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合集下载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鳍脊
角峰
冰川谷 冰斗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羊背石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
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 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
终年积雪的地区称为雪原区。雪原区年平均气温在00C以
下,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指冰川融化与蒸发的水量)。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以上的雪原区是冰川的 积累(或称堆积)区;雪线以下为冰川的消融区,只能季节 性积雪。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的控制。
普通地质学课件
全球最大的冰盖是南极
冰盖,其次是格陵兰冰
盖。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2、山岳冰川:形成于中、低纬度高山终年积雪区,受地 形影响,分布在山谷中,我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均属于这

种类型。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中低纬度地区一个巨大的山
岳冰川作用中心,面积在20 km2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有 15条。
隙里发生冻结,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
雪变成粒状冰(冰晶)。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体,并被冰晶间的薄膜水冻结, 形成块状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覆冰雪层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或由厚向
薄处运动,即形成冰川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3、冰川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般以年为计算单 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 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 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 上游和下游都逐渐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过去有一种推论, 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 际观测,运动速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总量的20%~80 %。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 冰上部虽然温度极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 加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岩并没有冻结 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处出现悬谷。这是由于 支冰川厚度比主冰川小,侵蚀力弱,底床深度也较小,冰退以后 支谷就成为悬谷。我国西部许多山地的悬谷高出主冰川谷达百余 米至数百米。
• 槽谷在纵剖面上常有冰坎(岩槛)与冰盆交替,并形成串珠状湖 泊。冰坎与冰盆是冰川作用选择性侵蚀的结果,这种选择性侵蚀 与冰床基岩的构造、节理有关,冰前期河床剖面的原始起伏也起 很大作用。
• 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谷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 坡上的块体运动常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 被携带而来(运动冰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 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 会合后,侧面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 成高大的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 漂 砾
搬运中的冰漂砾 (格棱兰)
4、冰碛地貌 1)、冰碛丘陵(moraine hill):冰川在退却过程 中,由于冰体融化,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 落在底碛之上,称为基碛(basal moraine)。由基 碛所形成的波状起伏的丘陵,称为冰碛丘陵。
2)、侧碛堤(lateral moraine dam):山谷冰川两 侧,侧碛构成了顺谷地延伸的条状岗地,称为侧碛 堤。其形态似河流阶地,只是侧碛堤内侧与山坡之 间常有排水沟槽。
大陆冰川之
“终碛”
(德国)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缘由冰 碛物组成的椭圆形高地为鼓丘,其长轴与冰流 方向一致。高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长几百米。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对古冰川地质作用的研究发现他能判别板块 运动。如前所介绍,大陆冰川只分布在南北两 极的高纬度地区。当我们在现在的低纬度板块 上发现了地史中可靠的大陆冰川沉积记录时, 表明该板块在地史中曾经位于高纬度区,经过 大陆板块的漂移运动,漂移到现在的低纬度区。
二、冰川的堆积作用
1、冰川的堆积作用:冰川消融后,冰川中携带的碎屑
物质就地堆积下来的过程。
2、冰碛物: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moraine
deposit)。 3、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
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 立状态; 4)无成层现象;
“ 羊 背 石 ”(芬兰)
5、冰溜面与冰擦痕:冰蚀谷的谷底和谷坡经长时间 磨蚀后,可形成十分光滑的冰溜面。面上常有钉子 形的冰川擦痕。
冰溜面
冰川擦 痕
冰溜面与冰川擦痕
(意大利)
冰川擦痕(加拿大)

自然地理学——冰川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冰川PPT课件

• 再次,雪线高度也受地形影响。其影响有二个 方面:一是坡度影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 存,雪线较高;缓坡或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 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在北半球雪线在南 坡比北坡高,西坡较东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 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大,因而雪线较高。 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流产生阻挡,而 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高度,如喜 马拉雅山南坡是向风第坡8页/降共13水9页量丰沛,雪线在
二、冰川的形成
冰川是由积雪转化而成的。初降的雪花为羽毛
Hale Waihona Puke 状、片状和多角状的结晶体,密度只有g/L;雪
花落地后,先变成粒雪,再经过成冰作用,变为
密度达g/L的冰川冰。由粒雪转变为冰川冰有两
种方式:




第9页/共139页
(l)冷型成冰作用
在低温干燥的环境,积雪不断增厚的情况下, 下部雪层受到上部雪层的重压,进行塑性变形,排 出空气,从而增大了密度,使粒雪紧密起来,形成 重结晶的冰川冰。在冷型成冰过程中,粒雪成冰只 靠重力形成重结晶,因而所成的冰川冰密度小。气 泡多,成冰过程时间长。如南极大陆冰川中央,埋 深2000多米,成冰需时近千年。这种依赖压力的成 冰过程称冷型成冰(或压力成冰)作用。而随着气 泡的减少,冰从白色逐步变为兰色。
冰川的运动具有显著侵蚀地面的作用和巨大的搬运、 堆积能力。
第14页/共139页
四、冰川的类型
现代冰川由于发育条件和演化阶段的不同,因而规模 相差很大,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 条件,现代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 川。
• (一)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它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 地区。其特点是:冰川面积小,厚度薄,受下伏地形限制, 形状与冰床起伏相适应。根据它的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 条件,又可进一步分为: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
古代冰川地质作用现象的调查能够 帮助分辨板块运动情况,这是其它任何 动力地质作用所不能比的。 大陆冰川的聚积与消融不仅促使该 地区地壳的升降,由于软流圈可能存在 液压作用必然会引起别的地区产生反向 效应,地壳的变动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冰川?冰川为什么能流动? 2.冰川形成需经哪些阶段?需要什么条件? 3.冰川运动的主要特点? 4.冰川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与河流比 较有何异同? 5.冰川堆积物持什么特点? 6.冰川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
为冰退。短周期性气候变化可使冰 前在数十米的范围内进、退。全球 性大的气候变化,山岳冰川冰前的 伸缩范围可达数公里,大陆冰川甚 至可达数百公里。在地质历史上曾 经发生周期性的寒冷时期,产生过 全球性的大冰进,称为冰期。两个 冰期之间的大冰退期间没,称为间 冰期。
冰川越是接近前端,消融现象逐渐 加剧,冰裂隙被扩大,冰融水在冰层下 部融出洞穴,形成冰下河。在冰川表面, 经常散布着山坡上滚落的大小石块,石 块吸收太阳辐射热升温快,可使冰层局 部融化,而使其深陷于冰层之中,大石 块传热慢,对下面冰层起遮荫作用,当 外围冰层融化后形成凸出冰面、上顶石 块的冰蘑菇。冰蘑菇上的石块块掉落之 后,便形成冰芽和冰塔。
1.冰川的形成
两极地区和雪线以上的地区,因逐年堆 积可形成巨厚的雪层。纵所周知,新雪片为 六角形冰晶,冰晶的密度仅0.085g/ml。在 高山区风及雪崩等将山岭上面的散雪集中于 洼地中,形成积雪的洼地,称雪窝。 雪窝中雪层厚,新雪经过升华、凝华和 重结晶作用转变为粒雪。气温变动于0℃左 右最有利于重结晶过程,在重结晶作用下, 粒雪易于增大,当粒雪层厚度超过40m,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 悬冰川

第九章 冰川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 冰川地貌PPT课件

挪威
精品ppt
83
峡湾2
挪威
精品ppt
一是温度:形成多年积 雪要求该地近地面空气 温度长期保持在0℃以下; 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地表气温是由赤道向两 极降低,因而雪线分布 的总趋势也有低纬度向 高纬度降低。
富士山雪线
(据约翰•巴克斯特等,1995)
二是降雪量
一般降雪量越多, 雪线越低。如果降雪量 的增加超过融雪量随温 度升高而增长的值,那 么,雪线的位置就可能 出现在近地面空气温度 较偏高的地方。
通过粒雪不断被压实或冰融水渗侵再结晶作用,使其密度不断 增大,当密度达到0.9g/cm3 左右时,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 水性,成为冰川冰。
冰川冰
冰舌
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 区缓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十几到几百米不等(速度 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川厚度)。
雪线的分布高度
不 同 纬 度 冰 冻 圈 高 度 变 化 示 意
南美安第斯山(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雪线高达 6400m(世界最高);阿
尔卑斯山(欧洲中部)降低至 2400 --3200m;而北极则只有100--300m。
雪线的分布高度的 影响因素
一个地方雪线的具体 分布位置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因素的影响。
精品ppt
71
冰川谷(槽谷)
山岳冰川运动时侵蚀出来的谷地,横剖面呈“U”形,又 称槽谷或U谷。谷底宽平,两坡高陡,高度可达数十至数 百米。
精品ppt
72
河谷与冰川谷的形态比较
河谷的形态,一般上游为V形峡谷,中游为宽V形谷,下 游为宽浅的U形谷;河床纵剖面大体为一上凹形曲线;因为河 水的侵蚀力远比冰川弱,难以削平伸出的山嘴,故河谷在平面 上多呈蜿蜒状延伸,而且上游窄、下游宽;河流的主、支流谷 底高程相差不大。

地质学-冰川的地质作用

地质学-冰川的地质作用

• 冰舌(ice tongue)——冰川移动的速度虽慢,但常 处于向前移动的状态。冰川的最前端(或称末端), 常因中间部分流速较快而形成突出的舌状,称冰舌。
• 冰退(glacier regression)——供冰量少于消融量, 冰川前端所发生的向后萎缩现象。 • 冰进(glacier advance)——供冰量大大超过其消融量, 冰川前端向前推进。
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
珠峰冰川
珠峰绒布冰川融化残余冰峰
北极冰川
斯堪的纳维亚北极圈内的冰川
http://202.120.96.5/ylwhvod 武汉缘来文化传播公司
一、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基本条件: (1)气温——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2)降雪量——大气降水(以雪为主)比较丰 富,雪的积累量大于其消融量; (3)地形——要有适合冰雪大量堆积的场所 (积雪盆地等),并具备一定的坡 度,以利于冰川的流动。 (4)成冰作用——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累区, 积雪不断转化成冰的过程。 雪花——粒雪——粒状冰——冰川冰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目前,仍处在假说阶段。 1、天文说 2、大气成分变化 3、洋流变化
第六节 古代冰川活动
确定古代冰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冰川活动的 遗迹。这种遗迹包括刨蚀地形;冰川及冰 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以及保存在沉积物 中反映寒冷气候特征的生物化石。
南非有前寒武纪冰川沉积的金刚石矿床。
山东峄山古冰川遗迹视频: /movie/html/uplay/movie_3627.html
冰碛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 质物混合在一起; 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其岩性与附近的 岩石往往不同。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石块可以呈直立状;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分明; 6、角砾表面可以有冰川擦痕和磨光面; 7、可以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孢子化石;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 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3、冰蚀地貌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 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常见的有: (一)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蚀湖、风蚀谷、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风棱石、沙丘、风蚀城等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2)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两侧次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风的搬运以悬移、跃移、推移三种方式进行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之。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颗粒粗大;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 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同时,其携带的碎 屑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
磨蚀作用的强度: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 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 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 磨蚀作用就强。
冰斗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碎屑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刃脊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的参与,冰劈作用不断使裂隙扩大,岩石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形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中碛
沉积在冰川终点沉积物
辫状融水溪 冰川融水沉积
冰碛物的特征:
①纯碎屑堆积;②分选极差无层理;③磨圆度差; ④冰漂砾表面常有冰擦痕; ⑤冰碛物中常保存有喜冷的植物胞子花粉及化石。
冰碛物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在运动中, 将冰川内部及冰川 前缘的碎屑物搬运 到它处。特点是: 搬运力巨大;机械 搬运;搬运过程不 损失能量;无分选; 无磨圆。
搬运方式:载运 和推运
冰川运输
Sediment conveyor
W. W. Norton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的推运
冰川的载运
冰川的沉积作用
山岳冰川从高处往雪线以下运动,大陆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 度运动,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逐渐消融,冰川内部的碎 屑物就会在冰州的末端或边缘堆积起来,形成冰碛物
Fig. 16.17
Direction of ice flow 冰的流动方向
S. C. Porter
Fig. 16.18
Retreating Rhone Glacier
山谷冰川后退
S. C. Porter
Fig. 16.31B
大陆(极地)冰川剥蚀地貌
Kettle lakes 锅状湖
三,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全球冰川面积共1500万Km2 (占陆地10%) ,其 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冰体占99% 。这种大面积分布在 高纬度地区的冰川称大陆冰川(冰盖)





南极冰川
冰 盖
另1%冰川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 原上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带,称为山岳冰川
冰盖
山谷冰川 冰斗
山岳冰川
冰川前缘 冰积平原
Valley Glaciers in Denali National Park 德纳里国家公园的山谷冰川
支流冰川
中碛
岩落
冰雪消融区
辫状融水溪
终碛
冰川融水沉积
沉积在冰川终点沉积物
Fig. 16.10
冰川的运动
由于冰川不同部 位的运动速度不同, 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 擦而运动慢;上部和 中间运动快,这种差 异将导致冰川表面发 生冰裂缝。
Glacier flow – internal flow
& basal sliding
3角峰 1冰斗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2鳍脊
4冰川谷
冰斗
冰斗
U字形冰川谷
鳍脊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角峰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
冰擦痕
S. C. Porter
Glacial grooves and striations at the
base of the Matterhorn
马特峰基底的冰川 刻蚀凹槽和擦痕
冰川流动/内变形 和基底滑动
Crevasses 冰裂隙
Fig. 16.14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1、挖掘作用;2、磨蚀作用 挖掘作用: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其掘起带走 磨蚀作用:冻结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
研磨和削刮着谷底及两侧基岩
(二)冰蚀地貌
1、冰斗 3、冰蚀谷
2、鳍脊与角峰 4、羊背石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力, 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破坏,称为刨(剥)蚀作用 (通过挖掘 作用和磨蚀作用 两种方式)
羊背石
Mountain landscape before glaciation
冰川作用之前的山区地貌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川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物及地貌 冰川作用及成因
一,冰川的形成和运动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总量仅 占陆地淡水总量15%,其余85%以固态形式构成冰体。这些陆地 上的冰体运动。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流线

Ice flow directions 陆
冰 川 的 运 动
冰盖中心
冰川横截面 冰最厚的区域
Gla积累c占i优e势 r ice b消耗u占优d势get
山 岳

降雪,雪变成冰



升华

融化和裂冰
PLAY
Vall岩e落y Glacier features
雪 冰川冰
冰雪聚集区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Ice crystals 冰晶
crystals about 1 cm across in both figures
两张图片晶体都大概 直径1cm
S. C. Porter
冰川的运动
常压下冰川冰是一种脆性物体, 但冰川冰下部在上覆冰雪压力下 呈塑性。大陆冰川主要受侧向压 力作用,从冰层厚处(中心部位) 向冰层薄处(边缘部分)流动;山 岳冰川受重力作用从高处向低处 流动。冰川运动速度一般极其缓 慢,日均几厘米,快也不过数米, 肉眼难察觉 。运动方式分为基 面滑动和塑性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