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练习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练习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练习

古代汉语标点练习题1、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2、梁(1)北有黎丘部(2)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3)丈人归酒醒而诮(4)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5)矣无此事也昔(6)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7)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8)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9)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子者而杀其真子注释——(1)梁:梁国,即魏国。

魏曾建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

(2)黎丘部:一座叫做黎丘的小山。

部:通“培”,小土丘。

(3)道苦之:在路上折磨他。

(4)诮:责骂。

(5)孽:作孽啊。

(6)昔:昔日,这里指昨天。

(7)嘻:叹词,表惊叹的声音。

(8)端:通“专”,专门,特意。

(9)逝:往。

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4、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去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枯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5、(娄)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沈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于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尝同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也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1、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古代汉语翻译及典型题

一、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的实词1.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受惊2.都城过百雉。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都,都城。

城,城墙。

3.国不堪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两属的局面4.隧而相见。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名词活用作动词,挖隧道。

5.无生民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动用法,使之生。

6.今京不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法度、制度,名词活用作动词,合法度。

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受损。

8.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离开9.坐而假寐。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打盹,和衣而睡10.晋灵公不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合君道或不行君道。

11.衮.不废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卷龙衣,天子礼服,借指君位。

12.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喝,即给……喝。

13.宦.三年矣。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外出为贵族做家臣14.既而与为公介.。

(《左传·晋灵公不君》)名词,甲士,即戍卫卫灵公之人。

15.赵盾弑其君。

(《左传·晋灵公不君》)动词,下杀其上16.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在……17.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客,即依客礼相待。

18.食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粗劣的食物。

19.左右以君贱之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意动用法,以之为贱。

20.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孟尝君自称其名,有谦逊之意。

21.复弹其剑铗.。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名词,剑柄,借指剑。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及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泥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

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

”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列子说符第八》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

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程敏政夜度两关记》予告谒南归[1],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2],抵大柳树驿时[3],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4]。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5],颇险恶多虎。

心识之[6]。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7],挟铜钲束燎以行[8]。

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9],仰视不极[10]。

石栈岖崟[11],悉下马,累肩而上[12],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

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

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

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13]。

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

夜二鼓[14],抵滁阳[15]。

【译文】我请假探亲回南方,在成化十四年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站。

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就此停下来,向驿站的小吏打听,小吏胡乱地说:“等天黑就能赶到滁州。

”骑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到随从有人说:“前面有处清流关,非常险要可怕,老虎多。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 “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古代汉语翻译与加标点

古代汉语翻译与加标点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参考译文一: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地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地孔丘吗?”子路说:“是地.”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地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地.”桀溺说:“(天下已乱,)好像滔滔地洪水,到处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地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地工作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译文二: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问路.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地学生吗?”“是.”“天下到处局势混乱,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政见不同地人(指孔子),还不如跟随避世地隐士呢(指自己).”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苏代为燕说齐》(《战国策·燕策》)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译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ū}说道:“有一个卖骏马地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地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地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地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地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地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地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地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译文:“大道实行地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地.选拔道德高尚地人,推举有才能地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地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地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地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地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地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地局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地.人们只敬爱自己地父母,只疼爱自己地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地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地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地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地.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地.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地事,揭露他们有过错地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地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地人,在位地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地安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地人,先要治理好自己地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地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地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地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地品性;要想修养自身地品性,先要端正自己地心思;要想端正自己地心思,先要使自己地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地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地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地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地.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地!这就叫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了顶点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使意念真诚地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地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地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地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地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地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地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地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地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地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地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地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屋子,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地人一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标点并翻译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翻译: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说:“连续几年丰收,谷价低,农民获利少.按以往惯例,每年从函谷关以东地区运输粮食四百万斛以供应京师,需用运粮卒六万人.应从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购买粮食,以供应京师,可以节省函谷关以东运粮卒一半以上.”汉宣帝接受了耿寿昌地建议.耿寿昌又禀告说:“命令沿边各郡一律修建粮仓,在粮价低时加价买进,粮价高时减价售出,名为‘常平仓’.”百姓因此受益.汉宣帝于是下诏赐耿寿昌关内侯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

陈俊英汉语言文学二班201001024108小学有形、有音、有意,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

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

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

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行书》、《说文》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为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

义属于形,是为转注;义属于声,是为假借。

稚让为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荟萃于是。

不孰于古行、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己亡者,无由比例推测。

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义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

是皆无与于小学者也。

译文:·小学包括字音、字形、字义三部分,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两个。

字形有古形、今形,字音有古音、今音,字义有古义、今义,六者之间互相联系,根据其中一个可以求得其他五个。

古今之间的概念是不一定的。

如果夏商周三代看做古的话,那么汉代则看做是今;如果汉、魏晋为古的话,那么唐宋以后则为今;先人在造字的时候,有字义而后又有字音,有字音而后有字形。

后人在考察古代的文字的时候,往往是根据字形推断其字音,根据字音推断其字义。

研究经学没有比明白字义更重要的了,而字义的关键又在于字音。

周官中的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构成字形的手段。

而转注、假借两者,是用来驾驭字形的,就是指字音和字义。

三代关于小学的书没有流传下来的,今天现存的,字形方面的书以《广韵》为首,《集韵》等以下的书次之;字义方面的书以《尔雅》为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的书次之。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练习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练习

古代汉语加标点练习题一、练习1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1)原文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髌龏于宋,卒相中山;①范睢折胁折齿②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2)翻译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

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

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

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

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

二、练习2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頋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淮阴侯列传》)(1)原文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頋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真题练习

古代汉语标点翻译真题练习

古代汉语标点与翻译练习(以下选取各高校考研真题古代汉语部分)请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再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皆愛奇而君子不愛奇人皆愛高而君子不愛高君子之情未嘗不與人同也而愛惡與人異者何也蓋物反常爲怪地過中爲偏自古自今惟一常也自南自北惟一中也是常之外而復求奇焉斯怪矣是中之外而復求高焉斯偏矣是故衆人之所謂奇即君子之所謂怪也衆人之所謂高即君子之所謂偏也至貴莫如金至多莫如粟然食粟則生食金則死反常之害蓋如此適百里之都而必行千里之路其行愈速其都愈失吾又知中之果不可過也君子所以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治民無可傳之政治兵無可喜之功者曷嘗厭奇而畏高哉(選自宋呂祖謙《東萊博議》)七、文言文阅读题(共10 分)1. 请为下列古文加注标点(6 分)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句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2.根据这段古文填空(4 分)(1)“克”的意思是(2)“重”的意思是(3)“卒”的意思是(4)“朝”的意思是七、文言文阅读题(共10分)1.请为下面的古文加注标点(6分)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场馆其认购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①“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②“莫之拒”的意思是__________。

③“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④“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五、古文标点题(共1小题,共10分)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于甲令而称忠也六、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标点练习题1、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2、梁(1)北有黎丘部(2)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3)丈人归酒醒而诮(4)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5)矣无此事也昔(6)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7)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8)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9)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子者而杀其真子注释——(1)梁:梁国,即魏国。

魏曾建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

(2)黎丘部:一座叫做黎丘的小山。

部:通“培”,小土丘。

(3)道苦之:在路上折磨他。

(4)诮:责骂。

(5)孽:作孽啊。

(6)昔:昔日,这里指昨天。

(7)嘻:叹词,表惊叹的声音。

(8)端:通“专”,专门,特意。

(9)逝:往。

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4、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去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枯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5、(娄)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沈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于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尝同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也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1、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译文:(略)2、、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

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子者,而杀其真子。

译文:附近城邑有一位老人到市场去,喝醉酒后回家。

黎丘山的鬼怪装扮成老人儿子的模样,在半路上扶着老人却折磨他。

老人回家酒醒后责骂他的儿子说:“我作为你的父亲,难道说还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却在道上折磨我,是为什么啊?”他的儿子跪下哭着用头碰地说:“这是造孽啊!没有这样的事。

昔昨天我去城东讨债,您可以去问那里的人。

”他的父亲相信了,说:“哎呀!这一定是那个奇异鬼怪,我早已听说过这样的事啦。

明天我特意再到市场去喝酒,真想遇到这个鬼吧他杀死!”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文:赵国有一户人家为鼠灾而忧虑,到中山国去找猫。

中山人送给他一只猫,这只猫擅长捕食鼠和鸡。

过了一个多月,这家的老鼠和鸡都被猫吃光了。

那家的儿子却感到忧虑,对父亲说:“为什么不送走这只猫呢?”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得的道理了!我们的忧虑在于闹鼠患,而不在于没有鸡。

老鼠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透我们的墙壁,碰坏我们的器皿,我们将挨饿受冻了。

这种威胁不是比没有鸡更厉害吗?没有鸡,我们不吃鸡就算了,远远胜过挨饿受冻的损失。

为什么要送走那个猫呢?”4、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

”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去其所短。

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枯,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译文:子思对卫侯谈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帅五百辆战车。

”卫侯说:“我知道他可以统帅。

但是,苟变曾经作过官吏,在向老百姓收税时,他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就不能再任用他了。

”子思说:“圣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料一样。

如果有一棵几搂粗的杞树或梓树,可是这棵大树有几尺长的地方腐朽了;那么优秀的木匠决不会抛弃它。

现在您处在国家之间征战的时代,在选拔武将的时候,却因为两个鸡蛋的缘故,就抛弃可以捍卫国家的将才。

这件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向子思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导!5、(娄)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余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

性沈厚宽恕。

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

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

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于边陲。

贤,则臣不知。

”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

亦可谓知人也。

”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

吾不得窥其际也。

”译文:娄师德在河陇做官,前后四十多年,恭敬勤勉,从不懈怠,当地少数民族人民都安于他的治理。

娄师德性情沉稳宽厚,能够宽恕别人。

狄仁杰进京担任宰相,确实是娄师德推荐的,但是狄仁杰却不知道这个事情。

狄仁内心很看不起娄师德,屡次把他排挤到外地。

太后发觉了这种情况,曾经询问狄仁杰说:“娄师德有才能吗?”狄仁杰说:“他作为将军可以谨慎地守卫边疆。

至于有没有才能,我就不了解了。

”太后又问:“娄师德能鉴察人的品行才干吗?”狄仁杰说:“我曾和他一起任职,并没有听说过他能鉴察人的品行才干。

”太后说:“我之所以了解您,就是娄师德推荐的。

他也可称善于鉴察人的品德才干了。

”狄仁杰(从皇宫)出来后,感叹地说:“娄公具有高尚地品德,我长期被他所包容。

我(目光实在太短浅了,所以)看不到他宽广胸怀的边际啊。

”试题:1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原文: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王,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

何则?两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髌龏于宋,卒相中山;①范睢折胁折齿②于魏,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翻译: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燕王按着剑把发怒,用贵重的马肉给苏秦吃。

白圭攻取中山国后很显贵,有人向魏文侯说他坏话,魏文侯赐给白圭夜光璧。

为什么?两个君主两个臣子,互相敞开心扉、肝胆相照,岂能被不实之辞所改变呢!所以女子无论美不美,一进了宫都会遭到嫉妒;士无论贤不贤,一入朝廷都会遭到排挤。

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膑刑,后来到中山国做了相;范雎在魏国被打断了肋骨敲折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却封为应侯。

这两个人,都自信一定会成功的计谋,丢弃拉帮结派的私情,依仗单枪匹马的交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到别人的嫉妒。

试题:2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頋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頋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翻译:众将领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完事后,都表示庆贺。

顺便问韩信说:“兵法上说:‘(布阵)应右面背靠山陵,前面凭借水泽做障碍。

’现在将军命令我们背水列阵,还说:‘击败赵军后聚餐。

’我们都不服气。

但是,竟然因此而打了胜仗。

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在兵法上说过的,不过各位没有察觉罢了。

兵法上不是这样说吗:‘陷入险地却能逃生,置身绝境却能活命’?况且,我平常不能抚慰军队将士。

这就是通常说的驱赶集市上的人去作战一样,当时的情势非得把他们安置在险地绝境、让每个人都各自为战不可,要是给他们一条生路,就都逃走了,难道还能用他们作战吗?”试题:3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博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原文:平公①射鴳②,不死,使竖③襄搏之,失。

公怒,拘将杀之。

叔向④闻之,夕,君告之。

叔向曰:“君必杀之。

昔吾先君唐叔⑤射兕⑥于徒林,殪⑦,以为大甲,以封于晋⑧。

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⑨,乃趣⑩赦之。

——《国语·晋语》注:①平公,晋悼公之子彪。

②鴳,鸟名,鹌鹑一类,又名鴳雀,体小。

③竖,内竖,宫内小臣。

④叔向,各羊舌肸,晋大夫。

⑤唐叔,唐叔虞,周武王之子,封邑于唐。

⑥兕,雌的犀牛。

⑦殪,射杀、杀死。

⑧唐叔射杀兕后,显出才艺,封爵为侯,因地处今山西,也称晋侯。

后来,叔虞子燮父改国号唐为晋。

⑨忸怩,惭愧。

⑩趣,着急,赶快。

翻译:晋平公射鴳雀,没有一箭射死。

他叫身边的小臣襄赶去捕捉,没有捕着。

平公怒了,把襄拘拿,还要杀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