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列子说符第八》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程敏政夜度两关记》予告谒南归[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3],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4]。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5],颇险恶多虎。
心识之[6]。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7],挟铜钲束燎以行[8]。
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9],仰视不极[10]。
石栈岖崟[11],悉下马,累肩而上[12],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
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13]。
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夜二鼓[14],抵滁阳[15]。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
”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
古代汉语第二册翻译

老子(一)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三》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四)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文言文翻译短句带重点词

重点词:学、时习、说、朋、远方、乐、人、愠、君子。
翻译:孔子言:“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友自远方来,不亦喜乎?人不知己,而不怒,不亦君子矣乎?”
解释:
1. 学:学习,研究。
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2. 时习:按时复习,温故知新。
强调学习要注重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3. 说:同“悦”,愉快。
此句表示学习时能按时复习,心中自然会感到愉快。
4. 朋:朋友。
此句指出,当有朋友从远方来时,心中也会感到喜悦。
5. 远方:指远离自己所在之地。
此句强调友谊无远弗届,不论距离远近,都能感
受到朋友的珍贵。
6. 乐:快乐。
此句表示有朋友从远方来,会让人感到快乐。
7. 人:别人。
此句指出,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自己不因此而生气。
8. 愠:生气,发怒。
此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冷静,不因别人的无
知而生气。
9.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句认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的人是有道
德修养的君子。
综上所述,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友谊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按时复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友谊无远弗届,不论距离远近,都能感受到朋友的珍贵;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要保持冷静,不因别人的无知而生气,这样的人才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这句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
古代汉语背诵内容以及翻译(1)

古代汉语背诵内容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斧子、砍刀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
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
4、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强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5、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
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
天,不是完整的天。
地,不是完整的地。
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
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
(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
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望采纳!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
逐:竞争。
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古代汉语佳句翻译

古代汉语佳句翻译1. 古代汉语翻译文选序的译文: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
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
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
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上书谏吴王(参考译文)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
”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
古代汉语重点课文翻译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
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
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
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
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
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
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
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
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古代汉语》重点原文及翻译

《燕昭王求士》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燕昭王收回燕国后即位,降低身份用贵重的礼物来召集贤能之士,想依靠他们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所以去拜见郭隗(wei三声)先生说:“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齐国凭借我国的动乱而偷袭击破燕国,我十分知道燕国国小力少,不足够报仇。
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然而如果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一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
冒昧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郭隗先生对答说:“成就帝业的人把贤士当做老师与之相处,成就王业的国君把他们当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做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国君把他们当做臣相处,亡国之君把他们当做奴役相处。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杖,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若恣睢奋击,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此古服道致之法也。
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方法啊。
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三年不能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翻译: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
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宫之奇谏假道》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烛之武退秦师》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蹇叔哭师》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蹇叔哭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
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蹇叔哭师》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
————《晋灵公不君》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
—————《晋灵公不君》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晋灵公不君》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
见灵辄饿(28),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晋灵公不君》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
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
————《齐晋鞌之战》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齐晋鞌之战》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乃免之。
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齐晋鞌之战》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⑻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考虑,设法解除人民的痛苦。
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
————《楚归晋知罃》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而不朽。
——---《楚归晋知罃》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如果得不道寡君杀我的命令,而让下臣继承宗子的地位,按次序承担晋国的军事,率领偏师(自己军队的谦称)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
————《楚归晋知罃》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作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祁奚荐贤》其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认为不好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堵住怨恨。
难道不能很快的制止(这些怨恨)吗?但是就像堵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让河流通畅,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并且把它当做良药。
—————《子产不毁乡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旁边的人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就让他吃粗劣的饭菜。
——-——《冯谖客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冯谖客孟尝君》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
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打到国内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
——-——《鲁仲连义不帝秦》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
”————-《鲁仲连义不帝秦》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义不帝秦》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
——————《鲁仲连义不帝秦》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新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鲁仲连义不帝秦》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
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鲁仲连义不帝秦》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对老年人,使他们安稳,对平辈的人,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
——————《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处于大国之中不得伸展,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论语·先进》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桓公多次会合各诸侯,不凭借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
——————《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从古至今,有德行之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德的,只有通过死亡来成就仁德的。
————-《论语·卫灵公》段落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