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学教学课件
博物馆课件课件.ppt

第一章 博物馆建筑概述
二、▪中国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 (一)中国早期的博物馆建筑
▪ 中国近代的博物馆建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最早的博物馆:1868年,法国人·上海·震旦博物院
▪ 1868~1922年:
▪ 英国人·上海·亚洲文会博物院(1874年)和济南广智院(1904年); ▪ 法国人·天津·北疆博物院(1914年); ▪ 美国人·四川·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1914年); ▪ 日本人·台北·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1915年)和旅顺
平面: 是田字形或日字形对称布局; 立面: 纪念性强,有古典的大理石柱廊和大量的雕饰; 室内: 空间高大,楼梯宏伟,装饰繁琐。 缺点: 参观流线不合理,照明不足,不能满足博物馆的功能
要求。
第一章 博物馆建筑概述
20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美国建筑师古德温(P.Goodwin)和斯东(E.D.Stone)于1939年设计 的纽约新艺术博物馆(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第一章 博物馆建筑概述
▪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 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也是对公众进行文化普及的 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 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对提高国民文 化素质,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 用。
第一章 博物馆建筑概述
一、西方博物馆建筑的发展 语源:欧洲对博物馆所用的museum一词,是
西方元素:
▪ 清水砖墙上大面积的玻璃窗、宽敞的大厅、大厅四周的两层环廊、大 厅顶部的空间和带形天窗。
第一章 博物馆建筑概述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的影 ▪响1936年,上海市立博物馆
▪ 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门厅、衣帽间、大厅、图书馆、讲演厅、陈列室、 办公、研究、储藏室等用房。陈列室内顶部采光,室内装有冷暖气自动 调节设备,具有完善的内部功能。
博物馆学概论第1讲:博物馆与博物馆学-PPT精品文档

政治:国家对历史、文化、现实的态度;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政府形象,国家形象,地方形象。
经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支柱因素;文化消费;博物馆 相关行业;工商业环境。
科研:科研资料;专业研究。 文化: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陈列;文化遗产保护。 休闲:艺术欣赏;社交;休息。
欣赏:欣赏是观众的权利,注重审美情趣 保持博物馆展览的高格调
博物馆职能
中国:文物标本的收藏、研究、宣教 国际博协: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征集、
保护、研究、传播、展览
博物馆构成要素
实现工作任务,发挥职能,体现特点的客 观物质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
• 藏品:文物、标本、相关信息、相关物品、现 象记录体
二节、博物馆学
严肃认真,不做损害子孙利益的蠢事。
开放性
• 博物馆是社会财富托管人。博物馆藏品及其社会服务 设施是公共资源。
• 博物馆藏品、陈列、工作资源(场地、设施、智力) 要开放。
• 要以开放态度对待社会现象、舆论、行为。
博物馆社会作用
基本作用:
• 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传承; • 社会的综合记忆,种族、文化、智能、创造力、价值观、历史、
• 《博物志》:旧题晋张华撰。仿山海经体,多记 神仙方术故事。
A nation can stay alive when its culture and history stay alive
文化与历史的延续使民族保持活力
(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
博物馆定义
中国:
• (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 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 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第四章 什么是博物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的职能 博物馆的特征 博物馆的类型
唐• 玉飞天
第一节 博物馆的定义
一、博物馆(MUSEUM)的词义及其演变
1、中国古代对博物的理解
“博物”:《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博物志》:旧题晋张华撰。仿山海经体,多记神仙方术故事。
一、 博物馆(MUSEUM)的词义及其演变
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正式使用 MUSEUM。
这是第一所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往往被博物馆学家视为 近代博物馆诞生的标志。
埃利亚斯•阿什莫尔——业余科学家、收藏家、律师,1659 特拉德斯干及其第二任妻子赫斯特,1662,1678,1683
当时在诉讼中,MUSEUM已用来专指那些“储存和收藏各种自然、科学与 文学珍品或趣物或艺术品的场所”,古典时代那种庞大、高度综合性的博 物馆概念已经被分解了。UNIVERSITY(大学),LIBRARY(图书馆), LABORATORY(实验室)
阿什莫林博物馆
阿什莫林 博物馆
3、中译“博物馆”始末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见证物进行收集、保 护、研究、传播和展览。”
有组织的常设性非盈利机构,主要基于教 育或美学的目的,具备专业馆员,拥有、 利用、妥善照管有形物件,并且定期向大 众展示这些物件。
美国博物馆协会(AAM)为博物馆鉴定认证方案制 定的定义。
二、 博物馆的定义
1、为博物馆定义的困难 形态的多样化 职能的多重性 区域性文化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差异 内涵与外延的历史性变化
二、 博物馆的定义
2、博物馆定义的变迁
《故宫博物院》教案(通用)ppt

故事导入
讲述与故宫相关的历史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故宫的美 丽景色和珍贵文物,让学 生感受故宫的魅力。
问题导入
提出与故宫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求知 欲。
知识讲解
故宫历史
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和背 景,阐述其在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
故宫建筑
详细讲解故宫的建筑风格 、布局和特色,分析其艺 术价值。
06
教学反思
Chapter
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内容充实:本节课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背景、历史和特色,信息量 大,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全面的了解。
互动性强: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 良好。
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 多媒体运用恰当: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 资源,直观展示了故宫的魅力,提高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
03
教学方法
Chapter
多媒体教学
01
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物和历史文化背 景,增强学生对故宫的直观感受。
02
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实地考察
01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故宫博物院, 亲身体验故宫的宏伟与历史文化 底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通过了解故宫博物院所代表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 国家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通 过比较和交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和相互借鉴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 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故宫博物馆课件部编版完整版

故宫博物馆课件部编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故宫博物院,这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我们将通过教材第17课《故宫》来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故宫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主要建筑以及故宫的历史变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难点:故宫的历史变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故宫博物院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古老的建筑,激发学生对故宫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布局和主要建筑。
3. 课堂讲解: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宫的历史变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绘制故宫的建筑布局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故宫历史背景建筑布局主要建筑艺术价值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教材,简述故宫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答案:故宫的建筑特点包括雄伟壮观的规模、严谨合理的布局、精美绝伦的装饰等。
艺术价值体现在故宫的建筑风格、雕刻、绘画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
2. 请谈谈你对故宫历史变迁的认识。
答案: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见证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
从明朝永乐年间建宫,到清朝灭亡,故宫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如今,故宫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博物馆,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教育后代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故宫的浓厚兴趣。
但在讲解故宫历史变迁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未能深入展开。
博物馆文化主题班会PPT课件

博物馆文化与民族振兴
文化传承
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了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
民族认同
博物馆展现了民族特色,增强了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
博物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亲身参观博物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促进家庭和亲子交流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很好的亲子互动形式,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强感情。
参观博物馆的社会影响
增进社区联系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和文化交流,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客观记录感受
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拍照留念,或者记录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以便日后回顾。
参观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特点
历史博物馆
以文物、考古遗产为主,向参观者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艺术博物馆
收藏各类艺术作品,让人感受艺术的魅力与历史价值。
科技博物馆
展示前沿科技成果,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参观者对科学的热情。
民俗博物馆
历史感染
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展品能传递悠久历史的沧桑感,让人深深感受文明的积淀。
文化洗礼
参观博物馆能让人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领略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独特风采。
知识启迪
博物馆的精心策展能开拓参观者的视野,获得全新的认知和见解,刺激思考和想象。
艺术享受
博物馆收藏的艺术珍品能给人以美的洗礼,激发内心的艺术情怀和创造热情。
了解参观须知
仔细阅读博物馆的参观指引和须知,提前做好参观准备,确保有良好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的PowerPoint 课件

1914年
法国人
名称
创建时间 创建人
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博 物院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 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
旅顺满蒙博物馆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美国人 日本人 日本人
松江省科学博物馆
1923年 俄国人
山东产业馆
1938年 日本人
清末甲午科状元张謇1905年创 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 己创办的第一个当代形态的博
—
国别
博物馆名
开放始于
英国 不列颠博物馆 法国 卢浮宫 加拿大 国立人类学博物馆 美国 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759年 1793年 1840年 1869年 1870年
苏联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1922年
• ——
• ——
• —— • • • •
等宋 唐 隋 曲 春 大西 典雏
阁徽 贞 炀 阜 秋 宝周 册形 中
1949年 21座 1976年 263座 1952年 35座 1982年 409座 1957年 72座 1986年 777座 1962年 230座 1988年 907座
天津的博物馆
• 历史博物馆——最大、最好 • 艺术博物馆——最精、最豪华 • 自然博物馆——最早、最现代化、最遗
憾 • 文庙博物馆——最冷清 • 各种纪念馆——最不为人知
宗观帝孔 藏 的 的、的子 焉 库 稽 开 妙 庙 太 祖 府河
国 博
古元稽堂庙 庙 南
、的台
,安
博皇、
凡阳
物 馆
古宫宝
国殷 探
、迹 尚台
之人 玉保
源
古
镇藏
中国当代博物馆的晨曦
名称
上海震旦博物院
博物馆学概论ppt课件

本的《博物馆学》。 • 2、T•R•亚当姆出版的《博物馆的公民价
值》、《博物馆与大众文化》。 • 3、G•F•拉姆齐出版的《美国博物馆的教育
工作》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19、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主题是应 对变化:面对经济和社会挑战的博物馆。
• 20、2004年,韩国首尔,主题:博物馆和 无形文化遗产。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21、2பைடு நூலகம்07年,奥地利维也纳,主题:博物 馆与世界遗产。
• 22、2010年,中国上海,主题:博物馆致 力于社会和谐。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第二节 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
• 第二节、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 一、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 (一)理论博物馆学 • 1、博物馆学基础理论 • 2、博物馆基本理论研究 • (二)博物馆方法学 • (三)博物馆管理学 • (四)历史博物馆学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 (三)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1、苏联、东欧 • 1955年,出版了《苏联博物馆学基础》 • 1958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H•A•克诺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意大利幼儿教育 学家)蒙台梭利: “教育就是激发生 命,充实生命,协 助孩子们用自己的 力量生存下去,并 帮助他们发展这种 精神。”
•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 家)雅斯贝尔斯: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 教育,而非理性知识 的堆积。”
• (意大利小说家) 亚米契斯:教育 是“爱的教育”。
• 马克思:教育是 促进“个人的独 创的自由发展。”
• 什么是定义与定义的规则
• 关于定义这一方法的使用,我们应当归功 于苏格拉底(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归于柏拉 图)。苏格拉底总是追问“正义是什 么?”“美德是什么?”而且强调要求是 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而不是仅仅拿出这些 概念的某些特例。
• 一般而言,普通逻辑中的定义要求满足如下要求:
• 1定义所用的语词、概念要有逻辑关系,
• 2定义所用的概念不能循环反复。
• 3少使用否定语进行了定义。
• 4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外延相同。
• 5定义应该比被定义项更加明白清晰。定义中不能使用比 喻。
• 6一般而言定义使用的是属加种差,如鸟是……的动物。 一般说来,应该选择的属是该被定义概念的直接上位概念, 而不是间接的上位概念,如一般我们不说鸟是……的生物 (有机物)。
• 孔子:“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鲁迅:“教育是要立 人。”儿童的教育主
要是理解、指导和解 放。
• 蔡元培:“教育是帮 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 发展自己的能力,完 成他的人格,于人类 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 责任,不是把被教育 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 具。”
• 陶行知:教育是依 据生活、为了生活 的“生活教育”, 培养有行动能力、 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的人。
博物馆教育学
序言
• 博物馆是教育机构的一份子,主要的功能 是实施社会教育,它与家庭、学校及其它 社会教育机构,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的体系。 在我们掌握博物馆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基 本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知晓有关教育的 一般理论,这个是讨论博物馆教育问题的 背景。
第一节 关于教育的定义
• 教育是什么?问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可笑。 但即使是教育理论界,对什么是教育也是 众说纷纭 ,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 3、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 Definition): 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 人们对教育进行相互交流必须有共同的基 本认识才能进行。为此,就要对教育的含 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 出它的定义。 教育这一事物在人们为它下
定义以前就早已存在了,不论人们给它下 什么样的定义都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和特 性。恰当的教育定义能帮助人们理性客观 地认识教育,方便人们分析、探讨各种教 育现象和问题,以及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打下基础。
•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 我设计、自我选择、自 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 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 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 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 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 探究的机理,不是“指 令”,不是“替代”, 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 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 爱因斯坦:“什么 是教育?当你把受 过的教育都忘记了, 剩下的就是教育。”
延伸阅读:三种定义方法
• 谢弗勒(I·Scheffler)《教育的语言》中三种定义 方法
• 1、规定性定义(the Stipulative Definition):自己 创制的定义,并且我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 2、描述性定义(the Descriptive Definition):指 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的表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 象的适当说明。
• 教育一词始见于《孟 子·尽心上》:“君子有三 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兄弟无故,一 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的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
• 荀子:以善先 人者谓之教
• 三字经:[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教之 道,贵以专。]
• 教育的定义和教育观存在细小的差别,教 育的定义表述为“教育是……”的句式,而 教育观定义的表述为“教育应该是……”, 然而一些人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时候有意无 意地疏忽了“应该”两个字,因而引起人 们对这两者的混淆。教育定义描述的是教 育的本质及特性,所以应力求其客观性。
而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包括教育 的作用、价值、功能、目的等等方面,具 有多样性、主观性,意在指导人们的教育 活动。
• 夸美纽斯认为 ,人人俱有 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 但这种子却不能自发地生 长 ,需要凭借教育的力 量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 育之后 ,人才能成为一个 人”。他没有给教育直接 下定义 ,但很明显 ,上 面的话是对教育的一种解 释。这里面包含着宗教的 影响 ,他认为人的天赋是 上帝创造的 ,知识、德行 和虔信三个种子是“自然 存在我们的身上” ,教育 则使这些种子发芽生长。
• 所以从这一角度看,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的 背后我们还可以追问它的上位概念是什么 意思,并一直追问下去,这样的追问意味 着,当我们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时,我们已 经将世界抽象出一个有序的统一的概念体 系。在一个概念的背后隐含着整个世界 。
• 大凡为某个事物下定义,一方面为了揭示 其本质和特性,另一方面是为了确定其在 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 使这个事物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 彰显出来。为教育下定义也是这样,比如 培养、学习、训练就是与教育相关的事物, 恰当的教育定义就面临把教育这个事物与 培养、学习、训练等事物区分开来的课题。
•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 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 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 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 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 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 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 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用发生定义法定义的教育活动
•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活动而出现、发展 的事物,并非人类造出的物件。因此对教 育进行定义,适合用“种差加属”的发生 定义法。就是由被定义的事物发生或形成 过程中的特征作为“种差”,加上该事物 所归属的较为接近的“属概念”来进行定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