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

阶段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创作年代,清代。文学体裁,记叙文。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注释译文。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少:年轻。乃能言:才能说话。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日数千言:字。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何以:“以何”。凭什么。孔

子之言:话语。述:记述。门人:学生。应:回答。相去:相隔。去。距离。几何:多少。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为:是非常:不寻常日:每天去:距离乃:才。就:跟随。

作者简介。段玉裁:。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10年。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戴震难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

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日数千言不肯休相去几何时矣师无以应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年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3.读了上文。戴震难师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善于思考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前辈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献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6.有什么启发?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敢于疑问。

《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体会“怀疑”和“学问”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主题阅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都能学有所成。有的人收效显著,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甚微,成果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多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虫(yínɡ)塾.师(shú)停滞.(zhì) 2.词语解释。 (1)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启迪:开导;启发。 (3)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4)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三、讲授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 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七年级上《戴震难师》教案

《戴震难师》教案 培养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让学生学会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3、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策略: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 3、每课时的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板块:译读——质疑——理读——感悟。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详细见课本) 1、作家作品; 2、一词多义; 3、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4、用法特别的词 5、省略句 6、做“难句翻译”类整理 第四个教学板块:悟读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 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目录 1.愚人食盐 2.战国策·秦策二 3.王右军诈睡 4.戴震难师 5.曾子杀猪 6.千金市骨 7.高帽子 8.赵威后问齐使 9.学弈 10. 11.魏文侯从谏 12.原谷谏父 13.截竿进城 14.陈太丘与友期行 15.乐羊子妻 16.子产不毁乡校 17. 18.陈实与梁上君子 19.割席分坐 20.临江之麋 21.木兰从军 22.《李将军列传》(节选) 23.当止不止 24.《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25.工之侨为琴 26.三人成虎 27.郢书燕悦 28.赵普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至.于他家()②更.为益盐() ③既.得盐美④缘.有盐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愚人的“愚”体现在哪些方面。 【译】 4.从愚人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译】 【参考答案】 1.①到②改变③已经④因为 2.①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②就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被盐所害。 3.①语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或者,动作:“愚人无智,便空食盐。”②他以为菜的味道好,就是靠盐,于是只吃盐,不吃菜。4.启示:①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战国策·秦策二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管与止之.()②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 ③小者 ..必死()④而.有刺两虎之名。()

《国殇》优秀教案

国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 1、释题:戴震《屈原赋注》:“‘殤’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 《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云中君》(云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 2、作者回顾: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二、朗读 1.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 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

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

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小,年少距:距离 3.热爱学习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戴震难师》阅读附答案

《戴震难师》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略

七年级上《戴震难师》教案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让学生学会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3、感悟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策略: 1、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 3、每课时的教学方法分为四个板块:译读——质疑——理读——感悟。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第一个教学板块:译读。 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 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 5、互译课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 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 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详细见课本)

1、作家作品; 2、一词多义; 3、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 4、用法特别的词 5、省略句 6、做“难句翻译”类整理 第四个教学板块:悟读 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 2、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戴震大胆质疑的故事。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大胆的质疑与创新。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等杰出贡献。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有戴震这种质疑的精神。凡是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避免盲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布置作业: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A、B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A、B案)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

五年级上册朝读经典14-28课教案汇总

[第四单元:学与思] 14、学思并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展示 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 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 交流讨论 15、博学慎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见微知著》 2、谈感受 16、学思相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学亦》 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 2、谈感受 17、于不疑处有疑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戴震难师》阅读答案

戴震难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D 9.D 10.C 11.D

《汉语音韵学》教案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汉语音韵学》教案 任课教师:张诒三 课程类型:选修课 上课班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2级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成果以及和研究汉语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这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后,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发展个人专长、开阔视野的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基本了解汉语音韵学的理论背景、学科历史、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并具有一定的辨析历史音变和方言音变的能力。 该课程开设的时间是第七学期,上课时间18周,每周一次,2节课,共36个学时。 第一讲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1.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2.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3. 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二、重点、难点 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 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 [引入] 以方言语音现象为例,引出“汉语音韵学”。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 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就是历代汉语语音,其任务就是搞清汉语语音从古到今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历史来源。 第二节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传统音韵学共分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北音学是研究以元代大都(今北京)音或汴洛(今开封、洛阳)音为代表的近代音的一门学问。 第三节汉语音韵学的功用:阅读古代典籍;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了解语音发展;认识语音规律。 第四节课程要求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音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张诒三《汉语音韵学论纲》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讲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历史和方法,掌握现代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点;培养语音辨识能力和利用国际音标记音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的理论要点;国际音标。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 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 第一节历史比较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简史; 2.历史比较语言学与音韵学研究; 第二节普通语音学理论 1. 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原理; 2. 国际音标; 第三节普通音位学理论 1.音位和音位变体;2音位系统。 第四节现代音系学理论 1. 音系学的产生; 2.音系学理论要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三讲汉语音韵学的知识基础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种类和音值;传统音韵学关于声、韵、调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难点 现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传统音韵学中韵、韵部、清浊、洪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概念。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 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 第一节现代汉语音系 1.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2. 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3.韵辙。 第二节传统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戴震难师》教学设计

《戴震难师》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段玉裁的常识;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短文的中心,明确其中蕴涵的道理。学习戴震勤于思考、积极质疑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诚信: 1、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有诚故信,无私故威。——(宋)张载 3、至诚则金石开。——恽代英 4、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陶行知 5、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瑞士)亚美路 6、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美)华盛顿 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点明了主要人物及事件。一个学生难倒老师,其质疑精神可见一斑。 2、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3、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此非/常儿也。 5、词类活用: (1)、而翁知.我(知,活用为意动,“以……为知”。) (2)、日.数千言不肯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问题探究: 1、“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明确:戴震才刚会说话,在学习中就能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结论,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戴震能把老师问得“无以应”,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学习要开动脑筋,要多问为什么,才能真正学出成果。 3、如何正确看待“戴震难师”所提的问题? 明确:这篇短文写了戴震读私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难住老师的故事。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确切的记录,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发生的事情的,尤其是不可能知道前人发生的事情的细节。戴震以此为出发点,来问老师有关孔子的事情。对于一个尚处于启蒙的儿童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老师也称他为“非常儿”。我们学习本文,重在学习戴震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师小结: 戴震难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勇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作为学生,我们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只有这样,

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 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 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 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关注儒学在汉代以后的发展,“第2课宋明理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理学的概念。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板书)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三》,第7页 师:根据材料,在把握理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请两点:第一,理学本质上 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请你们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 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师:很好。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心学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 1.概念:(板书。注意两点) 2.派别及代表人物(板书。注意各自集大成者) 过渡语:吸取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儒学,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国殇公开课教案

国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描绘出诗歌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2.体会诗歌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选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欣赏《国殇》朗诵 二、背诵课文 三、分析诗歌内容 1、品读诗歌第一段,请思考《国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具有何种特点?请学生描绘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楚军装备精良,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这是一群英雄战士,他们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战斗。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战场的惨烈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为国捐躯 明确: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景和楚军将士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画面。 画面特点:残酷,悲壮 2、品读诗歌第二段,思考屈原在《国殇》这篇作品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明确:深切悼念阵亡将士,高度赞颂他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 四、合作探究 《国殇》是一首祭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大部分的祭诗、祭文感情上都比较低沉,但本诗却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

《怀疑与学问》教案 (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 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语文七年级(上册)戴震难师

七年级(上册)戴震难师 课文梳理及精讲精练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精讲精练 一、重点字词梳理 1、古今异义 (1)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去古义:今义: 几何古义:今义: (2)几二千年矣 古义:今义: (3)此非常儿也 古义:今义: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先生是年乃能言 原意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2)名词用作状语 日数千言不肯休 原意是:,在文中的意思是:。 3、一词多义 (1)言 日数千言不肯休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4、重点实词 (1)盖聪明蕴蓄者久矣蕴蓄: (2)就傅读书就: (3)日数千言不肯休休: (4)问塾师塾: (5)曾子述之述: (6)师应之曰应: (7)师无以应无以: 二、文言虚词 1、先生是年乃能言乃: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然则: 三、句子翻译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2、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四、文意理解 “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全文翻译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 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 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2课时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é)便装(biàn) ē) 便宜(pián) 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花圃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