为线索,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勾勒出他在家庭、爱情和个人成长方面的经历。
小说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写出了旧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女性通过勇敢和争取得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小说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童年、青春和成人期。
在童年时期,孙少安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无法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关爱。
他对童年的回忆充满了贫困、苦难和无奈。
青春时期是孙少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阶段。
他与童年玩伴李秀英产生了情愫,但由于家庭的阻挠和封建社会的束缚,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
在追求真爱和追寻自由的同时,孙少安也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成人期,孙少安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医生。
然而,他的人生却并不完美。
他通过回忆,回顾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生活,以及与其他女性的关系。
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夺和男性的内心困境。
《追忆似水年华》的题材和风格吸引了很多读者。
萧红以她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男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女性个体的悲惨境遇。
她通过主人公的一生,呈现出了旧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女性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不仅在描写现实生活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也通过其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反思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通过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讲解,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不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社会背景的呈现,这部小说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旧社会现实的窗口。
这也是一部值得珍藏和深入研究的文学经典之作。
萧军萧红在青岛的美好时光萧红为什么只活了31岁(最新)

【其它】战乱年代人如一片孤叶,孤苦无助的萧红,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热恋中的萧红和萧军却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
窘困的日子逼迫着他们决定离开哈尔滨。
可是到哪去呢?经济拮据使他们没有更多的路费,在外地也没有亲友可以投靠。
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1934年5月,先于他们离开哈尔滨的舒群从青岛来信向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6月11日,萧红和萧军踏上了去青岛的路途。
他们先乘火车到大连,又换上日本造的“大连丸”,“怀着鸟一般的欢心;火一般的爱!踏上祖国的海岸;投入母亲的胸怀!”(萧军)。
当青岛在海平面渐渐淡出的时刻,萧红萧军从心底里低低呼唤着:啊,祖国……两个年轻人流浪的心灵似乎突然间就有了栖息地。
到青岛后,萧红萧军租住在观象一路1号,这里地势很高,两层红瓦小楼,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推开窗扉,就可以看见远山近海。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萧军在诗中这样形容着青岛的景色。
在青岛,他们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快乐时光。
萧红主持家务,萧军在《青岛晨报》编副刊,他们有了微薄的稿酬收入。
那时候,萧军常常脖子上系个黑蝴蝶结,手里拿着三角琴,边走边弹。
萧红穿着花短褂,黑裙子,乖巧地跟随着萧军,他们一路唱着歌儿,去游泳、划船、溜冰、会友……就在这相对平稳的日子里,萧红开始构思和写作《生死场》了。
《生死场》像一首长篇散文诗,全书17章犹如17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从不同侧面画出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的苦难遭际、敌人的凶残暴虐、人民的英勇斗争。
萧红以浓郁、感伤的抒情笔调不仅写出了沉滞的旧生活中苟安于残酷剥削与贫困的农民,更写出了在惨遭日寇蹂躏的黑土地上顽强站起来的农民,这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纤巧的笔致,也看到了非女性的豪迈的胸怀和对社会下层人民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注与期待。
与此同时,萧军也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这两部作品成为他们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用心血和智慧铸成的里程碑。
1934年9月萧红将《生死场》寄给了在上海的鲁迅。
萧红研究资料 哈尔滨图书馆

萧红研究(一)研究文集专著哈尔滨市图书馆萧红专题 2000.12.26 有生平作品萧红小传骆宾基建文书店1947年出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萧军与萧红香陶斋书店 1970年出版萧红资料集香陶斋书店 1970年出版萧红评传 [美]葛浩文著郑继宗译文艺书屋 1979年出版(港)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0年出版(台)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萧红传萧凤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出版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1月出版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萧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出版怀念萧红王观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2月出版梦回呼兰河谢霜天台湾尔雅出版社 1982年出版落红萧萧(长篇小说)松鹰刘慧心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3年出版萧红研究《北方论丛》编辑部编“北方论丛”丛书第4辑 1983年萧红作品欣赏杜一白张毓茂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3月出版萧军萧红外传庐湘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86年11月出版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皇莆晓涛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出版萧红文学之路铁峰著哈尔滨文艺出版社 1991年5月出版呼兰学人说萧红李重华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怀念你——萧红孙延林姜莹编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萧红现象皇甫晓涛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8月出版萧红传铁峰著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3年8月出版萧红研究一、二、三辑孙延林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李重华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火烧云——萧红小传 [日]中村龙夫著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出版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钟汝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年4月出版人鸟低飞——萧红流离的一生王小妮著长春出版社 1995年5月出版端木与萧红钟耀群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出版铁峰著载在《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 1998年出版☆萧红研究(二):生平研究文章--目录流浪人的消息——给三郎悄吟黑人《大同报》 1933 《创作通讯》 1980,4交友录第一页 [日]鹿地亘《报知新闻》(日)1937,7.15——18关于萧红 [日]高杉一郎《文艺》(日)1937,5卷11期萧军与萧红山丁《新青年》1937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0,3萧红——怒走东京田军预备追踪前往田军将赴日会萧红田军萧红的滑稽故事杜君某《作家腻事》杜居某著上海千秋出版社1937年出版香港中山图书公司1971年重印关于萧红 [日]长野贤《中国文学月报》 1940,1萧红病逝《解放日报》 1942,4.8延安文化界开会追悼女作家萧红《解放日报》1942,5.3 《新华日报》1942,6.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风雨中忆萧红丁玲《谷雨》1942,5 《中苏文化季刊》 1943,1 《北方文学》 1980,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忆女作家萧红二三事张琳《新华日报》 1942,5.6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忆萧红陈纪滢《大公报》 1942,6.22忆萧红绿川英子《新华日报》 1942,11.19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萧红的死文若《野草》 1942,4卷5,6期合刊悼萧红无垢《文化杂志》 1942,3卷2期遥寄——纪念知友萧红白朗《文艺日报》1942零落萧军《文艺日报》1942忆乃莹高原《文艺日报》1942寄念萧红刘白羽《文艺日报》1942忆萧红罗荪《最后的旗帜》重庆当今出版社1943年出版《战地》1980,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萧红死后——致某作家一狷《千秋》 1944年6月创刊号忆萧红景宋(许广平)《大公报》 1945,11.28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萧红小论——纪念萧红逝世四周年骆宾基《新华日报》 1946,1.2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在西安聂绀弩《新华日报》 1946,1.22《沉吟》上海文化供应社1948年出版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追忆萧红许广平《文艺复兴》 1946,1卷6期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记萧红女士柳亚子《怀旧集》耕耘出版社1946年出版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访萧红墓夏衍《华商报》 1946,10.22雪夜忆萧红高兰《东北民报》 1946,12.6密林里的同伴孟钊《东北民报》 1946,12.6看见萧军忆萧红冷岩《文化报》 1947,11.29忆萧红梅林《梅林文集》上海春明书店1948年出版《梅林小说散文集》文化生活出版社会性1954年出版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怀萧红——纪念她的六年祭袁大顿《星岛日报》 1948,1.22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丁玲与萧红北雁《青年知识》 1948年6月1日第34期萧红的读书故事吴费《华商报》 1948,6.19在东北女作家萧红墓前的演说郭沫若《生活报》 1948,11.21萧红莫洛《陨落的星辰》莫洛著上海人间书屋1949年出版悼萧红和满红靳以《靳以散文小说集》平明出版社1953年出版《怀念萧红》(节选萧红部分,另拟篇名“悼萧红”)清明时节忆萧红冯瑜宁《文艺杂谈》香港自学出版社1955年出版萧红孙陵《文坛交游录》高雄大业书店1955年出版关于萧红女士的事情——3月1日在中英学会文化组演讲叶灵凤《文汇报》(香港)1957,3,9忆萧红林莽《热风》 1957,4,1开花时节忆萧红阿甲《乡土》 1957,7萧红与端木智侣《文汇报》(香港)1957,8,2萧红墓发掘始末记叶灵风《文汇报》(香港) 1957,8.3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送萧红骨灰内返陈凡《文汇报》(香港)1957,8,3萧红的墓志夏果《文汇报》(香港)1957,8,3迎萧红骨灰回穗庐获《大公报》(香港)1957,8,4香港文艺界挽萧红《大公报》(香港)1957,8,4冯时熙挽萧红《大公报》1957,8,4广州作家深圳迎接萧红骨灰《大公报》 1957,8.4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文艺界祭萧红文《大公报》1957,8,4安息在祖国土地上萧红迁葬银河公墓广州昨举行迁葬悼念会《大公报》1957,8.16萧红骨灰迁葬广州市银河公墓《广州日报》 1957,8.16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萧红骨灰迁葬银河公墓周钢鸣致悼词追忆萧红一生奋斗经过《文汇报》(香港)1957,8.17萧红骨灰迁葬记辛文芷《乡土》1957,9.1萧红季林《中国作家剪影》香港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萧红的错误婚姻孙陵《浮世小品》台北正中书局1961年出版萧军与萧红 [日]鹿地亘《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月报》(日) 1962年9月5日第8号萧红与绘画欣知《新民晚报》1962,11.30Δ关外来的萧红郭英《明报晚报》 1970,5.22饱受男性欺侮的萧红赵聪《三十年代文坛点将录》香港俊人书局1970年出版关于萧红 [日]立间祥介《中国的革命与文学》第五册日本平凡社1972年出版萧红和鲁迅舒平《明报》1973,6.27田军萧红往事某先生《真报》 1973,6.27也谈萧红和鲁迅克亮《明报》 1973,7.2.3萧红谈鲁迅舒平《大公报》(香港)1975,3.10忆萧红丙公《新晚报》(香港) 1975,3.10谈萧红与鲁迅 [美] 葛浩文《抖擞》1975,9萧红的悲剧龙云灿《三十年代左翼文坛现形录》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75年出版女作家萧红李立明《中华月报》1975,11忆萧红周鲸文《时代批评》 1975,12期来自呼兰河畔的萧红余惠《海洋文艺》1976,2两个女作家 [日]秋山洋子《世界女性史》 1976年7月第17期鲁迅和萧红——学习鲁迅札记查国华蒋心焕《山东师院学报》1977,5萧红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李立明著波文书局1977年出版浅水湾畔埋芳骨——女作家萧红的一生薇薇《象牙塔外》1977年12月第21期记萧红张放《中共文艺圈外》张放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出版鲁迅与萧红姜德明《新文学史料》1978,4 《怀念萧红》Δ肖红在哈尔滨陈隄《哈尔滨日报》1978,10.15☆走向生活第一课——记萧红之一陈隄《北方文学》 1978,10萧红《中国现代作家小传》山东师范学院1978年11月出版漫谈萧红与美术刘树声《哈尔滨文艺》 1978,12读萧红遗简题书后锡金《文艺百家》 1979,1“肖红评传”选载——从青岛到上海陈隄《文艺百家》1979,1从呼兰到哈尔滨——肖红家世、早期生活和创作铁峰《文艺百家》1979,1鲁迅和萧红余时《海洋文艺》 1979,2 《新文学史料》1979,4关于萧红骨灰迁葬吕伦《大公报》(香港)1979,2.16鲁迅与萧红丁言昭《读点鲁迅丛刊》1979,3;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1☆萧红年表丁言昭《读点鲁迅丛刊》1979,3;《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1☆关于萧红刘以鬯《开卷》 1979,3萧红传略铁峰《文学评论丛刊》1979,4鲁迅题字的一张照片:关于女作家萧红的一点史料萧耘《哈尔滨文艺》1979,4Δ我们第一次应邀参加鲁迅先生的宴会萧军《人民文学》1979,5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张秀琢《海燕》1979,5 收录在《怀念萧红》和?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端木蕻良畅谈生平与创作彦华木《开卷》 1979年8月2卷1期哈尔滨之歌(之二)萧军《哈尔滨文艺》1979,8鲁迅先生书简注释及其它——我们从青岛到了上海萧军《北方文学》 1979,10萧红的一生司马长风《明报》(香港)1979,11.19.20.211940年萧红在香港卢玮銮《明报月刊》 1979,11二“萧”散记——又论萧军,再谈萧红 [美]葛浩文撰郑继宗译《明报月刊》1979,11犷健和柔弱——又论萧军,再谈萧红 [美]葛浩文《明报月报》1979,12萧红与绘画张若华《黑龙江日报》1979,12.2Δ肖红传肖风《散文》 1980,1.47;1980,2.46Δ生死场、艰辛路——肖红简传骆宾基《十月》1980,1 《华侨日报》(美)1980,6.12萧军与萧红山丁《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1Δ萧红在香港施宁《文汇报》(香港)1980,1.15 《华侨日报》(美)1980,1.18鲁迅先生书简注释及其它萧军《名作欣赏》1980,1萧红与美国作家赵凤翔《文汇报》(香港)1980,1 《新文学史料》 1980,1 收录在《怀念萧红》和《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与美国作家>补遗》葛浩文《华侨日报》(美) 1980,2.11 收录在《怀念萧红》中Δ肖红印象记吴似鸿《西湖》1980,2Δ肖红评传(选载)——从呼兰到哈尔滨陈隄《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Δ访老人,忆萧红——听梅林同志谈萧红丁言昭《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肖红的朋友和同学——访陈涓和杨范同志丁言昭《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女作家萧红少年时代二三事傅秀兰口述何宏整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0,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与舒群赵凤翔《新文学史料》1980,2Δ关于舒群邀萧红去青岛《创作通讯》 1980,4回忆肖红——访肖红呼兰故乡梁山丁《妇女》1980,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在上海住过的地方胡元亮《文汇报》(香港)1980,5.17.19.21.22绿川英子与萧红丁言昭曹予庭《战地》 1980,3 《羊城晚报》1980,7.28三个奴隶得解放伊之美《北方文学》1980,6抗战时期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他们的爱情生活的悲剧文船山《联合报》1980,6.15.16《夜哨》上的亮星——萧红梁山丁《长春》1980,6“牵牛房”忆旧袁时洁《哈尔滨日报》1980,8.3拉都路上几春宵萧军《艺术世界》1980,4关于萧红骨灰安葬的日期姜德明《新文学史料》1980,3萧红史料订正潘志旻《读书》1980,11忆萧红慕辛《羊城晚报》1980,11.26萧红在哈尔滨二三事孟希讲述何宏整理《开卷》(香港) 1980,12值得纪念的小屋——介绍萧红萧军在哈尔滨市商市街故居何宏《开卷》(香港) 1980,12离合悲欢忆肖红(附:肖红于1938年2月24日由山西运城写给高原同志的信)高原《哈尔滨文艺》1980,12 《新华文摘》1981,2Δ回忆我和肖红的一次谈话——序《肖红选集》聂绀弩《新文学史料》1981,1Δ萧红与《夜哨》沙金成《吉林日报》1981,2.2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老爷头——又论萧军,再谈萧红 [美]葛浩文撰郑继宗译《明报月刊》 1981,3肖红年谱沈昆朋《南开学报》1981,3肖红年谱(续)沈昆朋《南开学报》1981,4萧红母校考艾国忱《学习与探索》198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病逝的消息传到延安萧耘《黑龙江日报》 1981,6.13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在上海拉都路我们曾经住过的故址和三张画片萧军《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 1981,6萧红小传《创作通讯》 1981,4重见萧军忆萧红厉戎《创作通讯》 1981,4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关于萧红的母校艾国忱《创作通讯》 1981,4我所认识的萧红孙陵《台湾日报》 1981,5.6鲁迅与萧红韩文敏《创作通讯》 198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于胜等《芒种》 1981,6哈尔滨——萧红的“根” 王观泉《哈尔滨日报》1981,6.16回忆萧红沈玉贤《哈尔滨日报》1981,6.16萧红在哈生活过的地方何宏《哈尔滨日报》1981,6.16鲁迅先生头像和萧红小说插图端木蕻良《浙江画报》 1981,6鲁迅先生和萧红二三事端木蕻良《新文学史料》1981,3萧红母校“东特第一女中”的沿革艾国忱《北方论丛》 1981,5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我的回忆” 骆宾基《北方文学》1981,6Δ萧红在北京的时候李洁吾《哈尔滨文艺》1981,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肖红的另一个笔名——玲玲铁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1,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的最后四十四天戢克非等《春风》1981,8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鲁迅与萧军、萧红王德芬《芒种》 1981,9肖红中学时代拾零丁言昭《西湖》1981,1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生平著作纪年钟汝霖《北方论丛》1982,1☆坚实而可贵的一步——《萧红评传》之一章铁峰《克山师专学校》1982,1萧红年表曲守成《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创刊号Δ海滨沧桑觅旧踪——萧军、萧红在青岛戴永夏《柳泉》1982,3Δ萧红资料五则何宏《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3Δ萧红在上海事迹考丁言昭《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Δ记萧红的谈话 [苏]B?H?罗果夫《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悼萧红胡风《艺潭》1982,4关于萧红的母校艾国忱《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二萧与裴馨园黄淑英讲述肖耘整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梦回呼半河——《萧红传》选载(台湾)谢霜天《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4《萧红评传》(选载)——萧红离家出走铁峰《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Δ浅谈萧红几个问题林军等《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知友忆萧红——初访徐微同志李丹等《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家庭情况及其出走前后张抗《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萧红遇难得救孟希讲述何宏整理《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昙花一现的友情——思忆萧红金秉英《青海湖》1982,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一封有关萧红史料的短简丁言昭《社会科学》 1982,10萧红在哈尔滨铁峰《哈尔滨文史资料第一辑》 1982,12☆萧红,绝笔? [美]葛浩文《七十年代》 1983,1萧红家世匡补萧原《丹东师专学报》1983,1桃花潭水深千尺——重读骆宾基同志《萧红小传》有感丁言昭《延边大学学报》1983,2☆萧红与华岗——谈萧红致华岗的六封信华滇诃《文史哲》1983,4☆萧红的画师高仰山刘树声《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3,6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离开哈尔滨到达青岛的确实日期沙金成《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3,6Δ对待资料,必须认真——与何宏同志商榷魏书名东北现代文学史料 1983,6Δ忆黄桶镇和萧红苑茵《新民晚报》1983,8.19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王化钰《黑龙江文史资料》1983,8回忆我的姐姐——萧红张秀珂《黑龙江文史资料》1983,8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期史料补遗张抗《黑龙江文史资料》1983,8有关萧红在东京的事迹调查 [日]平石淑子著姚媛媛等译《北方文学》1984,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我的同学萧红刘俊民讲述何宏整理《大庆师专学报》1984,2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在香港的日子景华《文汇报》(香港)1984,4.2生女养女之争已矣作家萧红身世有定论《文汇报》1984,9.3关于萧红生平的两个小问题蔡学东《邵阳师专学报》1985,1呼兰县肖红研究会调查证实,肖红身世真相大白,肖红是张选三亲生女儿,生女和养女的争议消除白执君《文学报》1984,8Δ一九六二年访问萧红图画教师高昆记实钟汝霖《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9 《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茅盾与萧红钟桂松《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9Δ东京时期的萧红及其作品 [日]村田裕子著徐霖恩译《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9Δ生女养女之争已矣作家萧红身世有定论《文汇报》1984,9.3关于萧红生平的两个小问题蔡学东《邵阳师专学报》1985,1肖红身世考姜世忠《哈尔滨史志丛刊》 1985,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爱”的悲剧——忆萧红梅志《女作家》1985,2萧红身世谈葛桐《新晚报》1985,6.28萧红:青春与爱的象征肖斌如《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986,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萧红笔名释略齐广文《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986,1萧红绘画张莹《名人传记》 1986,2Δ天涯孤女有人怜——柳亚子与萧红的忘年交葛城《北方论丛》1986,3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Δ“与蓝天碧水永处”——萧红在香港逝世前后周细刚《艺谭》1986,3Δ肖红、端木蕻良与史沫特莱的友谊曹革成《大庆师专学报》1986,3漫论萧红李重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4 收录在《呼兰学人说萧红》中☆乱离杂记——忆萧军与萧红锡金《新苑》1986,4一个不幸的灵魂——现代著名作家肖红的婚变金泉《鹿鸣》1986,5萧军和萧红的悲欢离合(上)范志亭《名人传记》1986,5Δ萧军和萧红的悲欢离合(下)范志亭《名人传记》1986,6Δ柳亚子与萧红的忘年交《文汇报》1986,6.21萧红不姓肖王培乐《新晚报》 1987,1.6萧红可以姓“肖” 杨吉庆《新晚报》 1987,1.13关于“萧”和“肖” 丁启元《新晚报》 1987,2.24萧红三个笔名的含义刘兴君《新晚报》 1987,4.14萧军谈与萧红的一段恋情《广州日报》 1987,5.17萧红与柳亚子沙风《新晚报》 1987,5.22肖军眼中的肖红——肖军在香港一席谈林湄《文学报》1987,7.2萧红被开除族籍前后王连喜《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萧红为报纸副刊起名刘兴君《新晚报》 1988,3.5“伊人独憔悴”——丁玲和萧红丁言昭《艺术家》1988,1关于萧红白执君《新晚报》 1988,5.30萧红纪念卡:沙梅和秀峰巧遇萧红、姜椿芳和萧红丁言昭《艺术家》 1988,6萧红“抗议”鲁迅光弟兄《新晚报》1988,7.25“小小红军”萧红和萧军” 丁言昭《今晚报》 1988,8.28略谈“二萧”之婚变及其原因姚祖发《汇风》 1988,9温馨更爱女郎花——柳亚子与萧红病榻订交的故事黄清华《西湖》1988,10—11聂绀弩和萧红丁言昭《艺术家》1989,1塞克与萧红丁言昭《今晚报》 1989,1.23萧红在东特女一中陈隄《南岗文史》1989,1☆“请允许我叫您一声乡亲吧!”——高兰与萧红丁言昭《散文世界》 1989,2萧红墓迁穗记《人民政协报》《新晚报》 1989,5.24萧红死因辩梁德义《新晚报》 1989,8.18舒群和萧红丁言昭《今晚报》 1989,8.27萧红和田间丁言昭《中国文化报》 1989,10.29萧红故居陈列馆中的《东昌张氏宗谱书》王连喜《哈尔滨日报》1990,10.21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一辑中☆又是清明——祭萧红端木蕻良《传记文学》 1991,4萧红与《七月》的文学因缘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1,5 收录在《萧红研究》第二辑中☆萧红年表李重华、王化钰《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Δ萧红名字笔名署名绰号的考证孙延林《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萧红家世及其青少年时代王化钰《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Δ一曲别具情味的恋歌——评萧红从日本寄给萧军的信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6月☆柳亚子悼萧红王光弟《新晚报》 1992,2萧红身世之争白执君《哈尔滨日报》 1992,9.19萧红的另一个笔名玲玲铁峰《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鲁迅与萧红韩文敏《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与曹靖华——萧红研究拾遗沈卫威《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与端木蕻良方蒙《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的《一粒土泥》里栋《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的最后岁月王中仪《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纪念碑和萧红墓落成孙延林《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埋葬在心底的她——端木蕻良心里的萧红赵淑敏《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郭沫若与萧红墓李兆永《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和她逝世后的一些情况沙洵泽孙凯《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之死沈卫威《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在东京 [日]中村龙夫《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的一幅画像冯羽《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日报》1993,10.11Δ1940年萧红在香港卢玮銮《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 1993年9月Δ萧红年谱新编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访问萧红同窗闺友沈玉贤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萧红之死钟汝霖《萧红新传与十论萧红》Δ萧红小学今犹在:《萧红生平考订二题》之“二题”考订李重华《大庆社会科学》1995,2浅论萧红的爱情婚姻悲剧卢安奎《龙江社会科学》1996,4香港:萧红人生之旅的最后驿站滕晓梅《名人传记》1997,3Δ萧红在香港的最后几天钟耀群《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4Δ1932萧红发出SOS 王观泉《黑龙江日报》1998,10,16Δ。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赏析

【作品原文】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水声也是那么不断地哗啦哗啦在耳旁响,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
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
即使是很小的风雨或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或美丽。
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决不是荒凉寂寞。
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悠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或者是温习着一些细腻的情致,重读着那些曾经被迷醉过被感动过的小说,或者低徊冥思那些天涯的故人?流着一点温柔的泪,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
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予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
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有关节炎的手臂因为放在桌子上太久而疼痛,患砂眼的眼睛因为在微小的灯光下而模糊。
但幸好并没有激动,也没有感慨,我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时代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啊!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
观象一路上的名人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一路1号)

观象⼀路上的名⼈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路1号)观象⼀路上的名⼈故居——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观象⼀路1号)⼩楼犹似故时家,四⼗年前⼀梦赊。
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傍户路三叉。
深宵灯⽕迷星⽃,远浦归帆赍浪花。
往事悠悠馀⼏许,双双鸥影舞残霞。
⽣离死别两浮尘,⽟洁冰壶⼀⼨⼼。
缘聚缘分原⾃幻,花开花谢罔怆神。
珠残镜破应难⼘,⾬⾛云⾏取次分。
尽有伯⽛琴韵在,⾼⼭流⽔那堪闻。
萧军写于1979年7⽉观象⼭是青岛市区著名的⼭顶公园之⼀,此⼭海拔仅有78.9⽶,因⼭顶建有观象台⽽得名。
1918年,依⼭势修建了⼀条通往⼭顶观象台的蜿蜒⼭路,这条路在1931年分成互相交叉的两条,也就是观象⼀路和观象⼆路。
萧红萧军与舒群的旧居,就坐落在观象⼭东南麓绕⼭⽽建的观象⼀路1号院内。
房⼦当初是倪鲁平帮他们找的,两对年轻夫妇在⼀楼⽐邻⽽居。
萧军所⾔的依⼭⽽建、可以观海、门⼝道路分了三叉的⽯头⼩楼,如今仍风姿绰约,只是周围建筑树⽊林⽴,从这⾥,已⽆从看海。
⽽萧军说的门⼝分了三叉的路,现在已是汇集了包括观象⼀路、伏龙路、苏州路、龙⼭路、莱芜⼀路,合并于江苏路中段的六条道路,是青岛⽼城区少有的六岔路⼝。
⽽发⽣在这个六岔路⼝的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楼⾥的故事,从上个世纪⼆⼗年代到三⼗年代,虽然时间上各⾃短暂,其中⼈物却充满了诸多戏剧性的交集,他们的⼈⽣犹如置⾝于纷杂热闹的岔路⼝,纵然曾经相遇,⽚刻停留,却终取道不同的⽅向,分离于迥异的历史时空当中。
青岛“⽂化候鸟”的栖息地上世纪⼆三⼗年代,青岛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为这些躲避战乱的进步流wang作家提供了报刊编辑等必要的⽂化职业,成为⽀撑他们创作的经济来源。
这是青岛城市⽂化之根萌芽发育的时期,⽽三⼗年代那些来青或避难或避暑的⽂⼈名⼠,则被其称作 “⽂化候鸟”。
在⼤群的候鸟中,以萧红、萧军、舒群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青岛的成长是不争的事实。
上个世纪三⼗年代,青岛的中⽂报纸中,发⾏量最⼤的是《青岛时报》,副刊办得最好的是《青岛民报》;由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接办的《青岛晨报》,则是当时发⾏量较少的⼀家⽇报,萧军来青后担任该报副刊编辑,萧红则为《晨报》“新⼥性”周刊编辑。
萧红赏析[精华]
![萧红赏析[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4eb70d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4.png)
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有关萧红故居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有关萧红故居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萧红故居观后感1没去过萧红故居的时候,妈妈就常和我说起:萧红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女作家,而且还是一个非常爱国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只活了31岁,却写了很多书,最有名的就是《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这次去姥姥家--呼兰县,终于有机会参观萧红故居了,我别提多高兴了!一路上,我没心情看路旁的风景,心里一直在想:萧红故居会是什么样的呢?好不容易盼到站了,我第一个冲下车,拉着妈妈买了门票就直往里奔。
呀!萧红故居好大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花坛中间的一座石雕:萧红奶奶梳着一条长辫子,右手托着腮坐在那里,好像还在思考问题呢!左边是萧红祖父母住的土炕,通过客厅、暗室仓房,是萧红的房间,有梳妆台,还有很多书,都是萧红奶奶写的书,还有和鲁迅先生的书信。
后边是菜园子、果园,还有磨房。
这些都是萧红奶奶小时候常玩的地方,还有呼兰河。
萧红奶奶写的作品可多了,一共有两个展台呢!鲁迅和茅盾先生曾评价萧红奶奶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还听讲解员阿姨说,萧红奶奶写作的环境非常艰苦,经常生病,因为庸医误诊,萧红奶奶死时才年仅31岁。
我非常敬佩萧红奶奶,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我一定要像萧红奶奶一样,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做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萧红故居观后感2萧红——我最敬佩的女作家。
阳光和煦的那天,我去了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
刚走入红木大门,萧红的塑像映入眼帘,顿时闻到书香一阵阵,随着书香的味道走进了东阁门,看到她当时用的笔稿与画卷,展现出昏暗的油灯下,一杯浓茶陪她度过的整个夜晚,手不停地忙绿着,“我讲含着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人,怀着寂寞的心情……”我仿佛看到她正抚案想着,她那坚苦岁月里度过的那段幸福时光,写作留下真迹,得以明证。
我又随着“心书一页页”来到西阁门,看到萧红小时候与母亲的合照,父亲的合照,以及她乡村生活时所用的物品,“百宝盒”勾起她母亲先世,父亲逼婚的愁楚,心底的痛苦回忆。
也许,女作家有此经历才有此才思……我内心又不停地问,是不是女作家有此才思,更需厚重经历……后院呈现一片万紫千红,草长莺飞的景象。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

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萧红被萧军抛弃是因为没有“妻性”?萧军在八十年代对萧红信件注释时,专门就二萧分手写了很长文章。
在结尾处他仍然忿忿不平地写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女人只有母性、女性,而没有“妻性”。
所谓“妻性”完全是后天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大意如此)萧红就是个没有“妻性”的人,我也从来没向她要求过这一“妻性”。
“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
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在临汾车站,萧军对聂绀驽剖白自己的心迹。
萧军不断地强调萧红身上缺乏“妻性”,好像这个成为他们分手最重要的原因。
而一个好妻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柔顺,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而与萧军相伴六年的萧红,在许多细节上都可以感受到牺牲,温柔,体贴,可以说她是个合格而称职的妻子。
对待萧军,她像个小母亲一样充满了关爱与体贴,有时又像个小女儿一样任性而爱娇。
就连许广平也说:“如果有一个安定的,相当合式的家庭,使萧红先生主持家政,我相信她会弄得很体贴的。
”这是对萧红妻性的高度肯定。
在哈尔滨,萧红产下汪恩甲的女儿,忍着六天不去看婴儿一眼,不喂她吃一口奶,她无非是割舍了母爱,让自己更轻盈地作个小妻子。
在与萧军相爱期间,她一直像个小女孩一样梳着两条辫子,扎着两个蝴蝶结,从深层心理来说,她有着扮嫩的倾向,她用孩子气的打扮在掩饰自己的自卑——她早已不是女孩,她与人同居,还生过孩子。
她在情感方面对萧军的曲意迎合,让人思之落泪。
在上海,为了省钱,萧红用一袋面就过了一个月,天天烙油饼,煮大菜汤(后来在武汉萧红继续给小金巷的文人做,被他们称“萧红汤”)。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萧红一个晚上不眠不休,像晴雯一样,为着所爱的人拼了力气,为萧军赶制了一件时尚而好看的礼服。
还是她,在上海冰洞一样的屋子里,一边咳嗽,一边为萧军抄写《八月的乡村》。
抄一会儿,把手放在嘴边哈一会子热气。
后来,她远走日本,还在信里不厌其烦地写信关心着萧军的生活,关于枕头的事情她至少在三封信里提起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忆萧红、看现实发展
-------观电影《萧红》有感
她是封建家庭中走出的进步青年,她是敢爱敢恨一生追求挚爱的感性女子,她是坎坷不幸痛苦折磨中成长起来的坚强战士,她是经历战争洗礼和新旧思想大变革洗礼的杰出作家,她更是深受鲁迅先生赏识和扶持的文学才女,她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坛的不朽巨人。
她就是呼兰河水养大的家乡女作家------萧红。
很有幸,在市卫生局党委的关怀和我院党办的支持下,观看了刚刚上映的电影《萧红》,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展示了萧红抗争、苦难、觉醒、创作、情感纠葛的传奇一生。
我的思绪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被牵动着,被感动着、被刺痛着、被吸引着……我总是觉得她离我们不远,总是觉得我们有着偶然或必然的联系,总是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个故事,她的经历给我们太多的辛酸和感动,更应该给我们的是深刻的思考!
追忆萧红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现实的发展。
联想到我院的建设发展,和萧红的一生境遇也很多相同之处。
经济基础决定现实、乃至未来的发展。
2012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年收入达到了预期收入的上限,更可喜的是在我院保证合理开展医疗工作、努力创收的同时,实现了“零赔偿”的奇迹。
收入的快速、稳步增长,同志们都发现了我们的腰包比以前鼓了、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我们的福利提高了、我们
的笑容更多了、努力合理创收的思想树立了、爱岗敬业的氛围形成了。
就像萧红身无分文、被困旅馆,到生活改善不断创作,成为文坛巨人。
我们经历了蛰伏和考验,一步步走向振兴,拥抱阳光,2013年充满希望和光明的一年,综合大楼的投入使用,先进设备的进一步配置,空白领域的填补等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院领导的坚强领导,有全院职工的团结奋斗,我们必将为哈尔滨市医疗卫生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需要一种精神、需要坚持和跋涉。
萧红、萧军合著的第一本小说《跋涉》,是两位作家在困苦中挣扎、坚持,最终实现了理想的开端。
我院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很深文化底蕴、技术实力的老牌三级甲等医院,我们的历史和故事可以讲几天几夜。
一路走来,我们共同的家庭----哈尔滨市第四医院,经历了起起落落,而今天我院上档升级、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我院全体职工应该拿出奉献、敬业、主人翁的精神,以医院发展建设的大方向为指针,紧密团结在院领导班子周围,立足本职、发挥每寸光、每份热,排除万难,坚持理想和信念,艰苦跋涉,为把我院建设成为技术优良、设备先进、服务到位、素质精良、百姓信任的区域、乃至全市的医疗卫生中心而努力跋涉。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像萧红那样爱就全身心的爱,憎恶那些丑恶的事物,和鲁迅先生一样,以笔做刀枪,坚持战斗。
这与我院的行风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只有把正气弘扬,才能压倒一切歪风邪气,才能服务于我院发展建设的大局,才能使正能量不断积聚和扩散,才能更好的为我院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每位职工都能爱憎分明,都能
自觉的抵制歪风邪气,形成强大的正气力量,我们的事业何愁未来。
感慨良多,草草数笔,聊表心境,这思考没有因为笔墨停下了而终止,希望每个和我用同感的同志,不要让这思考停在眼前,要让着思考入心入脑,付诸行动。
东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吕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