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概况

合集下载

柳青《创业史》课件

柳青《创业史》课件
柳青《创业史》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
• 柳青简介 • 《创业史》概述 • 人物形象分析 • 艺术手法赏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柳青其他作品介绍
01
柳青简介
生平简介
柳青,原名吴文光, 出生于1926年,祖 籍江苏武进遥观镇。
柳青于1985年因病 去世,享年60岁。
柳青毕业于南京大学 中文系,长期从事文 学编辑工作。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 活历程。
详细描述
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广阔的视角和细腻的 描写,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 们的生活历程,以及他们在时代变革中的命 运与抉择。
反映农村变革的写照
作品通过描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于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面 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评价
史诗性的叙事结构
柳青在《创业史》中采用了宏大的叙 事结构,将个人的创业历程与整个社 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展现出史诗般的 壮丽画卷。
人物塑造的深度
作品中对主要人物如梁生宝、徐改霞 等的塑造具有深度,他们各自的性格 、命运和心路历程都得到了细致的刻 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现实意 义。
04
艺术手法赏析
叙事结构
双线交织
柳青在《创业史》中巧妙地运用 了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使得故 事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
鲜明。
时间跨度
柳青通过跨越不同时间段的方式, 展示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的变 迁,使得作品具有历史厚重感。
伏笔与照应
柳青在叙事中巧妙地埋下伏笔,并 通过后文进行照应,增强了作品的 逻辑性和可读性。
梁生宝与富裕中农
富裕中农是合作化运动中的阻力,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 ,对合作化运动持怀疑态度。梁生宝与他们的关系反映了合 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创业史》内容梗概

《创业史》内容梗概

《创业史》内容梗概1. 《创业史》里的梁生宝啊,他说:“俺要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你看,就像咱班的班长,总是想着怎么让我们一起进步。

有一次,班长组织大家一起打扫卫生,他一边干一边喊:“大家加把劲呀,把咱这教室弄得干干净净的!”这不就和梁生宝一样有干劲嘛!我觉得梁生宝就是那种有坚定信念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呀!2. “爹,咱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这是《创业史》里梁生宝对他爹说的话。

这让我想起我和爸爸的一次对话,我跟爸爸说:“爸爸,我以后要挣好多好多钱,让你和妈妈过上好日子!”就像梁生宝想改变家里的命运一样,我也有自己的小目标呀。

梁生宝的决心真让人佩服,我也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3. 嘿呀,《创业史》里有句话可有意思了,郭振山说:“我可不能干那吃亏的事儿!”这多像我那调皮的同桌呀,有次分零食,他就说:“我得拿多的,可不能吃亏!”郭振山就是那种很精明的人呢。

他的形象真的很鲜明,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4. “咱要跟着党走,准没错!”《创业史》里的梁生宝坚定地说。

这就跟我们参加运动会时,体育委员鼓励大家说:“我们要团结一心,跟着老师的指挥,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梁生宝对党的信任就如同我们对老师的信任呀。

梁生宝的这种精神真的很伟大,我们也要有这种信念!5. “俺不怕吃苦,就怕没出路!”这是《创业史》里的一个农民说的。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常说的话:“孩子啊,别怕吃苦,苦尽甘来呀!”他们都是不怕困难的人呢。

《创业史》里的这些农民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6. 在《创业史》里,有个人喊:“这地是咱农民的根呀!”就好像我回老家时,看到农民伯伯在地里劳作,他们也会说:“这土地就是咱的宝呀!”《创业史》里对土地的感情是那么真挚,这也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呀。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太重要了,就像我们珍惜自己的家一样!7. “咱得团结起来,力量才大!”《创业史》里的梁生宝号召大家。

想想我们做小组活动的时候,组长也会说:“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一定能做好!”梁生宝深知团结的力量,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团结呀。

名著导读-《创业史》

名著导读-《创业史》

名著导读《创业史》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

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

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2.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3.内容概括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

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

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

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

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创业史》主要内容

《创业史》主要内容

《创业史》主要内容《创业史》是一本以史为鉴,探索创业故事和发展趋势的书籍。

它通过梳理不同时代的创业事件和经验,重点关注创业家的思维模式、动力和成功秘诀。

本书通过详细讲述了许多著名创业者的故事,从中总结出一些普适的创业法则。

这些法则既有助于读者了解创业历史的脉络,也能在实际创业中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本书首先回顾了早期的创业历史,讲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业事件。

例如,十九世纪美国的西部开拓者们如何通过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创办了各种企业,推动了西部的经济发展。

紧接着,本书探索了工业革命时期,讲述了一些著名企业家如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和市场机会在工业化浪潮中崛起的。

然后,本书转向当代创业史,讲述了一些近年来的创业成功和失败案例。

例如,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迅猛发展使得一些年轻的技术创业者如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成为亿万富翁。

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例如市场竞争激烈和资金紧缺等。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创业的推动力和成功要素。

在每一个时代,创业者都有不同的动力驱使他们创业,例如追求财富、渴望成就和寻找自我实现等。

同时,本书揭示了一些成功创业者共同具备的特质,如坚韧、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通过对这些动力和要素的讲解,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的创业激情,指导他们在创业道路上取得成功。

总之,《创业史》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书籍,它通过讲述创业者的故事和总结创业法则,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创业历史和成功创业的方法。

无论是已经创业的人,还是正在考虑创业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创业史》的情节概括

《创业史》的情节概括

《创业史》的情节概括
一、《创业史》故事概况
《创业史》是一部以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主要讲述了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从开始出现到最终成功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描写,展示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要求和进程,也揭示了个人与集体,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主人公梁生宝的创业历程
梁生宝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勤劳、正直、有远见的青年农民。

他依靠勤劳的双手和互助组其他成员的支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一片属于他们的稻田。

梁生宝的创业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柳青《创业史》简析

柳青《创业史》简析

柳青《创业史》简析《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多次重版中对初版本进行了修改。

1978年6月和1979年6月中青社出版了第二部的上卷和下卷。

(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中农民形象的整体变化1.新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在落后、野蛮、封闭、沉闷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表现农民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

如鲁迅笔下先觉者(启蒙者)与整体社会、与庸众的对立。

农民的精神心态被表现为病态。

2.解放区作家视野中的农民:30—40年代,在李季、周立波、丁玲以及鲁艺艺术家的笔下,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的农民变为快乐、开放、进取新农民。

明朗、幸福的乡村景象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里进一步展开。

如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正篇1958、续篇1960)、柳情的《创业史》(第一部)(1960)、浩然的《艳阳天》(第一卷1964,第二卷、第三卷1966)、《金光大道》(第一部1972、第二部1974)等。

(二)《创业史》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被定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合理的方式,并被表述为穷人的梦想和宗教,使一种政治理想变为道德理想。

梁三老汉这个人物,象征性地表达土地改革与农村合作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变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事件。

1.土地改革剥夺地主的土地,以“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也是对私有制的回归,由此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幸福的翻身农民成为经典土改小说里的主人公。

2.合作化运动及随后的人民公社是不同于土地改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对象的现代性革命。

在此过程中,农民由土地改革中的主体变为革命对象。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也是中国农民的自我革命、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

3.《创业史》要通过1953年前后西北终南山麓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创业史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创业史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创业史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由柳青创作。

这部小说以史诗般的规模和深度,描绘了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

它通过对主人公梁生宝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觉醒、斗争和成长。

《创业史》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业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对具体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真实面貌。

2.人物形象塑造:柳青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梁生宝,他既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也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情节结构的严谨:小说的情节布局合理,波澜壮阔,既有农村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社会变革的宏观叙述,使得整个故事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历史深度。

4.思想内容的深刻:小说通过农业合作化这一历史事件,探讨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选择。

《创业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学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业史》内容概述

《创业史》内容概述

《创业史》内容概述
1、《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

《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2、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

3、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4、《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史>>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

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

这是1959年春天的事。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

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

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

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小说梁生宝买稻种情节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

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

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

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

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

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

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
创业艰难
然而,创业艰难。

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

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生宝,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
使一些人瞠目结舌。

十三岁当长工,就将工钱换的小牛犊牵回家,听着他雄心勃勃的计划,养父梁三都惊呆了。

十八岁他又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

但是,他辛苦一年的收获,全被地租、高利贷敲榨干净。

到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溃兵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了终南山,成了不敢见天日的“黑人”。

梁家三代的创业史,最终画上了一个辛酸的句号。

梁三老汉终日像土拨鼠一样生活着。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地主吕二细鬼、富农姚士杰都被斗倒了,贫雇农土地还家,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

他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对着毛主席像两泪双流。

此时,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精力,注入梁三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已经熄灭的个人发家愿望,又重新燃烧起来。

他在睡梦中笑出声,梦见自己竟成了“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就要爆发了。

1953年春天的一个早晨,鞭炮声响彻了哈蟆滩,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瓦房上梁了。

村民们都来看热闹,梁三老汉更是艳羡十分。

他哪里知道,世富老大要和生宝的互助组对着干呢!此时,春荒笼罩着蛤蟆滩。

这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

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的一年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

但他们手中既无钱又无粮,这是多么大的困难啊。

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余粮户响应者寥寥无几。

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

郭振山已经对局面失去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对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

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自然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丰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

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

这些举措,打击了自发势力的气焰,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困难,稳住了互助组的阵脚。

这些行动,也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了重重波澜,他们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然而,生宝的行动有时却不为梁三老汉所理解。

继父时常对他冷嘲热讽,称其为“梁伟人”。

对此,生宝毫无怨言,他相信继父会觉悟过来。

这时的生宝已近而立之年,继父在解放前为他买的童养媳已经病死。

由于一心扑在事业上,婚恋大事还没解决。

团员徐改霞倾心于他,他也暗恋着这个美丽的姑娘,然而,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党的荣誉,他抑制自己的感情,故意疏远改霞。

失望至极的改霞在郭振山不怀好心的鼓励下,终于离开了哈蟆滩,到北京当工人去了。

生宝率众入终南山后,互助组育秧的事由记工员任观喜和农技员韩培生负责。

富农姚士杰的活动更加猖狂,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

他占有了互助组成员栓栓的妻子素芬,并指使素芬去诬陷梁生宝,达到分裂互助组的目的。

在他的阴谋策划下,梁生禄、栓栓两家与互助组疏远了。

后来,由于栓栓在割竹子时被扎伤,两家竟一起退组。

对此,生宝毫不畏惧。

割竹队如期完成了任务,挣了一大笔钱,解决了互助组的暂时困难。

关心着生宝事业的梁三老汉,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

秋天,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也提前完成。

生宝的威望不断提高,互助组更加壮大,退组的又回来了。

郭振山的所作所为使他威信扫地。

为了恢复威信,他积极整顿他所在的官渠岸互助组。

经过县里的培训,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

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在铁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服气了。

他穿上了新棉衣到黄堡镇去打油,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

他流泪了。

这是幸福的泪,欢悦的泪!它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

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创业史》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

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

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

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

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

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

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

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

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实为现代文学中的精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