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古代汉语下考试翻译

一、修辞部分:指出下列各例各包含哪种修辞格,并作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共用、变序、重言、复重、顶真。

二、语法部分(本大题共三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用恰当的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划线部分(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或提前的宾语,并分析前置或提前的原因(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三、语音部分(本大题共四题、每题包括若干小题,共30分)(一)、说明下列反切为什么今天被切字与反切上下字切出的读音不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鱼(语居切)答:因为平分阴阳问题,古代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调,“鱼”是古代浊声母字,所以读阳平。

2.之(止而切)答:“之”是清声母字,读今阳平调,韵母变了,由“脂、支、知、微”变化定。

3.限(胡简切)答:全浊声母上声,现变读去声,因为“胡”是全浊声母,所以限读去声。

4.不(分勿切)答:由于双唇音与唇齿音混切,重唇音与轻唇音不分,所以读“不”。

5.似(详里切)答:上字精组,下字洪音,改j.q.x.为z.c.s.;x—s韵母,开口韵母发生变化声母s后读i,声调与“脂、支、知、微”变化有关。

“似”字原上声全浊声母变为去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①根据以注的平仄标注出标准格式②指出诗中平仄已随意变化的字③指出拗字和救字④标出韵脚和对仗的句子(本题共1小题,8分)(三)、举例说明什么是……?什么叫……(本题共1小题,8分)?(四)、根据标注的下列字的声母和韵部,分析每一组字上古时的声韵关系,请说明理由。

(本题共2小题,6分)1.知、智: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2.由、犹:古音相同,声母相同,韵母也同3.那、奈:古音相近,声母相同,韵母相近4.红、工:古音相近,韵母相同,声母旁组5.亶、但:古音相近,韵部相同,声母相近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一、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实词1.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受惊2.都城过百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都城。

城,城墙。

3.国不堪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两属的局面4.隧而相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5.无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之生。

6.今京不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法度、制度,名词活用作动词,合法度。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受损。

8.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离开9.坐而假寐。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打盹,和衣而睡10.晋灵公不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合君道或不行君道。

11.衮.不废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卷龙衣,天子礼服,借指君位。

12.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即给……喝。

13.宦.三年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外出为贵族做家臣14.既而与为公介.。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甲士,即戍卫卫灵公之人。

15.赵盾弑其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下杀其上16.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在……17.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客,即依客礼相待。

18.食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粗劣的食物。

19.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之为贱。

20.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孟尝君自称其名,有谦逊之意。

21.复弹其剑铗.。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剑柄,借指剑。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古文翻译表达题要求: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古代汉语翻译

古代汉语翻译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

贤哉,回也!”【注释】(1)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2)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3.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1),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5. 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注释】(1)恂恂:音xù,温和恭顺。

(2)便便:辩,善于辞令。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

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6.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1)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2)如也。

君在,踧踖(3)如也,与与(4)如也。

【注释】(1)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温和快乐的样子。

(2)訚訚:音yín,正直,和颜悦色而又能直言诤辩。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4)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的样子。

【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古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

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

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

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

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

通质:交换人质。

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

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

?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

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宾:通摈,排斥,弃绝。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合纵?。

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

龙贾:魏将。

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

?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

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

?市?活用为动词,购买。

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

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含答案

文言语句翻译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

是时上年老,宠姬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

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

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

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汉书·霍光传》)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①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五》)①②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

子贡请往说之。

毕辞,野人不听。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选自《吕氏春秋》)①?有鄙人始事孔子者?②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海国图志》)(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译文:(2)不如樵夫之一足。

译文: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解(郭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

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1]曰:“是人,吾所急[2]也,至践更[3]时脱之。

”(《史记·游侠列传》)注释:[1]尉史,县尉手下的书吏,古代管户口的小官。

[2]急,重也。

[3]践更,按期轮番服役。

译文:6.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未画线的句子已译出):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翻译

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翻译

蝜蝂传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高举着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象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已经困苦不堪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巫山、巫峡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

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

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

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

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

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

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

《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

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

标点加翻译

标点加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与翻译练习材料-- 参考答案1、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

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

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爲也。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爲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

‟或以告王良。

良曰:…請復之。

‟强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

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

‟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

‟謂王良。

良不可,曰:…吾爲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爲之詭遇,一朝而獲十。

《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禦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爲也。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3、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4、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

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

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

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

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

”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

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

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夫兵不可偃也。

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

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

交游非之,国君辱之。

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

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

”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

”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

”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

”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

”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

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

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

”遂返敌,杀十人而死。

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与我者,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5、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

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

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桓公其以之矣。

6、昔者魏武候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喜色。

吴起进曰:“今者有以楚庄王之语闻者乎?”武候曰:“未也。

庄王之语奈何?”吴起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医进曰:‘君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吾闻之,诸候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庄王之所以忧而君独有喜色,何也?”武候逡巡面谢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7、靖郭君将城薛,宾客多止之,弗听。

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

”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

”靖郭君闻而见之。

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

”则反走。

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

”宾曰:“臣不敢以死为熙。

”靖郭君曰:“先生不远道而至此,为寡人称之。

”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

今夫齐,君之渊也。

君失齐,则薛能存乎?”靖郭君曰:“善。

”乃止不城薛。

【译文】
靖郭君打算在薛地築城,賓客紛紛勸阻他,他不听从。

靖郭君對擔任傳達的人說:“不要給賓客通報。

”齊國有人請求接見,說:“我只要說三個字就行,超過三個字,我寧願被烹死。

”靖郭君聽說後就接見了他。

賓客快步走向前去,拜了兩拜起來說:“海大魚。

”說完掉頭就跑。

靖郭君叫住他,說:“我想聽聽你說的意思。

”賓客說:“我不敢拿生命開玩笑。

”靖郭君說:“先生不惜遠道而來,還是爲我說一說吧!”賓客說:“海裏的大魚,網不能捉住它,釣杆不能牽動它。

一旦離開了水,那麽螻蛄、螞蟻都能對它爲所欲爲了。

現在齊國就是您的大海。

如果您失去齊國,那麽薛地還能保住嗎?”靖郭君說:“好。

”於是停下來,不在薛地築城了。

8、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

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意也。


【译文】巫马子问墨子道:“你兼爱天下,没有什么利,我不爱天下,也没有什么害。

功效都没有得到,你为何自以为是而说我不对呢?”墨子道:“现在假使有人在此地放火。

有一个人捧着水将要去浇灭它,另一个人拿着火将要去助燃,而都还未曾去实际做,你觉得这两人谁对呢?”巫马子说:“我觉得那捧水的人的用意是对的。

那个加火的用意是不对的。

”墨子说:“因此,我觉得我的用意是对的,而以为你的用意是错的。


9、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伛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也厥株驹,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伛倭丈人之谓乎?”
10、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颤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

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

闻乡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译文】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加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

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

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