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详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类风湿性关节炎

19
1、滑膜炎
滑膜炎特点:
( 1 )急性期:①渗出;②炎症细胞浸润,滑
膜下层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间质水肿,
管腔闭塞;
21
20
(2)慢性期:①滑膜肥厚,由1-2层增至10多 层;②滑膜下层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③微 血管新生,肉芽形成;④血管翳形成,形成许 多绒毛样突起。绒毛又称血管翳,有很强的破 坏性,是造成关节破坏的病理基础。它伸向关 节腔或侵入到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骨质破
②其它病毒: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单关节炎与 人的RA病理变化很相似。 ⑵细菌:
①结核杆菌:结核杆菌蛋白与大鼠关节软骨的
一个连接蛋白具有相似的序列,有交叉免疫原 性.
5
4
②奇异变形杆菌:RA病人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
IgG 型抗奇异变型杆菌的抗体,细菌在尿路中 的持续存在为机体提供了持久的免疫原,最后 导致RA的发生。
6.肾损害: 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肾。偶有临床报道。抗风 湿药物可能引起肾损害
58
57
7.神经病变: 脊髓受压:由颈椎骨突关节的类风湿病变引起 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关节处受压引起
多发性神经炎:小血管炎的缺血性病变引起
8.血液系统病变: 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或减少
59
58
费尔蒂综合征(Felty syndrome):
(Fas是一种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能
启动死亡信号转导。Fas分子又被称为“死亡受体”)
16
15
17
16
黄箭示 已切除 被滑膜 吃掉的 关节软 骨;蓝 箭示保 留的关 节软骨
18
17
三 、RA的病理 1. 滑膜炎 2. 血管炎 3. 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动脉、神经、眼等缔结组织;除关节炎外,还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眼部疾患(如巩膜炎、虹膜炎),并发血管炎以及周围神经损害等等,是一种广泛的结缔组织病,因此又称之为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侵犯多个关节,从手足、腕等小关节起病,呈对称性,具有慢性、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
本病首发症状常在关节,表现为关节晨僵、肿痛,以近端指间关节尤其中指指间关节最为多见,上肢比下肢常见,多呈对称性,持续数周,可有间歇性、游走性表现,常伴低热、疲乏、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侵蚀,最后关节结构破坏,关节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等。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3.5。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
《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做了经典的论述。
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侵犯人体,留滞肌肉经络,导致气血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酸楚、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同时又指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说明古人也把本病看作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病、痛风等,而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差很大。
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应属于痹证之“顽痹”、“白虎历节”、“骨痹”、“历节风”等病范畴。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个世界范围性疾病,分布于各种族和各民族。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以关节病变引起肢体严重畸形,关节滑膜炎及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
广泛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
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6)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7)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
用于初发或轻症病例,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环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
以达到消炎为止痛的效果。
但不能阻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自然过程。
2.目前公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肯定疗效。常用硫代苹果酸金钠(gold,sodium thiomalate myochrysin)
(a.晨僵;b.持续的或反复的关节压痛或活动时疼痛至少6周;
c.现在或过去曾发生关节肿大;d.皮下结节;e.血沉增快或C反应蛋白阳性;f.虹膜炎)
为可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变活动分期】
①急性活动期:以关节的急性炎症表现为主,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显著,
全身症状较重,常有低热或高热,血沉超过50mm/h,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
中度或重度贫血,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定度较高。
②亚急性活动期:关节处晨僵,肿痛及功障较明显,全身症状多不明显,少数可有低热,
血沉异常但不超过50mm/h,白细胞计数正常,中度贫血,类风湿因子阳性,但滴定度较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精选ppt
49
精选ppt
50
五、诊断
临床一般按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在第51届风湿病学年会上修订的诊断标 准:
1、晨起关节僵硬至少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
此期相当于临床上的急性期。此期 的炎症过程可以被控制或终止,如能及 时正确地诊断治疗,完全能恢复正常, 愈后良好,是治愈的关键时期。
精选ppt
12
2、肉芽肿期:
此时滑膜的急性炎症已消退,渗出 逐渐吸收,滑膜中出现肉芽组织血管翳 ,其覆盖粘连在关节软骨上,并向软骨 内侵入,导致软骨糜烂。最后全部软骨 被破坏,关节囊纤维化,继而出现关节 腔狭窄。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讲:
精选ppt
1
一、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 湿,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 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
大多数情况下,本病不致影响人的 生命,但少数人中,可造成严重残废, 使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精选ppt
2
RA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但各个 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同:
全世界患病率平均为 1%;
精选ppt
13
此期的特点是:血管翳形成。血管 翳是滑膜内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 胞组成的肉芽组织,是类风湿关节炎的 最重要的病变之一。血管翳的生长能力 和破坏能力很强,是引起关节软骨破坏 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关节内粘连 及后期关节强直的关键因素。
此期的病理过程可由关节滑膜波及 其他器官。
精选ppt
精选ppt
44
C反应蛋白: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 ,此值升高,其阳性率为80-90%。CRF 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 良好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讲稿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RA主要侵犯外周关节,肺、心、神经系统、血液、眼等其他器官或组织亦可受累。
主要病理变化为滑膜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并侵蚀入软骨及骨组织,滑膜持续炎症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
【流行病学】RA几乎见于全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个种族,各地成人年发病率为(2~4)/10000,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
在某些人群中如北美印第安披玛族人可高达5.0%,在我国为0.32%~0.36%。
RA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更多见于30岁以后,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上升。
女性易患本病,女性与男性罹患本病的比例为3∶1。
【病因】(一)遗传因素RA一级亲属家族年发病率为10%,患病OR为4.4。
同卵双生子皆患病的概率为21%~32%,高于异卵双生子(9%),提示遗传因素在RA发病中的作用。
与RA易感性相关的DR4亚型有DRBl*0401、DRB1*0404、DRB1*0405、DRB1*0408和DRB1*0410。
不同种族HLA-DRB1亚型存在差异。
我国学者报道,汉族人RA患者HLA-DR4阳性率为43%~54%,HLA-DR4阳性者患RA的相对危险性是阴性者的5~7倍。
目前认为与RA相关的DR4亚型β链第三高变区70~74位点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型,称之为“易感基因”或“共同表位”,参与致病抗原肽的递呈,且DR4阳性者关节破坏发生早,关节外表现多,预后较差。
DQ等位基因某些亚型增加了RA危险,且独立于DR;另一方面,与DR连锁增强RA易感性。
国内研究提示RA的易感性DR4/DQA1*0301、DR4/DQB1*0401基因型是汉族人易感基因。
(二)感染因素支原体、EB病毒、细小病毒B19、风疹病毒、结核杆菌、逆转录病毒等病原体都被认为可能是RA的病因,但是迄今未能在滑膜组织或关节积液中获得单一的或甚至没有发现微生物。
类风湿性关节炎

④关节畸形 (鹅颈样伴尺侧偏斜)
④关节畸形 (手部肌肉萎缩,尺骨茎突突出)
④关节畸形 (尺侧偏斜)
一 关节表现
⑥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肿痛和结构破坏都引 起关节的活动受限 Ⅰ级:能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 Ⅱ级:可进行一般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 Ⅲ级:可进行一般日常生活,但某些工作 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 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工作均受限
COX 概念 ( 1995 )
内毒素 , 细胞因子 ,
花生四烯酸
有丝分裂原
COX-1
COX-2
前列腺素 E2 (肾)
血栓素 A2 (血小板)
前列环素 (胃肠粘膜)
炎性前列腺素
非甾体类药物 促发炎症
生理保护功能 副 作用
抗炎镇痛作用
更新的COX概念
COX-1
前列腺素 PGE2, PGI2, TXA2
二 体液免疫反应
A型滑膜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均 可使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 球蛋白,其中包括类风湿因子。
病 理
滑膜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
血管炎:较典型的是类风湿结节
滑膜炎
急性期:滑膜表现为渗出、细胞浸润性, 滑膜下层有小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 细胞间隙的增大,间质有水肿和噬中性粒 细胞浸润。 慢性期:滑膜肥厚,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 突向关节腔内或侵入到软骨和骨质。
二
关节外的表现
(三) 呼吸系统 2、结节样改变 肺内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 结节有时可液化,咳出后成为空洞。 3、胸膜炎 10%的患者。为单侧或双侧的 胸水,偶为大量胸水,胸水呈渗出性, 糖含量很低。
二
关节外的表现
(四)心 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UCG检查 约50%出现心包积液。 心肌可出现结节性肉芽肿和弥漫性纤维化 病变, 可有冠状动脉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
其确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
好发于中年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
RA基本的病理改变为滑膜炎。
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和增生,形成绒毛状突入关节腔,对关节软骨、软骨下、轫带、肌腱等组织侵蚀,造成关节软骨、骨和滑囊破坏,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劳动力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RA是最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我科每年风湿专科门诊量中约一半为RA患者。
初步调查我国患病率千分之四左右,推测我国至少有500万RA患者。
未经及时诊治的患者,二年后致残率为50%。
三年后有7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
与同龄人相比,RA患者的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
目前RA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
而其临床表现又有个体差异。
从轻微、短暂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展的多关节炎,甚至可出现肺、心、肾、肝、神经系统等内脏损害。
典型的RA以双手近端及掌指关节、腕、膝、足关节受累最常见,且有明显的晨缰、关节肿胀和压痛。
典型的关节畸形是掌指关节的半脱位和手指尺侧偏斜,并由于近端指间关节过伸,使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呈"天鹅颈"样畸形。
严重者出现关节纤维化、融合或骨性强直,从而关节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实验室检查中,虽然活动期RA常有血沉、C反应蛋白(CRP)增高,但不具有诊断特异性。
因为在感染性疾病这些炎症也可升高。
关节液的检查对RA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无特异性。
众所周知,类风湿因子(RF)与RA相关,但其阳性率为70-80%,即并非每个RA患者RF阳性。
另一方面,RF阳性的患者,也不一定患RA。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现,正常人,尤其老年人约5%RF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其他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疯、血吸虫病以及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患者中均可RF阳性。
已肯定,RF滴度越高,对RA的诊断特异性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外表现
(一)类风湿结节 1. 最常见易受摩擦的部分,如肘鹰 嘴突附近 2. 直径大小不等,数毫米到数厘 3. 质地较硬、无压痛 4. 类风湿结节的存在提示本病的活动。
类风湿结节
关节外表现
(二)类风湿血管炎 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管壁有淋巴 细胞浸润纤维素沉着,内膜增生而导致血管腔 狭窄堵塞。 1. 甲床下点状出血 2. 指端皮疹 3. 巩膜炎 4. 下肢溃病
关节表现
(二)疼痛 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关节错位引起疼痛。 1.疼痛是出现最早的症状 2.部位— 常见部位为腕,掌指 、近端指间 关节.其次为为膝、踝 、肘等关节 3. 性质— 钝痛,持续性。 4. 远端指间关节很少受累 5. 疼痛的关节常伴有压痛
关节表现
(三)关节肿 由关节腔积液或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及增 厚的滑膜所致 1. 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 2. 腕关节肿胀,可以是最早出现的体征 3. 肿胀的关节多呈对称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概
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
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慢性滑膜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是,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
的对称性关节炎。
病
因
一、感染因子 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 拟作用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 二、遗传倾向 目前认为RA的遗传基础与HLA-DR4相关。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四、类风湿因子(RF)
1. 命名 抗人或动物免疫球蛋白IgG分子 2. 生产部位:由外周血和滑膜液中的B淋巴 细胞产生 3. 生化学特点 分子量100万 ,沉降系数 为19S.
RF阳性的临床意义
1. 70%的RA患者 2. 其他风湿疾病如SLE等 3. 某些感染:如肺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膜炎 4. 肝脏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5. 血液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6. 约5%的正常人也可能出现低滴度的 RF。
梭形肿胀
关节表现
(四)关节畸形 由关节的半脱位及关节周围的肌腱、韧 带受损所致 1. 尺侧偏斜 2. 天鹅颈样畸形 3. 屈曲畸形(纽扣样畸形) 4. 拇指(拇趾)“翘指(趾)畸形”
天鹅颈样畸形
关节表现
(五)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肿痛及结构破坏均可导致关节功 能障碍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主要累及小关 节尤其是手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
药物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1. 作用机理:抑制环氧化酶,则花生四烯酸 不能转变为前列腺素,炎症介质减少 2. 给药方法,双氯酚酸钠(扶他林)25mg, 3. 副作用 ①. 胃肠道反应 ②. 肾毒性 ③. 血液系统损害
鉴别诊断
1. 风湿性关节炎 2. 痛风 3. 骨性关节炎 4. 系统性红斑狼疮 5. 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
目的
1. 减轻患者症状,如关节肿痛,晨僵等 2. 控制疾病进展,防止或减少关节骨质 的破坏 3. 促进关节修复 故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般治疗,如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病 变关节活动等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五、关节滑液 RA时关节滑液量可增多,其中白细胞数量 明显增多,达2000~75000 ×109%.以中性细 胞为主 六、类风湿结节活检 典型的病理改变有助与R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诊断
关节X线检查
七.关节X线检查 对RA的诊断,分期等均有重要意义。 常拍摄手及腕关节X线片,X线分期: Ⅰ期 关节端骨质疏松 Ⅱ期 关节间隙变窄 Ⅲ期 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性改变 Ⅳ期 晚期 出现关节半脱位和强直
关节外表现
(三)肺受累 1. 肺间质纤维化,最常见 2. 胸膜炎 3. 肺渐进性坏死性结节 4. 类风湿尘肺(Caplan syndrome), 患有RA的煤矿工人出现的肺部阴 影。也可见于纺织女工等易出现 尘肺等行业的工人。
关节外表现
(四)神经系统
腕管综合征:腕关节受累时,腕横韧
病
理
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慢性滑膜炎 一、滑膜炎 1. 滑膜细胞层增生 2. 滑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 3. 微血管增生 4. 滑膜增厚形成绒毛状突起
病
理
二、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结节镜下分为三层: 1. 中心坏死区— 纤维素样坏死组织 2. 细胞层— 上皮样细胞在中心坏死 区外侧,呈环形状排列 3. 包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细 胞层,形成结节。 三、血管炎:累及中小动(静)脉
临床表现特点
患病率为0.32~0.36% 女性多发,女男之比为3:1 高发年龄为30~50岁 起病缓慢而隐袭 前躯症状有低热、乏力、体重减轻
临床表现
一、关节表现 二、关节外表现
关节表现
一.关节表现 (一)晨僵:病变的关节在清晨时出现的僵硬感 1. 见与95%的RA患者 2. 晨僵持续时间较长,常大于60分钟 3. 晨僵持续的时间与关节炎症程度正 相关 4. 晨僵是本病活动期指标之一
带肿胀压迫了正中神经,出现手橈侧的三
个半手指的麻木和疼痛。轻叩腕正中部位 时,引起上述症状,称为Tinel(丁尼尔) 征。
关节外表现
(七)其他脏器受累
如心脏血管炎可引起冠心病,肾脏受 累少见。若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损 害时,首先要考虑抗风湿药物所致。
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 1. 可有轻中度贫血 2. 活动期患者血小板可增高 二、血沉常增快,是本病活动性指标之一 三、C反应蛋白增高,是本病活动性指标 之一
诊
断
7项中符合4项即可诊断 1. 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病程至少6周 2. 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 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 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 有皮下结节 6. 手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 节间隙狭窄 7. 类风湿因子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