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鳍脊
角峰
冰川谷 冰斗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羊背石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
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 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
终年积雪的地区称为雪原区。雪原区年平均气温在00C以
下,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指冰川融化与蒸发的水量)。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以上的雪原区是冰川的 积累(或称堆积)区;雪线以下为冰川的消融区,只能季节 性积雪。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的控制。
普通地质学课件
全球最大的冰盖是南极
冰盖,其次是格陵兰冰
盖。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2、山岳冰川:形成于中、低纬度高山终年积雪区,受地 形影响,分布在山谷中,我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均属于这

种类型。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中低纬度地区一个巨大的山
岳冰川作用中心,面积在20 km2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有 15条。
隙里发生冻结,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
雪变成粒状冰(冰晶)。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体,并被冰晶间的薄膜水冻结, 形成块状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覆冰雪层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或由厚向
薄处运动,即形成冰川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3、冰川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与其实际地貌特征
小于1km2,依附在山坡上。由于所在的山头高出 雪线不多,随气候变化易生易灭。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斗冰川 •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为冰斗而得名。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冰川的类型特征
• (一)山岳冰川的类型及特点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
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 制较严格,故又分为: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1)悬冰川 • 这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一般面积
雪原。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终年积雪区的下线叫雪线。在雪线附近,年阵雪 量大约等于年消融量;雪线以上,降雪量大于消 融量,形成冰雪的积聚;雷线以下,降雪量小于 消融量,所以没有雪的覆盖。雪线高度与气温、 阵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所以各地雪线高度不 同,总的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迅速降低。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2、冰川的形成 • 当地面高度超出当地雪线时,那里就出现雪原。降
落下来的雪,被风吹扬到背风的地形低洼之外,逐 渐形成巨厚的雪层。由雪变成冰川冰须经历两个过 程:新雪变成雪粒,雪粒再变成冰川冰。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学》第九章冰川的地质 作用和其实际的地貌特征
• (二)大陆冰川的特点 • 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常超
过千米),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处 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 脉和低于海面的盆地。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 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3、冰蚀地貌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 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常见的有: (一)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蚀湖、风蚀谷、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风棱石、沙丘、风蚀城等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2)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两侧次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风的搬运以悬移、跃移、推移三种方式进行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之。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颗粒粗大;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 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同时,其携带的碎 屑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
磨蚀作用的强度: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 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 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 磨蚀作用就强。
冰斗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碎屑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刃脊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的参与,冰劈作用不断使裂隙扩大,岩石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形条件。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冰川的地质作用PPT课件

普通地质学谢文伟黄体兰周仁元王嵩莉冰川的地质作用PPT课件
第2页/共12页
7.
1
冰 (二)成冰过程


太阳辐射
压力、温度 压力(重力)

(
新鲜雪花
粒雪
冰体

重结晶
反复融、冻
流动
冰川
动、


二、冰川的运动

型 ) 冰川的重要特征是不停运动,但其运动速度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
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
大陆冰川
搬 运
大小混杂,无分选性,砾石与粘土共存;

有的冰碛砾石表面具有磨光面和擦痕,冰擦痕常有平行的或

交叉的钉头鼠尾形。具有擦痕的冰碛石称为条痕石;
积 作
绝大部分碎屑棱角分明;

不具层理构造。




及 三、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上,称为基碛,
代,随后出现过几次显著的冰期:南华纪(7亿
年前)、石炭-二叠纪(3亿年前)以及第四纪
(200万年前)。
庐山刃脊与冰蚀谷
第四纪以前的冰川活动形成的地貌形态早 已被破坏殆尽,主要是根据冰川堆积物— —冰碛岩及寒冷生物化石的出现来判定。 因此第四纪是研究古代冰川的主要对象。
第9页/共12页
7
.
4
一、冰期和间冰期
貌 ) 在地表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有些则沿谷地两侧形成中碛堤和侧碛堤。
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平衡时,即冰前位置稳定,大量冰碛物被送到冰 川前端堆积构成的弧形高地。
终碛堤的位置指示冰川前端所到的边界,由此可以推知古冰川活动的范围和运动特点。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

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

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

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

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

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

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

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

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

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

谷地宽阔、平直。

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

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

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

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

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当冰川消融后,被冰川弃留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ice-moraine)。

搬运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部位,可分为不同类型:位于冰川表面者称为表碛(surface moraine);陷入冰体内部者称为内碛(internal moraine);位于底部者称为底碛(ground moraine);分布在冰川两侧者称为侧碛(lateral moraine)。

两条冰川汇合后,相邻的两条侧碛在汇合点以下并合成一条,成为位于冰川中间的中碛(medial moraine)。

(一)冰碛物
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鲜明;
6、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7、冰擦痕形状多样,有的呈钉形,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称为条痕石,有的砾石受冰川压力长期作用而弯曲,称为“猴子脸”;
8、根据扫描电镜观察,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凹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9、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如寒冷型的植物孢子等。

此外,沉积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它有时来自很远,其岩性和附近任何基岩显著不同。

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二)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
冰川在退却过程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在底碛之上,称为基碛(basal moraine)。

由基碛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
山谷冰川两侧,侧碛构成了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称为侧碛堤。

其形态似河流阶地,只是侧碛堤内侧与山坡之间常有排水沟槽。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
终碛堤是冰川前端由冰碛物构成的弧形高地。

它是在冰川的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因冰川前端的位置固定,冰川搬运的物质不断运送到冰川前端堆积而成。

终碛堤的位置指示冰川前缘所到的边界,也是冰川前端停顿地点的识别标志。

4、鼓丘(drumlin)
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为鼓丘,其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

五、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略)
本章小结
冰川也是重要的一种地质营力,其改变地壳表面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了解冰川的形成和冰川的类型,以及冰川的运动形式等基本特征,有促于掌握冰川
地质作用的特点。

冰川的地质作用以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为特点,以冰蚀地貌为最终产物。

以特殊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为特征,形成具有特点的冰积物。

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冰川、大陆冰川、山岳冰川、冰碛物
(二)区分以下每两个概念的主要区别
1、冰期与间冰期;
2、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
(三)回答
1、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有哪些区别?;
2、冰川刨蚀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3、冰川搬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冰碛物有何主要特征?
5、冰川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