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Ⅰ1305203239》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 I课程教学大纲

• Modified tone exercises;
• Segmentation and harmony exercises.
2.Basic requirements:
•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目标)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熟练掌握艺术设计的要素和技法,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创新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拓宽思维和技法。发展其空间塑造和想象能力,激发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
5. Usage of modern tools: Be able to develop, select and adopt appropriate art technology methods, modern inform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aimed at complex problems of fashion and accessories design an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limitations.
本课程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有如下贡献:1、5、10、12
1.设计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用于解决实际的设计实践问题。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艺术技术手段、现代信息工具和资源,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10.沟通:能够就复杂设计实践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绘制设计草图、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美术学专业)课程编码:1801013080总学时:64学时总学分:2.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绘画基础一、课程教学目的《设计基础》为美术学专业学生分专业前的专业必修课。
它主要讲授设计的基础知识、三大构成设计的形态及形式、设计基础的信息传达,进行设计的入门基础理论、基本技法的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设计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法有初步的了解,以纯粹的构成手法为研究对象,进入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模式,培养学生对视觉形象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创造性构思和造型能力。
并能够初步掌握基础设计的绘画技法,培养学生对点、线、面、体、色彩、材料的认知及把握能力,对绘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设计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n的的视觉形象创造;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设计基础的训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点、线、面等设计元素基本形态及其美的形式法则。
使学生们掌握设计最基本的存在形式及变幻形式。
教学内容:构成设计与方法;构成中美的形式法则;新形态的发现;材料肌理的形成与特征。
教学重点:构成中美的形式法则。
教学难点:形式法则的应用。
第二章平面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目标: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认识平面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掌握平面构成表现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平面构成的概论;平面构成的设计元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平面构成的主要构成形式。
教学重点: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骨格的常见形式。
教学难点:儿种骨格形式的运用。
第三章色彩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目标: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色彩构成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色彩构成概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研究;色彩的形象与色彩设计。
《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对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专业在后期的设计类课程如建筑设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打下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概念,并且学会利用铅笔、水彩等手段来表达设计意图。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设计概论简单介绍建筑及城市设计的相关知识。
本章节通过讲课使学生了解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流程。
第二章平面构成习题要点:完成一幅30cmX30cm的平面构成设计作业。
重点、难点: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及这些元素的构成方式如重复、特异、对比等。
教学要求:本章节通过讲课及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中点、线、面各元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内在构成方式。
第三章色彩构成习题要点:完成一幅30cmX30cm的色彩构成设计作业。
重点、难点:色彩构成中的四联方、渐变、马赛克等构成方式。
教学要求:本章节通过讲课及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及色彩构成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定水准的色彩构成作业。
第四章素描基础习题要点:完成1-2幅铅笔素描的临摹作业,并争取学会独立完成素描写生。
重点、难点:了解光线在物体形体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本章节通过讲课及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物体在光线下的明部、暗部及明暗交界线的分布规律,并能够以此规律为指导完成铅笔素描的临摹或写生作业。
第五章建筑渲染习题要点:完成水墨渲染及色彩渲染作业各一幅。
重点、难点:在掌握物体色彩规律的前提之下学会用墨色及水彩完成对建筑形体的明暗渲染。
教学要求:本章节通过讲课及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体在光线下的明部、暗部及明暗交界线的分布规律,并能够以此规律为指导完成水墨与水彩渲染作业。
第六章空间设计习题要点:完成教师规定的一定长、宽、高范围内的空间设计。
重点、难点:理解空间的含义,并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元素对空间进行组织和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通过设计基础的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必需的造型基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
二、教学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2:讲授、讨论及随堂讲解等形式教学。
三、教学方法及要求:1:要求学生进行造型能力的严格训练,对物象结构反复理解,认真推敲。
2: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
在创意素描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创新,严格杜绝抄袭他人创意。
3:学生以实践为主,理论讲授和个别指导,讲评,示范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设计基础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构素描,第二部分色彩归纳。
第一部分结构素描第一章结构素描的构成要素2学时(理论2学时)1:形体结构:2:构造结构:(解剖结构)3:空间结构;教学重点:对物体的形体结构、构造结构、空间结构三要素的观察、分析与理解,并结合实例进行练习。
第二章结构素描的表现要素2学时(理论2学时)1:线条的作用:1)分析比例;2)透视;3)构造;4)空间。
2:结构线的理解:1)内外结构线;2)主次结构线。
教学重点:对物体内外结构线,主次结构线的观察,分析、理解与表现,并结合实例进行练习。
[学生课堂实践]结构素描的表现8开1张第三章结构素描的基本画法1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10学时)教学重点:对结构的理解和表现,遵循构图法则和透视法则。
注重绘画过程中的观察方法、分析方法与表现方法的指导,并指导学生整体地观察、全面地分析,加强对线条的理解,遵循构图法则、透视法则,掌握绘画步骤要领,进行有目地的表现。
由简单物体到复杂物体,由单个物体到组合物体。
[学生课堂实践]结构素描的画法4开1张第四章创意素描的造型意识2学时(理论2学时)第一节意象造型1、变形性意象造型;2、构成性意象造型;3、抽象性意象造型;第二节变换造型1、有规律性的变换造型;2、无规律性的变换造型第三节错视造型1、暧昧的错视造型;2、矛盾的错视造型;教学重点:讲授和举例说明这些造型的特征,使学生具有创意造型的意识,引导学生创作相类似的造型形象。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学会观察与发现事物的特征与内在逻辑关系。
2.科学运用构成要素中点、线、面,尝试对日常事物进行图像化抽象概括。
3.掌握构成的拼贴方法并灵活应用与相关图形表现。
4.掌握构成的空间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多维度的空间意识思维与想象力。
5.掌握视觉叙事的实现方法,尝试发现与编导图形的剧情关系
6.掌握图形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并通过这些形式的训练应用于环境设计相关设计门类,并加以整合应用。
7.语言阐述自己设计及设计特点。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邬烈炎.设计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主要参考书
1.纳吉.运动中的视觉.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2.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黄厚石.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要求1、目的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的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学习设计中的构成规律和构成学原理,然后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的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意能力,能够提高审美以及掌握设计形式规律和美的形式法则,从而设计出所需要的图形特点,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2、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①了解设计基础的基本内容。
②了解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③初步掌握构成的表现方法。
3、课程重点及难点课程重点:使学生对构成元素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学生从自然形态中寻找灵感,提炼简化,获取抽象图像。
课程难点:平面构成当中构成形式及色彩构成中色彩联想的运用。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112学时)第一部分平面构成(共计48学时)第一章概述(共计4学时)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0.5学时)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分类(1.5学时)实践作业(2学时)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共计18学时)第一节点的构成(1学时)第二节线的构成(2学时)第三节面的构成(2学时)实践作业(13学时)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共计28学时)第一节重复和群化(2学时)第二节对称与平衡(2学时))第三节渐变构成(2学时)第四节特异与对比(2学时)第五节发射构成(1学时)第六节矛盾空间(1学时)第七节肌理构成(1学时)实践作业(14学时)第二部分色彩构成(共计64学时)第一章概述(共计1学时)第一节色彩构成的概念(0.5学时)第二节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0.5学时)第二章色彩物理学(共计2学时)第一节光与色(0.5学时)第二节光源、光源色、物体色(0.5学时)第三节光源色与物体色的关系(1学时)第三章色彩与生理(共计2学时)第一节视觉的生理特性(1学时)第二节物理补色与生理补色(1学时)第四章色彩的混合(共计11学时)第一节原色(1学时)第二节色彩的混合(1学时)实践作业(9课时)第五章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共计2学时)第一节色彩的三要素(1学时)第二节色立体(1学时)第六章色彩与心理(共计1学时)第一节色彩的感觉(0.5学时)第二节色彩的心理分析(0.5学时)第七章色彩对比(共计9学时)第一节色彩对比(1学时)第二节以对比为主的色彩构成方法(8学时)实践作业(20课时)第八章色彩调和(共计16学时)第一节同一调和构成(2.5学时)第二节秩序性调和构成2.5学时)第三节色彩的调和与面积(2学时)实践作业(9课时)三、教学安排及方式(一)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 112 学时,理论授课 45学时,其中实践课67学时。
《建筑设计基础1》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1》课程教课纲领课程代码: 120131020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124课程总学时:48授课:24实践:0习题:合用专业:建筑学纲领编写(订正)时间:2017 年 10 月一、纲领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课目的1. 课程地位:《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骨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入门课程,其教课模式已形成了一套以画图基本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谨慎和完美的教课方法。
建筑设计基础教改的任务是给学生较全面的启发,增强学生初期的理性知识教育,缩短他们的认识周期。
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单图画得好,字写得好,有较好的作图技巧和环境空间意识,学会经过图纸办理矛盾,运用建筑语汇表达思想。
2. 教课目的:1. 理论及习题课教课目的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骨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好的教课系统。
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初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此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固坚固的基础。
2、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建筑设计基础的教课内容主要包含建筑理论和建筑制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
建筑理论包含: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设计入门。
而建筑制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串在课程设计的作业中。
经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设计的实质训练这两个教课环节来达成。
(二)知识、能力及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1、认识建筑的基本组成因素,指引学生理解建筑专业所学内容及建筑师所具备的素质2、认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深刻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及传承关系;3、掌握制图工具的使用要领,娴熟运用工具,综合所学的基本表现技法按要求达成课程作业;(三)实行说明1.教课条件(1)采纳协助教材及参照书目作为教课指导资料;(2)以国家标准规范为指定设计参照标准;(3)为学生供给指定专业制图教室、制图桌、制图工具等;(4)学生课下自学可利用系资料室、校图书室、网络资源。
《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DesignFundamenta1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64学分:4考核方式:考查中文简介:《设计基础》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作为刚高考完的一年级新生,如何跳出原有的学习模式,提高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带着概念、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实现突破”的原则,培养起设计人员应有的基本素养。
要求练习手绘的能力,将思维非常流畅的表达出来。
掌握图形造型的基本原理,字体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色彩在视觉设计中的使用原则,认识图形造型的体系,图形造型的思维方法、表现方法。
同时学会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大胆发展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对概念、文字意义进行生动而诗意的表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写生、变形、再创作、培养学生认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从新的角度去观察、认识、理解、表达事物。
了解和运用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为之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创意基础。
教学要求: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想象与联想、逆向思维法、放射性思维法等设计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分阶段的小课题完成设计基础的基本创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课程专题实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传授设计基础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基本认识与了解。
2、收集案例进行分析,了解设计在不同载体上的创意,有利于理解和打开思路。
3、引导课堂讨论,在理论讲授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进行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个人特点,形成创作差异。
5、结合课程实验训练,认真分析课题目标,有规划地完成设计方案,解决共性问题,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1林家阳.图形创意.中国: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2 .王弘力.黑白画理.中国: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七次印刷.3 .袁由敏.图形设计.中国: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4 .[美]朱迪恩•怀尔德、理查德•怀尔德.视觉语汇解读.中国: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年5、韩丛耀,图像------ 种符号学的再发现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06月6、(英)科罗,视读符号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0月7、(英)保罗•科布利,(英)莉莎•詹茨,视觉符号,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02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基础Ⅰ》教案大纲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课程编号:
前修课程:素描色彩学分:总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
又通过大量相关课题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二维平面构成规律及方法,色彩的心理功效、视觉规律及调和配置的方法,为将来艺术设计专业的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案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和掌握平面、色彩构成的设计方法、规律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二维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对作品的表现能力。
二、教案内容理论总学时:学时
第一章:平面、色彩构成的基础理论学时
基本要求:通过设计构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内涵,及相关的学习方法和构思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平面、色彩构成的基本含义及学习方法
难点:设计构成中抽象语言的表达
第二章:平面、色彩构成的要素及规律学时
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点、线、面、色、光等基本要素的构成规律及法则,同时提高学生的抽象造型能力、画面组织能力,了解色彩的物理、心理、生理功效,色彩调和搭配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
重点:掌握平面、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及规律
难点:设计构成规律的灵活运用
第三章:色彩的调和、解构与重组学时
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调和、解构与重组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色彩的联想和创意能力。
难点:色彩的调和
重点:色彩的解构与重组
第四章:平面、色彩构成与设计应用学时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平面、色彩构成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使它们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发挥作用。
重点:对平面、色彩构成知识的全面、综合掌握
难点: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实践环节或相关课程实践总学时:学时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实验要求:指必做、选做。
、学时以上(不含学时)实践环节需单独设置大纲。
四、课时分配
五、建议教材与教案参考书
六、教案形式与考核方式
、教案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考核方式:根据指定命题完成考核知识
制定人:李亚晶(制定日期:年月)
审定人:赵纯(审定日期: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