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浅析林清玄早期散文中的乡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思想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思想

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学思想李浩摘要:林清玄散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弘扬佛法的佛教散文,佛家的道德情怀和东方的诗性智慧的审美统一,构成了林清玄散文的最鲜明的美学意境。

他以浅显的文字诠释了佛经精神和居室生活的禅思,以其渊博的学识、隽永的禅宗哲理引人入胜、启人心智。

可以说,林清玄的散文以佛学文化为底蕴,取得了气定神清的美学效果,形成了美与智慧的较好结合。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佛学禅思智慧台湾作家林清玄以他众多温婉澄明的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林清玄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绝大多数散文是以佛学文化为底蕴或题材的。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佛学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引导。

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同时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佛学的般若(智慧)已经深入他的气息和血脉,成为他关照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凭籍与指南。

因此,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现出佛学风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林清玄先生大量的著作中,沉甸甸地包含着他对传统文化和禅学佛理的研究、推崇和宣扬,使之得以在台湾文坛开辟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境界。

他“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以及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

”(《紫色菩提.自序》)。

在他的笔下,佛性由于散文亦情亦景的融合而不再高深莫测,散文也因佛家思想而空灵飘逸。

散文强调形散而神不散;佛学要旨在于万念归一,气清神定。

大概正是这一点,才使林清玄的散文中颇带几分禅味。

林清玄散文中的禅味促进了文学与佛学的相遇。

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人世,他推崇佛门的浩然之气、博大精深,一边参悟佛性,一边用他安静的笔触来书写现实虚幻、情感和理智。

一自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佛学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已经不在是纯粹的儒家文化了。

佛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尤为显著。

佛教的许多经典,如《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本身就是经典、雅丽的文学作品,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佛教的变文成为评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

关于林清玄的散文赏析

关于林清玄的散文赏析

关于林清玄的散文赏析关于林清玄的散文赏析林清玄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我们喜爱,同时也深受命题人的重视。

他的散文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总是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

台湾有人评论林清玄的散文是绝然的感性,富于韵味,也充满乡土。

这句话道尽了林清玄散文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原文美读】桃花心木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

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优秀范文5篇

《xx 散文》读书心得优秀xx5 篇《林清玄散文》收录了林清玄先生两个创作时期的优秀作品。

林清玄初登文坛,将自我的朝气与活力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

那么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范文 5 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最近我读了《清欢》中的《沿溪行》一文,感触颇深。

文章讲述了作者平时身体不错,却总在秋冬交替时节,因过敏性体质而头晕咳嗽。

他为此十分苦恼。

可是,他很快改变了自我的态度和想法,因为它想起了镜虚禅师说的“三不求”。

“三不求”是指:一、不求绝对的健康;二、不求没有烦恼的人生;三、不求修行中始终没有障碍。

这或许在那些完美主义者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但在我看来却带着深深地禅意。

人不能求绝对的健康,因为绝对的健康有贪欲,所以古人云:“久病成良医”是有道理的。

而没有烦恼的人生也是不可行的,舒适的生活会造成人的怠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理解生命中的焦虑和痛苦。

”最终一点,就是不求修行中始终没有障碍。

修行无障碍,求道之心就会熄灭。

这也是对“在困境中得道”的论证。

传说,一千两百年前,有一位苦思禅悟的和尚迷路了,他问大梅法师出山的路,大梅法师只说了三个字:“沿溪行”。

沿溪行?!那和尚顿时开悟:沿溪行,不就是顺着心的水流走吗?岩石,树根,落叶•…对溪水都是一种障碍,可是当你有了新的认识,树根和落叶能使溪水更美,岩石与悬崖能使山溪更加壮阔。

人生的山溪也是这样。

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都如岩石,树根美化着我们,只要我们坦然理解这一切,就会像溪水一般,找到出山之路。

望着书架上那花花绿绿的封面,我开始犹豫了。

”选哪本好呢?“忽地,我眼前一亮:大片大片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再配上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显得清新淡雅。

”荷花?我喜欢!就这本了!“《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错吧! “《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样不是长在土里的,而是长在心田上的?这怎样种得了花呢?“我小声的嘀咕着,于是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之旅。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作文(精选13篇)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作文(精选13篇)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作文(精选13篇)读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挫折和感受的离散乃是人生的必然,这本书让我再挫折中学习智慧;在离散中学习成长。

在书中,还有很多的事情和道理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其中在卷一:天真的心这里面的“挑水肥的人”,让我记忆最深。

这是说他们乡间有一种专门挑水肥的人,每隔一个星期就会来一次。

小孩子贪甜恶咸,喜香怨臭,所以每个人一见到挑水肥的人就捏着鼻子往反方向跑,有一次他和爸爸同行,见到了挑水肥的人,又不能跑,所以把鼻子捏住,过去之后,他爸爸说了他,他以后,见到挑水肥的人就深呼吸,在憋住气。

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体会了,那个挑水肥的人是多么伟大呀!他为了“我们”,忍耐着臭气,再帮我们用这些水肥给农作物洒上。

而我们还见到就跑了,那是多么的打击别人的自尊心呀!再加上他们也是人呀,“我们”应该对这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要好,他在家中是人的儿子,也是他儿子的爸爸,我们大家应该尊重人、疼惜人。

这样可以让别人心里舒服,也让我们有一种庄严之感。

有一次,我们大家一起吃饭桌边,围满了,见到旁边奶奶没有上桌吃饭,我就在想:我是一个小孩,可以到边上吃。

于是我就说:“奶奶你还没吃饭呀,上桌去吃吧!”奶奶就说我是个好孩子,就坐上去了。

我下来后果真有一种庄严之感。

感觉很自豪似得。

还有一个故事也让我深有体会,吹冷气的狗。

这是讲在夏天,银行门前蹲着五只狗。

我立刻感到迷惑。

每只狗脸上都入出了幸福的表情,原来是因为银行门很大,进出人很多,只要有人,门就会开,里面冷气出来了,吹在野狗身上。

野狗的内心里,也有着对幸福的向往。

+这些狗虽然知道追求幸福,但是它没办法在自己家里装空调。

而我们可以在家里装空调,所以我们真幸运呀!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真是对我大有启发。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不同。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看过了很多的散文集了。

林清玄用他的笔写下了许多好文章。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

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5篇)乡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1.1乡土文化的定义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始终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肯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颜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制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阅历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学问、技术学问、医学学问、民间文学与艺术学问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学问等。

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制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宝和乡土精神财宝的总和。

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

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进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

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亮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

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才智结晶和精神寄予,是区分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分散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喜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忱、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

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

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

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林清玄乡土散文特质【摘要】林清玄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其独有的散文风格丰富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写平常生活,在叙述中透露出深厚的佛学意识,情景交融的散文形式展现了散文深厚的文化内涵,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意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台湾乡土散文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林清玄乡土散文散文特质佛学意识情景交融意境在当代华文世界,林清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其散文创作在华人圈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声誉极高,有“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将佛学哲理融于平常生活之中,散文风格清新,语言朴素自然,又有情景合一的创作手法。

此外,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呈现出清新空灵的散文意境,灵动唯美。

一、平常生活中的佛学意识林清玄的乡土散文多写平常生活,生活中的点滴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同时,乡土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文化意象,意象亦多为平常之物且范围广泛,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

平常的生活和意象展现了林清玄平静安详的心态,平静安详的心态让林清玄能够冷静地观察当下的都市生活。

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浓郁的佛学意识。

平静安详的心态即是佛常说的“平常心”,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之心。

林清玄以“平常心”对待当下的都市生活,从中感悟到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

这正是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仁爱”。

出于宗教人文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的乡土散文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发掘他们身上的平凡之美。

在《木鱼馄饨》中,作者在深夜的巷口偶遇了一位卖馄饨的旧人。

“虽然抵不过岁月的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但“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时,老人的回答“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这令读者产生一股敬意。

虽然平凡弱小的他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仍考虑他者的感受。

他以淡定的节奏边敲木鱼边卖馄饨,走过了一个个寻常巷陌,温暖着一个个迟睡者的心灵,有一股默默的温馨之感。

分析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

分析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

分析林清玄散文的情趣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界、关注人生,以或深或浅的佛语禅趣提点众生,以明晰的哲理启悟人生。

一、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

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

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二、佛语禅趣的妙用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语禅趣的妙用。

有对佛经的引述、注释,有对佛门典故的介绍、解说,还有对高僧、名师、居士的言行的阐述赞许。

这些佛语禅理,用得恰到好处,有的是点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题,有的是对人的困境的点化——或醍醐灌顶,或发人深思。

如在《好雪片片》的结尾处引用居士庞蕴的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就是对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主题的深化。

他告诉人们,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

又如在《空出我们的杯子》中写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寻,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

”在《两个汤圆》中谈到人的贪欲时,引用吕洞宾收徒弟的典故。

吕洞宾化身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前放着“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牌子。

林清玄的散文及赏析

林清玄的散文及赏析

林清玄的散文及赏析前言林清玄,一位文笔简洁而意境独特的作家。

他的散文写作风格深得读者青睐,作品自然优美,触动人心。

本文将就林清玄的散文及其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林清玄的简介林清玄,笔名千古山人,出生于台湾,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广泛知名的作家,散文、诗歌、小说的创作均有出色之处。

他的散文以文字即画面的特点为主,自然简练,词语优美,意境深刻,读起来感觉很深情,让人惊叹。

林清玄获得了众多文学奖项,包括台湾金鼎奖、台湾文学金星奖等,他的作品也被广泛地译成世界语言并在国际上热销。

林清玄的散文林清玄的散文以自由神采为主,文笔秀丽,以独特的视角触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写出许多新颖的观察与阐述。

他的散文题材多样,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自然、人生等。

下面选取几篇代表性的作品来探讨。

《雨巷》“雨巷”是林清玄的代表作之一,这篇短文抓住了读者视线,传达了一种哀伤的情绪,带出了城市与人们的温情,读起来像一首优美的情诗。

特别是“雨巷”的写作风格,这种极简而温暖的文字风格,巧妙地将繁华与静谧结合起来,在狭小而又清幽的空间里,展现了一种情感的升华。

《梧桐树》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老家以及故乡村中的梧桐树的情感表达,那个梧桐树是作者成长中的精神图腾。

林清玄的这种叙事手法让人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和自然的深情厚爱。

文章的结尾如同自然而然,又是一种萦绕在心的美好,非常感人。

《一缕阳光》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

文章以一缕阳光为开头,用极简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平凡的老人、他的儿子、和一位意外遇见的客人。

作者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心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描绘出一种深刻的思考敬畏自然的哲学意蕴。

文章引人深思,强烈地唤起了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林清玄的风格特点1.简洁而自然的文风林清玄的文字不喧闹但饱满,他的句子短小却意味深长。

在非常简练的语言下,表达了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

他笔下的一切都是殊途同归的,都是简约而又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民。

他的散文植于乡土,清新流畅,作品风格自成一派。

在林清玄早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将鲜明的台湾乡土色彩和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童年农家乡村生活汲取经验,对台湾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等展开描绘,将自身对周遭事物的思考感悟倾注在乡土文化的抒写上,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探索与批判。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乡土文化
Abstract
Lin Qingxuan is a well-known essay writer in Taiwan. His works and ideas have influenced 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His prose is planted in the country, fresh and smooth, and his style is his own. In Lin Qingxuan ’s early prose works, he blended the distinctive Taiwanese colors and the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to on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he learned from the childhood farming and village life, and learned abou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eople in Taiwan He unfolded his paintings, poured his thoughts on the people around him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expressed his exploration and criticism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Key words:Lin Qingxuan;Prose;Local culture
目录
一、引言 (4)
二、乡土文化的民间本色 (5)
(一)乡土文化的人性之光 (5)
(二)乡村生活的民间本色 (6)
三、乡土文化的寻根之旅 (7)
(一)民族情怀同根同源 (8)
(二)望不尽的乡愁 (9)
四、乡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10)
(一)揭示现代生存状态的异化 (11)
(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12)
五、结语 (13)
注文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林清玄早期散文中的乡土文化
一、引言
林清玄,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市旗山县,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多次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课本,在海峡两岸有着广泛的影响。

林清玄少年时期便开始写作,一边求学一边写作。

而他的散文开始逐渐成熟步入高峰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台湾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从乡土文学时期转向多元化文学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台湾文学发展变化的方向性相对应。

在这样开放融合的环境中,林清玄以其对乡土文化独特的理解和细腻清新的笔触登上文坛,成为台湾最畅销的作者之一,被誉为“宝岛才子”。

学术界对于林清玄散文创作的阶段分期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林清玄本人的划分法,分为“旭日初照”、“镜花水月”、“繁花尽落”三个时期。

另一种是柏以慧按照散文文体对林清玄的散文创作进行划分,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杨雪则认为从成长经历上,看林清玄作品应该分为童年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中年入山修行后佛理禅意对其影响这两个阶段。

本文主要依据杨雪对林清玄作品的分期来研究林清玄早期作品中的乡土文化。

目前学界对林清玄散文的研究工作虽已日益重视,但多以研究其后期佛理散文为主。

大陆最先对林清玄的作品做出评价的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他对林清玄的佛理散文进行了赏析。

黄黎星对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归纳和评价。

楼肇明赞扬了林清玄对台湾当代散文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对林清玄把佛理禅思积极融入散文创作中这一做法表示肯定。

而对于林清玄前期乡土文化散文的研究仍不全面。

陈鸿雁在硕士论文中多个角度描述了林清玄散文的乡土特色,但仍离不开叙述林清玄佛理散文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散文中乡土文化的内容上,力求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对林清玄的早期散文乡土文化的根植和体现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和补充。

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林清玄的童年生活,其生活环境和家庭影响奠定其思想根基,了解林清玄早期所描写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

第二部分介绍了林清玄的寻根意识,他的乡土散文从不局限于台湾一隅,而是以整个中华文化为土壤。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林清玄散文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