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了”字为例
“V上N了”结构研究——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V上N了”结构研究——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在现代汉语中,“V上N了”结构十分常见,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动作的完成,还可以表示一个状态的到来。
然而,对于许多外国学习者来说,学习这个结构仍然是一个难点。
因此,通过构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
二、选题的研究问题和目标本论文旨在探讨“V上N了”结构的构式属性和应用以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V上N了”结构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2. “V上N了”结构的构式属性和语用功能有哪些?3. “V上N了”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是什么?4. 构式理论在“V上N了”结构的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研究目标包括:1. 系统地阐述“V上N了”结构在汉语中的地位、特点和语法属性;2. 探讨“V上N了”结构在语用上的功能和实现方式;3. 分析“V上N了”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度及非母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4. 基于构式理论探究在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习者掌握“V上N了”结构。
三、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对“V上N了”结构的概念、特点、构式属性、语用功能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
实证研究将通过调查问卷、语料库和实验等形式,获取对“V上N了”结构的认知和理解。
论文进度安排如下: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问题和目标1.3 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第二章:“V上N了”结构的概念和特点2.1 “V上N了”结构的定义和简介2.2 “V上N了”结构的构式属性2.3 “V上N了”结构的语用功能第三章:“V上N了”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3.1 “V上N了”结构的难度分析3.2 非母语学习者掌握“V上N了”结构的认知机制第四章: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4.1 构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4.2 构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4.3 构式教学实例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建议与展望参考文献计划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还有一项任务。
即以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为第二语言教育学科甚至整个语言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P77)乔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语言能力”主要是与语言形式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语法能力,是一种脱离外部语言环境的、人的内部心理机制。
主要表现在:能正确组合声音和语素;能区分是否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区分结构相同或相似但意义不同的句子;能区分结构不同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能区分同一结构的歧义;能区分句子中的语法关系;而最根本之处则是能运用这一有限的规则体系创造出无限的句子。
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即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他还进一步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特征:语法性(语法是否正确)、可接受性(交际中能否被接受)、得体性(是否在语境中恰当,合乎社会文化)、现实性(是否在现实中常用)。
《2024年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范文

《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领域。
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有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汉语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其次,有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
最后,有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三、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1. 关注学生需求,个性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学习目的和语言水平,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知识和文化。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开展线上教学、远程辅导等活动,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注重语言实践,强化交际能力语言实践是提高汉语水平的关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小组讨论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4. 培养文化意识,拓宽文化视野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其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文化讲座、文化体验等活动,教师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为例,该机构采用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注重语言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和交际能力。
语气词“了”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语气词“了”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发布时间:2021-06-18T11:27:34.40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月6期作者:陈芸芸[导读] 语气词“了”不管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陈芸芸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语气词“了”不管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对于我们母语者来说,能够不假思索并且正确地使用语气词“了”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其使用规则和意义却很难说清楚。
由于很多留学生母语中并不存在类似的语气词,所以语气词“了”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语气词“了”的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语气词“了”的运用以及留学生在使用语气词“了”时存在的问题,由此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语气词“了”;运用;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气词“了”的语法意义分析(一)语气词“了”的产生“了”字不管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非常常见,对于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了”最早是作动词,魏晋时期已产生这种用法,表完成意。
随后“了”字逐渐虚化,中晚唐开始产生了助词的用法。
关于“了”字作语气词的开始时间,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在五代时期语气词“了”已经比较常见。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面语需要不断吸收白话成分,至唐宋时期,作为语气词的“了”被广泛使用。
(二)语气词“了”的运用1.语气词“了”的使用条件分析首先语气词“了”的位置是在句末或者句中词语的后面有停顿的地方,表示新情况的出现。
例如:院子里的花开了。
在该例句中,“花开了”是一种新情况的出现,表示的是“花开了”这一新的状态的出现。
其次,在句型方面可用于陈述句,例如:我写完作业了。
也可用于祈使句,例如:你该上床睡觉了。
有关语气词“了”的具体使用情况,非常繁多、复杂,是我国学者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问题,至今很难将其完整的总结出来。
我们在这里简单地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必须使用语气词“了”,语气词“了”具有成句的作用。
基于SPOC模式的教学法类课程建设研究——以《对外汉语教学法》为例

基于SPOC模式的教学法类课程建设研究——以《对外汉语教学法》为例段舟杨(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SPOC模式的教学法类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与优势,通过利用SPOC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法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微格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资源的累积效应。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教学法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法SPOC微格教学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SPOC是小型私密在线课程,是在MOOC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的新的教育方式。
其特点是MOOC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以及建立在大数据、智能化基础上的教育管理系统。
课程建设依托平台有多种选择,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平台。
以上平台是通依托于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基于海量的资源数据平台和便捷的移动社交平台。
通过使用相关APP,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堂翻转,以SPOC形式线上线下多维度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教学法类课程强调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介绍、学生对典范性教学活动的模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设计及教学实践,而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存在以下劣势:学生缺乏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凭空想象;优质资源利用率低,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性“品读”,进而无法模仿;学生自主学习有心无力;微格教学难追溯,学生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自查,难以回放并针对性分析及训练;课程资源分散,不利用课程资源累计与利用。
基于SPOC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建设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建设:1整合质、量兼具的汉语教学资源提高缺少实践经验的准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借助大量的多介质的辅助材料,先帮助对对外汉语课堂完全陌生的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部分。
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针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讲授和练习。
而大量、多维度的教学资源在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其搜集、整理、共享、保存都存在缺少便捷平台、凭借教师一己之力搜集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有限的情况。
对外汉语教学语气助词“了”教案

对外汉语教学语气助词“了”教案语气助词“了”教案课型:汉语初级语法课教材:《汉语初级强化教程》教师:XXX教学对象: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教学时间:5月17日星期二第八节课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共1个课时:语气助词“了”的用法教学目的与要求:在生活研究中会正确使用语气助词“了”,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并且知道“了”在句子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语气助词“了”的用法。
难点:句末不能用“了”的两种情况。
教学步骤:一、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天的天气情况,用一张下雨时女孩打伞的图做提示。
告诉他们我们可以这么说:前天下雨了。
接着问学生:我们可以说成“前天下雨”吗?“前天下雨”这句话对吗?它可不可以单独成句呢?二、新课讲解(一)第一个用法讲练1、(1)让学生带着疑问观察并讨论下面两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
你去哪?你去哪了我去吃饭。
我去吃饭了。
你买什么?你买什么了?我买水果。
我买水果了。
(2)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看看能不能看出什么。
学生肯定能回答出第二组句子比第一组句子多了一个“了”字,但是不一定能说出多了“了”字的句子意思和没有“了”字的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3)教师接着提问:第一组句子是事情发生前还是发生后呢?然后接着讲:第一组句子是事情发生前,第二组是事情发生后。
比如你的同学要去北京了,还没去的时分你能够问“你去哪”?从北京回来了当前能够说“你去哪了”?我们就能够知道语气助词“了”的第一个用法:了放在在句尾,表示动作已经发生,或者情况已经呈现。
2、练(1)动作展示引导学生说出下面的句子:教师把书打开了。
老师喝水了。
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了。
老师擦黑板了。
(2)看图完成对话:图片一张一张展示,回答的句子也一张一张展示。
①A:你去哪了?B:我去______了。
②A:你怎么了?B:我________了。
然后给2分钟时间,同桌之间分别扮演A和B完成对话。
(3)看图语言。
图片一张一张展示,按照图片说出来的句子也一张一张展示。
对外汉字教材分析 ——以《跟我学汉语-汉字课本》为例

对外汉字教材分析———以《跟我学汉语-汉字课本》为例蒲江丽(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汉字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环,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重视。
《跟我学汉语-汉字课本》作为专门的汉字教材,虽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但对其研究却较少。
本文望能增加大家对本教材的了解,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教材《跟我学汉语》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8)01-0142-02作者简介:蒲江丽,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跟我学汉语》(Chinese with Me)英语版,分为《跟我学汉语-综合课本》(简写“综合课本”)和《跟我学汉语-汉字课本》(简写“汉字课本”),主要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既可作为短期速成教材,亦可作常规的入门教材。
《跟我学汉语》的研究,超星数据库按期刊和论文封闭式检索后得到成果147条,剔除含关键字但内容无关的检索结果得到65条。
梳理后发现,对《跟我学汉语》的研究主要分为对《综合教材》的研究及其与同类教材的对比分析,《汉字课本》的研究相当少。
研究本套教材的原因在于它由国家汉办推广,出版量大,普及度高,影响力较广,但对其研究较少。
本文希望可以增加大家对该教材的了解,并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一、教材分析(一)适用对象、目的《跟我学汉语-汉字课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第1版,适合母语为印欧语系的汉字学习者使用。
第1册由陈怡主编,从《综合课本Ⅰ》摘选了留学生日常生活最常接触的232个汉字和部首,适用于零起点汉字学习者。
第2册由沈玮主编,适合已有200个汉字基础的学生,它选取《综合课本Ⅱ》中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407个汉字和部首,并注重与第1册衔接及已学汉字的复现。
虽是《综合课本》的配套教材,《汉字课本》与其他配套教材不同的是,它可以主教材作为汉字入门教材独立使用。
汉字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点进行 ,将会有很大程度 的改变 。
一
、
汉字的特点
汉 字不 同 于拼 音文 字 ,属于 意音 文字 。汉 字经 历 了 甲
骨 文 、金 文 、 大 小 篆 书 、楷 书 、 隶 书 等 变 化 ;形 体 分类 有 象 形 、指 示 、会 意 、形 声 ;在 用 字 方 面 又 有 转 注 和 假 借 方 法 。
“ 字本位 ”的理论兴起为汉语 教学提供 了相应 的启示 。 “ 字 本 位 ” 以字 为 中 心 , 区别 于 以 词 为 基 本 单 位 的观 念 , 这 种 观
念以 “ ‘ 字 ’是 中心 主 题 , ‘ 词 ’在 许 多 不 同 的 意 义 上 都 是
( 二 )汉字 音形义结合
汉 字 是 意 音 文 字 , 音 形 义 融 合 一 体 , 互 相 联 系 “音生 于 义 ,义 著 于 形 ” ,在 词 的音 、 形 、义 之 词汇 的发 展经历 了复音化 的过程 。
从 最 开 始 的 单 音 词 为 主 到 现 在 复 音 词 为 主 ,这 期 间 字 从 词 的 身 份 转 变 为 词 素 。汉 字 中 字 词 之 间 还 是 很 难 区 别 的 ,对 外 汉
核心 。。 。 音、义是语 言必备的两种元 素 ,汉字 的形音义三种
元 素 ,字 形 是 形 式 ,意 义 是 内 容 ,语 音 是 外 壳 , 构 成 了一 个 合 成 信 息码 。汉 字 发 展 变 化 中 ,语 音 和 意 义 都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只 有 形 体 变 化 是 最 缓 慢 , 甚 至 说 没 有 发 生 变 化 。 “ 声 不 能 传 于 异 地 , 留于 异 时 , 于 是 乎 书 之 为 文 字 。 文 字 者 ,所 以 为 意 与 声之 迹 也 。 ” 由此 可见 形体 不变 的重 要 性 。 汉 字 字 形 和 语 音 相 关 联 最 明显 的 是形 声 宁 , 《 说 文 解 字 》收 字9 3 5 3 个 ,形声 字 多达 7 6 9 7 个 , 占了总 数 的8 2  ̄ 4 还 多 。 形 声 字 的 存 在 很 好 证 明 了字 的语 音 和 词 义 之 间 的 密 切 联 系 ,在 现 代 近 7 0 0 0 个 通 用 字 中 ,形 声 字 有 3 9 7 5 个,占 5 6 . 7 % ,形 声 字 在 现 代 汉 宁 中 的地 位 和 作 用 仍 然 相 当 重 要 。 每个 形 声字 ,不 管 内部笔 画和 结构 差 异多 大 ,部有 一 一 个 声 符 的 存 在 , 也就 是 说 语 音 相 关 联 。 我 们 探 索 汉 宁 形 义 关 系 ,在 现代 阶 段 可 能 不 顺 利 , 但 可 以利 用 字 的本 义 进 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了”字研究作者:陈信(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邮编:443000)摘要:朱德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
”本文以“了”字为例,试以探究对外汉语教学,先分析了“了”字在汉语中的用法,然后总结关于“了”的语法结构,并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本文特征是运用大量的例证,例证与分析结合,深入浅出全面的分析“了”字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了”字用法对外汉语教学误区分析现代汉语中,“了”是助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可用于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也可用于语气的或假设的动作。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出现新的情况:可表示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情况;可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也可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有所变化;还可表示催促或劝阻。
【1】“了”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不少外语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汉语的“了”在句子中主要的几种用法,从而比较正确的加以运用。
一、“了”字的几种用法“了”虽然比较难掌握,但总结起来也就一下几种用法。
1、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当“了”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时,通常用于句末。
从语法上来说,“了”是语气助词,表示动作的时间。
例:我吃完饭了。
上周他去山东了。
她已经出发了。
2、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此时的了是一个语气词,放于句末,表示事情的变化。
例:太阳出来了。
股票涨了。
洪水来了。
他昨天说陪我去看电影,今天又不去了。
3、表示动作的结束“了”用于动词的后面,动词后有宾语,宾语前有数量词或其他成分做定语。
例:我看了一集电视剧。
小王看了一场电影。
明明唱了一首歌。
同理,上面的情况,如果句子末尾再加一个了,则表示事情从过去延伸到现在并且还要持续下去。
例:我看了一集电视剧了。
(我还要看一集)小王看了一场电影了。
(小王还要看一场)明明唱了一首歌了。
(明明还要唱一首)如果宾语前没有定语,那么应该在宾语后加上其它动词性词语,构成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此时这个句子表将来。
例:我看了电视剧就去睡觉。
小王看了电影就回家。
明明唱了歌就嗓子疼。
同理,上面的情况,如果句子末尾再加一个了,则表示这两个动作都已经完成。
例:我看了电视剧就去睡觉了。
小王看了电影就回家了。
明明唱了歌就嗓子疼了。
4、表示动作的可能在可能补语中,了发liǎo音。
例:我来得了。
你吃不吃得了那么多啊。
我一个人背不了。
【2】二、“了”字对外汉语教学探究前面已经提到了“了”是一个助词。
在汉语中它可以做动态助词也可做语气助词。
【3】下面从语法结构,否定与疑问以及固定搭配对“了”字进行研究。
㈠、了字的语法结构1、主语+动词+了动态助词“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
例:我们参观了三峡大坝。
我们昨天参观了三峡大坝。
我们明天去参观三峡大坝。
2、主语+动词+了+宾语+了表示动作完成,事态变化了,此时前面的了不能省略。
例:我们参观了三峡大坝了我写了信了。
我吃了饭了。
3、主语+动词+了+趋向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表示动作完成的结果。
例:老师走了进来,课开始了。
(趋向补语)晓红做作业做了两个小时。
(时量补语)他找你找了三次。
(动量补语)4、主语+动词+了+特指对象叙述动作完成特指的对象或特指对象的数量例:王教授做了那场报告。
他看了两场电影。
我打翻了那碗饭。
5、时间/地点+主语+动词+了+名词表示在何时何地,何种原因,何种方式完成的动作。
例:2011年我拿到了学士学位。
在美国我学会了英语。
今天下雪,他穿了棉袄。
阿姨开车送小朋友去了幼儿园。
6、主语+没+动词+了我们知道动词前加“没”,动词后就不能再加“了”了,有些动词可以加了,表示对受事者产生的某种结果。
例:我差点没把气球扔了。
幸好你没卖了我的房子。
7、不/别+动词+了动态助词的否定形式,用于假设句中。
例:不卖了猪哪有钱上学?别丢了西瓜捡了西瓜。
别打肿了脸充胖子。
不杀了你我誓不为人。
8、要……了表示将要发生的情况。
例:要睡觉了。
要下雨了。
急的要哭了。
表示过去,一般要有表示过去时间的时间词。
例:昨天我们都要出发了,天突然下雨了。
那年花都要谢了,他还没有回来。
8、快要/就要……了表示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况。
例:汽车就要开了。
爸爸快要回家了。
天快要亮了,太阳就要出来了。
9、太/最……了例:你长的太漂亮了。
十年来,今年的夏天最热了。
环境被污染的太严重了。
10、“了”表达的信息在于提醒别人注意,或者有我们说的言外之意。
例:我已经20岁了。
(我不小了,该自己做主了)饭已经做好了。
(可以吃了)下雨了。
(出门记得要带伞)㈡、“了“字的否定与疑问在否定句中,动词前应该用“没”,此时就不应该在出现“了”了。
例:我没吃完饭。
上周他没去山东。
她没出发。
疑问句可以用“……了?”或者“……了没有?”例:你吃饭了么?他上周去山东了么?她出发了没有?㈢、“了”字构成的固定短语,了字念作liǎo时。
了不得:①大大超过寻常;很突出。
例:山沟里通了火车,在当地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②表示情况严重没发收拾。
例:可了不得,他昏过去了。
了不起:①不平凡,有点突出。
例:他的本事真了不起。
②重大,严重。
例:没什么了不起的困难。
三、“了”字的误区1、“了”字与“着”、“过”的区分了,着,过,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作动态助词,因为他们都跟动词所表示的时间有关系。
是分析比较:睡了(强调已经发生)睡着了(强调动作的结果)睡过了(强调动作已经实现或者超过了限度)很多外国学生很难分清他们的用法,常常弄混淆,上面已经对“了”字做了详尽的分析,“着”发zhe时多表示动作的持续或伴随,发zháo时多表示动作的结果。
“过”则强调动作曾经发生过。
下面我们看看“着”,与“过”的具体用法。
“着”表示事物的存在,例:桌上放着一个台灯。
表示动作的进行,例:我正睡着觉呢。
表示伴随的状态,例:他低着头部说话。
表示动作的结果,例:我买着我要买的衣服了。
“过”表示过去的经历,例:我去过长城。
表示动作的实现,例:我吃过早饭了。
表示具体的动作,例:快要过春节了。
表示超过了限度,例:我们走过了,往回走吧。
病句参考分析:⑴、你一定要记住了这些生词。
句中的“要”有将来的意思,表示“记住这些生词”是还没有发生的动作,因此句中不应该用“了”。
⑵、我昨天在那儿等着你们半个多小时。
“着”表示动作的持续,但并不强调动作持续了多长时间,也就是说动词加着不能与时量补语同时用,在这个句子中,“等”这个动作明显是在过去的时间里进行的,应该把“着”,换成“了”。
⑶、在宜昌学习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有过不少进步。
“过”表示的是曾经的经历,“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时间,这里的“过”应该换成“了”2、不用“了”字的情况。
传授知识我们通常习惯从正面讲解,在教外国学生的时候,有时一个语法概念从正面不好讲,我们可以试着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我们不说“什么时候用”而是研究一下“什么时候不能用”。
以“了”字为例,我们说“了”在句中的位置只有两个,句末或者动词后。
下面看看不用“了”的情况。
⑴、词尾“了”后边不能跟形容词作的程度补语。
不能说“吃了很快”“进步了很快”,要将了换成“得”,“吃得很快”“进步得很快”。
但是有些形容词除外,比如“多”“少”,可以说“吃了很多”也可以说“吃得很多”。
再如“久”“远”。
可以说“走了很远”也可以说“走的很远”。
总的来说“了”后接形容词只能是跟着一件事情,事务的量度,除此之外都要用“得”,表一种程度和一种性质。
⑵、“使、让、教”后面不能用词尾“了”。
例:爷爷让了我去街上买包烟。
姐姐的帮助使了我有很大的进步。
哥哥教了我学会数学。
以上三句的了都不能要,“使,让,教”多属于兼语句。
兼语句用不用“了”的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跟他们的动作性不强有关。
”【4】⑶、动词+起(上,下,进,出……)+宾语+来(去)这个句式里,动词后面不能直接用词尾“了”。
也就是我们可以说“打起仗来了”,而不能说“打了起仗来”⑷、把字句“把……一”中不能用“了”例:他把鞋子一脱了,就睡了。
这里的“了”显然是多余的。
在“把……一”中虽然动作已经完成或已经实现,但仍然不能用“了”。
⑸、在“是……的”结构中不能用“了”例:他是去年年底买的那辆自行车了。
词尾“了”字应该去掉。
或者改成“他去年年底买了那辆自行车”。
在强调过去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的“是……的”结构中,词尾不用“了”。
3、“了”与英语语法的对应关系“了”是一个带有语法表示性质的词尾,但是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标。
使用起来也有一定要用或一定不能用的情况。
外国学生学习的时候总是把他看成一个完全的语法标志,并把它与英语中的某个语法范畴等同起来,从而产生偏误。
例:We went to see the film every week last year.外国学生可能译成:去年我们每周都去看了电影。
这里就存在一个对过去的理解的偏误。
虽然“了”有表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并不等同于英语中的过去式。
【5】四、结语对外汉语教学比起一些理论性,知识性学科的教学更要讲究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教育规律,第二语言教学除了体现教学的共同规律以外还有很多的特殊规律,有着独特的教学过程参考文献【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 商务印书馆.2002年【2】朱庆明.现代汉语使用语法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M].北京.2005年8月【3】朱晓星.简明汉语语法学习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M].北京.2002年7月.【4】钟梫.对外汉语教学初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Z].北京【5】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M].1999年7月.作者简介:陈信(1988- ),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