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天气的变化

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认识天气的变化引言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
气候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规划城市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天气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天气的变化。
什么是天气?天气是指某一地点某一时刻的大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
它是地球大气层中水汽和气体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天气可以是晴朗、阴天、多云、下雨、下雪等不同形态。
天气的分类天气根据不同的气象要素、气候过程和气象现象进行分类。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天气分类:晴天晴天是天空晴朗、无云的天气状况。
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一般人们会觉得心情愉悦,活力充沛。
晴天通常对农业生产和旅游业都有积极的影响。
阴天阴天是指天空被云层完全或大部分遮盖的天气状况。
阴天通常意味着阴沉、暗淡的天空,人们的心情也可能受到影响。
在农业方面,阴天可能对作物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多云多云是指天空中有不同程度的云层覆盖的天气状况。
多云的天气会使阳光被云层阻挡,使得天气相对凉爽,对人体的热量感觉较小,但也不会过于寒冷。
多云天气通常对农业生产不会带来太大影响。
雨天雨天是指下雨的天气状况。
雨水是地球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雨水可以滋润土壤,促进植物生长,但过多的降雨也可能导致洪水和水灾。
雪天雪天是指天空中降雪的天气状况。
雪是水蒸气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固态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
雪天可以改变地表的气温分布和水循环,对动植物生存、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都产生影响。
雷暴雷暴是指伴随着雷电、暴雨和强风等气象现象的天气状况。
雷暴通常在夏季多见,它对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可能导致火灾、水灾和风灾等灾害。
天气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天气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完整版)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1、对地形的影响-----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⑴、对河流的影响①.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b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②.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⑵、对湖泊的影响①. 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②. 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①.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①.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
反之盐度较高。
②. 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③. 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三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对土壤的影响: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4、对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光热水的组合(热带经济作物、地中海气候的水果园艺业等、喜光喜阴作物等)5、对交通的影响:⑴、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⑵、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⑶、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⑷、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⑸、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影响----台风、寒潮(大风、降温、冻害)、暴雨、洪涝、沙尘暴等---对公路、铁路的选线,桥涵的孔径大小等⑹、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⑴、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为例⑵、从气候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做出评价。
高考地理中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高考地理中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在高考地理的知识体系中,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点。
理解这一主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地球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气候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指长时间内气候状态的改变,包括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短暂的、局部的,而是具有长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首先,气候变化对气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全球气温的上升是当前气候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气温升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在两极地区,冰川和冰架的融化速度加快,这不仅会使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地,还会改变海洋的环流模式。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的强度和路径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欧洲西部的气候。
在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天气变得更加频繁和极端,热岛效应也更加明显,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能源消耗大幅增加。
同时,气温的变化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范围。
一些原本适宜在温带生长的农作物可能会因为气温升高而向更高纬度地区扩展,但这也可能导致新的病虫害问题。
其次,降水模式的改变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之一。
一些地区的降水增多,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干旱加剧的困境。
在湿润地区,强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对土壤结构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减少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周边的一些地区,由于长期干旱,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居民被迫迁徙,生态平衡被打破。
降水模式的改变还会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水位,一些依赖季节性河流供水的地区可能会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危机,而另一些地区则需要加强防洪设施建设以应对洪水的威胁。
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山区,冰川的融化和退缩会导致岩石裸露,加速风化和侵蚀过程,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会侵蚀海岸线,使沙滩后退,湿地消失,同时也会威胁到沿海的港口和基础设施。
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

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天气是指地球上某一时刻或某一地点的短期气象状态,如晴朗、阴天、雨天等,而气候则是长期天气统计数据所得出的一种气象现象的总和,具有地理区域性质。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天气的特点天气是地球大气系统在短期内表现出来的气候状态。
天气的变化主要由大气温度、气压、湿度、降水等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在中国,天气变化复杂多样,冬寒夏热、北寒南暖、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分布。
天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天气具有瞬时性。
天气状态时刻在变化,例如晴朗的天空会转为多云或阴天,降雨会在短时间内出现。
2. 天气具有地点性。
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北方的降雪与南方的雨水。
3. 天气的变化周期短暂。
通常情况下,天气变化周期为几小时到几天,较短时间后会有新的天气状态出现。
二、气候的特点气候是指在长时间范围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数据所显示出来的一种气象现象的总和。
气候是经过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得出的,因此相对于天气来说,它更具有持久性。
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持久性:气候变化周期长,通常以年为单位统计,表示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特征。
2. 地理区域性: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存在差异,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 影响因素复杂:气候的形成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地形、纬度、海洋、大气循环等。
三、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天气和气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天气对气候的影响:短期天气变化的累积将形成气候变化的基础。
例如,长时间的干旱会导致气候趋向干旱,而多年来的持续降水则会变成潮湿的气候。
2. 气候对天气的影响:气候是天气变化的背景,一定的气候类型决定了该地区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
例如,北方地区处于寒冷气候带,冬季的天气往往较为寒冷,夏季的天气则相对炎热。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象学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气象学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系统的科学,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测和预测天气、气候、气象灾害等气象因素,气象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和应用。
一、气象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气象数据支持气象学通过气象观测站、气象卫星、雷达和探空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各种气象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雨量等,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例如,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气象数据可以帮助监测森林火灾、预测气象灾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森林破坏和生态失衡。
二、气象学提供气象预报,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
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例如,提前得知风暴和台风的路径和强度,有助于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气候预测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决策,避免干旱和洪涝等气候灾害对生态环境和农田产出的不利影响。
三、气象学为环境监测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气象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还常常用于环境监测与评估。
例如,气象雷达可以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和种类,帮助判定大气污染状况,为空气质量改善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此外,气象学的数值模式和空气质量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变化趋势,优化环境管理策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气象学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指导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而气象学研究正是了解和对抗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气象学通过观测和研究全球气候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气候数据和模拟结果,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全球气候模型可以预测未来气温升高、降水变化等情况,帮助各国制定减排和适应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五、气象学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气象学在生态环境管理中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相结合,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支持。
地理课气候与气象的关系与变化

地理课气候与气象的关系与变化引言:天气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了解天气背后的气候变化和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我们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应对变化意义重大。
本节课将深入探讨气候与气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一、什么是气候和气象?天气是指在我们感知范围内,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发生的现象。
气候是长时间和广范围内的气象平均状况,代表了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
二、气象与气候的关系是怎样的?1. 气象是气候的基础,气象现象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根源。
通过观测气象现象,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2. 气候和气象都受到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气候与气象的复杂关系。
三、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是什么?1.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居民。
2. 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如干旱、暴雨、飓风等,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3.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如何应对气候变化?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低碳经济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推动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3. 采取适应性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抗灾能力。
结语: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气候与气象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预测天气变化,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保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每一个人都应负起责任,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备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拓展。
)。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其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使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日益频繁、极端天气事件也越发严重,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天气现象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长期观测期间的极端值。
青藏高原上的极端天气主要包括强降雨、干旱、高温、冰雹、暴风雪、雾、霜冻等。
这些极端天气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青藏高原的极端天气对当地的水资源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以其丰富的冰川和大规模的冰雪储量为世界各大河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高原上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威胁着下游地区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
同时,极端降雨和暴雪也给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暴雨和暴雪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增加了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事件的风险,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损失。
其次,极端天气也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高山草甸、高寒荒漠和高原湖泊等生态系统,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极端干旱和高温的发生引发了土壤干旱,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极端降水也容易引发洪涝,对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崩溃,进而对全球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极端天气对青藏高原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
极端天气给农业和畜牧业带来了严重损失。
连续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态环境破坏,而持续的暴雪和寒冷天气则会导致牲畜冻死和饲料供应不足,使农牧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由于大规模冰川融化和暴雨引发的洪水,青藏高原的基础设施也受到了很大破坏,给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带来了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
气候的变化会对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气温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
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
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
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
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
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
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
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
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
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
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
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
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
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
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温度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而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却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
昆虫们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
没有了森林,等于无形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了庄稼,就等于人类没有了食物。
而蜜蜂数目的大量减少,也是自然界食物链彻底崩溃的前兆。
没有了蜜蜂帮助传播花粉,植物将无法繁殖。
也就是说,庄稼无法繁殖,无法结果,人类将没有食物。
全球人类将面临食物短缺,为争夺食物而引发的战争将越来越多,越来越近。
而供人类争夺的食物,也将越来越少。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
大火无情,我们的家将24小时处于危险当中。
24小时,就是说即使在夜间也会有发生火灾的可能。
参见加拿大山火。
全球变暖所能确定并公开的最大威胁,是冰河时代的突然降临。
就像《后天》这部电影所描述的。
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生病几率将越来越大,各种生理疾病将快速蔓延,甚至滋生出新疾病。
眼科疾病、心脏类疾病、呼吸道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病毒类疾病、细菌类疾病……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
癌症,将越来越普及;猝死,将会越来越普遍。
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带来灾难。
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现象,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疫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
二、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地形的影响(1)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首先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2)其次是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3)最后是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⑴、对河流的影响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②.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⑵、对湖泊的影响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②.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①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②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③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3、对土壤的影响中国科协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土壤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⑴、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为例⑵、从气候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做出评价: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③、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⑶、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5、气候变化会使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
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的生物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灭绝。
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也使得它们无法移居到其他地方,这自然而然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热带雨林----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亚湾沿岸,亚洲东部的一些群岛等。
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2)、热带草原----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10°~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 000毫米。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
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
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
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
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3)、热带沙漠----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
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
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
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4)、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
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
年降水量一般在 1 500~2 000毫米以上。
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湿季。
(5)、地中海----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大陆西海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