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配价理论问题研究综述

1配 价 的性 质 . 配 价 的性 质 是 配 价 语 法 理 论研 究 的 基础 .只有 明确 该 问 题 以 后 , 可 进一 步 展 开 后 续 研究 。 才 11 价 属 于 语 义 范 畴 .配 配 价是 一 种 语 义 范 畴 。 于 三 个 平 面 语 法 中 的 语 义 平 面 属
2 9 第9 (卷 周 0 年 3 上 )雪 O 期 i试 刊
现 代 汉 语 配 价 理 论 问 题 研 究 综 述
马 聪 丽
( 东 师 范 大学 对 外 汉语 学 院 , 海 华 上 20 6 ) 0 0 2
摘 要 :文章 通 过 查 阅 文 献 , 绍 了 配 价 理 论 引 入 中 国 介 后 的 发 展 。 学界 关 于 配价 语 法性 质 的探 讨 归 纳 为 : 将 配价 属 于 语 义 范畴 、 句法 范畴 、 法一 语 义 范畴 的 三 种 观 点 . 结 了 学 句 总 界 对 定 价 的 原 则及 辨 价 的 方 法等 理 论 问题 的 不 同观 点 。
持 这 种 观 点 的 学 者 有 廖 秋 忠 、 晓 、 国宪 、 国光 、 立 鑫 、 范 张 周 金 杨 宁 。廖 秋 忠 ( 9 4 指 出 : 支 配成 分 主要 是 语 义 即认 知 上 的 18 ) “ 概 念 。 配 成分 的从 缺 , 的是 句 中 某些 语 义 成 分 的从 缺 。 范 支 指 ” 晓 ( 9 1 1 9 ) 别 阐述 了其 他 三 种 观 点 的 不 合 理 性 , 次 论 1 9 、9 8 分 再 证 了 配 价属 于语 义范 畴 。 周 国 光 (9 4 从 谓 词 同配 价 成 分 的 19 ) 联 系 是 语义 上 的 , 价 成 分 可 隐 含 于 句 法 结 构 中 , 价 成 分 的 配 配 句 法 不 定位 性 ,语 义 决 定 了 配 价成 分 的数 量 和性 质 等 几 个 方 面 论证 了配 价 属 语 义 范 畴 , 价 是 语 义 平 面 的 概 念 这 一命 题 。 配 金 立 鑫 ( 9 8 结 合 汉 语语 法 的 客 观 实 际论 证 了从 纯 粹 的句 法 19 ) 形 式 出 发 , 位置 关 系 来 确 定 配 价 关 系 , 通 过 句 法 形 式 来 确 用 或 定 价语 ,无 论 在 理 论 还 是 在 实 践 意 义上 都 难 以达 到 系 统 内部 致 的要 求 , 且 还 会 引 出 一些 矛 盾 现 象 。 并
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语序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积极深入地探讨了汉语语序的语言特征及其认知机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模型,以促进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
据研究发现,汉语语序主要是按时间、地点、逻辑顺序或者先礼后兵的原则排列的,语序的改变会引起人们的认知变化。
尤其是词序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语言本身的表达方式。
因此,研究人员们发现,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人们在认知上对语序的理解,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语序,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能力。
在现代汉语语序研究的基础上,语言教学家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诸如蒙台梭利教学法、外国语言语法叙述法等,都利用了汉语语序的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首先,过研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需求,语言教学家可以更好地把握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语序教学模型。
比如,蒙台梭利教学法即利用研究成果强调,语序的学习要从实用的、比较简单的句型开始,根据具体需要在深入语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外国语言语法叙述法则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认知水平,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认知互动活动,以增强学习者的语法认知能力。
其次,研究者也发现,通过现代汉语语序的研究,可以丰富外国学习者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语言普通能力。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认知研究了解不同词序下词语的句式表达,从而弥补其不足的词汇量。
同时,学习者也可以在多种语序下完成一种语言表达,快速的在不同的句式之间转换,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
此外,对外汉语教学还可以利用现代汉语语序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汉语语言结构本身的优势,开展新颖而有趣的语言活动,以提高外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开展句式游戏,鼓励学习者在不同的时态和句式间转换;可以开展对话实践,让学习者操练各种句型。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语序的研究给外国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得益于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认知活动,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更快速地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摘要】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配价语法引起了国内汉语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如雨后春笋。
本文通过综述近四十年国内外学者对配价语法的研究,梳理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中国化”进程,厘清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概念、性质、方法、原则和分类,并为未来的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方向。
【关键词】配价语法;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方向一、配价语法简介配价语法又称依存语法,其思想最早来源于法国语言学家特斯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理论。
1953年,特斯尼耶尔在《结构句法概要》中,第一次提出配价概念[1]。
1959年,《结构句法基础》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研究“配价语法”的热潮。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国外研究配价语法的主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特斯尼耶尔的配价思想被众多学者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艾尔本、赫尔比希、邦茨欧等学者相继发表文章,指出配价语法研究的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法结构,动词在整个句子中具有绝对性的支配能力,其他句子成分依存于动词并受其支配[2]。
这一概念为广大学者所赞同,并逐渐引起了中国配价学者的关注。
二、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一)配价语法的“中国化”进程国内汉语学界公认的研究配价语法的开山之作当属朱德熙于1978年发表的文章——《“的”字结构和判断句》,该文论述了“的”字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歧义指数理论”,拉开了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序幕。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我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初创与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张烈材等人译介大量的国外配价语法研究论著,国内学者也纷纷投身到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有学者指出,现代汉语名词和形容词亦有配价能力。
20世纪九十年代至21世纪初是我国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的发展与深入阶段。
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配价语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学界对配价语法的研究如雨后春笋。
学者们主要针对现代汉语的配价性质、配价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
现代汉语配价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配价理论研究综述作者:蔡云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配价理论引入我国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了。
现今汉语界主要在语义、语法及语用三个层面运用配价理论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探讨近十年配价理论在汉语界的研究情况,从中吸收优势,将其运用到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并力图在形容词辨析的研究与教学上能够有所贡献。
关键词:配价;词汇;形容词作者简介:蔡云莹,1989年生,女,云南昆明人,2007年至今就读于西北大学,硕士学历,西北大学文学院 11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1一、引言语言学的“配价”概念借自于化学,受其启发,语言学借用“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是从属成分。
国内的配价研究最早由朱德熙先生引进。
在其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一文中第一次运用配价概念解释了“的”字结构的歧义现象。
配价理论进入中国之后,在我国语言研究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继朱德熙先生之后,张斌、吴为章、范晓、廖秋忠、刘丹青、袁毓林、张国宪、周国光、沈阳、陆俭明等学者先后发表过文章、著述等,或深入讨论配价理论,或运用配价理论来观察、分析汉语语言现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二、配价理论在对外汉语界的应用(一)综述类,即理论及发展情况的概述1、陆俭明.配价语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3月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但老师们如果能具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则能在教学环节发挥巨大的作用。
配价语法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诸如:“的字句”的歧义,介词结构“对(于)……”作定语的问题等问题。
这一新的语法理论无疑能够帮助汉语教师打开思路,帮助解释一些其他理论难以解释的语法现象。
2、张建军.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月配价语法理论缘起于法国,在引进国内的时候,本土化或者说如何为我所用成为基础性的议题。
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

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汉语动词在实际话语中复杂的配价情况,把单一的价的概念分
化为由联、项、位、元构成的配价层级,用以全面地反映动词在不同的句式中
对名义要素的各种支配。
在这种配价体系的控制下,现代汉语
中约1640个动词(包括200个形容词)在不同层级上的支配能力,同时描写
这些动词的诸从属成分的语义角色;着重研究语义格不同的各种从属成分跟
句法成分的配位关系,努力反映不同的语义格在共现和占据句法位置时的制
平衡关系,以及不同协调模式之间的转换关系和限制条件。
本书通过配位方式的研究,来揭示主语、宾语等句法成分跟施事、受事等
语义成分之间的连接规则,希望为计算机从句法形式上获取语义解释、或从
基于语义表示生成句法形式提供了直接和有用的语法规则。
由于这种协调模式
是在动词的配价层级的控制下进行描写的,因而可以为计算语言学和语言信
信息处理中核心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设计思路。
还有,这个
种以配位方式为核心的汉语配价语法是一种语义透明的语法,因此她能为建
立以意念表达为核心的汉语交际语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为对外汉语
教学事业作出实际的贡献。
本书适合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中
学语文教学的人士阅读和参考。
现代汉语语法学-配价分析

配价分析 5 朱德熙先生创立的 “VP的”歧义指数公式 p=n-m P 代表“VP的”歧义指数 n代表动词 V的配价数 m 代表在“VP的”里出现的V的价成分的数目 张三游泳的 p=n-m 今天游泳的 p=n-m 参观博览会的 p=n-m 反对的是他。 p=n-m 反对的是这个方案(意见)。 既可能是施事,又可能是受事,才有可能产生歧义。 这个名词的语义特征符合这个动词的多个配价成分,或 多个行动元,才会产生歧义。
配价分析
讨论: “对校长的意见” 有什么歧义,为什么有歧义? 为什么可以说 “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 “他是王刚的 教师”? “砍坏了” 有什么歧义,为什么有歧义? “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有什么歧义,为什么有歧义?
配价分析 1 怎样解释“反对的是他”的歧义句式? 施事: 反对的是他 苦练的是她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小王
受事: 反对的是他 吃的是馒头 看的是电影 学的是英语
配价分析 1 怎样解释“反对的是他”的歧义句式? 原因: “反对的”有歧义 “他反对的” “反对张三的”没有歧义 “反对的”为什么有歧义? 2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与配价分析 提出者: 法国语言学家Lucien Tesnière 特思尼耶尔(上个世纪 50 年代) “价”:来自化学,(原子价、化合价)分子结构中各 元素原子数目的比例关系。水H2O氧化铁Fe2O3
喝啤酒的学生 喝啤酒的 p=n-m “VP的”所修饰的NP,如果正好是V的配价成分,那么 NP在一定上下文中可以省略。 “VP的”与 “学生”是同指关系,所以可以省略。 “VP的”与 “方式”不是同指关系,所以不可以省略。
配价分析 7 介词结构“对…”所修饰的形容词 对我很冷漠 对他很热情 问题:是不是所有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的修饰? *对她很漂亮 *对我咸 *对我很干净 *对我苦 为什么第一组能用“对…”修饰,而第二组就不行? 第一组:持有者、针对者
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教育领域,其中,对外汉语教学也深受其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其在提升教学效率、优化学习体验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首先概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然后重点分析这些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
本文还将讨论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在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国际教育的普及。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使得学习过程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这些技术涵盖了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平台、辅助工具等多个方面。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直观、生动的语言学习环境。
例如,在教授汉语发音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标准的发音示范,配合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发音技巧。
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汉语,平台上的丰富资源如在线课程、模拟测试、互动练习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辅助工具如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推荐系统等,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语音识别可以实时反馈学生的发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发音错误;智能推荐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实现个性化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高效、灵活和个性化,极大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效果。
然而,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以及如何平衡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仍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实效性分析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实效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外汉语教学 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汉语词汇和语法进行日常交流,并初步了解汉语文化和中国社会。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具备简单的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问候语和自我介绍2.购物场景对话3.餐厅点餐交流4.日常生活用语5.中国文化介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会正确运用问候语和自我介绍2.熟练运用购物场景和餐厅点餐中常用的句型3.理解并能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难点:1.学生对四声音调的掌握2.动词和形容词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情景,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交际功能。
2.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各类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践语言运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问候语和自我介绍1.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问候语,并示范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问候语的使用。
3.学生自我介绍,教师纠正错误并给予肯定。
作业:制定自我介绍,并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购物场景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购物用语,并进行模拟购物对话练习。
2.分组活动,学生自由搭配对话内容,扩展对话情境。
3.学生表演对话,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角色扮演购物对话,并组织小组讨论。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餐厅点餐交流1.学习常用点餐用语,了解中国餐饮文化。
2.分组活动,模拟餐厅点餐情景,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
3.学生自行起草点餐对话,与同学互相练习。
作业:与同伴角色扮演餐厅点餐对话,体验交际氛围。
第四至五课时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用语和中国文化介绍1.学习基本的日常用语,如时间表达、方位词等。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教师总结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汉语,深入了解中国。
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短文,并进行口头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配价语法
联盟
自70年引进以来,在我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
但目前为止很少人把这种理论成果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
本文将在分析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动词及其句式的配价偏误。
一、现代汉语中动词的配价研究
“价”这一概念来源于化学,原指分子结构中某种原子与其它原子相互化合的性质,后被特思尼耶尔借用到语
中来说明谓语动词的支配能力。
最早把配价理论引进汉语语法研究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利用配价理论分析了“的”字结构的歧义问题,从而奠定了汉语配价语法的基础。
目前,我国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理论和事实分析两个方面:
1.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动词配价的性质、
分类及确认配价的方法、原则等方面。
对于这几个基本的问题,因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我国
学家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对于动词配价的性质,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张国宪、范晓等认为它属于语义范畴;朱德熙等认为它属于句法范畴;吴为章等则认为属于句法—语义范畴。
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确认配价的多种方法,如范晓利用提问形式的测试框架,袁毓林提出配价层级思想等等。
2.现代汉语动词配价的事实分析研究,如对特殊动词类的配价研究,它主要针对动词某一次范畴的语义特点来进行,如袁毓林对现代汉语的准双向动词进行了研究;朱景松对加工制作义动词的价进行了分析,周刚考察了“化”尾动词的配价。
同时还对相关的动词性结构和动词句式的配价进行了研究,如动结式、动介式、动趋式等的配价研究,它着重探讨短语的配价跟组成成分的关系。
这类研究扩大了动词配价研究的范围,使配价研究的理论更深入,如王静、王洪君二人根据名词的语义特征和动词语义特征的潜能匹配情况对汉语中存在的被字句和无被字句的同义转换做了较为合理的分析。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越来越细化,不仅是对动词配价理论进行了
深入,而且把配价理论溶入现代汉语动词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中,如廖秋忠(1984)从配价角度解释现代汉语动词后相关成分的省略情况;沈阳(1994)运用配价分析了动词句位及句位变体结构等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词配价的偏误分析
配价理论以谓语动词中心论为出发点,它注重语义选择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不仅决定句法结构还决定语义。
特思尼耶尔认为动词及其依存于构成的结构包括价载体、补足语、自由说明语。
补足语是一种必要的句构成分,具有补足价载体的功能,它出现的数量和种类都依存于价载体,自由说明语则不具有补足价载体意义的功能,与价载体之间没有任何语义上的必要。
1. 动词“价”能力的偏误。
这类偏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动词“价”的认识不够准确,我们称之为动词“价”能力的偏误。
从配价语法来看,单价动词只要求有一个补足语同现,双价动词要求有两个补足语,即与两个名词性成分相联系,三价动词则要求有三个补足语。
在一定的语言
中,一个动词所要求的某个补足语可以不出现,但如果一个动词句中动词支配的补足语的数目超出了这个动词能带补足语的数目,往往就会产生偏误。
如:
(1)安娜不在,她回去美国了。
(安娜不在,她回美国了)
(2)人们都叫做她孟姜女。
(人们都叫她孟姜女)
(3)我们服务。
(我们为人民服务)
(4)律师辩护。
(律师为张三辩护)
(5)大家看齐。
(大家向先进看齐)
例(1)句中“回去”是一价动词,它只能与一个名词性成分同现,句子中出现了“她”和“美国”两个名词性成分,很显然补足语的数目超过了动词能带的数目,因此我们可以把“回去”改为“回”。
例(2)中“叫住”是一个双价动词,只能与两个名词性成分同现,而句中却出现了“人们”、“她”、“孟姜女”三个名词性成分,也超出了动词能带的量,因此可以把“叫做”改为三价动词“叫”来消除偏误。
例(3)、(4)、(5)句中的动词“服务、辩护、看齐”都是双价价动词,这类双价动词在语义上都联系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者,构句时一般要求两个名词性成分与之同现,否则就缺少句法的合法性和语义的自足性。
因此要消除这类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