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中传统诗词的体现
小议诗词歌赋对中国园林艺术意境的影响

小议诗词歌赋对中国园林艺术意境的影响【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有着紧密的联系,园林意境中有对诗词歌赋的引用与升华,也有对诗词歌赋的改造与变化,同时也有借鉴诗词歌赋的结构形式,它们之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共通。
【关键词】园林意境诗词意境园林艺术1 在园林艺术中借鉴诗词歌赋的境界与场景表达意境1.1 园林艺术中借鉴诗词歌赋的内容与场景中国古典园林中,很多园林会去借鉴诗词歌赋的内容,甚至在园林中摹写诗词歌赋的场景。
在这种借鉴中,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扶孤松而盘桓”、“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等,实际上就是园林的写照;可以说,陶渊明在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种园林意境的参考与借鉴。
谢灵运的《山居赋》为汉代一大赋,虽已残缺,但其对于园林的影响在中国诗文中应该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整个赋可以认为是一个山水游记,以描写田庄的山水自然景物为主,又时时表现出作者身居其中的游乐情趣。
这种对景物环境描写的诗词歌赋在后世还有很多,它们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园林审美观。
1.2 园林艺术中引用诗词歌赋的内容在中国园林本身的命名上,有很多就是借鉴诗词歌赋而成。
如扬州何园最初名为“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诗“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明崇祯四年,王心一得到拙政园东部园地,重新构筑,名其园为“归田园居”,取自陶渊明诗《归田园居·卷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扬州耦园的“耦”字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苏州沧浪亭中的“沧浪”出自屈原”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诗句。
这种运用使中国园林艺术的诗词歌赋的意境无处不在。
1.3 景点命名上使用诗词歌赋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景点命名使用诗词境界的也很多,如苏州留园的汲古得绠处来源于韩愈的《秋怀》诗:“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摘要:中国古典园林集山水之精萃,融大自然之秀丽,透诗画之妙境,抒人物之情志,其内涵之精深,应该说是世界一绝。
中国古典诗歌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
在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情画意;意境追求;等美学特征中,无一不与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园林;中国诗词以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通过林泉丘壑、模拟自然风光发展出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可谓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典范。
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声与色、光与影、自然与人造空间统一的整体艺术,而其中之意境恰如移步换景,又不喧嚣、缛繁,总可以随观者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内涵的核心,也是古典园林的精神之魂,有意境才能形成“寓情以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
意境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和古代诗画中由来已久,自秦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山水诗、园林诗、山水画开始流行,受诗画意境概念、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园林创作的思想内涵随之发生转变,园林意境概念和理论由此萌生,并逐渐成为造园的核心理念,文士园林与山水园林诗一起代表当时新的文化潮流。
所以中国园林发展一开始就被中国古典诗歌注入构思、规划、设计、施工不可或缺的思想工具。
1.园林中的“诗情”点景、楹联以最凝炼的词、字点出景点的环境特征、景观境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美感。
而楹联以它理辩的声词,工整的的对仗,明快的节奏,饱满的韵律,精造的内涵,使人荡漾于无限。
正如红楼梦中写道:“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就比如留园中部“涵碧山房”右侧有一去处题名“恰航”,取自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的诗句。
“恰航”三面环设吴王靠,前方山池相映,波光潋滟,宛如舟行水中,“恰航”的含义是此等高雅处只好知己二三同坐,“古来圣贤皆寂寞”能与我为友的不过二三人罢了,表达了园主孤高的心态。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摘要: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本文旨在通过古诗文之与中国园林盘根错节的关系,来阐述中国文化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造园;园林艺术;意境“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中华民族历来是最具诗意的民族。
诗言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啸傲烟霞,留下无数千古传诵的诗篇佳作。
清风明月,山水之间,此为天造,人类不动一分一毫,已是惊鸿之美;而诗词歌赋、纸扇瑶琴,此为人造,同样具有鬼斧神工之美。
含蓄内敛、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亦是独具古典美、东方美的人造之物,它从不大开大合显山露水,却无时无刻不流露着造园者的文人意境。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过:“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而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所在。
根本而言,园林是人们所创造的理想世界。
真实世间难以获得的理想,乃至梦想,在此一方小小天地中得以寄托、追求和实现。
正如“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园林的最高理想境界,西方人那里是天堂的伊甸园,中国人这里则是现世的山水间。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一词早在晋代张翰《杂诗》“暮春和气生,白日照园林”中就出现了,但是古代没有专业园林家,园林大多出自文人雅仕,立意构思多来自于诗词歌赋。
园名、匾额、楹联是意境最具象的载体;而造园的一系列艺术手法及布局立意便是意境之于园林的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
1 园名、匾额、楹联1.1 园名《红楼梦》中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书中论古今,字间含大千。
园名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却能将万千气象及造园意境含蓄地表达给游者,对园景欣赏有提示和深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寻常难以注意到的特殊景象,而且因其文学性使得景致营造更加耐人寻味,实为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景观中的诗画意境和文学韵味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景观中的诗画意境和文学韵味涂强(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摘要: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是一个多元的综合审美艺术。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
是物化了的有深刻内涵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典园林以生动的形态,具体地传达出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
它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文学、诗歌、书法、绘画、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争研究。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诗画;文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含蓄的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
寄情于山水。
使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些园林反映他们的气质、情操和审美趣味是必然的。
所以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与文学诗歌绘画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
它之所以富于诗情画意的神韵.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文学典籍的支撑,诗画的渗透、点缀、形容。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名。
建筑题名,几乎都出自文学典籍或诗歌。
文学、诗歌、绘画的介入,为古典园林的美妙景致,增添深邃悠远的意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学意境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把文学的空灵境界融入到江南古典园林中。
使文学与自然之间,文学与园林、山水之间相互融通.造就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他们把园林作为寄托心灵的场所。
与园中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
“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
人与园林完全融为一体。
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
使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文学的痕迹。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融入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园林景观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
把江南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赋予了极俱东方特色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区别与西方园林景观的重要标志。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园林有着非常独到的艺术特色,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一深邃高雅的意境1. 用诗词典故表达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 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拙政园的小沧浪,其景观意境取自于《孟子·离娄》: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灌我足。
”用沧浪之水洗涤冠缨和身体的污垢, 比喻超脱尘世、志趣高洁。
苏州沧浪亭的始建者苏舜钦“除名为民”后,自水竹林木之中, 从风光月影之间, 感悟到人生的真趣, 终于有“仕宦溺人为至深”这样的感叹。
他以“沧浪”之名昭于众人, 借以抒发对官场的厌弃, 表现自己的清高和觉悟之后的畅快。
古代不少名园的主人都有类似的境界。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把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式的遁世归隐一类的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2.用比拟、联想来表达意境中国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 一在园林自身, 一在赏园者的心中。
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山水泉石以及植物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 也是对园林意种表达。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和“远香堂”的题名, 也是寓意深远。
“留听”与“远香”, 一主听觉一主嗅觉,与此两处观荷的用途并无直接联系。
“留听”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诗集)“远香”则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这两个题名既点出了两处景点的风景特色,又将视觉、听觉、嗅觉沟通在一起, 含蓄地表达了园主洁身自爱、不媚权贵的清高气质, 情景意融于一体。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园林分析

Ab ta t n t e fl d o u r n n s a e d s n,Eu o e n sy e wi o ta u u l u t a a i g i p e a l s r c :I h i fc r e t a d c p e i e l g r p a t l t u c t a lu l h c r me n n r v i s — i g ,r u tn e l c i g l c l a d n n u t r lc a a t rsi s n s e l g i n ge t o a r e s a d c u a h r c e itc .Th u h r n l z d t e c n o a i n i n n g l e a t o sa ay e h o n t t o o i e e ca sc l a d n .T h r c e i i so e Ch e a d n we e as m p sz d t r me t e a — fCh n s ls i a r e s hec a a t rs c f t i s g r e r lo e ha ie o a o h t g t h n e t n i n f ri . e to o t Ke r s y wo d :Cls ia i  ̄e P e r a sc l Ch n o t y;Ch n s r e i e e Ga d n;a a y i n l ss
中华 民族是 一 个 具 悠 久 历 史 和 文 化 传 统 的 民
深刻 的 内涵 。从一 定程 度上 来说 , 他们 是 中 国园林 风格 和特 色形 成 的主体 。南 北朝 以后 , 士大 夫多 寄
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 的中国古典 园林 , 清幽中见画 意, 细腻 中见诗情 , 平淡 中见蕴藉 , 变化 中见新奇 。 直 以浓 山缩 水 见长 , 以诗情 画 意著 世 。从 其 格局
古典诗词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古典诗词对园林设计的作用作者:彭俊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0期园林艺术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满足休闲游戏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环境。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发现古人接受园林艺术文化熏陶后给古诗词带来的影响,结合古诗词的意境与园林设计理念,为营造园林意境找到契合点,探究出一条正确的园林设计理念道路,为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传承奠定基础。
通过诗词赋予的灵感,能够表达设计师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营造古典神韵的意境,更好的服务现代人[1]。
意境、空间意识和自然意识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而古典诗词在这三方面与艺术设计不谋而合。
古典诗词和园林同属于中国古代文人精品文化、雅文化、休闲文化的范畴,两者在文化根源以及美学思想特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2]。
本文将分析古典诗词文化对园林意境、基础摆设、园林艺术的设计产生的影响。
结合古诗词的意境与园林设计理念,为营造园林意境找到契合点,探究出一条正确的园林设计理念道路。
2.园林艺术在诗词中的表现园林山石摆设与古典诗词。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
按真山之境将山石堆叠称为山石造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创造理念凝聚着设计者的艺术价值。
更有甚者,还依靠山石的千姿百态表达设计师寄托的情感。
园林中山石造型设计的要求与古典诗词的表现十分相近。
其一,宾主为首。
正如王维所言:“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
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
”此言所指在群山之中,需突山的主峰,要参差错落,高低有致。
山与山之需相互依托,就像诗词中相辅相成的宾主。
再者,显出层次。
层次的重要性在“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在曲折”中得到了表现。
山势要显出巍峨壮丽,便要讲求高低起伏。
高远的景象就需讲究前低后高层次分明。
蜿蜒错落的丘陵平岗象征着平远。
最后体现曲折环抱,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所表达出的境意,要设计出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则要求假山大小相异,开合收放,空间错综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诗词意境探析

虑未来城市生产 、 生活发展的需要 。 中国古典园林常被誉为“ 一首凝 固的诗 , 一 幅立 体 的画” , 这 与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 的 , 因此 , 中国古典 园林相较其他园林体系 , 有着独 特的魅力 。 中
典 园林对意境 的追求 , 无一不与诗文相辅相成 : 园林意 境体现诗词的美学范畴 ,而诗词借助语言传达 园林意 境 的人文感受 ;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 中讲究意境 , 而意 境 的有无决定 了诗词成就的高低。营建 中国古典 园林
3 . 1 彰 显 主 题 立意
石、 水体 、 建筑 、 动植物等 园林要素 , 通过设计者 的整理
融合 , 形成一种具有意 向性 的审美 的视 觉表达 , 使游人 凭借个人 的艺术修 养、审美趣 味 、个 人经历等展开联
想, 注入主观情感 , 或触景生情 , 或 托物言志。
园林 意境是造园者借 园林 景观寄托思想 、哲理和 为 自己建造休憩娱乐的场所 ,园林更 是文人骚客 的精 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我 国大部分 的园林都 承载着对 “ 意
境” 的追求 , 如皇家园林在意境 的营造上偏重于表现皇 权 和贵族奢华 ,私家园林则 注重表现 自然 山水 的寂静
情 感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 。 我 国古典园林 的设计 , 不仅 列 的表现手法实 现视觉 、 听觉 、 嗅觉 , 甚 至触 觉 的人 为
中国古典 园林讲究形意结合 ,造园者们仿 照 自然 风光 , 将一 山一石 、 一草一木 纳入园 内, 古语 云 : “ 一亭
国古典 园林不仅营造 出田园山水 的诗 意 , 而且将 诗歌 、 讲究 的是可游 、 可玩 、 可居 、 可赏 , 而以赏 、 品为最高境 文学 、 绘 画、 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综合 一体 。诗歌 界 , 使人寄情 山水 , 孤傲 出世 , 心游 物外不禁境 由心生 , 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载体 ,研究 中国古典 园林 必 营造 出 自己心 中的一种悠然 自 得 与物化相侔 的哲理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青浦镇 ·
• 曲水园在青浦镇城中东路东端,初建 于清乾隆十年,当时是城隍庙的灵苑。 原是城隍庙的附属园林(邑庙灵园)。 最初称灵园。 嘉庆三年 ,改名 “曲水园”,取“曲水流觞”之意。 与上海市内的豫园、南翔古漪园、嘉 曲水园 定秋霞圃、松江醉白池其名,是上海 五大园林之一。
• 圆明园“坦坦荡时愉悦坦荡的 心态。
藕园——吾爱亭
• 取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中“众鸟欣所托,吾亦爱 吾庐。”之意。反映了陶渊明省净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别树一帜的 生活情趣。园主借以写志,亭小巧玲珑,四周花木茂盛,湖石点 缀其间,环境幽静。
故宫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 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 中心也是皇帝权利的象征
• 故宫中心和轴线的思想与君 臣民的礼制观是一致的。在 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中, 这体现了尊王攘夷、皇权至 上的封建礼制思想。
醉翁亭
•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 州市西南琅琊山麓, 是全国四大名亭之 首,• 徽省著名古迹 安 之一 。醉翁亭小巧独 特,具有江南亭台特 色。它紧靠峻峭的山 壁,飞檐凌空挑出。
谢谢欣赏!
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 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 环碧三个岛屿堤岛分隔 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 “如意”、“灵芝”的形 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 成一棵“如意灵芝”树 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 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 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 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 湖区堤岛错落有序。
留园·小蓬莱
三潭映月· 小瀛洲
沧浪亭
•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 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 进行修筑,傍水造亭,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吾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 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 并作《沧浪亭记》。
寄畅园
• 取王羲之《答许椽》 诗:“取欢仁智乐, 寄畅山水阴”句中的 “寄畅”两字名园。
•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 起,将审美与艺术主体的 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 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 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 思想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 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 “画境”升华到“意境”。 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 筑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 山林的园林空间。
豫园·绮藻堂
• 以“水波如绮,藻彩 纷披”而名。堂内装 潢美观,别具一格。 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 体的木雕“寿”字, 成为“百寿图”,这 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特 色。
清代所建的颐和园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 峰塔的景致来丰富颐和园的目的。
苏州拙政园的宜两亭也是禅宗美学以小 见大的成功体现
承德避暑山庄
古典园林中传统诗词的体现
拙政园· 倚玉轩 -- “倚楹碧玉万竿长”, “蕉 “月光穿竹翠玲珑” 家 听雨轩的竹、荷、芭蕉 “听雨入秋竹”, 叶半黄荷叶碧,两
秋雨一家声”
爱晚亭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陶然亭
“更待菊黄家酿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何园· 寄啸山庄
· 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 俗称“何园”。因主人附 庸风雅,从陶渊明“倚南 窗以寄傲”、“登东皋以 舒啸”取意,为“寄啸山 庄”。
• 前面提到的避暑山庄“一池三山”的湖岛模 式及受其影响的苏州留园的“小蓬莱”,杭 州三潭映月景区的“小瀛洲”等体现了道家 思想中的自然观,在意境上表现为崇尚自然、 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 浪漫飘逸,即一种超脱世外的避世与隐逸的 心态,幻想飘飘欲仙、来去自由、长生不老 的求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