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题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革命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从理论上讲:a.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大主要矛盾;b.这两大主要矛盾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会发生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主义压迫争取独立的民族民主革命。
(2) 从事实上讲: 1840 年以来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起来反抗这种命运的过程。
这种反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且在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中达到高潮。
1、简述近代中国发生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答:(1)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这就是说,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酿就了革命的形势。
(2)辛亥革命就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是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3)近代中国革命,也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
首先,革命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权利。
当政府被动的改革不能转变为主动的改革,当改革不断增加阻力或竟至于完全受阻,这时,置换政府就成了一种必要,以确保社会改革的继续进行。
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
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
主要思想(必然性:1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
3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
4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中国由一个完整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论述题-康

上编综述1.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简述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1)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最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一,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中国。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中国的政治军事,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专政。
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但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占据优势。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它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还软弱。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历史和人民怎么选择了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 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 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 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 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 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 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 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 伟人之一。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 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 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1940年,国民政府 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 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 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 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2]孙中山 是中国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 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 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 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第三,在抗日战争阶段,共产党积极充分 代表民族意志,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 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完 胜的民族战争,同时积极进行抗日根据地建设 和党的建设,壮大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得到了成熟。
二、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
历史实践以及从政党与群众关系角度 说明这种选择的充分条件和必然性。
一、从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角度来说明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 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 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 产物。
第二,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西方
先进科技,制造西式枪炮,创设近代企业,建立新
辛亥革命——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历史的必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
这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使得大量资产阶级的利益损失,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伏笔。
此后不仅有英国出兵西藏,还有日本与俄国的战争。
在日本战胜俄国后,日本获得了俄国在中国的一切侵略特权。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在此后十多年间,清政府为了偿还对外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为人民的剥削,伴有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在本就苛刻的税收上又加上了深深的一笔,端的是草民是草,他们说割就割啊。
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级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租抗捐、抗税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商人的罢市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抗俄、抗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权利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晴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此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得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及答案(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的领土上爆发了一场列强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交战的双方是(C )A、英俄B、英德C、日俄D、日美2、《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书的作者是(B )A、邹容B、陈天华C、徐锡麟D、章炳麟3、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 )A、华兴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同盟会4、中国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D )A、华兴会B、兴中会C、光复会D、同盟会5、1911年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D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资产阶级D、新军中的革命分子6、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 A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7、孙中山首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是在( A )A、兴中会的誓词中B、同盟会的纲领中C、《民报发刊词》中D、就职演说中8、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的人是(C )A、陈天华B、章炳麟C、邹容D、秋瑾9、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把一个反对革命的清军协统推举出来当了都督,这人是(C )A、程德全B、汤化龙C、黎元洪D、袁世凯10、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谋杀国民党领导人是(C )A、黄兴B、孙中山C、宋教仁D、张振武11、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的革命运动是(A )A、护国运动B、二次革命C、第一次护法运动D、第二次护法运动12、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辫子军进京,演出12天复辟丑剧的人是(C )A、冯国璋B、段祺瑞C、张勋D、孙传芳13、1918年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是反对(D )A、张作霖B、袁世凯C、张勋D、段祺瑞14、辛亥革命前夕,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A )A、四川B、湖南C、湖北D、广东15、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几个小党合并改组为( A )A、国民党B、民主党C、中华革命党D、民盟16、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真正动机是( D )A 、不干涉中国革命B、为南北议和创造机会C、充当和平使者 D 、寻找新的代理人17、辛亥革命后,当时在社会上并存的两大思潮是( D )A 、民主和科学B 、民主共和和统一C 、和平发展与实业救国D 、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18、北洋军阀政权建立的标志是(A )A、临时政府正式迁北京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D、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9、1915年,日本向北洋军阀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实质在于(A )A 、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B 、与美国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C 、扶持袁世凯成为其侵华工具D、组织中国革命运动20、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D )A 、改革官僚制度B、顺应舆论的要求 C 、引进西方政体 D 、维护专制皇权二、多项选择题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10多个革命团体,其中主要的有(ACDE)A、华兴会B、兴中会 C 、科学补习所D、光复会E、岳王会2、领导武昌起义的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BD)A、华兴会B、文学社C、光复会D、共进会E、兴中会3、辛亥革命之所以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ABCD)A、有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B、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C、通过暴力革命推翻了清王朝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E、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4、同盟会成立后,会员纷纷回国,组织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主要有(ABCD)A、萍浏醴起义B、广州黄花岗 C 、华南边六次起义D、浙江、安徽起义E、镇南关起义5、1903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蓬勃的一年,其显著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有(ABD)A、邹容B、章太炎C、梁启超D、陈天华E、宋教仁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指(BCD )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E、民本主义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列为三个主义派系是(ACD)A、奉系B、滇系C、皖系D、直系E、桂系8、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挽救革命进行的主要斗争有(ABC)A、发动“二次革命”B、进行护国战争C、反对“府院之争”C、进行护法运动E、发起新文化运动9、为了防范袁世凯的独裁野心,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给临时参议院的辞职咨文中提出辞职的附加条件是(CDE)A、清帝退位B、袁世凯承认共和C、临时政府设在南京D、新总统到南京就职E、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最根本原因(BCD)A、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B、小农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E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分化1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因为(ABD)A、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B、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C、它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D、它是同盟会的最高纲领E、它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12、袁世凯独裁政权是代表(BC)A、清朝贵族利益B、中国地主买办阶级利益C、帝国主义利益D、立宪派利益E、民族资产阶级利益13、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文章和书籍有(ABDE)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军》C、《庶民的胜利》D、《警世钟》E、《猛回头》14、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主要问题是(AC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B、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D、要不要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E、要不要节制资本三、辨析题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近现代史纲要

革命之于近代中国的必然性摘要:改良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两条不同道路。
哪一条更适合中国的发展?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还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其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近代中国,革命是必然的。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改良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时时存在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总要时常进行改良,否则,时代、国家就会停滞不前;而革命则不然。
社会国家不能长期处于革命状态中,否则国家就会陷入长期的动荡。
1840年,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而封闭的大门。
自此之后,中国人的“改良”与“革命”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良,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但是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并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
虽然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与原先的生产关系是互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是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
后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二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败因来自于时代的阻碍,也来自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他们没有把民族救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认为自强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
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果不反帝,怎么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怎么能自强?开展维新运动,却没有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阻碍,以为靠一个皇帝发布谕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而且他们并没有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在之前,发生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它们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是五四运动呢?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第一,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这表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即论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背景:一,日美加紧侵略,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此时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国家是日本帝国主义。
二,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指出了解放新道路。
这新的解放道路就是十月革命所指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国内背景: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搜刮,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动荡人民苦痛。
这一切说明,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并十分尖锐。
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发展的光明之处,使历史就此改换方向。
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屡次斗争,深化了民主共和观念。
经济方面,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此时,工人阶级罢工的次数增加,性质也发生变化。
工人阶级正日益走向成熟。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浅析中国近代史(1911-1921)第一节辛亥革命的“侥幸”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
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
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
①而在世界的东方,小国寡民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逐渐带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色,这也使得其必须通过军事侵略实现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
显然,老气横陈的中国是日本最合适的战略目标。
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战略野心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也正是这两次战争中日本人的胜利,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清政府无疑是直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腐朽之物”。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群众运动的爆发无疑都在摧毁清政府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基础。
辛亥革命本身就兼具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由风险性的,其政治上的胜利可以说是带有侥幸成分的。
在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算很出色且饱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摧残的国度,要想通过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以往的历史结论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无疑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保路运动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得以在武昌首先进行。
然而保路运动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清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一方面与列强的侵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廷本身的挥霍无度有关。
恰如亚当·斯密所言,“就尊严一点而言,一国君主君临于其臣庶,比之共和国元首对于其同胞市民,更要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所以为要维持这较高的尊严,势必要较大的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
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现代化的道路。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以上两个历史任务。
这两大历史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
目前,中国人民正是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努力拼博,为完成近代中国的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2 、中国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不是基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发生
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将中国一步步逼近半殖民地的深渊,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外国侵略者同中国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种损害中国权益的章程、合同或专条)约有300 多个。
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促成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特别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使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客观形势趋于成熟。
但是,革命的发生仅有必要条件是不够的,要想使这种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
近代中国两大新兴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就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观条件已经形成。
19 世纪50 年代,随着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它代表着中国近代先进的生产关系,是近代中国新兴的革命阶级之一。
民族资产阶级分两部分:其上层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系较多;其下层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系较少,而且往往最受外资打击,受本国封建势力压制,时常有破产的危险。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其整体而言,从它诞生之日起,
一方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与坚定性。
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性。
19 世纪40 年代,中国工人阶级产生在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中。
从鸦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约有 3.4 万。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
19 世纪60 年代,在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开办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中工作的工人约 3 万人。
19 世纪70 年代开始兴起的本国民族资本工矿企业中工作的工人约有 3 万人。
这样,到1894 年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约有10 万人。
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斗争还是停留在自发的、分散的、小规模的斗争阶段,更多的是从事经济斗争,在政治上还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的。
总之,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与中国近代新的革命阶级的成长,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已日趋成熟。
请在这里输入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