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地质学-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碛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 质物混合在一起; 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其岩性与附近的 岩石往往不同。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石块可以呈直立状;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分明; 6、角砾表面可以有冰川擦痕和磨光面; 7、可以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孢子化石;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在冰 川的前端由冰碛物所构成的弧形高地。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由 冰碛物所组成的椭圆形高地,其长轴与 冰流方向一致。
三、冰水的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glaciofluvial deposit)是指以冰融水为主要营力 经过再搬运而形成的沉积物。 1、冰水扇(outwash fan)——终碛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 积体。 2、纹泥(varve)——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 纹层状沉积。 3、蛇形丘(esker)——在冰体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由冰融水将 冰碛物冲刷、搬运并再堆积而形成。呈狭长,如蛇形蜿 蜒,两坡对称且较陡,由砾石和粗砂构成。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目前,仍处在假说阶段。 1、天文说 2、大气成分变化 3、洋流变化
第六节 古代冰川活动
确定古代冰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冰川活动的 遗迹。这种遗迹包括刨蚀地形;冰川及冰 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以及保存在沉积物 中反映寒冷气候特征的生物化石。
南非有前寒武纪冰川沉积的金刚石矿床。
山东峄山古冰川遗迹视频: /movie/html/uplay/movie_3627.html
加拿大西南部落基山国家公园中 的冰川
美国-加拿大边境的 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
• 积雪消融,溪流淙淙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冰川的地质作用_普通地质学

热带地区
>5000m
现代冰川的全球分布
南极冰川
三、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2、冰川类型
按冰川的分布冰川分为: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沿沟谷向下流动 面积小,厚度薄
大陆冰川(冰盾、冰盖)
高纬度和极地地区 冰由一个或数个积雪中心向 四面流动 分布面积广,厚度巨大
山岳冰川(美国Denali国家公园)
南极冰盾: 1250万 km2 最厚处达 4 公里 地球上冰川 冰总量的 85% 地球上淡水 总量的65%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之一
南极冰盾的厚度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格陵兰冰盾: 170万 km2 厚3.2 公里 地球上冰川 冰总量的 10%
巴芬湾
格陵兰 冰盾的 厚度
大西洋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之一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漂砾
Erratic-Alberta, Canada
• 岩石成分与所在地附近的基岩不同
冰漂砾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1、冰川沉积物-冰碛
鼓丘:平行分布 的梭形冰碛丘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刨蚀作用的两种方式: 挖掘与磨蚀(銼磨) 挖掘 ——冰川在流动时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掘起并带走
冰川运动方向
水渗入岩石,结冰,使 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 岩石碎块沿冰川底部拖带走 川将岩石碎块掘起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第七章冰川的地质作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掌握冰蚀地貌、冰碛地貌以及冰碛物的特征。
了解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了解古代冰川活动及冰川作用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及冰碛物的特征。
第一节冰川概述冰川——是陆地上由积雪形成并以缓慢的速度移动的巨大冰体。
一、冰川的形成(一)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雪区,为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只有季节性积雪,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②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③地形:雪线高度与坡度成正比。
(二)成冰过程太阳辐射压力、温度压力(重力)新鲜雪花粒雪冰体冰川重结晶反复融、冻流动二、冰川的运动不停地运动是冰川的重要特征,但其运动的速度却非常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肉眼往往难以觉察冰川的运动。
冰川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固定在冰川上的桩位的变化加以测定的。
引起冰川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重力和压力。
三、冰川的基本类型按冰川的规模大小,外部形态特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为大面积覆盖在陆地上,冰层厚度可达数千米的冰流。
它的中央厚,向四周变薄,冰川作放射状流动,总的轮廓大致呈盾形,常称为冰盖。
起运动不受地形的影响,主要由冰层的自重压力使冰体从积雪区的中央部分向四周流动,在边缘部分往往形成许多冰舌。
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特点是规模小,冰层薄,它的形成和运动受地形和重力的影响。
根据地形及形态不同可分为: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
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
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呈三角形。
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
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
冰体很少向外流动。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冰蚀湖二、是非题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1.冰川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20.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面之下。
()21.大部分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字型。
()22.串珠状分布的冰蚀盆地(冰蚀湖)、羊背石、漂砾链等冰川遗迹,均可作为判断古冰川流动方向的依据。
()23.在一个大的冰期当中间冰期可以反复出现。
9.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巨大的固体水流。
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覆盖陆地面积10%,占全球淡水的85%。
是由大气固体降水经多年积累而成冰川形成的条件:1. 有丰富的降雪,降雪量>消融量,年平均气温0℃以下;2. 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积雪盆地)。
终年积雪区称为雪原,其下限称为雪线。
雪线附近,降雪量=年消融量Image from /wikipedia/commons/8/8a/2008-06-27_01DSC_7583.jpg冰川的形成积雪粒雪化成冰雪的晶/wikipedia/commons/c/c2/SnowflakesWilsonBentley.jpgA snowflake's shape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it forms. This type of snowflake, called a sectored plate, forms when the temperate dips below about 5 degrees Fahrenheit (-15 degrees Celsius).Dendrite snowflakes first occur when the temperature hovers between 30 degrees Fahrenheit (-1 degree Celsius) and 27 degrees Fahrenheit (-3 degrees Celsius).Snowflakes take on the shape of hollow columns and needles at about 23 degrees Fahrenheit (-5 degree Celsius).Scientists aren't sure why temperature affects crystal formation and leads to different shapes of snowflakes.Snowflake Crystal冰川的形成/wiki/Firn/dutchs/graphic0/geomorph/longsect.gif根据气候、地形条件和冰川的形态规模,可将冰川划分为:1. 大陆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又称冰盾或冰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格陵兰冰盖
南极冰盖
格 陵 兰 岛 冰 盖
根据海温和山地冰川的观测 分析,估计由于近百年海温 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量约为 2~6厘米。其中格陵兰冰盖 融化已经使全球海平面上升 了约2.5厘米。
南极海中的冰山
南极中冰川
(1)冰斗冰川、悬冰川 (2)山谷冰川(单、复式)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4)山麓冰川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鼓丘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水:冰川分布区冰雪融化水。由冰水搬运和堆积的沉积 物(主要来源于冰碛物),称为冰水沉积物。 冰水地貌 一、 冰水扇 终碛堤外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积体。一系列冰水扇相连可 构成冰水平原。
二、 纹泥 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的纹层状沉积。由浅色细砂、粉砂 层与深色细粉砂、黏土层交互而成,层理细薄。每个年层 分两部分:下部为以沙土为主的夏季浅色部分,上部为以 黏土为主的冬季暗色部分。
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背冰面较陡, 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冰斗 、角峰、 刃脊及其发育 过程
冰川地貌小结
鳍 脊 角 峰
冰 斗
冰川 谷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可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 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 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 挖掘作用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一种机械破坏过程。
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 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 ,将冰床底部及两侧边坡基 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
(2)磨蚀作用又称锉蚀作用,是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的岩 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
④ 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层理。
⑤ 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形擦痕,还可出现 凹坑和裂隙。具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条痕石。
⑥ 扫描电镜可见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状不规则,棱角尖
锐,表面据偶蝶形洼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 ⑦ 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三、冰碛地貌
二、冰川作用的影响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文条件改变 4、生物变迁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1. 天文说 (1) 太阳辐射能变化说 :太阳是个变光的恒星; (2) 地日距离变化说(米兰柯维奇律):地球自转轴的倾 斜度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偏心率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地面 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
③
地史上大规模冰期主要有: ①新元古代的成冰纪(前寒武纪)
②晚古生代(石炭纪-二叠纪)
③第四纪。
2、第四纪冰期研究现状 最早第四纪冰期划分:四次冰期、三次间冰期。根据研究第 四纪冰川作用频繁,共有20次。近80万年来,每10万年有一 次冰期和间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在国际 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 山为标准,根据对阿 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 岳冰川的研究,确定 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 亚冰期。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1)冰碛丘陵:冰川退却、冰体融化,冰碛物均沉落于底 碛之上所形成的波状起伏丘陵。
(2)侧碛堤:山谷冰川的两侧在冰川退缩时,由侧碛构成的
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
(3)终碛堤或终碛垅:当气候条件稳定时,冰川将冰运物 源源不断输送到冰前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为终碛堤 或终碛垅。
(4)鼓丘:冰川在后退过程中,其冰床上形成一层厚度不等 的底碛,在底碛常呈平滑的圆状隆起,我们称为鼓丘。 鼓丘 通常成群出现,外表卵形,主要由冰碛所组成。
纹泥可以帮助确 定冰盖撤退期间 事件发生的时代。
二、 蛇形丘
冰川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的流水沉积体。特点:狭长曲折的 高地,由砾石、粗砂构成,有一定分选性和交错层理。
第六节
一、冰川作用 1、全球冰期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地球历史中气候的冷暖变化频繁:寒冷时期,冰川大规 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对应的 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消融,面积缩小,称 为间冰期。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冰川的地质作用是改 变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区表面形貌的主要作用。对气候和海平面升 降影响很大。
冰川零星分布 在中、低纬度 的高山和高原 上气温在零度 以下的地带; 这部分冰川称 为山岳冰川 。
(1)冰斗冰川 主要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主体位于 冰斗之内,仅有一短小舌状体(冰舌)溢出的冰川。如果 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冰川就流出冰斗,呈盾牌状悬贴 在山坡上,称为悬冰川。
(2)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张进入山谷就形成山谷冰川。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分布在冰川表面的称为
表碛;分布在冰体内部 的,称为内碛;分布在 冰体底部的,称为底碛 ;分布在冰体两侧的, 称为侧碛。如果两条冰 川汇合,相邻两个侧碛 就合而为一,夹于冰川 中部,称为中碛。
低处流; 两极冰川主要靠压力,往外流。
冰川运动速度缓慢而且不平衡 高山冰川流速:几米~几百米/年 南极冰川:约数十米/年 观测冰川移运速度的方法:在冰川上 打桩,对桩位进行观察(固定桩位测 量);
冰 川 的 运 动 方 式
运动中的冰川其变形具有垂向差异性。上部以脆性为 主,下部以塑性为主。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间运动快,这种 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冰裂缝。裂隙常呈八字形排列。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 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由冰川形成的沉积 物统称为冰碛物。松散的冰碛物堆积层,称为冰碛层。已固 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
冰碛物的特征
① 均为碎屑物。碎屑矿物中可见容易风化的铁镁质矿物。 ② 冰碛物分选性极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 一起,形成“泥包砾”的现象。 ③ 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磨擦、碰撞,故冰碛物磨圆 度极差。
2、冰川冰的形成 成冰作用(成冰过程):雪花→粒雪→粒状冰→冰川冰 冰川冰是由雪压实冻结成冰, 水成冰是由水冻结成冰。
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 积累区(粒雪盆),在雪线以 下的部分称为消融区(冰舌)。
累积量与消融量之间的平衡
控制冰川的前进和退缩。
二、冰川的运动
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是:重力和压力 冰体在压力下呈塑性;高山区冰川主要靠重力,由高处往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单式:从粒雪盆中流出的一条冰川。
复式:从两个以上粒雪盆中流出的冰川汇合体。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冰帽) 冰川分布在高山地区的边缘山地,或高纬度地区的高原处。 基本上呈面状,其规模比大陆冰川小得多。冰川自中心流 向四周,在高原边缘会形成许多短小冰舌,形成悬冰川和 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的冰川。若干山麓冰川可 会合成一个面积广阔的冰源。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 移动着的冰体。
南极冰川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雪线以上:积累量大于消融量; 雪线以下:积累量小于消融量; 雪线高度H的影响因素 (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 (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地 带是南北纬20°~30°的干燥区; (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 比背阳坡H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