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新教材同步教学案讲: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 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答案 B解析 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 )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本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植被与土壤相关知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被与土壤的知识,我将采用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方法。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图片和土壤剖面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植被与土壤,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植被与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表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植被分布、类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认识。本案例针对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大单元教学,以植被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理解,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本教学案例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植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4.情境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学习植被与土壤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5.反思与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

5.1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5.1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5.1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主要介绍了植被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植被是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的总称,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的植被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现实生活中的植被景观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小组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设计一份校园植被保护计划”、“探讨城市绿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3.组织小组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如:各小组汇报调查成果,相互提问、评价。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如:“你在本次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你认为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何?”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植被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并撰写讨论报告。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相互提问、评价。如: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共同探讨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让学生回顾植被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为什么沙漠地区植被稀少?”、“植被对水资源有哪些影响?”等。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植被与土壤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植被与土壤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植被与土壤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植被与土壤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解植被与土壤的关系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我需要找到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解释这些概念,例如通过更多的图表、动画或实物展示。其次,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 植被与土壤的互动软件:推荐一些互动软件或在线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探究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2.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章和专业书籍,深入了解植被与土壤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措施。
- 学生可以参与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观察和记录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特征,加深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理解。
题目:请解释为什么森林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
解答:
森林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因为森林植被的生长和繁衍受到土壤条件的严重影响。不同的土壤类型提供不同的水分、养分和生长条件,从而影响森林植被的种类和分布。例如,酸性土壤适合生长酸性耐受的植物,而碱性土壤适合生长碱性耐受的植物。森林植被的根系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2. 观察评价: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植被与土壤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我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了解他们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5.1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一

5.1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一
2. 分配不同的小组任务,如调查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整理植被保护的方法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植被学习中,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运用得较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
2.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师以我国丰富的植被资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了解植被的类型、特点、生长环境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责任感。
3.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植被的植被类型的特点、整理植被保护的方法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植被的类型、特点、生长环境、作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植被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植被破坏的原因,提出保护措施等。
3.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数据库等,搜索植被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4. 学会与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2.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如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对教材内容产生的疑问。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教师 总结 过渡
同学们判断的非常好,植被要满足的三个要点:1.一定的地方。2.成群共同生长。3.各种 植物的整体。单株植物并不属于植被。
那植被和环境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视频 播放
播放《沙漠花海》的视频 思考:地理环境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什么
学生认 真观看 视频,提 取有效 信息。
培养学生提 取关键信息 的能力,提 高对区域认 知能力的培 养。
小组合 作讨论
森林 气 候 气 候 植物 校 园 类型 类型 特征 特征 植物
热带 雨林
亚热 带常 绿阔 叶林
温带 落叶 阔叶 林
亚寒 带针 叶林
师生 共讨
蚌埠二中校园植物的分类
培养学生自
学 生 观 主探究的能
察 视 频 力,培养学
并讨论, 生区域认知
填 写 表 的能力和综
格。
合思维。
利用“分组 作答”和“学 生讲”功能
作业 布置
完成平板发送的课后练习作业
板书 设计
教师 总结 过渡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天然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本节课我们来了解森林这类植被类型的特点。
知识 新授
教师讲解:1、热带雨林分布的气候区和环境特点 2、 常绿阔叶林分布的气候区和环境特点 3、落叶林分布的气候区和环境特点 4、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气候区和环境特点
利用对比 学 生 对 法,深入剖 比 图 片 析成因,培 和 实 物 养学生的地 “树叶” 理 实 践 能
力。
利用“实物 展台”对比 树叶的不 同。
归纳 思考
为什么校园内的植物中热带和寒带的少呢?
利用“抢答” 功能
课堂

5.1植被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5.1植被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实践应用,提高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和研究植被类型、分布特点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探讨当地植被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1植被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被的概念、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掌握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2.掌握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区域,了解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3.学会使用植被图、遥感图像等资料,分析植被分布规律,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课堂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植被分布图、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植被的意识,增强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1.学生对植被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植被的概念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解析、形象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学生在植被分类方面的掌握:学生对不同植被类型的辨识能力有待提高,可通过提供丰富的图片、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3.学生在分析植被分布规律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运用地理信息分析植被分布规律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植被图、遥感图像等资料,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摘要:2020年秋季,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已在多数省份使用。

在新课标指导下,在“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背景下,如何契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改要求,有效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设计是当前我们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设计;植被《植被》为高一地理新编教材人教版(2019版)第五章第一节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是本课时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学方式上由于受时间、场地等限制,无法进行野外观察,所以本课主要采取的是运用视频、图片;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识别主要植被及其特征,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和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是高一的学生,必修一又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主要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内容上不求面面俱到,不求深挖广展,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根据不同区域野外观察或视频、录像,能识别主要植被。

综合思维:通过对植被特征的观察,能说明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验探究,能说明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植被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能说明人地协调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设计】保护植被,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绿色中国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评价】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一是落实了课标的要求,课标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校园探究,或视频、图像,很好的说明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二是落实了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比较清楚的分析了光照、水分、热量、土壤与植被的关系;三是教学设计理念比较好,课堂结束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升华了课堂主题,注重价值观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答案B解析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1.判断正误。

(1)草原地区降水较少。

(√)(2)降水稀少地区都形成荒漠植被。

(×)2.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A.亚欧大陆内陆B.北美大陆内陆C.非洲大陆内陆D.澳大利亚大陆答案A解析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内陆。

3.说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提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任务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

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将植被分为哪两类?两图分别属于哪类植被?(2)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3)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

(4)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成果展示](1)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左图为人工植被,右图为天然植被。

(2)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3)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经济林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逐渐形成垂直结构。

(4)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

1.植被的分类2.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热量和水分对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

3.自然环境对植物特征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被,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水生植物:生长在水域中,形成水生植物,如莲花等,叶子硕大,根系不发达。

(2)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地区,形成旱生植物,如骆驼刺、仙人掌等,叶片细小,根系发达。

4.植物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自然环境长期的依赖作用,使植物产生某些适应性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使植物能够指示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因而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如树冠可指示风向,根系发达可指示干旱环境,植被茂密可指示温暖湿润环境等。

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属于()①天然植被②人工植被③草原④荒漠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关于图示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根系发达B.高大繁盛C.茎叶退化D.旱生植物科学思维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荒漠广布,生长有少量的耐旱植物;图示植被是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第(2)题,图示植被生长在沙漠地区,为旱生植物,根系发达,植物矮小,茎叶退化。

[答案](1)C(2)B提升运用能力图甲为某地景观图,图乙为旗状树冠图片。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两图所示植被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A.图甲—天然植被B.图甲—草原C.图乙—人工植被D.图乙—森林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图甲为人工植被;图乙为天然植被,为森林。

2.造成图乙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不均B.地形崎岖C.风力作用D.人为砍伐答案C解析旗状树冠的形成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

任务探究森林《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15》显示,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为30.6%。

截至2017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目前森林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刚果(金)。

下图为森林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分别指出图示六个国家主要的森林类型。

(2)与森林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相比,我国的森林类型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什么?(3)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植被的差异及成因。

[成果展示](1)俄罗斯和加拿大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美国和中国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巴西和刚果(金)以热带雨林为主。

(2)多森林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是俄罗斯和巴西,俄罗斯纬度高,巴西位于热带地区;我国纬度跨度大,水热地区差异大,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森林类型。

(3)我国北方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我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板根亦称“板状根”,植物支柱根的一种形式。

植物一般是把根系扎进土壤,执行吸收水分、养分、供应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功能,也起着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支撑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板根主要出现在()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2)我国板根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A.云南西双版纳B.江西井冈山C.陕西秦岭D.福建武夷山科学思维森林的特征及类型的判定方法第(1)题,水热充足的热带雨林地区易出现板根。

第(2)题,云南西双版纳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

[答案](1)D(2)A提升运用能力读某植被景观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枝叶呈针状的原因是()A.气候寒冷B.气候干旱C.土壤贫瘠D.地形平坦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它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树叶为针状有利于抗寒。

2.此类植被广泛分布的国家是()A.中国B.美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答案C解析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任务探究草原与荒漠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下图为内蒙古植被类型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判断A、B、C三种植被类型。

(2)描述内蒙古植被的分布规律。

(3)指出影响内蒙古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成果展示](1)A为森林;B为草原,C为荒漠。

(2)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3)水分(降水)。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植被带的典型植被依次是()A.森林、草原、荒漠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D.荒漠、荒漠草原、草原(2)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是()A.大于300 mm;大西洋B.大于300 mm;印度洋C.小于300 mm;印度洋D.小于300 mm;北冰洋科学思维荒漠与草原区别的分析思路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是其基本特征。

根据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甲地降水在300毫米左右,乙、丙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下,而且丙地比乙地更少。

故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第(2)题,丁地东南方向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正处在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

再从图上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丁地降水在300毫米以上。

[答案](1)B(2)A提升运用能力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类型是()A.针叶林B.草原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故该植被是草原。

2.四川省该类植被主要分布在()A.四川北部B.四川南部C.四川西部D.四川东部答案C解析该植被为草原。

四川西部位于青藏高原,草原分布较广。

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83~84页活动]思路点拨 1.根据校园面积大小和树木多少决定调查方式。

校园面积大,树木数量多,宜选择小组合作;校园面积小,树木数量少,可选择个人调查。

2.室内整理并按植被类型进行归纳。

3.合作探究自然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分小组调查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树木的生长习性。

(2)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树木的生长习性,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探究因地制宜的意义。

成果展示略。

[教材第85~86页活动]思路点拨 1.(1)支柱根和板状根:使红树林生长极其稳定,可抗大风的侵袭。

(2)呼吸根:提高呼吸能力,使红树木可生长于水下等相对缺氧的环境。

(3)胎生:有利于在海上生长。

(4)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适宜在高盐分环境中生长。

2.根据其生长习性、环境条件分析,从生命生存、保护海岸、保护陆地、净化海水等方面分析。

成果展示 1.(1)可在沿海地区生长,适应大风的环境。

(2)可扎根于水下。

(3)长期生存在海上。

(4)适应海水环境。

2.(1)保护海岸: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

(2)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3)促淤造陆:红树林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4)其他作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寻找中国(或世界)植被分布图,总结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2.调查当地主要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说出其环境特征。

3.调查当地可指示环境特征的典型植被。

4.调查当地城市绿化植被,总结其主要作用。

展示与评价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