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一)文言通假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之疾病死伤)。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终鲜兄弟:鲜,同"无"。
4、常在床蓐:蓐,同"褥",草褥子、草席。
5、除臣洗马:洗,又作"先",前驱的意思。
6、猥以微贱:猥,犹"鄙",自谦之词。
7、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同"又"。
(二)古今异义古义今译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2、郡县逼迫:指郡县的官员古代的行政区划3、臣欲奉旨奔驰:驾马飞奔快跑4、实为狼狈:进退两难的情状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5、那么告诉不许:申诉对……说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7、听臣微志:任,准许用耳朵承受声音8、九岁不行:不能行走回绝他人的话(三)词类活用1、臣待汤药:名作动,喝水吃药2、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3、且臣少仕伪朝:名作动,做官4、诏书特下:方位名词做动词,下召5、催臣上道:方位名词作动词,上(路)6、那么以刘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7、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9、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动,使……过完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词作名词,处境,连绵词(三)一词多义1、矜1)自夸不矜名节2)同情,怜惜愿陛下矜愍愚诚犹蒙矜育1、以连词,表因果:因为臣以险衅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以供养无主但以刘日薄西山连词,"无以",无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连词,表目的:来谨拜表以闻动词,用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表凭借:凭,按猥以微贱2、见:"我"慈父见背3、所:……的事,……的情况实所共鉴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有所希冀4、既……终……:又……又既无叔伯,终鲜兄弟5、且:连词,况且且臣少仕伪朝(一)判断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三)定语后置句(四)介词构造后置句急于星火(五)省略句未尝废离(祖母)那么告诉(陛下)不许逮(吾)奉于圣朝,沐浴(于)清化(六)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慈父见背沐浴清化寻蒙国恩犹蒙矜育。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关:函谷关
三山:蓬莱 方丈 瀛yíng洲 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四渎dú:长江 黄河 淮水
济水 江淮河济为四渎 ——《尔雅》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
地
指示作用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
名 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
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 在山的南面 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
关于
古诗文
与
名和字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 啸一语
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 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 圣明一句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 词宗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 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 奚疑一语
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 所轻视的人
幼时由父亲命名
2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 于礼貌和尊敬
成年男20;女15由父亲或尊长取字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 阐明的作 用;因此又叫表字
白居易:字乐天 乐于顺应天命;引申为乐 于自己的处境而无忧虑乐天知命;故不 忧 ——《易·系辞上》
太阳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叫羲xī和; 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 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 阳
别称:银钩 玉钩 玉弓 弓月 金轮 玉轮 银盘 玉盘 金镜 玉 镜 银兔 玉兔 金蟾 银蟾 蟾宫 桂月 桂轮 桂宫 桂魄 广寒 清 虚 望舒 嫦娥 婵娟等
返回
天文 地理
之 地理
山川关隘ài名
江:长江 河:黄河 山:崤xiáo山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②序属三秋第三,序数词
③三尺微命表长度,数词
(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
(四)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
2.徐孺下陈藩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
3.腾蛟起风使动用法,使……起舞
4.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委屈
2.但以刘日薄西山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历职郎属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而刘夙婴(于)疾病省略表被动的介词“于”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臣具以表闻
人教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默认分类
《归去来兮辞》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辞赋,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全文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小节与小节之间或有承上启下之意,或两两相对,互相呼应,既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有回环往复之姿。首尾贯通,有意为之又似浑然天成。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语言上匠心独运不见斧凿之痕,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在遣词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很多双声词、叠韵词都是经过锤炼推敲的,但丝毫不露痕迹。
4.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判断的句子。判断句有几个标志性的提示语:……者;……也;……者……也;……者也等等)
《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一、作者、作品一)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二)王勃(唐代文学家)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三)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二、单元复习重点
1、熟读背诵课文,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文言句式。 3、了解并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1.读音。 2.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特殊句式。 3.名句默写及翻译
第一课:《归去来兮辞》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舟遥遥以轻飏( yáng ) ②眄庭柯以怡颜( miǎn ) ③云无心以出岫( xiù ) ④景翳翳以将入( yì ) ⑤载欣载奔 ( zài ) ⑥引壶觞以自酌( shāng)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wâi ) ⑧策扶老以流憩 ( qì ) ⑨将有事于西畴( chóu) ⑩或植杖而耘耔( zǐ )
以 介词,因 臣以险衅 因,是以==以是==因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介词,用,凭借 猥以微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与“无”连用,意为“不 能”。 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秦以区区之地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 山寂寞之滨。 拳拳 少,小 诚挚 自称的谦词
日薄西山
猥以微贱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过蒙拨擢
慈父见背
相当于“我”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不久
任命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安慰、慰问
子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怜惜
自夸 最后 准许 或许 承受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及、至
考察,推举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终鲜兄弟 刘病日笃
推举
任命 少 病重
通 假 字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报答皇上;向上级报告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申诉(苦衷);让别人知道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幸运;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 或免去灾害。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谦言私爱;数量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之古代文化常识(精华版)

2011年 辛卯年
2012年 壬辰年
编辑课件
22
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中 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 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 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 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乾隆 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 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史称“开 元盛世”。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 也》)
明确: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 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明确: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 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游记》
编辑课件
34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
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
灯为戏,所以又称灯
节。宋欧阳修《生查
子·元夕》:“去年
元夜时,花市灯如
编辑课件
35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
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
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
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
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
编辑课件
7
分野
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 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 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 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 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 的分野。
编辑课件
9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 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学语文能够提升你的阅读能力,提升交际能力,语文是我们不可缺少的。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五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一】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春节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二、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知识梳理02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023.之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感吾生之行休(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六、特殊句式1.介宾结构后置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余以春及2.宾语前置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复驾言兮焉求?/ 乐夫天命复奚疑?3.省略句寓形(于)宇内复几时?4.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5.固定句式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滕王阁序》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宇1.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2.俨骖騑于上路(通“严”,整治)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二、词类活用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三、古今异义1.穷且益坚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2.一介书生古:量词,个今:介绍,介于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古: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4.盛筵难再古:第二次。
今:又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古:语气词,用在句尾今:无意义。
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7.识盈虚之有数古:定数今:数量8.彩彻区明古:日光今:彩色9.序属三秋古:秋季的第三个月今:三个秋季10.路出明区古:过今:向外走四、一词多义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2.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3.穷响穷彭蠢之滨副词,尽穷睇眄于中天副词,尽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4.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文化常识一、作者、作品一)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 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 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六十岁左右去世。
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二)王勃(唐代文学家)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 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三)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四)李密(西晋初年官员)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
代表作为《陈情表》。
二、文体一)辞赋辞赋,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辞为文体之名,犹之论也,盖语言之别称,惟论则质言之辞,则少文矣。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
“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
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二)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起源发展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三)表表: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
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
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 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 “奏”“表”“议” 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
中国史册上的“三表”:《出师表》《陈情表》《祭侄文稿》表者,奏章也。
历史上最有名的“表”要算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人们往往将三者并列,称为“史上三表”。
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动情者,是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动情者,是为不孝;读颜真卿《祭侄文稿》而不动情者,是为不慈。
三、课内知识点《归去来兮辞》1.三径:本汉末,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便成了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
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
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
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3、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4、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5、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6、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7、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8、弱冠:指20 岁,古代以20 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古代年龄称谓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 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 áo)、始龀(ch an)——童年泛称。
幼学——10 岁束发——15 岁左右弱冠——20 岁而立之年——30 岁不惑之年——40 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 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 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 岁杖朝之年——80 岁耄耋(mào di ?)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 ái 背之年——90 岁期颐(j īyí)之年——100 岁9、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朏fěi :阴历每月的初三。
望:阴历每月的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的十六。
2.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1. 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古代的“五服”有4 种含义: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服事天子之意。
《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
服,五百里。
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
”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
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