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五 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A.a为海洋b为陆地B.环节①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D.环节③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答案】BD【解析】读图,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a处有大气降水过程,为陆地,b处是海水蒸发,为海洋,A错。
环节①是水汽输送,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B对。
环节②表示海水蒸发,C 错。
环节③是地表径流,④是大气降水,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D对。
【2】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A.该大洋环流圈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B.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C.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D.④洋流沿岸地区主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AC【解析】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读图,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说明位于赤道上。
所以该大洋环流圈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A对。
①洋流为南赤道暖流,B错。
②洋流是寒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C对。
④洋流沿岸地区主要分布热带或亚热带植被,D错。
【考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2.我国近年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学科门类最齐全、技术最先进、阵容最强大的三江源科考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三江主要是指A.长江、黄河、澜沧江 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C.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 D.长江、黄河、怒江【答案】A【解析】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三江源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故答案选A。
【2】科考队员途经格尔木北侧,所见到的湖泊最有可能是下图中的【答案】B【解析】我国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柴达木盆地中,气候干旱,河流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内流湖,图中C、D等高线高度尽在300米左右,因此可以排除,根据河流流想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以得出A选项河流流入湖泊后流出,湖泊为淡水湖,故可以排除A答案,B选项中两侧河流都汇入湖泊,没有外流,河流、湖泊为内流河、内流胡,故答案选B。
2019高考地理 地球上的水考情、考点、学科素养分析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微专题一 微专题二
-17-
自然界的水循环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微专题一 微专题二
-18-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①风
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
②距海远近。 ③地形是否阻挡。 (3)影响降水的因素
-21-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13-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利用: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和浅层 地下水 。 (2)水资源的分布
、
衡量指 多年平均 径流总量 标 特 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大 除南极洲之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 洲 美洲,大洋洲最少 表 现 国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 家 界第六位
主要影响因 我国主要分 流量过程曲线图 素 布地区 降水量的 多少、季 节分配及 年际变化 气温高 低、积雪 多少、地 形地势
普遍,以东 部季风区 最为典型
东北地区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10-
补给类 我国主要 补给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 流量过程曲线图 型 分布地区 永久性 有明显 积雪 的季节、 气温变化、 西北和 和冰川 日变化, 积雪和冰川 青藏高 融 主要在 储量 原地区 水补给 夏季 湖泊水位与 湖泊水 较稳定, 河流水位的 补给 高低关系 对径流 普遍 有调节 地下水位与 地下水 作用 河流水位的 补给 高低关系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微专题一 微专题二
-20-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
由于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
以下内容是作者为你整理的《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1.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的主要类型(1)海洋水:最主要的水体。
(2)大气水:数量最少、散布最广的水体。
(3)陆地水:供应人类所需淡水的水体。
2.水体的相互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水循环的进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①水汽输送;②蒸腾;③蒸发;④地表径流;⑤陆地内循环;⑥海陆间循环。
(2)水循环意义:坚持全球水的动态安稳;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安稳的矛盾;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着地表形状。
二、水资源的公道利用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散布特点空间上东南多西北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且年际变化大。
3..公道利用水资源(1)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①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连续利用的措施:公道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调解水资源的时间散布①开源措施跨流域调水,调解水资源的空间散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2.高一地理水循环知识点总结1、水循环:①按其产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坚持全球水的动态安稳。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c 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长江B.副热带高气压带C.我国的夏季风D.我国的冬季风【答案】C【解析】读水循环图,图中①环节是水汽输送,将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长江是地表径流,是图中⑤的功能,A错。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下沉气流,不会有降雨,B错。
我国的夏季风将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上,C对。
我国的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D错。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哪个环节施加了影响A.①B.④C.⑤D.⑥【答案】C【解析】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图中的各环节,①是水汽输送,A错。
④是降水,B错。
⑤是地表径流,C对。
⑥是地下径流,D错。
【考点】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填写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①②③⑤⑥(2)三种水循环类型共同具有的环节名称是和。
(3)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的是循环。
(4)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太阳辐射、风力) 。
(5)人类可以通过改造(环节名称)来改变水循环的空间分布。
【答案】(1)水汽输送降水水汽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2)蒸发降水(3)海陆间(4)太阳辐射(5)地表径流【解析】(1)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水循环的各环节名称。
①水汽输送、②降水、③水汽蒸发、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
(2)三种水循环指的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洋内循环,共同环节是蒸发和降水。
(3)海陆间大循环,可以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
(4)水循环的动力是通过太阳辐射,形成水汽蒸发,输送,所以动力是太阳辐射。
(5)人类通过修水库,河道等措施,改变地表径流,进而改变空间分布。
【考点】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一、考试内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考查方式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会出现。
主要通过区域图、水循环示意图、流域图等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三、考点分析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并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2)联系各种水体,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3)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四、考点训练鄂毕河发源于阿尔泰山脉西南坡,自东南向西北流再转北流,纵贯西西伯利亚平原,最后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毕湾。
下图为鄂毕河水系图。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鄂毕河的描述,正确的是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流速快,含沙量大C.有凌汛、春汛和夏汛 D.流量大,航运发达2.鄂毕河流域降水较少,但流量丰富,主要原因是A.上游落差大,水势汹涌 B.流域沼泽广布,支流众多C.流域气候寒冷,蒸发弱 D.地势低平,大量海水倒灌某游客在云南丽江的游记中写到:“束河古镇依山傍水,青龙河横贯古镇,从河边拾阶而上,来到百步之外的三眼井,这是利用地下涌泉修建的3个水潭,当地纳西族对3个水潭的用途进行了严格限定,取饮用水、淘米洗菜和洗衣等,必须在指定水潭。
”3个水潭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与相邻的青龙河河水比较,三眼井的水体A.更新速度快B.水位变化大C.含沙量较低D.水源易污染4.推测三眼井A.补给水源来自青龙河B.涌泉出水口在Ⅰ潭潭底C.Ⅱ潭用于居民饮用水D.Ⅲ潭用于淘米洗菜“泾渭分明”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诗经》中有“泾以渭浊”,故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唐诗中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渭清泾浊)。
历代至今,都有人实地考察,然而泾渭变迁,清浊难辨。
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料课件

第44题 解析:参考答案:D [解析] 题干所给定义的条件是: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 动者的劳动报酬。A项,某企业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不符合定义。B项,小王讨薪未 果,遭到企业打手围殴,不符合定义。C项,恶意透支信用卡,与恶意欠薪无关,不符 合定义。D项,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为是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 动报酬的表现,符合定义。因此,本题答案选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 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 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 误,④说法正确。
9
考 向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 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答案 解析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第47题 解析:参考答案:C [解析] “这”是指代前面所说,而该段文字的前面主要是讲美军与英国军民产生的一些摩擦, 由此而产生英关关系有些紧张。故“这”就是指“英关之间关系有些紧张”。
第45题 解析:参考答案:C [解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耀下,水汽蒸腾,呈现出紫色的 烟霞,属于物理变化。而多环芳香烃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有机物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两者之间没有联系。C项错误。故本题答 案选C。
第46题 解析:参考答案:A [解析] B项中的商店经理,D项中的商店均与定义中的“各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业务主管部 门”不符,C项所述只是规定了最高限价。故正确答案为A。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试题答案及解析1.2010年11月5日,在“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提出将渤海的水引入新疆以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缓解新疆土地沙漠化的建议,引起了全国广泛讨论。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1)~(4)。
材料1:海水西调路线示意图材料2:“地形雨”形成示意图材料3:水循环示意图(1)读海水西调路线示意图,A地气候类型是:;C地气候类型是:;降水量从渤海沿岸向西。
(3分)(2)据材料2,当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水汽逐渐凝结成云并在山的坡形成降水,从而改变其气候特点。
(2分)(3)根据材料3补充下面的框图。
(4分)(4)据水文学家分析,为了缓解西北地区缺水的现状,海水西调工程是可行的,请根据水循环的原理说明理由。
(5分)【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减少(2)降低迎风(3)海陆间循环 C大气水分输送 D降水 E地表径流(4)理由:渤海提水到内蒙古高原后,利用东高西低地势特点,海水可自流到新疆形成地表径流;在西北强烈的日照下蒸发,蒸发的水汽随着西风带的吹送向东行进形成水汽输送,当遇到天山、阴山、大兴安岭等山脉阻挡后,在迎风坡形成降水,从而使得当地的绿洲面积扩大;在水汽充足的季节,雨水不仅可以起到回复湿地,改变小气候的作用;甚至可以聚集成河,流回新疆。
(任答3点给5分)【解析】试题解析:(1)考查我国的自然地理。
根据中国气候分布规律判断A地处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C 地处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位置,我国降水量向西不断减少。
(2)考查地形雨,要求学生看图能力提升,且结合图中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当潮湿的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发生凝结,这样形成地形雨。
(3)根据水循环发生领域,分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
根据水循环的示意图分析,海陆间大循环环节为A海水蒸发、C水汽输送、E地表径流;陆地内循环环节为D 为蒸发和蒸腾。
高考地理考前练+水循环

高考地理考前练水循环【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如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习题】地下水水位、水量及其变化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和补给量。
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地下冻土层会明显影响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和补给量。
下图为小兴安岭北麓冻土区某站点水文特征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该区域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春季融雪补给B.夏、秋季降雨补给C.人工注水补给D.高山冰雪融水补给2.冻土层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表现为()A.封冻期,潜水位上升幅度较大B.封冻期,下渗量最大C.融冻期,土壤含水量减少D.融冻期,地下水补给时间滞后11月15日,中央气象台解除了历时90天的气象干旱预警,8月份以来,南方地区大范围干旱使江西庐山瀑布逐渐变成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涓涓细流,下图为瀑布景观图。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景观主要属于的水循环中的哪一环节()A.降水B.地下径流C.地表径流D.下渗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A.水圈B.生物圈C.大气圈D.岩石圈5.水循环使()A.大气中的水减少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多C.陆地上的水体不断更新D.海洋中的水增加下图为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性质的城市地对面水量入渗随时间变化。
据此完成6~7题。
6.不同性质的地表,对水循环影响差异较大的环节是()A.下渗B.蒸发C.降水D.水汽输送7.为了美化环境并减轻城市内涝的发生,城市下垫面最适宜增加()A.透水混凝土砖B.草皮空心砖C.普通混凝土砖D.绿地下图为某城市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8~10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①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③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影响蒸发的因素3、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典型例题1】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地貌:地势平坦、开阔。
气候: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参考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参考答案】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典型例题2】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回答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4、影响下渗的因素【典型例题】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圣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参考答案】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5、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典型例题】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尼尔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8分)(1)变化趋势:水量减少(2分)。
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2分),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区)(2分);少支流汇入(2分);河水下渗严重(2分)。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7、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
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
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2)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3)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
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影响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4)此外对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典型例题】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回答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B)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C)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D)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课下作业巩固《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图甲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示意图,图乙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3~4题。
3.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4.据图推断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是( )A.2时前后 B.6时前后 C.14时前后 D.18时前后答案:3.C 4.C解析:第3题,据图甲可知,集水装置内有海水的蒸发,塑料薄膜上的降水,塑料薄膜上的径流,但没有水汽输送,故选C。
第4题,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应是薄膜上、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时海水蒸发的水汽在薄膜上凝结最多,据图乙可知14时前后温差最大,故选C。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覆盖。
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沙丘1-2米深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C.坡中>坡脚>坡顶D.坡脚>坡中>坡顶【答案】1.A 2.D【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和位置差异,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的生态作用,需要抓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1.根据材料,该地冬季有20-30cm深的稳定积雪,积雪冬季不会融化,而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积雪消融,水分下渗,土壤水分含量高,A正确,D错误。
该地夏秋季节气温高,蒸发量大,因此土壤水分含量小,B、C错误。
2.地下水是可以流动的,坡脚处地势最低,水分最容易汇集,因此水分含量最高,而坡顶地势最高,因此水分含量最少。
从图示直奔分布来看,坡脚处植被最丰富,也说明水分含量最高,坡顶几乎无植被,因此水分条件最差,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地表蒸散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一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及农作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
下图为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域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季节分配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该流域林地地表蒸散低于草地的主要原因是A.林地海拔高于草地B.林地温度低于草地C.林地降水少于草地D.林地风速大于草地5.影响该流域内8月草地地表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坡向C.天气D.风速【答案】4.B 5.C【解析】4.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主要受气温的影响。
气温高,蒸散大,气温低,蒸散小,草地覆盖在地表,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林地植被保温作用弱,故林地温度低于草地,B正确。
祁连山是西北-东南走向,影响祁连山的夏季风为东南风,降水差异主要体现在祁连山的东端和西端的差异,而坡向的水分差异主要受蒸发与降水对比的影响,东坡水分充足一侧生长森林,西坡水分较少,生长草地,故林地降水多于草地,且林地和草地分布海拔差异小,故AC错;因风速越大越利于蒸散,林地风速大于草地会导致林地蒸散大于草地,与已知结论不符,故林地风速大于草地不是林地地表蒸散低于草地的主要原因,D错。
故选B。
5.读图可知,该流域8月份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气温相对较低,光照时间短,从而导致草地土壤在8月份蒸散相对较低,C正确。
故选C。
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答案】6.B【解析】6.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
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米-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
读图完成下题。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水循环”;文本信息“冰川消退”;图像信息“大盐湖地处内华达山脉背风坡”。
第二步,思维路径:①调知识: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补给、蒸发、地表径流等;②大盐湖地区这几个水循环环节有何变化?第三步,写出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
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
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因而该地沼泽广布。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