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冰川与冰川作用

合集下载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冰川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地貌,无论在形成过程还是作用上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冰川的形成与作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环境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源于冰雪的堆积与变形过程。

在寒冷地区,当气温低于零度摄氏度时,降水以雪的形式降落在地表,逐渐形成积雪。

积雪不断堆积,上层积雪会压实下方的雪层,形成冰层。

经过时间的累积,冰层逐渐增厚,形成冰川。

而冰川所形成的流动体则被称为冰川流。

二、冰川的作用冰川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具有多种作用。

1.侵蚀作用冰川会通过自身流动的过程以及冰川作用力的作用,对地表的地形进行侵蚀。

冰川蚀积物质包括冰碛、冰碛土和冰碛石,会被冰川运移并沉积在其他地方。

冰川侵蚀作用对于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如冰川谷、冰碛平原等。

2.冰川沉积作用冰川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带走周围的破碎物质,这些物质会随着冰川的运动沉积在其他地方。

冰川沉积的物质包括冰碛、冰碛土和冰碛石等。

冰川沉积作用对于地表的堆积土壤、河谷形成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3.水资源的供给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利用冰川融水可以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

冰川融水还能够维持河流的水量,对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记录气候变化冰川中的冰芯可以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信息。

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气泡、沉积物和降水痕迹等,科学家可以了解到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气候演变情况,为研究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5.生态系统维持冰川地区的冰雪覆盖可以维持寒冷环境下的特殊生态系统。

一些生物种类适应了冰川环境,在冰川中生活并且繁衍。

冰川的融水也为周边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命之源。

总结:冰川的形成与作用在地球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

而冰川的作用不仅对地表形成特殊的地貌景观,还能影响水资源供给、记录气候变化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冰川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冰川及冰川作用冰川的形成和类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一、冰川的形成海拔高于雪线以上的地区,长年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增厚。

降到地表多角形的雪花因昼夜温度变化和压力作用,其边缘在白天增温而融化,在夜间又重新冻结,形成一层薄冰。

当积累到一定厚度后,松散的雪花便逐渐形成粒状的冰,即粒雪。

粒雪继续增厚,产生更大的静压力,排出空气,结成致密、透明,呈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具可塑性,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山坡或谷地向下运动,便形成冰川。

图12-2新鲜雪、粒雪、冰川冰的转变过程1.冰川的定义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和压力使冰川冰流动而成为冰川。

冰川所含的水量,占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的水量的97.8%。

如新疆的天山"一号冰川"是世界冰川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重点监测以研究世界气候变化的大陆冰川之一。

图12-3天山一号冰川及冰舌对比(左摄于1980;右摄于2005)2.雪线(snowline)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不能常年积雪,只能季节性积雪。

因此,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一个地区的海拔高度没有超过雪线,就不可能有冰川。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具有从赤道向两极和自平地向高山递减的规律,所以低纬度地区的雪线位置必然比高纬度和极地的雪线高,例如,南美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高达6400m,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图12-4),我国祁连山南坡雪线在5000m左右,北坡的在4600m。

地形不仅影响温度,也影响降水分布,如由于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南坡的降水量多于北坡,所以南坡雪线在海拔4400~4600m,北坡的雪线在5800~6000m。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表和地形的影响。

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和融化,对地形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冰川作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冰川作用可以改变地形。

冰川可以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磨蚀和切割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沉积是指冰川通过运输和沉积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山谷、冰碛丘、冰川湖等地形。

冰川作用可以影响水文循环。

冰川可以通过融化和蒸发作用影响水文循环。

冰川融化可以增加水源,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冰川蒸发可以影响气候和降水分布。

第三,冰川作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

冰川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水源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

冰川融化可以改变水源和土壤湿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地。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改变土壤质量和营养成分,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食物链。

冰川作用可以影响人类活动。

冰川可以通过提供水源、水力能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影响人类活动。

冰川融化可以提供水源和水力能源,促进农业和工业发展。

冰川景观可以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发展。

冰川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地形、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冰川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地球的演化和环境变化。

冰川地理知识汇总

冰川地理知识汇总

冰川地理知识冰川地貌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积雪逐渐变成粒雪,再由粒雪变成微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

地表经受过冰川强烈的塑造,形成一系列冰川地貌。

一冰川和冰川作用1雪线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年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雪线示意图山区的积雪面积和高度随季节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下降。

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上升。

在雪线以上为多年积雪区,雪线以下为季节积雪区。

(雪线的高度是寒冷气候地貌的一条重要界线,冰川形成在雪线以上,一个地方的高度如果低于该区的雪线高度,就不能形成冰川。

)决定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形成多年积雪,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

气温影响雪线高低示意图气温随高度和纬度而变化,低纬雪线位置较高,高纬雪线位置较低。

从低纬向高纬的雪线高度变化并不是一条直线,还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

降水量地球上雪线位置最高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绘图 | 李双福赤道附近降水量多,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较少,但这两个地区的温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如降水量影响大,所以赤道附近的雪线高度要比副热带高压带低。

南美洲赤道与回归线附件雪线高低示意图地形(坡形、坡向)在同一朝向的山坡,缓坡较陡坡更易积雪而雪线降低。

不同坡度积雪示意图坡向主要影响降水和日照而使雪线高度变化。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高度为4400-4600m,北坡为5800-5900m,这是因为高大的山体阻挡了从印度洋来的气流,在南坡降水量多,雪线位置低,北坡降水量少,雪线位置高。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雪线高度示意图另外,在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地区,南北山坡降水量变化不大的山地,南坡雪线比北坡雪线要高,因为南坡向阳,融雪快,雪线位置高,北坡背阳,融雪慢,雪线位置低。

冰川与冰川作用

冰川与冰川作用

冰川与冰川作用冰川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它由大量的积雪逐渐堆积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雪变得越来越厚,压力使得下方的积雪转化为冰,并开始流动。

这种冰的运动被称为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冰川作为一种自然力量,具有强大的冲刷、破碎和推移能力,对山地和大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能够改变地表形态,还能够塑造地形、创造湖泊和河流,甚至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冰川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首先,大量的积雪在高山上堆积形成积雪堆,然后积雪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开始向下滑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积雪堆积在一起,形成了庞大而厚重的冰川。

冰川作用主要通过冰川的流动来发挥作用。

冰川能够冲刷和磨蚀地表,呈现出典型的U字形谷地。

这是由于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带着大量的石块和碎屑,对地表进行了剧烈的冲击和磨蚀。

冰川作用也会通过挤压来改变地表形态。

当冰川流经狭窄的山谷时,由于冰川体积的巨大压力,会使得山谷的两侧发生抬升,形成峡谷和山脉。

而当冰川消融退缩时,山谷则会被填充上大量的冰碛物,进而形成冰碛坝和冰碛湖。

冰川作用还在地表创造了许多湖泊和河流。

在冰川流动时,一些裂缝和洞穴会形成,融化水会填充其中,形成冰川湖泊。

当冰川融化退缩时,这些湖泊则会成为一条新的河流的起源。

除了对地貌产生影响,冰川作用还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冰川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减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同时,冰川融化的水源可以供应附近地区的水资源,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冰川与冰川作用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

它们通过冲刷、破碎和挤压等方式,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了湖泊、河流和山谷。

同时,冰川作用还对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深入了解冰川与冰川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和环境的变化。

地貌学05 冰川地貌幻灯片PPT

地貌学05 冰川地貌幻灯片PPT

天山北侧昭苏军马场

地 貌 学
第 五 章
〔二〕冰川形成过程〔Formation of

地 glacier〕 貌 学
第 五 章
积雪变成冰川是先
新雪
由新雪变成粒雪 (firn),再由粒雪变
成冰川冰〔glacial
ice),最后形成冰川
粒状雪 (glaciers)。这一过 程被称为成冰作用。
粒雪
冰川冰

地 貌 学
第 五 冰芯 章
〔一〕雪线〔Firn line〕
地 貌
雪线是指高山常 年积雪区的下边界, 即年固态降水量与
学 消融量开场到达平

衡的地带。


在中低纬山区,
章 积雪的面积和高度
随季节变化,冬季积雪
区扩大,积雪高度下降;夏
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上升。

祁连山哈拉湖畔
地 貌 学
第 五 章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复式 山谷冰川
冰斗 山谷冰川
平顶冰川
〔四〕冰川的运动〔Movement of
地 gla冰ci川e运r动s〕可分为塑性流动

(plastic flow)和底部滑动

(basal slip)两种方式。是塑造 冰川地貌的主要能量来源。



冰川运动由冰川的
ypes of glaciers〕
地 貌
根据不同原那么可将冰川划分不同类型。
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 冰川两种。
学 1. 海洋性冰川

第 五
指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 度快,又称暖冰川〔Warm glaciers〕。

冰川与冰川运动的形成与特点

冰川与冰川运动的形成与特点

冰川与冰川运动的形成与特点冰川是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自然界最强大的地质力量之一。

它们的形成与特点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

本文将探讨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及其特点。

冰川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和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冰川一般形成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的温度低于冰点,使得降下的降水在地表无法融化,而积累成冰。

其次,地形对冰川形成也起到重要作用。

山地地形的斜坡和峡谷提供了冰川形成的理想条件,因为这些地形可以积累大量的雪和冰。

最后,水文条件也对冰川形成起到一定影响。

水文条件包括地下水、湖泊和河流等,它们可以为冰川提供水源,并影响冰川的流动。

冰川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积累和流动。

首先是积累阶段,这是冰川形成的起点。

在气候条件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降水逐渐积累成冰,形成冰川的起始部分,也称为积累区。

在积累区,冰川表面的积雪逐渐增加,压力也逐渐增大,使得下方的雪变成冰,然后逐渐转化为冰川。

当冰川的厚度足够大时,它开始进入流动阶段。

流动是冰川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冰川的流动是由于冰的塑性变形和内部的滑动所引起的。

冰在受到压力时会发生塑性变形,这意味着冰的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使得冰川可以流动。

此外,冰川的底部也会受到地表的摩擦力影响,导致冰川的滑动。

冰川的流动速度通常很慢,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以以惊人的速度移动,如冰川断裂和冰川崩塌时。

冰川的形成和特点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水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是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库之一。

冰川融化后的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水源。

其次,冰川的融化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低洼地区和沿海城市造成威胁。

此外,冰川的消失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动植物的栖息地。

总之,冰川与冰川运动的形成与特点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

气候、地形和水文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冰川的形成,而冰的塑性变形和内部滑动使得冰川具有流动的特点。

冰川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威胁。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

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总结1.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期的压实和结冰形成的大型冰体,其形成需要积雪的积累和压实,同时还需要地表温度的持续低于零度。

当积雪的重量足够大时,积雪下面的积压层会逐渐形成冰,从而形成冰川。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在地表形态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下,冰川会顺着地形慢慢地流动。

2. 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川和冰帽两种类型。

冰川是指在山地上分布的长条状的冰体,通常分布在地势较高处,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而冰帽则是指分布在高原或山地之间的大块冰层,如南极、北极的冰帽。

3. 冰川的作用:冰川在地质、水文、地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冰川融化后能够为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提供水源。

其次,冰川在地表地貌的塑造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下切和冲击作用能够加速地形的侵蚀和变化。

另外,冰川物质的运动和沉积也能够为土壤和植被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此外,冰川还能够对地表气温和气候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区域生态的平衡。

4. 冰川的退缩与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逐渐减小,甚至部分冰川已经消失。

冰川的退缩不仅会影响地表水的供应和水文循环,还会对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冰川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冰川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在水资源供给、地表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退缩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以上就是冰川作用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雪线以上的区域,从天空降落的雪和从山坡上 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由 于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状如盆地,所以冰川学上 称其为粒雪盆(firn basin)。
粒雪盆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 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 (glacier ice),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glacier ice processes)。
第六节 冰川与冰川作用
冰川的形成 冰川类型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 温度多处于0℃以下,地表常被冰雪(冰川) 覆盖。
冰川是指发生在陆地上,由大气固态降水 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它随气候变化而变化,但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 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二、冰川的分类
1、冰川的形态分类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地球上
的冰川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大陆冰 川(continental glacier)和山岳冰川 (mountain glacier) 。
二、冰川的分类
(1).大陆冰川 是不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大陆冰
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 (ice sheet),国际上习惯把超过50000平方 千米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目前,世界上主 要是南极和格陵兰两大冰盖。
二、冰川的分类
2、冰川的物理分类
根据冰川活动层(由冰川表面以 下至15—20米深度内)以下的恒温层 所特有的热力特征,将冰川分为三类: 暖型、冷型和过渡型。
二、冰川的分类
2、冰川的物理分类
(2)、冷型冰川(cold glacier) 在极地或温带某些山岳冰川中,不仅冰川活动层
的温度很低,恒温层内温度也明显低于冰融点温度。冰 体直到很大深度都是负温,主体温度常在-1℃~ - 10℃以下。冰川里几乎没有融水可起润滑作用,所以冰 川运动慢,一般年运动速度为 30-50米。雪线较高,冰 舌高居在森林带以上,进退幅度小,冰川地质作用强度 较弱。
2、冰川的运动 世界上有些冰川在短期内出现爆发式的前进,如 1953年3月21至6月11日不到三个月,喀喇昆仑山南 坡的斯塔克河源的库西亚冰川前进了12千米,平均每天 113米;西藏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在1950 年8月15日(藏历七月初二)晚,冰川突然前进,数小时 内冰川末端由原来海拔3 650米处前进至海拔2 750米 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前进水平距离达4.8千米,形成数 十米高的拦江冰坝,使江水断流。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新降的雪为放射状的多棱角形。雪的导热率很低,当气 温低于积雪和土体温度时雪层中的水汽就向上扩散,使上层水 汽增多,达到饱和状态时便凝华,形成晶体并不断增大。当气 温和积雪温度相差不大,曲率半径大的雪花晶粒表面的水汽将 因饱和而凝结,曲率半径小的晶粒将因未饱和而升华。这样使 得小晶粒缩小乃至消失,大晶粒增大而圆化成为大体圆球状雪 粒,称之为粒雪(firn)。雪与粒雪晶粒之间的孔隙,与大气相 连通。在变质成冰过程中,总的趋向是密度不断增大,孔隙率 不断降低。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2、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取决于冰川的厚度,冰床或冰 面坡度,两者成正比关系。
冰川的流动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肉眼不易觉察。 山岳冰川流速一般为每年几米到一百多米。例 如,中国天山冰川流速10-20米/年;珠穆朗玛峰北 坡的绒布冰川,中游最大流速为117米/年。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悬冰川
悬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2)、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 分布在河谷源头或谷地两侧围椅状的凹
洼处,冰斗底部平坦,而壁龛陡峻。冰体越 过冰坎呈短小冰舌溢出冰斗,悬挂在斗口。 冰斗冰川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左右。
冰斗冰川
冰斗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3)、山谷冰川(valley glacier) 是山岳冰川中发育最成熟的类型,具有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冰盖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南极冰盖最为巨大,包括边缘分布着的冰架 (ice shelf)在内,总面积达1 380万平方千米, 平均厚度为720—2 200米,最大厚度达4 267 米。
二、冰川的分类
整个南极大陆几乎都被永久冰雪所覆盖,只有极少 数山峰突出于冰面之上,称为冰原石山(nunatak)。冰盖 边缘有一些没有脱离冰盖的大冰流伸向海中,并漂浮于海 上,有的可延伸几百千米,虽然冰体是运动着的,但其范 围基本是稳定的,这叫冰架,或称冰棚。在冰盖边缘的其 他地方也常有一些冰舌伸入海上,这就是流动速度较快的 溢出冰川。冰架和溢出冰川都是陆缘冰,它们的前端由于 消融而崩解,使大小不等的冰块在海上漂流,称为冰山 (iceberg)。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1)、悬冰川(hanging glacier)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但体积最小的冰川,
成群见于雪线高度附近的山坡上,像盾牌似的悬挂在 陡坡上,其前端冰体稍厚,没有明显的粒雪盆与冰舌 的分化,厚度一般只有一二十米,面积不超过1平方 千米。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容易消退或扩展。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就世界范围来说,雪线是由赤道向两极降低的。 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高度在6000米左右,而在南北极, 雪线就降低在海平面上。
雪线是冰川学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它控制着冰川 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体高度超过该地的雪线,每年 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 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二、冰川的分类
2、冰川的物理分类
(3)、过渡型冰川(polythermal glacier)
冰川表层为低温,而底部为相应的 压力融点温度。
三、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冰川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形成独特的冰川 景观。
• 2.对地球水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调节河川径流。 • 3.影响生物、土壤和自然地带等的发育。 • 4.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
“冰川活化石”一号冰川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雪线(snow line)指的是某一个海拔高度, 在这个高度上,每年降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 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这种临时现象叫做季 节雪线。只有夏天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 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测定雪线 高度都在夏天最热月进行。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4)、山麓冰川(piedmont glacier) 巨大的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带冰舌扩展
或汇合成大片广阔的冰体,叫山麓冰川。现代山麓冰川只 存在于极地或高纬地区,如阿拉斯加、冰岛等。阿拉斯加 的马拉斯平冰川是条著名的山麓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 合而成,山麓部分的冰川面积达2 682平方千米,冰川 最厚达615米。
山麓冰川
山麓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5)、平顶冰川(flat-topped glacier) 是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的一种过渡类型,它发育在
起伏和缓的高原和高山夷平面上,故又名高原冰川或高 山冰帽(mountain ice-cap)。有时,在平顶冰川的周 围常伸出若干短小的冰舌。这类冰川规模差别很大,其 面积自数十至数千平方千米不等。如我国祁连山最大的 平顶冰川土尔根大坂山的敦德冰川,面积为57平方千米。
运动是冰川区别于其他自然界冰体的 最主要特征。冰川运动主要通过冰川内部 的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来实现。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2、冰川的运动
导致冰川运动的力源主要是重力和 压力。取决于底床坡度而流动叫重力流, 多见于山岳冰川(mountain glacier);取决 于冰面坡度而流动叫压力流,多见于大陆 冰盖(continental ice sheet)。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2、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在冰川各部分是不同的。 从冰川的纵剖面来看,中游流速大于下游;从横 剖面来看,冰川中央流速大于两侧;从垂直剖面来看, 冰舌部分以冰面最大,向下逐步减少,而在冰雪补给 区则因下部受压大,故最大流速常位于下层离冰床一 定距离的地方(在冰川最底部因为和冰床摩擦速度降 低)。由于冰川表面各点运动速度的差异,因而冰面上 常产生各种裂隙。
冰原石山
二、冰川的分类
格陵兰冰盖面积170万平方千米,由 南北两个大冰穹组成,冰盖最大厚度3 411 米,其边缘没有大冰架,而溢出冰川甚多。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它是完全受地形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主要 分布于地球的中低纬高山地带,其中,亚洲山区 最发达。山岳冰川发育于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 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根据冰川 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特征的差异,山岳冰川进 一步分为多种类型。
冰裂隙(crevasse)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2、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运动速度及末端的进退,往往反映了冰 川物质平衡的变化。当冰川的积累量与消融量处于 平衡时,冰川停滞稳定。随着气候的变化,若降雪 增多,冰川积累量加大,就会导致冰川流速变快, 并以动力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冰舌末端向前推进; 反之,若冰川补给量减少或消融量增加,则冰川流 速相应减小,冰川后退。
一、 冰川(glacier)的形成
1、雪线与成冰作用
新雪的密度只有0.01—0.1克/立 方厘米,而粒雪的密度已增至0.4—0.7 克/立方厘米。一旦孔隙完全封闭成气泡, 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水性,则认为粒雪变 成了冰川冰。此时,冰的密度达 0.830.91克/立方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