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十六课翻译

合集下载

自考古代汉语翻译

自考古代汉语翻译

自考古代汉语翻译《夫子至于是邦也》【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

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法吧!”《贫而无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其斯之谓与: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译文】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哀公问社于宰我》【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站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评析】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古文助读翻译161-170+注释

古文助读翻译161-170+注释

161.牧竖逮狼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呜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pao/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翻译:两个牧童入山到狼窝里,窝里有两只小狼。

(他们)谋划着分别抓一只。

(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距离几十步远。

一会儿,老狼来了,它钻进狼窝,不见小狼,神情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故意让它号叫;老狼听到叫声,仰头看,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又刨又抓。

其中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使.小狼急促地号叫。

老狼听到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就.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象刚才那样奔跑嚎叫。

先前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转身奔向第一棵。

口中声音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几十趟,奔跑渐渐迟缓,叫声渐渐衰弱;不久,(就)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

牧童爬下树一看,气息已经断绝了。

【注释】1. 跑号如前状:状语后置。

象刚才那样奔跑嚎叫.162.多多益善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ci-。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翻译: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论及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

各有高低。

刘邦问:“像我,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帅十万人。

”刘邦说:“对你来说怎样?”韩信说:“我(统帅士兵)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控制?”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但善于统帅将领,这就是韩信被陛下控制的原因。

况且陛下是(人们)说的上天赐予(的能力),不是人力(能达到的)。

《古代汉语》第十六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六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六課判斷句考点73 判斷句(★★二級考點,一般爲單選)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構成和基本格式1.主語+謂語。

兵,凶器。

(《漢書·袁盎鼂錯傳》)2.主語+謂語+“也”。

是非君子之言也。

(《禮記·檀弓上》)3.主語+“者”,謂語。

虎者,戾蟲;人者,甘餌。

(《戰國策·秦策》)4.主語+“者”,謂語+“也”。

①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史記·項羽本紀》)②冬十二月,齊侯游于姑棼,遂田於貝丘。

見大豕,從者曰:“(大豕,)公子彭生也。

”(《左傳·莊公八年》)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繋詞問題1.“是”是一個指示代詞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季氏將伐顓臾》)2.“非”“惟”“乃”“皆”“即”“則”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3.“爲”①韓是魏之縣也。

(《戰國策·魏策》)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史記·商君列傳》)末句“是”前還出現了狀語“必”,也證明了“是”的繫詞性質。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1.表示領屬關係或等同關係。

2.表示比喻關係,即用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比喻主語。

可譯爲“好比是……”。

①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論語·顏淵》)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3.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即在敍述某件事情和觀點後,用判斷句説明原因。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4.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係。

這種判斷句主語和謂語的關係不能用。

夫戰,勇氣也。

(《左傳·莊公十年》)考点74 鬬且廷見令尹子常(★三級考點,一般爲释词)1.歸以語其弟。

以: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動作,表示承接關係,可譯作“來”。

2.楚其亡乎?其:語氣詞,表示推測,可譯作“大概”。

3.令尹問蓄聚積實。

實:《説文·宀部》:“實,富也。

必修上册第16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16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16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第16课一、赤壁赋/苏轼二、登泰山记/姚鼐一、《赤壁赋》/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下注释】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古代汉语译文(王力版)

齐桓公伐楚翻译:鲁国国王僖公既位四年的春季,齐国国王(齐桓公)率领个诸侯国侵略蔡国,蔡国被击溃,便讨伐楚国。

楚国国王派人对(来犯的)军队说道:“你们居住北方,我们居住在南方,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没想到你们来到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啊?”管仲回答说:“以前姜太公命令我的先君太工说:‘所有的诸侯国,你都可以讨伐它,用(这办法)来监督它们辅佐周朝王室。

’(并)赐给我先君鞋,东可以到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北可以到无棣。

你们楚国进贡的包茅没有进贡,(周朝)国王祭祀缺乏供应,没有东西用来滤酒,我就是来征收的。

周昭王南巡却没有回去,我问你这是怎么会事。

”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国君的错误,哪敢不进贡呢?周昭王不回去的事,你请到汉水边去问吧!”联合军队前进,驻扎在陉。

夏季,楚国国王派(大夫)屈完到联军那。

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

齐侯(齐桓公)布阵好联军军队,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

齐侯(齐桓公)说:“岂是我要这么做,是发扬先君好传统(合作精神),和我们联盟吧,如何?”回答说:“您若以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若用武力,楚国将把方城作为城墙,汉水作为城隍,你们虽然人马众多,没有地方施展的!”屈完和各诸侯国签定盟约。

晋灵公不君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

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

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

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

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

自考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自考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译文: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第六课
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伯鱼。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子,称呼伯鱼。伯鱼回答说:「未听过特别的道理。」但父子在家中当有说话的时候。因此,伯鱼将他在家中两次所闻告诉陈亢。「尝独立。」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鲤趋而过庭。」刘氏正义说:「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其实对友表示礼敬,也可以称自己之名。趋是快走,见长辈,不可慢行。伯鱼看见孔子站在那里,便快步走过庭中。「曰,学诗乎。」孔子问鲤。「对曰,未也。」鲤回答。「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的话,省一「曰」字。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便不知言语之道,无法与人说话。皇疏:「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鲤退而学诗。」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诗。「他日又独立。」又有一次,孔子一个人立在那里。「鲤趋而过庭。」伯鱼快步过庭时。「曰,学礼乎。」孔子问鲤。「对曰,未也。」伯鱼回答,未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不知如何立身。孔子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学礼,求学、办事,都不成功,学礼非常重要。「鲤退而学礼。」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礼。「闻斯二者。」照映前问:「子亦有异闻乎。」伯鱼结束回答说,我只单独的听过学诗学礼这两件事。「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后,为何而喜。喜的是:「问一得三。」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君子」,指「孔子」。「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

《古代汉语》上册翻译

《古代汉语》上册翻译

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发鸠山上有许多柘木.那里有一种鸟,其形状如乌鸦,头有花纹、白嘴、红脚,名叫精卫.它本炎帝之么女,名叫女娃.有一日她到东海游水,淹死再也没回来,变作了精卫鸟.它长年累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树枝、石头丢入海里,想将东海给填平.夸父逐日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女涡补天翻译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蝜蝂传译文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很惊奇.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与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巫山巫峡翻译译文或注释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王子坊翻译王子坊杨衒之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面靠近洛水,北面到达芒山,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的一块市区,总的取名叫做"寿丘里".这是皇帝宗族居住的地方,民间称它为王子坊.当时全国安定太平,八方边远部族都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庆,和光普照调节着风雨气候,老百姓殷实富庶,庄稼丰收,民俗欢乐.没有听说过贫苦无靠的人吃给猪狗吃的东西,没有看见过孤独无依的人穿给牛马遮体的衣服.在这个时候,皇帝宗族、王公诸侯、外戚公主占据着物产富饶、景色幽美的地方.他们争相修建园林住宅,彼此夸耀,比赛豪华.高门大屋,内宅深幽,房屋连着房屋,巨大的建筑物高耸空中,好象风从中产生,雾从中兴起似的.每一家都建了高大的楼台、芬芳的亭榭;每座园中都有花木、曲池.没有一处不是夏季桃李茂绿,冬季竹柏长青的.河间王元琛要算是居豪华奢侈的首位,经常和高阳王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形状象皇宫里的徽音殿.置造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养了三百个歌妓舞女,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有个婢女叫朝云,擅长吹篪,能演唱吴地的团扇歌和陇上的曲调.元琛做秦州刺史时,羌民在边疆纷纷叛乱,元琛多次征讨他们,他们都不投降.于是元琛就命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乞讨,羌民听到怀乡的篪声,全都流下了眼泪,纷纷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开祖坟和乡里,在这山谷里做盗寇呢?"马上一个领着一个来归降.秦民俗话说:"骑快马的士兵,还不如吹篪的老妇人."元琛做秦州刺史时,很无政绩.却派遣使者到西域一带寻求名马,远到波斯国才找到匹千里马,称它为"追风赤骥".次一等日行七百里的好马有十多匹,都给起了名字.他用白银做成马槽,用黄金打成锁链.众王侯都叹服他的豪富.元琛常常对人说:"晋朝的石崇只是庶姓富翁,还能穿用雉头毛和狐腋皮做成的衣服,在吃的蛋上画图画,在烧的柴上雕花纹,何况我这大魏天王的子孙,难道不该享受豪华奢侈吗?"于是在后园建造了迎风馆.馆内门窗上都雕了排列的钱币图案和青色连环文,建筑物上镶嵌着口衔吊铃的玉凤和口衔佩饰的金龙.挂满白色苹果和红色李子的枝条伸到屋檐下,歌妓舞女们在楼上坐着可随手摘食.元琛曾经邀请皇族亲友来家聚会,把各种珍贵的器皿陈列出来,金瓶银瓮就有一百多口,贵重的瓯、檠、盘,盒与此数量相当.其余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各几十个.做工奇特巧妙,是中国所没有的,都来自西域.又陈列出歌女舞女和各种名马.然后又领着众王侯巡行参观财物库房,华丽的毛毡和贵重的珠玑、透明如冰轻薄如雾的丝织品,堆满在仓库里.绣、缬,绸、绫、丝、綵、越布、葛布、钱、绢等等,多得数不清.元琛忽然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遗憾没有见到石祟的豪富,遗憾的是石崇没有见到我的豪富!"元融天性贪婪暴戾,欲望没有限度,看到元琛的众多财富怅惘叹息,竟然不觉生病.回到家里,卧病几天不起床.江阳王元继前来探望他的病情,对他说:"论你的财产,应能和元琛不相上下,为什么还要惊叹羡慕,以至弄到这种地步呢?"元融回答说:"我曾经认为只有高阳王一个人的珍宝财物比我多,谁知河间王的财富也超过了我."元继笑着说:"你是想如袁术在淮南时,不晓得世间还有个刘备吗?"元融这才惊跳起来,照常摆酒奏乐.此时国家殷实富强,财物多得连仓库都放不下,钱绢没有遮盖地堆积在廊下,无法核实计数.到胡太后赏赐文武百官背绢时,竟让他们任意拿取,朝廷的官员没有不凭着自己的力气背取绢帛的.唯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的绢帛超过自己的力气,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看到后便不给他们,让他们空着手出门,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两匹.太后问他:"恃中为啥拿得这么少?"他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只拿得了两匹,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朝廷的显贵们都佩服他的清廉.经过河阴战役,元氏皇族差不多都被杀光了.王侯的府第宅院,大多题上匾额,作了佛寺.寿丘里佛寺密布,随处可见,精舍繁多,宝塔高耸.四月初八日浴佛节这一天,京城里的青年男女大多来到河间寺,看到寺内房舍华丽,没有不惊叹的,认为蓬莱仙阁,也不会超过它.进到河间寺的后园,看见沟渠曲折,石阶高峻,红荷花露出池面,绿萍草飘浮水面,天桥横跨楼阁之间,挺拔的树木直插云端,全都喷喷赞叹.即使梁孝王的兔园,想来它也比不上.《蓝田县丞厅壁记》翻译[题解]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与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后来地方官署也起而效法.写壁记的目的在于使后任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前任的情况,所以一般都写得比较平实详细.韩愈的这篇壁记却与一般的壁记不同.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当时县丞一职,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还要受到吏胥的欺凌,只能低首下气,使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居此亦无所作为,并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种种境遇为例尽情刻画,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韩愈代崔斯立发出不平之鸣,以期引起朝廷对这类事情的注意.蓝田县,唐代属中道京兆府,今属陕西西安市.崔斯立于元和十年〔815〕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全文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意味深长.自"文书行"至"漫不知何事"一段,尤将县丞的无用描摹得淋漓尽致.丞之职所以贰令〔1〕,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薄、尉〔2〕,主薄、尉乃有分职〔3〕.丞位高而逼〔4〕,例以嫌不可否事〔5〕.文书行〔6〕,吏抱成案诣丞〔7〕,卷其前〔8〕,钳以左手〔9〕,右手摘纸尾〔10〕,雁鹜行以进〔11〕,平立睨丞曰〔12〕:"当署."丞涉笔占位〔13〕,署惟谨〔14〕,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15〕,漫不知何事〔16〕.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17〕,必曰"丞".至以相訾謷〔18〕.丞之设,岂端使然哉〔19〕?博陵崔斯立〔20〕,种学绩文〔21〕,以蓄其有〔22〕,泓涵演迤〔23〕,日大以肆〔24〕.贞元初〔25〕,挟其能战艺于京师〔26〕,再进再屈千人〔27〕.元和初〔28〕,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29〕,再转而为丞兹邑〔30〕.始至,喟曰:"官无卑〔31〕,顾材不足塞职〔32〕."既噤不得施用〔33〕,又喟曰:"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则尽枿去牙角〔34〕,一蹑故迹〔35〕,破崖岸而为之〔36〕.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37〕,墁治壁〔38〕,悉书前任人名氏〔39〕.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40〕,俨立若相持〔41〕,水㶁㶁循除鸣〔42〕.斯立痛扫溉〔43〕,对树二松,日吟哦其间〔44〕.有问者,辄对曰:"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45〕.县丞一职是用以辅佐县令的,对于一县的政事没有什么不应过问.其下是主薄、尉,主薄和尉才各有专职.县丞的地位高于主薄、尉,逼近县令,照例为了避嫌疑而对公事不加可否.在公文发出之前,吏胥怀抱已拟成的案卷,到丞那儿去,卷起前面的内容,用左手夹住,右手摘出纸尾签名处,象鹅和鸭那样摇摇摆摆地进来,直立斜视,对县丞说:"您还要署一下名."县丞拿笔望着应由自己署名的位置,谨慎地签上名字.抬头望着小吏,问:"可以了吗?"小吏说:"就这样."然后退下.县丞不敢稍稍了解一下公文的内容,茫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官位虽较高,实权和势力反而在主薄、尉之下.民间谚语列举闲散多余的官职,一定说到县丞,甚至把丞作为相互谩骂的话.设立县丞一职.难道本意就是如此吗?博陵人崔斯立,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他的学问包容宏深,境界广阔,每天都有长进,并且逐步显露出来.贞元初年,他怀藏本领,在京城与人较量文艺,两次得中,两次折服众人.元和初年.他任大理评事,因为上疏论朝政得失而被贬官,经过两次迁谪,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时,他叹息说:"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他又感慨地说:"丞啊,丞啊,我没有对不起丞,丞却对不起我!"于是完全去掉棱角,一概按照旧例,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崔斯立为之换椽易瓦,粉刷墙壁,将前任县丞的名氏全部写上.庭院里有老槐四行,南墙有大竹千株,昂首挺立,好象互不相下,水声汩汩绕庭阶而鸣.斯立把厅屋里外打扫干净,种上两棵相对的松树,每日在庭中吟诗.有人问他,他就回答说:"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翻译钴鉧潭西小丘记〔1〕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4〕.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5〕.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6〕;其冲然角列面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7〕.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8〕.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9〕."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10〕.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11〕.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12〕.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13〕.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14〕.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15〕.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16〕,价四百,连岁不能售〔17〕.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18〕.[题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就在这里流连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山水游记.本篇是作者名作"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作者一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对小丘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另一方面又借小丘不幸被人遗弃的遭遇发出了深沉的感慨.小丘的秀美和不被人重视,正是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和遭遇不幸的写照.本文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达到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写景小品中的佳作.[注释]〔1〕钴鉧潭〔gǔmǔ—〕:潭名.钴鉧,熨斗.潭的形状象熨斗.故名.〔2〕西山:山名.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寻:通"循".沿着.道:这里是行走的意思.步:指跨一步的距离.〔3〕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湍〔tuān〕:急流.浚〔jùn〕:深水.而:连接两个词,起并列作用.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4〕焉:用于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一下.〔5〕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而:连接先后两个动作,起顺承作用.殆:几乎,差不多.〔6〕嵚然〔xīn—〕:高峻的样子.相累,相互重叠,彼此挤压.〔7〕冲然〔chòng—〕: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罴〔pí〕:人熊.〔8〕不能:不足,不满,不到.笼:等于说笼罩,包罗.〔9〕货:卖,出售.不售:卖不出去.〔10〕怜:爱惜.售之:买进它.这里的"售"是买的意思.〔1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器用:器具,工具.刈〔yì〕:割.〔12〕其中:小丘的当中.以:同"而",起顺承作用.举:全.熙熙然:和悦的样子.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效:效力,尽力贡献.兹:此,这.〔13〕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14〕匝旬〔zā—〕: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虽:即使,纵使,就是.好事〔hào—〕:爱好山水.或:或许,只怕,可能.焉:表示估量语气.〔15〕胜:指优美的景色.沣〔fēng〕:水名.流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镐: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沣〔fēng〕:水名.流经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镐: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鄠〔hù〕地名:在今陕西户县北.杜: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沣:镐、鄠、杜,都是在当时京都长安附近的豪门贵族聚居的地主.〔16〕是州,这个州.指永州.陋:鄙视,轻视.〔17〕连岁:多年,接连几年.〔18〕其:岂,难道.遭遇:遇合,运气.所以:用来……的.所,助词,以,介词."所"先与介词"以"相结合,然后再与动词"贺"〔包括它后面的宾语〕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祝贺这小土山运气的手段.[译文]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往西北走二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有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一个小丘,小丘上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岩石,有的危然高耸,有的仰卧丘上,有的拔地而起,顶着土向上钻,各种奇形怪状多得难以尽数.那些高高地耸起互相重叠又倾斜着向下延伸的,宛如牛马探身在溪边饮水;那些直立着像兽角一样排列向上的,犹如熊罴向山上登攀.山丘狭小,不足一亩,几乎一个小笼子就可以把它全部装下.问到小丘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废置的土地,要卖卖不出去."问它的价钱,回答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从而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当时与我同游,也都非常高兴,对只花这么一点钱就买到这么好的一个小丘,感到意外.我们就轮流拿起各种工具,铲除乱草,砍掉坏树,并放火把它们烧掉.于是俊美的树木挺立,秀丽的青竹露出,奇妙的山石显现出来了.从中望去,山峰高峻,云彩飘浮,溪水流淌,鸟兽遨游,它们全都快乐地显现出巧妙的姿态,献出高超的技艺,在这座小丘的上下表演着.铺席设枕,躺在上面,于是溪水清凉的景色跃入眼帘,潺潺的水声传入耳中,恬淡空虚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沁入心灵.不到十天就发现奇特的地方两处,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也许还没有遇到过这种境地吧.唉!像小丘这样美丽的景色,如果把它放置在沣、镐、鄠、杜等地,那么那些公子王孙会争着购买,即使每天增价千金也还是不能买到.现在却被遗弃在这个地方,不要说别的,就是农夫渔人从旁边来往经过,也都认为它很简陋.虽然价钱只要四百文,也还多年卖不出去.唯独我和深源、克己高兴地把它买下了.这小丘果然有这样的运气吗?将以上这些话写在岩石上,用来祝贺这座小丘碰上了好运气.庐山草堂记翻译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合于心意,适于财力.打开北面的小门,使阵阵凉风吹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寒气.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古琴一张,和儒、释、道各家书籍呀,随意摆了几本!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斜看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啊!石啊!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反正就是会这样就是了!却忍不住再问到底为什么?其实,我这座草堂啊:前面的平地约有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又是平台的两倍左右.池边到处。

必修上册第16课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部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16课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部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16课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第16课一、赤壁赋/苏轼二、登泰山记/姚鼐一、《赤壁赋》/苏轼【精品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壬戌】。

③【既望】。

④【举酒属客】。

属,。

⑤【明月之诗】。

⑥【少焉】。

⑦【斗牛】。

⑧【白露】。

⑨【纵一苇之所如】。

纵,。

一苇,如,。

⑩【凌万顷之茫然】。

凌,。

万顷,。

茫然,。

⑪【冯虚御风】。

冯,。

虚,。

御,。

⑫【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

⑬【扣舷】。

⑭【桂掉兮兰桨】。

⑮【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

流光,。

⑯【渺渺兮予怀】。

渺渺,。

⑰【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

⑱【客】。

⑲【洞箫】。

⑳【倚歌】。

倚,。

㉑【和之】。

㉒【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袅袅,。

缕,。

㉓【舞幽壑之潜较,泣孤舟之嫠妇】。

幽壑,。

嫠妇,。

㉔【愀然】。

㉕【危坐】。

㉖【何为其然也】 ? ㉗【夏口】。

㉘【武昌】。

㉙【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㉚【此】。

㉛【困)。

㉜【周郎】。

㉝【方】。

㉞【破荆州】。

荆州,。

㉟【下江陵】。

下,。

江陵,。

㊱【舳舻】。

㊲【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

槊,。

㊳【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

㊴【匏樽】。

匏,。

㊵【蜉蝣】。

㊶【一粟】。

㊷【骤】。

㊸【遗响】。

㊹【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未尝往,。

盈,。

虚,。

卒,。

消长,。

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将,。

㊻【物与我皆无尽】。

㊼【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造物者,。

适,。

㊽【更】。

㊾【肴核】。

㊿【狼籍】。

①【相与枕藉】。

②【既白】。

白,。

二、重点句子翻译: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7.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判断句斗且廷见令尹子常【繁】鬬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

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不是過也。

公貨足以賓獻,家貨足以共用,不是過也。

夫貨、馬郵則闕於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昔鬬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

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

至於今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後複。

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

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

’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唯子文之後在,至於今處鄖,為楚良臣。

是不先恤民而後己之富乎?”“今子常,先大夫之後也,而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餒,日已甚矣。

四境盈壘,道殣相望,盜賊司目,民無所放。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

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

子常其能賢于成、靈乎?成不禮于穆,願食熊蹯,不獲而死。

靈不顧于民,一國棄之,如遺跡焉。

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舉之戰,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简】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享,不是过也。

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

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

至于今秩之。

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

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

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我逃死,非逃富也。

’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民之羸馁,日已甚矣。

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

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

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

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译文】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

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

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

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

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

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

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

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

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

’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

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

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百姓无所依靠。

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

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

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

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召公谏厉王弭谤【繁】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弗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於彘。

【简】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

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

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

于是老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啊。

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还严重。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

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

老百姓把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

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叔向贺贫【繁】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屍于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何賀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简】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略則行志,假貸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其身屍于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何賀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译文】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宣子说:"我空有晋卿的虚名,却没有它的财产,没有什么可以和卿大夫们交往的,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人的田产,他掌管祭祀,家里却连祭祀的器具都不齐全;可是他能够传播美德,遵循法制,名闻于诸侯各国。

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因此使晋国安定下来,执行法度,没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灾难。

传到桓子时,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但依赖他父亲栾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

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那个郤昭子,他的财产抵得上晋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里的佣人抵得上三军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财产和势力,在晋国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自身被陈尸在朝堂上,他的宗族也在绛邑被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