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小,年少距:距离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

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也有材料上是:先生少时就傅读书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的老师。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少,年轻。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非常:不寻常作者及文中的戴震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O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

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
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 “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
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
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木。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 “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解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必须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为所用。

戴震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才使他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惠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惠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通俗的孩子啊。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大凡的孩子。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方能有所长进。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材料读书须教有疑解玺璋读书是要有一点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方能有所长进。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材料读书须教有疑解玺璋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戴震是有清一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

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

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

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

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

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

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

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

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

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

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

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

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

2012版语文版语文七上《戴震难师》word教案

2012版语文版语文七上《戴震难师》word教案

戴震难师⑴【原文】先生⑵是年⑶乃⑷能言⑸,盖⑹聪明蕴蓄⑺者久矣。

就傅⑻读书,过目成诵⑼,日数千言⑽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⑾,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⑿师:“此何以⒀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⒁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⒂记之?”师应⒃之曰:“此朱文公⒄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⒅几何⒆时矣?”曰:“几⒇二千年矣。

”“然则(21)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22)应,曰:“此非常儿也(23)。

”【注解】(1)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题目是编者加的。

人物介绍见“资料库”。

(2)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3)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4)乃:才。

(5)言:说话。

(6)盖:大概,这里指推测。

(7)蕴蓄:蕴藏,积蓄。

(8)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9)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10)言:字。

(11)《大学章句》:南宋朱熹为《礼记·大学》作的注释书,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

(12)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13)何以:以何,凭什么。

(14)述:记述。

(15)门人:学生。

(16)应:回答。

(17)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号晦庵。

见“资料库”。

(18)相去:相隔。

去,距离。

(19)几何:多少。

(20)几:差不多。

(2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2)无以:无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23)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学案一、课题:《戴震难师》二、课型:新授课三、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四、学习方法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环节一课前练兵,初步感知1、结合资料库相关知识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①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以情带声。

陕西初中一年级第12单元第12课_戴震难师

陕西初中一年级第12单元第12课_戴震难师

如何正确看待“戴震难师〞所提的问题
这篇短文写了戴震读私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难住老师的故事。一般来说,后人是不可能知 道前人发生的事情的。戴震以此为出发点,来问老师:“然那么朱文公何以知然?〞对于一 个尚处于启蒙时期的儿童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老师也称他为“非常儿〞。但如果以 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朱文公完全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但这是为幼儿的戴震所不能 了解的,所以,我们学习本文,重在学习戴震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正确看待“戴震难师〞所提的问题
1所•、以先老生师1是也、年称先乃他能生为言是“非年常乃儿能〞言。 读• 了这篇2文、章盖,聪你明认为蕴少蓄年者戴久震有矣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周朝、宋朝相去几何 时矣?
如要• 何求正 仔确细3看揣、待摩几“角二戴色千震特难点年师,有〞感所情提有的节问奏题地朗读。 清• 代思想4家、、此语非言常文字儿学也家。。
走进朱熹
朱熹〔—〕,字元晦,谥号“徽国公〞,南宋徽 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南宋著名
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 弘扬儒学的大师。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 楚辞集注?,词结有?晦庵词?。
• 难师:nàn • 蕴蓄:yùn xù • 为:wéi
• 3、然那么朱文公何以知然。
代一• 表、作 解为释?以〈下说加文点解的字字〉词注:?。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古义:不寻常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
阶段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记叙文。

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

注释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

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

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

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

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

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

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先生:老师。

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

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

推测蕴蓄:蕴藏。

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

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

凭什么。


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

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非常:不寻常日:每天去:距离乃:才。

就:跟随。

作者简介。

段玉裁:。

中国清代经学家。

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

号懋堂。

晚年又号砚北居士。

长塘湖居士。

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

卒于嘉庆二十年。

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

入都会试。

屡不中。

乾隆三十五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

后又为四川富顺。

南溪和巫山知县。

经10年。

称疾告归乡里。

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

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戴震难师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
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日数千言不肯休相去几何时矣师无以应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年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3.读了上文。

戴震难师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善于思考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前辈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6.有什么启发?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敢于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