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创业史》
柳青《创业史》课件

目录 CONTENT
• 柳青简介 • 《创业史》概述 • 人物形象分析 • 艺术手法赏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柳青其他作品介绍
01
柳青简介
生平简介
柳青,原名吴文光, 出生于1926年,祖 籍江苏武进遥观镇。
柳青于1985年因病 去世,享年60岁。
柳青毕业于南京大学 中文系,长期从事文 学编辑工作。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 活历程。
详细描述
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广阔的视角和细腻的 描写,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 们的生活历程,以及他们在时代变革中的命 运与抉择。
反映农村变革的写照
作品通过描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于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面 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评价
史诗性的叙事结构
柳青在《创业史》中采用了宏大的叙 事结构,将个人的创业历程与整个社 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展现出史诗般的 壮丽画卷。
人物塑造的深度
作品中对主要人物如梁生宝、徐改霞 等的塑造具有深度,他们各自的性格 、命运和心路历程都得到了细致的刻 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现实意 义。
04
艺术手法赏析
叙事结构
双线交织
柳青在《创业史》中巧妙地运用 了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使得故 事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
鲜明。
时间跨度
柳青通过跨越不同时间段的方式, 展示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的变 迁,使得作品具有历史厚重感。
伏笔与照应
柳青在叙事中巧妙地埋下伏笔,并 通过后文进行照应,增强了作品的 逻辑性和可读性。
梁生宝与富裕中农
富裕中农是合作化运动中的阻力,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 ,对合作化运动持怀疑态度。梁生宝与他们的关系反映了合 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柳青《创业史》(全)

但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及对新时代的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上与党和政府贴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实再现了老式农民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很高的形象
柳青(1916—1978)Ⅰ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参加 “一二九”运动。1934年开始写 作。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 区文化协会工作。其间,多次回 陕北乡下深入生活。1943-1946 在陕北米脂县担任乡政府文书。 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 《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 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然凭理性可以 判断旁人的意见对不对,对到什么程度, 或不对到什么程度。可惜改霞没有丰富 的生活经验,她就只好靠感性了。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三、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阴历十一月二十三,黄堡镇逢集。街上的庄稼人 特别拥挤:有送余粮的,有到银行营业所存款的, 有拿卖余粮的钱买东西的,有的领着闺女在集上 和对象第一次见面的,有“恋爱”已经成功到镇 上来照相的……街道是庄稼人的海,几家饭馆里 传出嚎叫的猜拳声,那是富农们在用野蛮的呐喊, 发泄他们窝在心里头的郁闷!不管庄稼人们喜欢 不喜欢,市集上都在谈论几处黑板报上用红粉笔 标题的大消息:本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灯塔农业社成立了。为庆祝这件事,区级各机 关、事业单位和小学校,在街道上大贴标语,红
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真实再现了老式农民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 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 型性很高的形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创业史》人物形象补充:
《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之 一的富农姚士杰表面老实、暗施 阴谋,心狠手辣,生活腐朽、道 德败坏。
《创业史》柳青ppt课件完美版

阅读体验分享
1 2 3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小说通过描述梁生宝等人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 经历,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情节紧 凑,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鲜明
柳青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 困难不屈不挠,为理想而奋斗,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
语言质朴生动
作品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贴近生活,生动地再 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的命运。
塑造典型人物
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梁生 宝、徐改霞等,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人物塑造的范本,丰富了文
学画廊。
推动文学创新
柳青在《创业史》中尝试了新的 艺术手法和叙事方式,对后来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
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2023 PART 06
《创业史》的阅读与感悟
REPORTING
成长和变化。
人物形象分析
01 02
梁生宝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青年 农民形象。他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革命精神,是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推 动者和组织者。
郭振山
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是一个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富裕中农 形象。他代表了部分富裕农民阶层对合作化的疑虑和抵触情绪。
深刻影响
作品通过生动描绘中国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矛盾和冲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独特的艺术风格
柳青在《创业史》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细腻的心理描写和 典型的人物塑造,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研究现状与学术价值
学术研究丰富
自《创业史》发表以来,学界对 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
主题思想分析
《创业史》的主题思想是:在人民公社 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 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农村的生产关系
名著导读-《创业史》

名著导读《创业史》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
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
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2.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3.内容概括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
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
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
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
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创业史》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创业史》含答案[名家作品/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创业史【注】(节选)柳青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他一只胳膊抱着被窝卷儿,另一只手在嘴上做个喇叭筒,向南岸呐喊着水手开船。
他一直呐喊到住在南岸稻草棚里的水手应了声,才在渭河岸上溜达着,①看陌生的异乡景致,等开船……春雨在夜间什么时候停了,梁生宝不知道;但当下,天还阴着,浓厚的乌云还在八百里秦川上空翻腾哩。
可能还有雨哩。
昨天在火车上看见的太白山,现在躲在云彩里头去了。
根据汤河上的经验,只有看见南山的时候,天才有放晴的可能——这里也是这样吧?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
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
是高。
这里地势是高。
”他自言自语着,“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
”站在这里时间长了,他感觉出这个差别来了。
②噢噢!对着哩!怪不得这里有急稻子。
这里准是春季暖得迟,秋季冷得早,所以稻子的生长期短。
生宝觉得: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思量,很有意思。
他有这个爱好。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汤河上的土色发黑,是黑胶土,这里好像土色浅啊!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
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
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
”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
他急于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看看稻种,问清楚这种稻种的特性。
直至平原上的村庄处处冒出浓白柴烟的时候,生宝才同后来的几个行人,一船过了渭河。
他在郭县东关一家茶铺吃了早饭——喝了一分钱的开水,吃了随身带来的馍。
名著导读-《创业史》

名著导读《创业史》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
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
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2.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3.内容概括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
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
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
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
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柳青《创业史》作品简介名著导读PPT

广深珠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理数)(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深珠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理数)(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深珠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理数)(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广深珠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数学(理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已知集合A ={x |lg(2)y x =-},B ={2|30x x x -≤},则A∩B=.A 。
{x |0<x <2}B 。
{x |0≤x<2} C. {x |2<x <3} D 。
{x|2<x≤3} 2.若复数z 的共轭复数满足()112i Z i -=-+,则||Z =.A.B 。
32C 。
2D 。
123.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若“p q ∨”为假命题,则p 、q 均为假命题;B. 若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m α⊥,m β⊂,则 αβ⊥;C. “1sin =2x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6x π”;D 。
若命题p:200,0x R x ∃∈≥,则命题:2:,0P x R x ⌝∀∈<;4.已知某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则X 的数学期望()E X =。
A .23B .1C .32D .25.已知向量a 、b 均为非零向量,则a 、b 的夹角为。
柳青《创业史》课件

▪ “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 校,艺术的学校 ”,作为第一和基础的就 是“生活的学校”。
《创业史》解读:
▪ 一、故事梗概: ▪ 《创业史》第一部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互助组阶段,
由题序,上卷,下卷,第一部的结局四部分构成。题 序是矛盾正式展开的前奏,粗略地记叙了梁三老汉创 业雄心的由来及创业的艰难历程,在父辈悲惨创业史 结束的时候,即是梁生宝新的创业史的开端。小说上 卷以活跃借贷为中心,下卷以梁生宝互助组进山、出 山为中心,结局酝酿成立灯塔合作社。 ▪ 小说以梁生宝为中心,设计了众多的思想冲突,工作 纠纷,党内矛盾,生产困境,爱情波折,阶级斗争, 家庭不和等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现了20世纪50 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发生的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农村 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虽然头绪纷繁,线索众多,却 写得有条不紊,张弛有致,显示了作家把握长篇史诗 结构的深厚艺术功力。
柳青《创业史》
▪ 柳青(1916—1978)
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本
连环画《创业史》
•神禾塬:柳青完成 《创业史》的地方
▪ 柳青墓
柳青与《创业史》
《创业史》插图
柳青生平和创作:
▪ 1916年出身于陕西吴堡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刘 蕴华,少年时期阅读进步刊物,投身革命活动。
▪ 1934年进入西安高中后开始学习写作,试译外国 作品。编辑进步学生刊物《救亡线》。 1936年 加入共产党 ,发表第一篇小说《待车》。
▪ 1978年6月13日,柳青因病逝世。《创业史》原计划 写四部,终于未能完成。
▪ 《创业史》写作计划: 第一部:写互助合作阶段。 第二部:写农业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部:写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至农村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对比(突出 《创业史》的优点)
它们都是反映那场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化运动,其中《创业史》成就突 出 ,成为同类作品中杰出的代表。它“是一部深刻而完整地反映了我 国广大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作品,是一部真实地纪录了我国 广大农村在土地改革和消灭封建所有制以后所发生的一场无比深刻、 无比尖锐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塑造了一个时代 新人梁生宝的形象,成为文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示着时代文学 的转向,喻示着创造社会主义新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技能手法的成 熟,改变了人们只惯于写社会主义现实生活中的落后人物的局面。在 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在发掘社会本质的深度上,在塑造人物的深刻方 面显示出时代的高度。
柳青创作道路的特点:
从革命到文学,以文学为革命。 独特的深入生活的方式:首先是一名农村干部,是 一名党员,其次才是作家。
《创业史》的主题:
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概括了 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和内在愿望。通过对合作化前 后各阶级、阶层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与尖锐斗争的描 写,展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农民群众精 神世界的巨变。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和规模。
关于理解梁生宝形象的几点补充:
1. 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 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 。 2. 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 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3. 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组织互助 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 4.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创业史-创作过程 :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 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 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 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作品真实地描写了现实,表达了当时时代的愿望;《创业史》是一部 经典,它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它塑造了前所未有的新 人形象,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新主体的诞生,是一部有影响,有示范意 义的传世作品。
《创业史》 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站在时代历史的宏观高度,去探寻农民的历史 和现实命运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 “作品敏于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捕捉,通篇洋溢着浓烈的政治激情,有 一种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 “现实主义平添了明显的理想化、政治化的 色彩”
——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
《创业史》人物形象:梁生宝
A、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 互助组初期, 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 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 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 助合作道路的重担.) B、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 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 大业的道路.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 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 C、积极、聪明、公道、能干(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 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 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
《创业史》的写作背景: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来到 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在镐河畔 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 ”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 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 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 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 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 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 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 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 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 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 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
《创业史》的线索:
梁生宝合作组的发展经历 梁三老汉的犹豫和徘徊 以郭世富为代表的中农利用自己的财富与合作组的 对抗
以姚世杰为代表的地主对合作组的破坏
最早共产党员郭振山的蜕化和变质 梁生宝与徐改霞的曲折爱情
《创业史》的主要内容:
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 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 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 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 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 三老汉。
“中间人物”《创业史》人物形象:梁三老汉
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背负因袭重 担而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双重性格:作为老式农民,私有制观念和小农经济 生产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合作化道路不理解;但 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及对新时代 的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上与党和政府贴近。 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 实再现了老式农民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 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很 高的形象。
柳青《创业史》
柳青(1916—1978)个人简介: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一二九 ”运动。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其间,多次回陕北乡下深入生活。1943-1946在陕北米脂县担任乡政府 文书。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 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创业史》人物形象补充:
郭振山: 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 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 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 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 郭世富和姚士杰: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 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 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 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 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 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 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建国初期,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到 陕西省长安县黄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在那里生活战斗14年, 直到“文革”开始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其间,1954年开始《创业史》 的酝酿和写作。1956年出版了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1958年发表了 中篇小说《狠透铁》。
《创业史》的计划和写作:
60年代关于梁生宝形象的争论
严家炎认为梁生宝形象在塑造上存在着“三多三不 足”: 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 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 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柳青对于梁生宝的解释:
(1)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 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 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 身的年轻党员。 (2)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 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 格特征。
《创业史》强调对历史生活的广阔和深刻的描写,突出史诗性的现实 主义的艺术高度,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处理方面,在政治、政策的表达 和革命理想化人物的塑造之间找到艺术的结合点。梁生宝与梁三老汉 的矛盾,与郭振山的内在冲突,反映了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复杂性 、艰难性,同时梁生宝这形象在这些茅盾和冲突中显示出了超越现实 的时代英雄品质,梁生宝形象的确立他更是社会主义生活应然的体现。在 小说人物典型的争论中,以柳青为代表的一方更加透彻地表达了小说 创作的美学的艺术原则,梁生宝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的法则,这一法则在60年成为主导性的观念,将以严家炎为代表 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法则的意见挤到边缘地带。那么梁生宝这一形象 的塑造,这一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在争论中确立,代表了当代小说创作 的一种倾向确立。
Thank you!
《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一、宏伟结构与精细描写的结合 a、粗放的笔势勾勒背景(如“题叙”) b、绵长的笔锋描绘心理、细节、场景(如郭世富上梁、梁三老汉训子) 二、叙述和议论的结合 (“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 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于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 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三、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