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综合英语1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崔校平Unit1课文翻译

MangoThe mango is native to Southern Asia, especially Burma and Eastern India. It spread early on to Malaya, Eastern Asia and Eastern Africa. Mangos were introduced to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in 1880.芒果原产于亚洲南部,特别是缅甸和印度东部。
它很早就传播到马来亚、东亚和东非。
1880年,芒果被引入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
The mango exists in two races, one from India and the other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 Asia. The Indian race is intolerant of humidity, has flushes of bright red new growth that are subject to mildew, and bears monoembryonic fruit of high color and regular form. The Philippine race tolerates excess moisture, has pale green or red new growth and resists mildew. Its polyembryonic fruit is pale green and elongated kidney-shaped.芒果有两个种族,一个来自印度,另一个来自菲律宾和东南亚。
印度种族不耐潮湿,新长出的果实呈鲜红色,容易发生霉变,结出的单胚果颜色高亮,形状规则。
它的多胚胎果实为淡绿色,拉长的肾形。
Mangos basically require a frost-free climate. Flowers and small fruit can be killed if temperatures drop below 40'F,even for a short period. Young trees may be seriously damaged if the temperature drops below 30'F,but mature trees may withstand very short periods of temperatures as low as 25'F.The mango must have warm, dry weather to set fruit. Mangos luxuriate in summer heat and resent cool summer fog. Wet,humid weather favors anthracnose and poor fruit set.芒果需要在无霜气候下生长。
复旦大学出版社。研究生综合英语①修订版(课后习题解答+课文翻译)(1)

V. TranslationA.从更大的范围上讲,选民们往往仅因为某个政客的外表整洁清秀而对他做出有利的反应。
他的对手则因为没有生就一副令人信任的外表而常常遭到否定的评价。
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就算许多选民投一位候选人的票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但本不该当选的人,如果他有整洁清秀的形象,就会使他在势均力敌的选举中占有优势。
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而做出轻率的判断。
再回到政治这一话题上来,许多选民仅仅根据候选人公开演讲的方式就对他的能力做出判断。
然而,一个候选人可能非常善于演说,但并不一定能胜任他所竞选的职位。
我认识许多才能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是没有培养自己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但在与别人一对一的交流中却表现极为出色。
这种能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对于那些让人感觉善于辞令的人,往往产生错误的印象,因为很多情况下这种优点仅仅只是“表面现象”。
不难想象,一位外表整洁清秀、讲话娓娓动听的政治家会轻而易举地战胜一位不事张扬但更为合格的对手。
他之所以取胜仅仅是因为他的形象令人信服。
B.If you want a winning image with others, your first concern must be a winning self-image. The individual who has a losing self-image will never be able to project a winning image to others. He may be able to fool some people for a while, but his poor self-image will eventually make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relate favorably to others. Throughout the ages, great philosophers have stated, “You are what you think you are.” It is imperative for you to have good image of yourself if you want to create the s ame impression in others.No matter who you are, everything worthwhile will depend on your own self-image. Your happiness will be based on it. You will live only one life, and in order to enjoy it, you must have a winning self-image. Since we can all choose how we want to think ourselves, we should try to have positive, winning thoughts. In your own attempt to build a winning image you must begin with the self — otherwise, the image you strive for will be supported by nothing but a sand foundation.Any athlete will tell you that you must know you’re a w inner in order to be one. To many, this kind of message will sound like double-talk, but it contains an essential truth. Although you can apply this same message to anything in life, I will use athletics as the basis for illustrating my thoughts about self-images because sports involve physical exertion by which desired results can be achieved.Translation of Text形象还是表象?罗伯特⋅ L ⋅舒克成功的形象与表象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课文翻译+原文

课文原文1-7 Unit 1 The Hidden Side of Happiness1 Hurricanes, house fires, cancer, whitewater rafting accidents, plane crashes, vicious attacks in dark alleyways. Nobody asks for any of it. But to their surprise, many people find that enduring such a harrowing ordeal ultimately changes them for the better.Their refrain might go something like this: "I wish it hadn't happened, but I'm a better person for it."1飓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
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We love to hear the stories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transformed by their tribulations, perhaps because they testify to a bona fide type of psychological truth, one that sometimes gets lost amid endless reports of disaster: There seems to be abuilt-in human capacity to flourish under the most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Positive responses to profoundly disturbing experience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toughest or the bravest.In fact, roughly half the people who struggle with adversity say that their lives subsequently in some ways improved.2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学上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进发出来。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课文及翻译

Unit One核心员工的特征大卫·G.詹森1 What exactly is a key player? 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A key player is a phrase that I’ve heard about from employers during just about every search I’ve conducted. 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I asked a client --a hiring manager involved in a search --to define it for me. 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Every company has a handful of staff in a given area of expertise that you can count on to get the job done.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On my team of seven process engineers and biologist,I’ve got two or three whom I just couldn’t live without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He said.key players are essential to my organization. 他说,“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And when hire your company to recruit for us ,we expect that you’ll be going into other companies and finding just that :the staff that another manager will not want to see leave .we recruit only key players .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高等院校研究生综合英语系列教材_综合教程(上)课文翻译

Unit One核心员工的特征大卫·G.詹森1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2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
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
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
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
“我们把他们和公司顶级员工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对照。
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
”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3“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我的人事经理客户说。
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你需要帮助他们认定你有潜力成为一名核心员工。
4特征1:无私的合作者职业顾问和化学家约翰·费策尔最早提出了这个特征。
关于这个特征,人们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
它之所以值得被反复谈及,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学术界和企业间最明显的差别。
“这里需要合作,”费策尔说,“企业的环境并不需要单打独斗,争强好胜,所以表现出合作和无私精神的员工就脱颖而出了。
在企业环境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成功。
”5许多博士后和研究生在进行这种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费力。
因为生命中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扮演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色,并且要表现得比其他年轻的优秀人才更出色。
你可以藉此提高在公司的吸引力: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来自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科学家们合作——并且为你的个人履历上的内容提供事迹证明。
这个方法,加上你在描述业绩时开明地使用代词“我们”,而不是“我”,能使公司对你的看法从“单干户”转变成“合作者”。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课文翻译-打印版

U n i t O n e核心员工的特征大卫·G.詹森1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2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
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
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
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
“我们把他们和公司顶级员工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对照。
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
”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3“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我的人事经理客户说。
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你需要帮助他们认定你有潜力成为一名核心员工。
4特征1:无私的合作者职业顾问和化学家约翰·费策尔最早提出了这个特征。
关于这个特征,人们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
它之所以值得被反复谈及,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学术界和企业间最明显的差别。
“这里需要合作,”费策尔说,“企业的环境并不需要单打独斗,争强好胜,所以表现出合作和无私精神的员工就脱颖而出了。
在企业环境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成功。
”5许多博士后和研究生在进行这种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费力。
因为生命中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扮演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色,并且要表现得比其他年轻的优秀人才更出色。
你可以藉此提高在公司的吸引力: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来自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科学家们合作——并且为你的个人履历上的内容提供事迹证明。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册全文翻译

Unit 1 A 核心员工的特征1 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我请一位调研对象——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
“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2 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
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
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
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
“我们用公司顶级员工表现的高标准来评估他们。
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
” 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3 “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这位当人事经理的调研对象说。
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你需要帮助他们认定你有潜力成为一名核心员工。
4 特征1:无私的合作者职业顾问和化学家约翰·费策尔最早提出了这个特征。
关于这个特征,人们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
它之所以值得被反复谈及,是因为这一特征是校园环境和企业环境之间最明显的差别。
“这里需要合作,”费策尔说,“企业的环境并不那么强调单打独斗,争强好胜,而是更突出合作和无私的气质。
在企业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能成功。
”5许多博士后和研究生在进行这种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费力。
因为生命中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扮演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色,并且要表现得比其他年轻的优秀人才更出色。
你可以藉此提高在公司的吸引力: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来自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科学家们合作—并且为你的个人履历上的内容提供事迹证明。
这个方法,加上你在描述业绩时开明地使用代词“我们”,而不是“我”,能使公司对你的看法从“单干户转变成”“合作者”。
新世纪研究生综合英语课文翻译第一单元

Unit 1 Suggested Translation自由落体司各特·成克利[1] 直到动身的那一天, 我才感到告别和真正离家对我所产生的影响,这使我比闹钟预定的时间提前一小时醒来。
那时,我那金色的爱犬米西最后一次用力地舔了我一下表示问候,以前她那么做时, 我厌烦得要命,不过那天,我张开双臂把她搂在怀里,深情地慢慢抚摸着她,此时她那悲伤的眼神与我四目相对,她那绸缎般的皮毛摸上去比平常更加柔滑。
当然直到告别那天,我才注意到爱犬的这些特点, 这令我更加难舍难离。
[2]一整天都是这样: 我突然感到自己将会怀念许多人和事,我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因为要与那些我早已习以为常的人说再见——那些常到我工作的饭馆里的顾客,那些我好像从来都找不到时间和他们说话的人。
我不得不离开我所有的朋友,还有我总想“某天去认识”的同学。
最重要的是,我将被迫与生我养我的人分别。
[3]突然间,我那些渴望独立和自由的豪言壮语变成了可怕的现实。
我曾经说过我了不起,就要上一所名校,现在我开始感到了这些大话的压力。
没什么了不起。
我曾经那么急不可待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而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却感到自己好像并不想走了,我想那可能是因为我要到一所离家有6小时车程的大学去上学的缘故。
[4]事实上,在我决定离家的时候, 我所有的个人问题仿佛都烟消云散了,我才不在乎呢,反正我要走了。
我要向每个人表明我想走——而且,上帝作证,我整装待发。
然而,这一天到来了,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5] 老爸和继母要送我去学校,不过,我要首先和妈妈告别。
谁都知道离婚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天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吃了饭,她当时立刻就谈起我过去的一些经历来,还谈到了她第一年离家上大学的一些事情,比如零乱的宿舍、腼腆的室友、一些艺术史课。
她说得那么详细,那么热情,以至于我清楚地感到大学生活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我到学校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与我同住一层的家伙会是什么样,我多么希望教室不会在校园的另一侧,我是否会因为自助食品而发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要给当代关于克隆的争论找出一个守护圣徒的话,安迪·沃荷当之无愧。
沃荷不仅认为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刻,例如律师、哲学家、神学家以及在伊恩·维尔穆特成功克隆多利羊后,发现他们自身特长成为有线电视台夜间道德评论节目热捧对象的生物伦理学家;沃荷同时将“克隆”也就是同一现象的重复复制推向了大众文化的中心。
除了复制玛丽莲·梦露图片和金宝汤图案以外,人类现在克隆了羊。
遗憾的是,主导目前克隆争论的正是沃荷夸大其词的能力,而不是他的智慧和另类观点。
如果我们用评判一篇有说服力的哲学或法律分析的标准去武断地评判评论员文章、受欢迎的脱口秀和夜间广播节目,那会有失公允。
但大众媒体应该更多地将有思想的公共讨论引向关于人类和非人类动物克隆的法律、道德、政治、医学和科学角度。
《自然》杂志公布了伊恩·维尔穆特从一只成年羊乳细胞中成功克隆出多利羊的消息后,我和我在哈斯汀斯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样,接受了几家媒体采访。
虽然采访前我向一家洛杉矶电台广播员清楚地表明我不是一个神学家,也不代表任何宗教组织,但录音时我还是被出乎意料地问到上帝如何看待克隆以及克隆是否“违背自然创造”。
可以想像,广播员不希望讨论宗教伦理学家如何就克隆道德性问题进行早期公开演说。
相反,他只是想让我对此有一个剧烈的回应,然后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以及各式各样的宗教信徒就会蜂拥地打电话到广播电台。
除了不停地给公众灌注夸张的惊呼声和文字版本以外,媒体们一致将焦点放在涉及克隆人的问题上,却几乎一点也不关注克隆非人类动物所带来的道德影响。
我们当然要讨论克隆人的伦理性,但克隆非人类动物已经发生并值得引起人们思考其伦理性问题。
虽然我怀疑我们能否为克隆动物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证,但不应该忽视实际上进行这样的论证与仅仅假设非人类克隆总是没有问题的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很显然,人类很多时候已经把非人类动物视为商品,比如作为食物来源。
但如果克隆动物的目的是为了把它们作为“医药工厂”原料,用来制造胰岛素和其它物质,治疗人类疾病,就应该引起我们思考这种态度应该延伸多远的问题。
人类使用其它物种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义务?给人类带来的潜在医用价值是否大于鼓励人们把非人类动物视为工具并用来满足人类目标所产生的危险性?这些问题应该成为公众关于克隆讨论的一部分。
考虑到一些人对于使用陷阱捕捉野生动物的关注,对于饲养动物生活环境的关注以及在医药研究中使用和对待动物问题的关注,我觉得这方面公众信息的不足比较令人费解。
媒体对于克隆问题疯狂聚焦,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简单地假设人类只不过是他们基因的产物,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基因本质主义”。
电视主持人和电台广播员提出是否有可能组建一支全部由迈克尔·乔丹克隆人组成的篮球队。
而哲学家、神学家和其他专家已经郑重对此重申回应说,人类行为毫无疑问与基因成分有关,但是包括子宫环境、家庭动态、社会环境、营养和其它个人历史在内的一系列因素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从一个出色运动员DNA中产生的克隆人也有可能对体育不敢兴趣。
这条更为复杂的信息已经引起了更多媒体关注,我们仍然继续听到描述富人有天可能复制出他们自己,或者拥有换致命疾病小孩的父母可以创造出小孩复体之类的故事。
纽约大学科学社会学家多罗西·内尔金所指的“像天命一样的DNA”似乎还在给大众媒体带来震撼。
更重要的是,克隆问题反应出大众媒体希望通过暗示科学“进步”不可停止来培育人们对于技术和科学决定论的态度。
当然,许多科学家也赞成这些看法,并且时常拒绝承担
他们参与可能导致人类灾害有关研究的道义责任。
但是科学家不应该仅仅只做他们的研究,而把道德论证留给他人去做。
他们应该参与公众关于一些科学项目是否有害以及是否应该继续进行的讨论,因为这些项目会带来不合理的、非人性化的影响。
许多核物理学家公开批评核武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们在限制
有可能制造更有效核设备研究方面起了很大帮助。
单凭技术上可以做到重复克隆动物甚至最终克隆人类,不足以说明科学家们就像是骑着一头有能力冲垮它前面任何东西的神象。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科学研究的使命可以让它游离于道德关注这条制约所有人类其他活动的网络之外;脱离法律和社会其他东西,科学研究也不复存在。
背离这种观点也就是屈服于否认公民责任和义务的技术决定论。
尽管媒体将事情过分简单化,公民们仍然有义务去仔细审查所有相关问题。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法律、职业行为规范和制度性政策对克隆进行管理。
就学者、决策者和相关公民如何能够共同努力,更好地开展关于科学技术新发展道德问题的公共讨论,我想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科学家和伦理学家需要对彼此的工作有更全面的了解。
科学家必须知道他们研究带来的道德影响并且在公开场合讨论研究时提及这些影响。
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鼓励他们考虑道德问题。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医药和护理学校已经开设了生物伦理学课程,而从事人类基因、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理学研究的研究生也不鼓励考虑他们研究的道德方面。
同样,绝大多数伦理学家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即便如此,他们中有些人觉得自己最有权对新科学发现的道德问题进行评论。
这种认识上的缺口形成了对目前最迫切伦理问题一种不准确、不真实的概念。
例如,研究人员现在的实际困难在于将克隆非人类动物适用于开发药物产品。
在研究人员开始认真考虑研究涉及人类项目之前,需要对非人类克隆进行长时间的研究。
对科学有更多了解的伦理学家不会引导媒体关注人类克隆,他们可能会将公众争论转向克隆羊、猪和其它动物所带来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最需要公众即时讨论。
因此,我们应该在各种科学院系开设更多有关现代科学研究伦理的课程;为伦理学家提供基于人类基因、解剖学和生物学的课程,并且设立继续教育课程和论坛,把科学家和人类学学者结合起来。
第二,伦理学家需要通过更好地方式在公众媒体面前表达他们的关注。
科普型科学杂志如《科学美国》、《新科学家》、《发现》、《科学》等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普及版本,但它们也极少专门讲述所报导发现的道德含义。
遗憾的是,大多数学术期刊即便涉及科学话题的道德方面,它们也缺乏科普杂志那样广泛的读者群,比如哈斯汀斯中心报告、医学伦理杂志和剑桥医护伦理季刊等。
目前,在坚持对科学、医药和健康护理进行伦理分析方面做得最为“受欢迎”的杂志可能是《纽约时报杂志》。
如果伦理学家希望不只是用细节冗长的惊呼声来引起更多读者注意,他们需要为他们的疑虑找到合适的出口并加以宣传。
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中心主任阿瑟·凯普兰在指导明尼苏达大学生物伦理中心时曾为《圣保罗先驱报》定期撰写周刊报纸专栏。
他的专栏谈到了医学和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其他学者还没有效仿他那样做,部分原因可能是许多学者觉得为大众媒体写文章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他们错了。
提高公众对这些重要问题辩论意义的一种途径是让大学鼓励其教职员工为报纸、普及杂志甚至是社区通讯写文章。
这种方式的沟通应该被视为对其他形式公开研究的一种重要补充。
利昂·卡斯在《新共和》上发表了关于克隆的文章,其他科学家在同一刊物上也撰写了关于辅助性自杀的文章,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作品出现在受众群很广的杂志上就认为它们不那么重要。
不要忘记如果大学要获得公众支持,他们必须一直被视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一个达到这种目的很简单的方法就是鼓励大学教职员定期参与公共讨论。
最后,我们需要把公众关于科学领域内伦理问题的讨论扩展到大众媒体以外。
我们应该创建学者和社会各界公民都能参与讨论问题的论坛,以此作为对全国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活动和大学研究中心伦理学项目的补充。
除了为研究项目的学者单纯提供一个聚会场所以外,像哈斯汀斯中心、乔治城大学肯尼迪伦理学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需要开展外向性研究项目,成立包括非专家在内的社区讨论团体。
我的经验表明,公民组织成员以及社区健康团体都非常渴望讨论克隆话题,比如纽约市民健康护
理决策委员会。
我们需要越来越少的自我宣传型专家在有线电视台上面做评论,我们需要学者和公民在媒体包括本地公共电视台进行更为智慧的讨论。
我们需要不同于喋喋不休谈论的创新方式,所有那些人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就好像他们自己也是克隆出来的一样。
而观众们都像是听话的绵羊,等待着其他人去解决现在最为迫切的道德问题。
(沈家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