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价语法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 2.见解、论点类: • 看法、见解、偏见、结论、印象、意 • 见、感想、说法 • 3.作用、意义类 • 作用、疗效、意义、吸引力、解释力、 • 好处、益处、害处 • 4.方针、政策类 • 对工作的方针 • 对农民的优惠政策
为什么“对校长的意见”有歧义
• 对校长的意见 对校长的意见
• 从配价理论角度说,当介词“对”的宾语 成分在语义上如果可以任意地理解为“的” 字后面的那个二价名词的任何一个配价成 分,那么整个结构就会有歧义。例如: • 对儿子的感情 • 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 对这些孩子的注意力 • 对美国的政策
• 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 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 分析手段,我们就称之为“配价分析法” 或简称为“配价分析”;由此形成的理论 就称为“配价理论”
二、“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 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 词类序列相同 • 内部构造层次相同 • 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 “喝啤酒的学生”中“学生”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 • 喝啤酒的请举手。 • “喝啤酒的方式”中“方式”不能省。 • *喝啤酒的多种多样。
• • • • • •
去昆明的旅客请举手 去昆明的请举手 去昆明的路线有两条 *去昆明的有两条 没有游泳的学生请举手 没有游泳的请举手 游泳的动作一定要正确 *游泳的一定要正确
三、“VP+的”这种结构的指称和歧 义问题
• • • • • • 有的可以单独做主宾语来指称事物: 他买的 吃羊肉的 有的不能:他游泳的 他参观展览会的 有的指称有歧义:吃的 有的没有歧义:参观展览会的 为什么?
• • • • • • • • •
变换分析: V+N1+的+N2 N2+V+N1 喝啤酒的学生 那学生喝啤酒 看电影的那个人 那个人看电影 唱京戏的那个同学 那个同学唱京戏 … 喝啤酒的方式 看电影的场景 唱京戏的样子
配价语法分析

指的是词语的词汇意义。
动词的配价能力要进入一定的句法结构才能显现 出来。显现动词的配价能力的句法结构我们称之为 配价结构。如N+V,V+N,V+N+N,把+ N+V等都是配价结构。
可参考书目:
沈阳主编2000《配价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 版社 袁毓林 郭锐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辑刊 袁毓林 2010《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汉语的动词配价
汉语根据动词的配价分类,可以分几类呢? 1. 不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这
类动词,我们就称它为零价动词。 地震、刮风、下雨、下雪 (与自然现象有关) 2.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我们 把这类动词称为一价动词。 病、醉、休息、咳嗽、游泳 (不及物动词) 3.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我们 把这类动词称为二价动词。 爱、参观、讨论、学习 (及物动词)
1.行动元
行动元是某种名称或某种方式的事或物,它可以通过 极简单的名称或消极的方式来参与过程。 行动元的数目不得超过三个:主语、宾语1 、宾语2
Alfred donne le livre àCharles 阿尔弗列德给查理一本书
2.状态元
从理论上说,状态元的数目可以是无限的:
Ce
soir , je passerai vite , chez lui , en sortant du bureau , pour…. 今晚,我从办公室出来,将很快地到他家去,为 了… …
作业: 形容词和名词有无价? 如:热情、负责、严格 /熟悉/有用 漂亮?? 态度 、意见/感情 /作用 亲属名词
配价语法分析

4.强制要求与三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我们
把这类动词称为三价动词。 给、送、告诉、退还、赔偿
(双及物动词)
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形容词与不同性质 的名词之间、名词中隐含谓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 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 究和分析的手段就称之为“配价分析”。
在中国最早运用“配价” 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上述 问题的是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
作业: 形容词和名词有无价? 如:热情、负责、严格 /熟悉/有用 漂亮?? 态度 、意见/感情 /作用 亲属名词
行动元的数目决定了动词的价( 强制性成分?
Valence) 的数目。
三、动词的配价
1.零价动词( Verbes avalents) : 没有行动元 Il pleut 0个行动元 下雨 2.一价动词( Verbes monovalents) : Il dort 1个行动元 他睡觉 3.二价动词(Verbes bivalents) : Il mange une pomme 2 个行动元 他吃苹果 4.三价动词( Verbes trivalents) : Il donne son livre àCharles 3 个行动元 他把他的书给查理
词语的语义决定词语的配价能力。这里所说的语义,
指的是词语的词汇意义。
动词的配价能力要进入一定的句法结构才能显现 出来。显现动词的配价能力的句法结构我们称之为 配价结构。如N+V,V+N,V+N+N,把+ N+V等都是配价结构。
可参考书目:
沈阳主编2000《配价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 版社 袁毓林 郭锐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辑刊 袁毓林 2010《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配价语法简评

配价语法简评配价语法与汉语研究雅言谷主摘要:配价语法自诞生以来对语法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配价的来源谈起,对配价语法在汉语中的发展略作回顾,重点分析配价语法的理论基础,讨论价的确定,评述配价理论的贡献和应用范围,也指出了该理论的一些可能的不足。
关键词:配价语义价句法价心理框架论元结构0.引言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配价语法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到今天汉语配价语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迅猛。
本文对配价语法在汉语中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重点讨论配价语法的贡献和不做,文章也涉及到价的确定问题,下面首先从配价语法的来源说起。
1.配价语法的来源一般认为,配价语法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吕西安泰尼耶尔创立的,但荷兰语言学家格罗特(A.W. de Groot)早在1949年的《结构句法》一书中就使用了配价这一概念,而且还描述了建立在配价概念基础上的句法体系。
因受荷兰语之限,鲜为人知,倒是泰尼耶尔的配价语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泰尼耶尔在《结构句法基础》一书中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从属关系语法和配价语法,其中配价语法研究动词支配其他类词的属性。
(张叶红2004)“配价”一词源于拉丁语(Valentia),意为“力量”。
在19世纪,这一术语广泛应用于逻辑学中,后来演化为化学术语,指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与氢原子化合或被氢原子置换时氢原子的数目。
在19世纪40年代,“配价”进入语言学领域,泰尼耶尔把语法中的动词与化学中的元素进行比较,从而引进了把动词与一定数目参与者结合能力联系起来的“配价”思想。
(张叶红2004)时至今日,配价已不仅是动词的专属,名词、形容词也都有配价问题,后文详述。
2.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概览之所以说概览,一来与配价有关的研究成果浩繁,无法通过只言片语解说清楚;二来,本文重点不在全面的综述。
尹钟宏(2002)对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做了综述,指出汉语配价研究离不开老一辈学者的奠基工作,如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提出“起词”、“止词”的概念,发现了动词和其他从属名词之间的结构和意义联系。
论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和方法

论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和方法汉语的动词配价是指与动词配合的言语物件或其他形式的补充。
它在面对不同动联的情况下,赋予了动词语义更丰富的表达。
因此,动词配价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表达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和方法,作一番详细的阐述。
一、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原则1.据动词的意义动词配价原则的第一个要素是根据动词的意义来选择配价。
汉语动词有很多,有些动词表示行动本身,有些表示行动的方向和结果,有些表示行动的对象和结果,而有些表示行动的原因和结果,所以我们在选择动词配价时,要根据动词本身的意义来选择。
2.据动词的动作动词配价原则的第二个要素是根据动词的动作来选择配价。
有些动词可以表示一种行为,而有些则表示一种持续的动作。
在选择动词配价时,要根据动词的动作来进行选择。
3.据动词的时间动词配价原则的第三个要素是根据动词的时间来选择配价。
有些动词表示的是一次性的动作,而有些则表示的是长期的动作。
在选择动词配价时,要根据动词的时间来进行选择。
4.据动词的语汇习惯动词配价原则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根据动词的语汇习惯来选择配价。
在语言习惯上,有些动词可以与某些词语配合出现,而有些则不可以,所以要在选择动词配价时注意语汇习惯的使用。
二、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方法1.法法则法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第一个方法是语法法则法。
根据语法法则,汉语动词可以与词语、短语、介词短语、动名词短语等补充形式结合使用,以表达更丰富的语义。
这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选择动词配价。
2.词短语法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第二个方法是动词短语法。
动词短语是指以动词为基础,以及与动词配合的其他形式的短语。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不同的动作和意义。
3.语习惯法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第三个方法是词语习惯法。
词语习惯法是指以动词的语汇习惯来选择动词配价,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不同的语义。
配价语法分析范文

配价语法分析范文一、什么是配价语法分析?配价语法分析是一种用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语法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确定语法结构中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相对优先级和结合性。
在编程语言中,不同的操作符和操作数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才能正确表达程序逻辑。
配价语法分析的目的就是按照这些规则对程序进行分析和解释,以确定其结构和功能。
二、为什么需要配价语法分析?编程语言中经常使用了大量的操作符,比如加减乘除、逻辑运算符、赋值运算符等等。
这些操作符之间的优先级和结合性是编程语言的基本规则之一,它决定了哪些操作要先执行,哪些操作要后执行。
如果不进行配价语法分析,编译器或解释器将无法正确解析程序的含义,导致程序逻辑错误。
三、配价语法分析的基本原理1.文法定义配价语法分析通过文法来定义程序语法结构以及操作符的优先级和结合性。
文法可以使用EBNF(扩展巴科斯范式)或BNF(巴科斯-诺尔范式)表示。
一般来说,一个文法包含终结符和非终结符两类符号,终结符对应具体的编程语言中的关键字、标识符、操作符等,而非终结符则表示语法规则中的语法结构。
2.符号优先级和结合性3.算符关系表和算符堆栈4.操作符的转化和计算在进行配价语法分析过程中,需要将操作符转化为对应的功能代码或指令,以实现具体的计算。
转化过程根据操作符的优先级和结合性确定操作执行的顺序,并生成相应的计算代码。
四、典型的配价语法分析方法1.算符优先法算符优先法是一种常用的配价语法分析方法,通过维护一个算符堆栈和一个操作数堆栈来进行分析。
算符优先法使用算符关系表和文法规则来确定操作符之间的优先级和结合性,从而决定操作执行的顺序。
2.LR法LR法是一种基于自底向上的配价语法分析方法,使用状态机和移进-规约动作表来进行解析。
LR法通过分析输入串和产生式来进行规约和移进操作,直到得到完整的语法解析树。
3.LL法LL法是一种基于自顶向下的配价语法分析方法,通过向前看一个输入符号来进行预测和匹配。
配价分析法

配价分析法1、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⑴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对于句子不仅要注意它所包含的词,更要注意它所隐含的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联。
这种句法关联在句子表面是看不见的,但实际是存在的。
⑵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我们所要注意的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关联。
⑶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动词的配价数目。
⑷与动词所关联并能决定动词配价数的行动元是指在句子里位于动词前作主语、动词后作宾语的名词性成分。
⑸动词按配价分类。
具体如下:一个动词如果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也就是说这个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那它就是一价动词,一般记为V1;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行动元,而且也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能带一个宾语,而且也只能带一个宾语,那它就是二价动词,一般记为V2;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后面能带两个宾语,那它就是三价动词,一般记为V3;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我们就称之为“配价分析法”,或简称为“配价分析”;由此而形成的语法理论就称为“配价理论”。
2、什么样的“VP的”会有歧义。
⑴有歧义的“VP的”,其中的V一定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不可能是一价动词。
⑵在“VP的”里所缺省的动词配价成分一定不止一个。
例如:“吃的” a.我吃的是饺子。
(无歧义)b.你们吃不吃羊肉?吃的请举手。
(“吃”的施事)你先等一会儿,我去买点吃的。
(“吃”的受事)有歧义3、形容词的配价问题⑴一般形容词都是一价形容词。
A1:漂亮可恶大伟大语义配置式: A1【NP】⑵二价形容词中NP1是主体,NP2是对象。
语义配置式: A2【NP1,NP2】二价形容词根据具体意义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①情感态度类:麻木生气耐心冷淡②经验认知类:内行精通陌生③有用无益类:有效无用无益不利④公平平等类:公平不公平等4、名词的配价问题⑴N0,零价名词,不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依存关系,这样的名词为零价名词。
配价语法

•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4、“价”的分类 汉语“价”的分类是和“价”的性质与“价”的确定的 认识分不开的。由于上述认识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 “价”,分类系统,大致情况如下: (1)数量类。早期大多数学者将动词分为三个价类﹙单价、 双价、三价﹚,例如朱德熙、范晓等等。提出对动词有四 个价类的有廖秋忠和傅雨贤,其四个价类分别为:零价、 单价、双价、三价。动词的价类争论焦点有二:一是汉语 有无零价和更高的价,二是某些具体的动词究竟几价意见 不一。形容词的价类有单向、双向、三向、多向等类别, 刘丹青、谭景春,张国宪有所论述。名词的价类目前只提 到一价和二价。 (2)性质类。张国宪有“必有价”和“可有价”之分;邵 敬敏有“语义价”和“句法向”之分;马庆株有“实价” 和“虚价”之分等等。 (3)特征类。分为有标记价﹙由介词引导﹚和无标记价。 (4)语用类。分为静态价和动态价。
• 最后,特思尼耶尔又提出,动词是一个句子的中 心,它支配着句子中别的成分,而动词本身则不 受其他任何成分的支配。直接受动词支配的有 “名词词组”和“副词词组”,其中名词词组形 成“行动元”,副词词组形成“状态元”。特思 尼耶尔作了个形象的类比:他把一个句子比作一 整出小戏剧,那么情节过程、人物和环境就分别 对应为动词、行动元和状态元。我们就很能清楚 地理解动词的中心地位,以及行动元、状态元在 句子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这里的配价讲的就是 动词与行动元之间的关联。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动 词所支配的行动元的数目。价可以理解为语言中 的动词在它的周围张开了一定数目的空位,让一 定数目和一定种类的 NP 填进去;而动词跟动词 在支配能力上的差别,就表现为在其周围的空位 的多少和类型。
• 1.2配价属于句法范畴。 • 袁毓林(1993)认为,“‘向’是建立在句法基础上的语 法范畴,是动词的组合功能的数量表征。 应当承认,动 词的‘向’是有相当的语义基础的。 ……但是,动词的 这些语义要求(涉及个体数目)一定要在句法结构中得到 实现,才能计入‘向’的指数。 ……所以作为句法概念 的‘向’和作为语义概念的动作所涉及的个体数量并无直 接的对应关系。 并将“价”或“向”称为 “动词的组合 功能的数量化”。沈阳(1994)指出:“任何动词总是支 配着一定数量的名词性成分。因此所谓动词句位就是由某 个动词(V)和该动词分布性质所要求的必有数量、固定 位置的名词性成分(NP)所构成基本结构形式的语法抽 象。”他把抽象的动词句位记作SP,出现在SP中的NP作 为动词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觉得,要解决确定动词的价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动词的配价基础(或曰动词配价的依据);二是动词的配价能力和配价形式的区别。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本文第二节已指出,动词配价的基础是动词的词汇意义。关于第二个问题,语言事实证明,动词的配价能力和配价形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动词根据其词汇意义所具有的配价能力在关联配价成分构句时,会形成多种多样的配价形式。例如,碳的化合价为4价,但它却有两种氧化物: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动词的配价状况与此类似,即是说,动词的价是确定的,但在实际构句中却有不同的配价形式,并产生不同的“化合物”。虽然有价动词有时出现在不饱和配价形式中,但我们在理解话语时,动词以其配价能力所能联系的配价成分依然进入理解过程,亦即我们可以找回隐含的语义成分,这种情况下动词并没有减少价或失去价。例如,“我切着了手”,我们在理解这个句子时,找回隐含的工具成分“刀”的过程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理解这个句子也是十分重要的。
配价形式中的语义键。“键”这个术语这里是借用,用来指配价形式中成分的语义联系。配价形式是线性的,但其间的语义联系更是错综复杂。把线性的配价形式改写为配价结构式,并用语义键表示其间的语义联系,整个配价形式的语义结构便展示出来了。例如:
我陪他看电影。
令“切”的基本配价形式为:
N施 N受
+v+
N工 N结
则上式中的V分别关联式中各成分后再展开为线性形式,可得如下各式:
V+N[,受] (切肉) (1)
V[,施]+V+N[,受] (我切肉) (2)
N[,施]+V+N[,结] (我切肉丝) (3)
N[,工]+V+N[,受] (刀切肉) (4)
N[,工]+V+N[,结] (刀切肉丝) (5)
头上缠着绷带。
绷带缠在头上。
十个人吃一锅饭。
一锅饭吃十个人。
这一现象启发我们,用配价语法来分析汉语,处理汉语句法中的有关问题,似乎更为合适。当然,配价语法应该根据汉语的语言实际和特点加以修改补充,以形成适合汉语语法分析的汉语配价语法。
建构汉语配价语法,涉及到各个方面。本文试图以汉语中的动词及相关的构句问题为主要对象来讨论汉语配价语法的有关问题。关于形容词的配价、名词的配价等问题,限于篇幅,本文暂不涉及。
同英语相比较,共价现象无疑是汉语动词配价的特点之一。这一现象我们还刚刚提出。关于共价现象形成的机理,共价现象中配价成分的隐含,共价现象中动词和配价成分的排序规律等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五
动词的价及其与配价成分的从属关系只是配价语法研究的一个方面。此外,配价形式中的语义键、配价的条件及结果、配价形式中的层和序、配价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等问题,也应该是配价语法研究的内容。
四
在动词以其配价能力构句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共价现象。所谓共价现象,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价词共有一个配价成分,该成分我们称之为共价成分。动词的配价能力(价)是共价现象产生的基础,不过共价现象只有在句法结构中才能形成,所以共价现象是一种句法—一语义现象。
汉语中的动词不象英语中的动词那样具有不定式、分词形式,因此,当两个以上的动词出现在谓语部分时,往往形成共价现象。例如:
动词的词汇意义决定了动词的配价能力。动词的配价能力具体体现为价质和价量。
价质指的是一定的动词能够关联什么性质的成分的能力。根据价质来看,动词的价质可分为体词价,谓词价,复合价。体词价要求指称性的体词成分与之组配。体词价又可分为施事价(关联施事成分)、受事价、工具价、质料价、结果价、目的价等等。谓词价要求陈述性的谓词成分与之组配。谓词价又可分为行为价、事件价、现象价、意愿价等等。复合价是体词价和谓词价的结合,即一定的动词可以同时关联体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如:“你通知他下午开会。”句中“通知”的价即为复合价,同时关联两个体词性成分和一个谓词性成分。
再比如:中国队、古巴队、日本队分别获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在上例中,由于状态配价成分“分别”给出了动词“获得”前后的施受配价成分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分别”从语义功能上说是一个分键符号,即把由“获得”关联前后成分形成的一条“施一受”主键分为三条分键。
N[,受]+V+N[,结] (肉切了肉丝) (6)
N[,施]+N[,工]+V+N[,受] (我用刀切肉) (7)
N[,施]+N[,工]+V+N[,结] (我用刀切肉丝) (8)
N[,施]+N[,工]+N[,受]+V+N[,结](我用刀把肉切了肉丝)(9)
在上式(1)-(9)中,式(9)为饱和配价形式,式(1)-(8)为不饱和配价形式。
一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即一个句子以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这种关联要服从层次原则,动词是句子中的支配者,句中的其他成分则是动词的从属成分。
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就根据汉语语言实际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见《中国文法要略》53页,商务1982年再版本。)观察分析汉语事实可以看到,不仅动词谓语句里存在着成分之间的关联和层次问题,在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以及其他句法结构中也同样存在着关联和层次问题。除此之外,汉语句子中的主宾语有较强的相对性,例如:
a.他出去走走。
b.大家邀请他参加。
c.奶奶炒花生给我吃。
d.妈妈给他个球玩。
e.我陪他去医院看望病人
在a句中,动词“出去”和“走走”共同关联一个施事成分“他”。在b句中,动词“邀请”和“参加”共同关联一个施受固体成分“他”。在c句中,动词“炒”“给”共同关联施事成分“奶奶”,“炒”“给”,“吃”共同关联受事成分“花生”,“给”“吃”共同关联施与同体成分“我”。d句中和e句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分析从略。显然,用简单的一价、二价、三价动词配价理论很难解释上述例子中的配价状况。要用配价语法来处理汉语中的动词配价状况,我们就应该根据汉语的语言实际,来建立汉语的配价语法系统。
动词根据其配价能力所能关联的成分我们称之为配价成分。配价成分一般分为两大类,即体词性配价成分和谓词性配价成分。这两类成分下面根据其和动词组配的语义关系还可以再分为若干小类。
三
动词的配价能力要进入一定的句法结构才能显现出来。显现动词的配价能力的句法结构我们称之为配价结构。如N+V,V+N,V+N+N,把+N+V等都是配价结构。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在“我陪他去看电影”这一线性结构中,动词“陪”和配价成分“我”“他”,动词“去”和配价成分“他”,动词“看”和配价成分“电影”具有显性的句法—一语义关系,除此之外,动词“去”“看”还和配价成分“我”“他”具有隐性的语义关系(施事—一动作)。上式显示,“我陪他去看电影”这一句子中具有共价现象,动词“陪”“去”“看”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关联起配价成分。如果把显性的句法联系称为句法键,那么隐性的语义联系就是语义键。所以,上式中“我—一陪—一他—一去”之间的键应该是句法—一语义双重性质的键,可称之为句法—一语义键。
2.动词的配价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动词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句法、语用的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价膨胀和价缩小情况,因而我们无法据此来确定动词的配价。而动词在静态状况下,其词汇意义是稳定的。动词根据其词汇意义所联系的相关成分也是稳定的。
3.动词的配价是相对具体的。不仅因具体的动词不同而有不同的价量和价质,也因具体的义项不同而有不同的价量和价质。因此概括的词类意义(包括次范畴意义)并不能决定具体的动词的配价状况。
我们把动词的词汇意义作为确定动词配价的基础是基于以下几点
1.动词的词汇意义是从动词的动态使用情况中概括出来的,动词的词汇意义在其抽象概括过程中,舍弃了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变化没有必然联系的语义成分(如时间、地点等语义成分),而只保留了与动作行为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成分。因此,根据动词的词汇意义来确定动词的配价,既可稳妥地确定动词的价量,也能够确定具体的价质。
动词进入一定的配价结构,同一定的配价成分关联起来,就构成了一定的化合物,亦即一定的句法形式,我们称之为配价形式。
根据动词的配价能力在配价形式中显现的情况,配价形式可分为饱和形式和不饱和形式。在饱和配价形式中,动词的配价能力全部显现出来,即关联它所能关联的所有的配价成分。在不饱和配价形式中,动词的配价能力部分地显现出来,即关联它所能关联的配价成分中的一部分。
“共价”也可以看作一种构句的句法手法,共价手段可简要表述如下:在构句过程中,根据有价成分的配价能力(价质和价量的统一),依序(包括时间序、空间序、逻辑序等)来调节构句成分的句法位置,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价的成分共同关联一个(或几个)配价成分,以构成句法上延展有序、语义上联锁套叠的句法结构,从而达到以较为简明经济的形式传达较为丰富复杂的信息的目的。
综合以上举例和以上诸式,我们可以看出,饱和配价形式有变式,其间的区别是配价成分的序位不同;不饱和配价形式也有变式,其间的区别除配价成分的序位不同以外,还有配价成分多少的区别。饱和配价形式和不饱和配价形式的变式及其中配价成分的序位变化应该是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于动词的价的确定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可以朱德熙先生为代表,他以动词的“能联系的成分”来确定动词的价(向)。一种看法可以张斌先生为代表,他以“强制性成分”来确定动词的价(向)。例如,朱德熙先生认为,“我切肉”里的动词“切”是双向(二价)动词,在“这把刀我切肉”里,“切”分别跟“刀”“我”“肉”三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应该看成是三向(三价)动词。张斌先生则认为,在“我明天要在砧板上用这把刀替她切肉”这个句子里,只有“我”和“肉”是不可缺少的,“我切肉”是合语法的紧简配价形式,动词“切”要求两个必有成分,因而“切”是个双向(二价)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