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地质学课件第八章-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地质学课件第八章-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

构造湖—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 最深(1741m)
构造湖-滇池





抚 仙 湖 星 云 湖
构造湖—洱海
构造湖—青海湖
构造湖—岱海
岱海
构造湖—巢湖
郯庐断裂带中的巢湖
构造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中生代盆地中的洞庭湖和鄱阳湖
构造湖—洞庭湖
洞庭湖
构造湖—鄱阳湖
洪水期 鄱阳湖
枯水期 鄱阳湖
构造湖—太湖
4、湖水的运动特征
湖水和海水一样也处于经常运动之中。然而湖泊比海洋范围小, 水浅,所以湖水的运动比海水弱。
1、湖浪 湖浪运动与海浪相似,但因湖面小,陆地上风力比海 洋风力弱,所以湖浪较海浪小。
2、湖流 是湖水的定向运动。主要由风的吹动或进湖、出湖的 流水所引起。湖流常出现在河口处。
湖水上下层的水温和密度可以不同,也可以产生湖水上升和下沉 的对流运动。湖泊中也有潮汐现象,不过它们的规模较之海洋中要 微弱得多。湖泊中存在的浊流对于某些湖泊中的沉积作用有重要的 影响,也可以形成浊积岩。
本章内容提要: 一、湖泊和沼泽概述
二、湖泊的地质作用
三、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湖泊和沼泽概述
本节主要讲述的内容:
一、湖泊概述 (一)湖泊的定义、作用及其成因 (二)湖泊的类型 (三)湖水的来源、排泄、化学成分 (四)湖水的运动特征 二、沼泽概述 (一)什么是沼泽? (二)沼泽的成因 (三)沼泽的水文特征
死海大咸湖, 盐度达30%
5、按湖水营养物质分类
按湖水所含溶解性营养物质 的不同,可分为贫营养湖、中营 养湖和富营养湖。
洱海北段沼泽化
滇池
洱海北段沼泽化
6、按湖泊水温状况分类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0000地学2010-10-08 18:49:21阅读1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证据第一节冰川的地质作用随着对地球的不断认识,人们就大地构造,曾提出过很多学说。

比较著名的有地槽-地台学说(J. D. Dana, 1873)、大陆漂移学说(Wegener, 1912; Wegener, 1915; Wegener, 1929; Wegener, 2001)、海底扩张学说(Hess, 1962; Dietz, 1961)和板块构造学说等(Morgan, 1968; Isachs et.al., 1968; Mckenzie, 1969)。

板块构造学说得到古地磁学、地震学和古生物学等众多科学依据和测量数据的支持,被称为20世纪地质学的伟大成就(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板块构造学说对2亿年龄的海洋和大洋壳的地质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Mckenzie, 1969; 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但仍留下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傅容珊和黄建华,2001; Stacey, 1992; 宋春青和张振春, 1996)。

为了解决大陆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地壳生长机制和板块运动驱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现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资料,对大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 地幔浮力面理论我们先来做一个木块浸水小实验。

将一些不同形状、大小及比重的木块,放入一盆水中(见图1)。

因为木块的比重比水小,木块将浮在水中。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理),由于水对浸入水中部分的木块产生的浮力与木块的重量相等,不管木块的体积大小(只要不大于盆的水体),不管木块的比重大小(只要小于水的比重),不管木块的形状,也不管木块位于盆中水的什么高度,只要没有外力作用,最后,木块都会因为浮力作用,而停留在水面上。

我们将这时的盆内水面,叫做“浮力面”(见图1,a, e)。

地质学地质作用

地质学地质作用

河流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阿拉斯加冰川
冰蘑菇
冰川漂砾
地质作用概述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插图1 浓烟初起 日本海底火山
插图2 滚滚浓烟、大地颤抖 意大利维苏威火山
插图3 红魔出头
插图4 势不可档
插图5 尘埃落地
插图7岩溶丘(五大连池)
插图6 万巷空港 意大利庞培镇
插图7 溶透式喷发
气态喷出物 液态喷出物 固态喷出物
火山构造
火山一般由 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和火山颈 等组成。
侵入体、产状及侵入深度
岩浆侵入地下一定深度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侵入岩,由此类岩 石构成的地质体称侵入体(岩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称围岩。侵入 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称接触带。
侵入体的 产状 是指侵入体形态、大小以及与围岩的关系等。 侵入深度是指岩浆侵入地壳直至冷凝时,具当时地表的深度。 根据该深度的大小可将岩体分为浅成侵入体(侵入深度<3公里)、 中深成侵入体(侵入深度3-10公里)和深成侵入体(侵入深度>10公 里)。
在岩浆中,二氧化硅被称作酸性组分;铁、镁和钙称作基性组分;钠 和钾称作碱性组分。
在岩浆中酸性组分与基性组分的含量常呈反消长关系。因此,常按 二氧化硅含量高低将岩浆划分为:超基性岩浆(sio2<45%);基性岩浆 (sio2 45-53%);中性岩浆(sio2 53-66%);酸性岩浆(sio2 > 66%)。
地质作用概述
➢ 地质营力
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与运动。地质学家把引
起岩石圈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自然动力称之为 地质营力。
根据能量的来源,可将地质营力分为外地质营力(能量来自 于地球的外部)和内地质营力(能量来自于地球的内部) 。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一、断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地质学: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

大地水准体:指由平均海平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差称为布格异常。

地磁异常: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

古地磁学:通过研究岩石中保存下来的剩余磁性的方向和强度,来判断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的变化,称为古地磁学。

常温层:地壳表层温度随时间变化的下界面,在此界面之下,温度不随时间变化。

地壳均衡说: 地壳均衡说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艾里认为地壳的密度均匀,但较地球深部物质低,地形高的地方地壳较厚,低处地壳较薄,换句话说,高山地区有深的山根作为补偿,称为艾里的地壳均衡说。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浆: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火成岩: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或非岩浆作用形成的,如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

侵入作用:地下岩浆上升侵入并占据一定空间的作用。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地震:地壳或上地幔的岩层在应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面,引起地面的震动,这一过程称为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地质地貌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地质现象之一,其地质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特征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冰川侵蚀、运移和沉积,这些过程不仅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也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有所作用。

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冰川融水对冰川越过的地表进行侵蚀,形成了流水侵蚀造成的犁沟。

冰川犁沟通常呈V字形,由于冰川对地表的横向切割,导致侵蚀底和侧壁的不均匀磨蚀。

此外,冰川在融化和移动时会在岩石和地表上留下痕迹,形成冰川痕迹,如冰岛犁沟和冰岛湾。

冰川运移是冰川地质作用的另一重要方面。

冰川将其所经过的岩石和土壤带到其他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格局。

冰川的运移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如冰斯巴谷和冰川峡湾。

冰斯巴谷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U字形谷地。

冰川融化时,雪和冰形成的融水填满了谷地,形成冰斯巴湖,使得冰斯巴谷的底部变为平坦的湖底。

而冰川峡湾是由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具有窄而陡峭的峡谷和深邃的海湾。

冰川沉积是冰川地质作用的最后一个方面。

冰川融化时,冰川携带的冰碛物被释放出来并沉积在地表上,形成冰川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粉状的,如冰碛泥或砂,也可以是较大的块状物,如冰川石。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粒度和形态的混合物,称为冰碛。

冰川沉积在地貌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粒度的冰碛物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冰碛丘和冰碛平原。

冰碛丘是在冰川前缘形成的丘陵地貌,由冰川沉积物的堆积和风化形成。

冰碛平原则是冰川后退或融化时留下的平坦地表,通常有大量冰碛沉积物和湖泊。

总体而言,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在地质学和地貌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过程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化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

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岩浆:指在地球深部自然形成的部分或全部呈液态的炽热熔体。

(P37)2 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由石英(硬度为7)、长石(硬度为6)和少量云母(硬度为2---4)等暗色矿物组成。

3喷出岩:又称“火山岩”,指又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岩石,多数为岩浆岩组成,质地疏松多孔。

4岩浆作用:指上地幔高温高压熔融体向地表或近地表附近侵入/喷出,矿物冷凝结晶,熔融体液态到固态的全过程。

5 火山作用:又称“岩浆喷出作用”,指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

(P40)6 斑状结构:岩浆中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大的叫斑晶,小的叫基质,而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则为斑状结构。

(P46)7 气孔构造:指喷出岩或浅成脉状岩体边缘常见朵状、浑圆状、倒水滴状、管状或不规则状的空洞。

(P47)8 杏仁构造:指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填充时,其填充物宛如杏仁。

(P47)9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化学分解和合成,致使岩体崩解、剥落、破碎而形成松散的碎屑物质的作用。

10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外动力地质营力如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和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12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产物绝大多数被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外动力地质营力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作用。

13沉积作用:是指由于搬运营力的减弱(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融化等)及其他因素影响,被搬运物质在适宜场所沉积下来而形成松散沉积物的作用。

14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被埋葬于地下深处环境,再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沉积岩的过程。

15层理:是指由岩石的成分、碎屑(或沉积物颗粒)、颜色等在垂向上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层状构造,是由不同时期沉积作用的性质变化造成的。

16 吹扬:(吹蚀)是风以自身的动力将地表砂粒和尘土扬起吹走。

17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面和清晰边棱,这种石块称为风棱石。

8.1 冰川的形成、类型和运动

8.1 冰川的形成、类型和运动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4400~4600m 北坡雪线5800~5900m
2. 冰川的形成过程
二、冰川的类型
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大小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将 冰川分为两类:
1. 大陆冰川 2. 山岳冰川
1. 大陆冰川 分布在高纬度大陆和岛上,面积巨大,冰层厚,
运动不受地形限 制的冰流。
(1)冰盾 (2)冰盖
南极大陆
格陵兰岛
2. 山岳冰川 分布在中低纬度山区,面积小,冰层薄,形态和
分布受下伏地形的限制。
(1)冰斗冰川
雪线附近,呈围椅状 的半圆形凹地。
悬冰川:冰斗冰川自冰斗流出悬挂在陡壁上。
(2)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 注入山谷。
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大的山谷冰川-绒布冰川
马拉斯平冰川 阿拉斯加
一、冰川的形成
1. 雪线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喜马拉雅山中段西端雪线(阿里地区纳木那尼峰)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温度(低纬度/高纬度)
(2)降水量(补给与消融的关系)
(3)地形
A
接近赤道的东非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度4570~5425m。
南纬20~25°的安第斯山雪线高度达6400m。
(3)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相互汇合形成较大的冰盖。
马拉斯平冰川 阿拉斯加
三、冰川的运动
1. 冰川运动的前提条件
冰层厚度≥临界厚度(增加1大气压,融点降低0.0075℃)
2. 导致冰川运动的因素
山岳冰川 → 重力流 大陆冰川 → 压力流
运动方式:
① 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
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Chapter 8 Geological action of glacier

普通地质学笔记-知识归纳整理

普通地质学笔记-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QQQQ普通地质学笔记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想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判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如今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具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具基本延续的水圈。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日子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普通低于200m;高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碛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 质物混合在一起; 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其岩性与附近的 岩石往往不同。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石块可以呈直立状;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分明; 6、角砾表面可以有冰川擦痕和磨光面; 7、可以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孢子化石;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在冰 川的前端由冰碛物所构成的弧形高地。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由 冰碛物所组成的椭圆形高地,其长轴与 冰流方向一致。
三、冰水的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glaciofluvial deposit)是指以冰融水为主要营力 经过再搬运而形成的沉积物。 1、冰水扇(outwash fan)——终碛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 积体。 2、纹泥(varve)——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 纹层状沉积。 3、蛇形丘(esker)——在冰体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由冰融水将 冰碛物冲刷、搬运并再堆积而形成。呈狭长,如蛇形蜿 蜒,两坡对称且较陡,由砾石和粗砂构成。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目前,仍处在假说阶段。 1、天文说 2、大气成分变化 3、洋流变化
第六节 古代冰川活动
确定古代冰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冰川活动的 遗迹。这种遗迹包括刨蚀地形;冰川及冰 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以及保存在沉积物 中反映寒冷气候特征的生物化石。
南非有前寒武纪冰川沉积的金刚石矿床。
山东峄山古冰川遗迹视频: /movie/html/uplay/movie_3627.html
加拿大西南部落基山国家公园中 的冰川
美国-加拿大边境的 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
• 积雪消融,溪流淙淙
美国阿拉斯加州冰河湾国家公园
美国怀俄明州的冰川国家公园
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
欧洲最大的冰川 ——冰岛瓦特纳冰川
非洲乌干达 鲁文佐里山脉的冰斗冰川
南极大陆冰川
卡惹拉冰川——悬冰川 西藏
二、冰川作用对地球的影响
1、地壳均衡调整——冰期,地壳下沉,间 冰期,地壳回升。 2、海平面变化——冰期,海平面降低;间 冰期,海平面上升。 3、水系和水文条件的变化 4、生物变迁——在冰期,那些不能适应寒 冷气候的动物会大量死亡并逐渐绝灭。
披毛犀(生活于北半球寒冷地区的第四纪奇蹄目古哺乳动物) 猛犸象(生活于北半球寒冷地区的第四纪古长鼻目动物)
大陆冰川的冰层厚,覆盖区地形相对较平缓,冰 川运动主要靠冰层自身压力,以挤压流的方式, 由冰层较厚处向四周呈舌状流动,因而不受地 形限制,可以逆坡而上,覆盖在起伏不平的地 面上。 若冰舌推进至大陆边缘时,连同它所挟带的岩石 碎屑塌落海中便形成冰山(iceberg),冰山可 随海流漂移至远处。
泰坦尼克的海难即是轮船与冰山碰撞的结果。
二、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1.冰蚀谷(glacial valley):指经冰川作用 的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U形谷。 2.冰斗(cirque):指刨蚀作用造成的三 面壁陡的半圆形洼地。
U型谷
冰斗 遗迹
3.刃脊与角峰( knife-edge and horn ): 指相邻的冰斗或槽谷的谷壁因刨蚀作用 发生后退所形成的地形。如果形成两坡 陡峻脊部尖薄的山脊时称为刃脊或鳍脊 (fish-crest)。
三、冰川的类型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 指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因年平均温度低于0℃,雪线位置很低,积雪面积很 广,冰层常厚达千米以上,形成中间厚边缘薄, 由中心向四周流动的冰流,称为冰盾或冰盖(ice sheet)。
大陆冰川的流动特点
重力流——如果冰川的冰床具一定坡度, 底层冰不仅受上层冰的压力,同时还受重 力影响而流动,形成重力流; 挤压流——在地形较缓,但冰层有足够厚 度时,底层冰主要是受上层冰的压力,使 冰体由厚处向薄处流动(或由冰面高处向 低处流动)称挤压流。
冰川冰的流动速度是缓慢的。
冰川流速的影响因素: (1)冰层厚度。 (2)地形坡度及底部的冰融水水量。 (3)季节变化,一般夏季因冰融水量多,冰层底部 润滑,流速会加快。 (4)气候等因素的突变,使冰川上游冰积量增大, 其推挤力超过冰的强度极限时,冰川运动的形式 便由塑性流动改变为快速地块状运动,这时冰川 可以爆发性地推进。(雪崩) (5)冰川中的部位 ——整条冰川以中游流速最快。 (与河流类似)
庐山冰川遗迹——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是固态冰川冰的运动,所以其搬运方式全属 机械方式,可分为推运和载运两种。 推运是指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床上的岩 屑向前推进。这种作用只发生在冰川向前推进 时; 载运是指冻结在冰块内,或落在冰面上的岩块, 随冰川的运动而被搬运。
托木尔峰地区的悬冰川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戈隆拉山谷冰川
长江源头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及其挟(xié 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的破坏 ) 作用称刨蚀作用(ploughing)。刨蚀作用是冰 流对基岩进行的机械破坏作用。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glacial sapping) 指冰川运动时冰体将与其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 碎块拔起并推走的过程。 2.磨蚀作用(abrasion) 指冰川以其自身的压力,以及冻结在冰流两侧和 其底部的岩石碎块刮削、锉磨冰床的过程。
• 冰舌(ice tongue)——冰川移动的速度虽慢,但常 处于向前移动的状态。冰川的最前端(或称末端), 常因中间部分流速较快而形成突出的舌状,称冰舌。
• 冰退(glacier regression)——供冰量少于消融量, 冰川前端所发生的向后萎缩现象。 • 冰进(glacier advance)——供冰量大大超过其消融量, 冰川前端向前推进。
冰川消融后形成的冰 洞、冰桥、冰蘑菇
山东发育的第 四纪大陆冰川 遗迹——冰臼 与冰川漂砾
冰川漂砾
冰川漂砾——庐山
二、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冰川在退 却过程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包含在 冰体中的碎屑物质都沉积在底碛之上, 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山谷冰 川两侧,由侧碛构成的顺谷地延伸的条 状岗地。
• 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区有: • 内蒙古、山东、河北、江西庐山、福建 等地。
冰川搬运物的类型
冰川的搬运作用以载运方式为主。 冰碛(glacial drift)——被冰川搬运的物质和由冰川地质作用堆积下 来的物质统称为冰碛(qì )。 据其在冰体中的部位分类:底碛、侧碛、内碛、中碛、表碛。
侧碛
表碛
中碛
内碛
底碛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一、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川流至消融区,或因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冰川 前端冰体融化时,冰川所挟带的大量岩石碎屑便 堆积下来。 冰川消融而沉积下来的岩石碎屑称冰碛物(moraine deposit)。
(1)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指发育于雪线以上停积在 围椅状洼地中的冰体,没有明显的舌状形态。 (2)悬冰川(hanging glacier):指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 条件下形成的悬贴于山坡上的冰体。 (3)山谷冰川(valley glacier):指沿山谷流动的冰川,是 一种线状冰流,又称谷地冰川。 (4)山麓冰川(piedmont glacier):指冰流经山谷至山麓后 继续向外漫流的冰体,也可以是几条山谷冰川在山麓处汇 合后构成的宽广的冰原。
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
珠峰冰川
珠峰绒布冰川融化残余冰峰北极冰川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北极圈内的冰川
http://202.120.96.5/ylwhvod 武汉缘来文化传播公司
一、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基本条件: (1)气温——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2)降雪量——大气降水(以雪为主)比较丰 富,雪的积累量大于其消融量; (3)地形——要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 (积雪盆地等),并具备一定的坡 度,以利于冰川的流动。 (4)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累区, 积雪不断转化成冰的过程。 雪花——粒雪——粒状冰——冰川冰
第五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一、冰川作用(glaciation) 在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 冰雪覆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 冰期(glacial period)——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 称为冰期。 间冰期(interval glacial period)——气候温暖时 期,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
第八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沉积作用 古代冰川活动
冰川曰:我可是 大河的源头吆, 没有我,就没有 大河,没有大河, 就没有人类的文 明吆。
第一节 概述
冰川冰(glacier Ice)——是大陆上常年积雪的 地区,积雪层在较长时间的压力等因素的作 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可形成具可 塑性的冰川冰。 冰川——冰川冰在其自身的压力和重力作用下, 沿斜坡或一定的谷道缓慢地流动,就形成了 冰川。 冰川分布于极地附近或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被三个以上冰斗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 形山峰,称为角峰。 气候、岩性和地质构造特点的差别,使各个 地区的冰蚀地形的发育各具特点。
南极角峰
珠峰角峰
4、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基岩受到刨 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 较平缓,并有许多冰川擦痕和磨光面,背 流坡为陡坎。这样的石头称为羊背石。 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的流动方向。
南极冰山 ——海面上所出露 的仅是冰山的一角
南极冰帽与 浮冰
南极冰的四种颜色: 粉色(含花粉) 灰色(含火山灰) 蓝色(千年积雪) 白色(含盐分)
2.山岳冰川(mountain glaci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