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地方,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深深的文化底蕴,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
在走访了一些黑龙江的古老城市和古乡村后,我对此地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古老的城镇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心醉神迷的古代建筑,以及精致别致的民居,让我惊叹不已。
东北腔,便是这里给人印象深刻之处,传承至今的东北腔,令人留连忘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黑龙江独特的文化魅力,痴迷而不能自拔。
另外,黑龙江也有着它令人难忘的风土人情。
从小集市、节日到土著的民俗,都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感到无比的惊艳与震撼。
黑龙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融汇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使其充满了着历史的盎然和文化的丰富。
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文化智慧,也感受到了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
总之,黑龙江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会永远把这里记住。
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性格

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性格家乡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我的家乡坐落在黑龙江密山市八五五农场。
这里是受黑龙江文化所熏陶的地方。
文化特征想必众人皆知,在近百年中,黑龙江文化的发展都是与外来文化的侵入和融入相联系的,所以家乡有很多的文化特征。
由于过去很多迁客骚人的发配边疆,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风俗,所以个人认为中原文化是整个家乡文化发展的源头。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家乡的文化形成表现出来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
从地域上来说,我的家乡地处中国最东北,在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战胜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风格,也就是说,从中原传来的文化适应东北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被创造、保持和发展起来。
开拓性和保守性。
由于这里气候寒冷,生活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的东北人,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一直去征服自然,在不断开发中使自身获得完善。
正是这样在一定特定的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用于开拓的文化价值取向,从中发展处来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等是家乡明天发展所必须依靠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柱。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占主导地位的是产品经济和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封闭性的特点,造成家乡人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人们的行为,比如我们家乡人就有等、靠、要思想的依赖行为。
个人认为这种性格特征是因循守旧的。
兼容性与被动性。
一方面,因为地域的原因,我们的文化发展表现出对外来文化排斥性少,这种兼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文化方面,龙江菜和欧式并存;服饰文化方面,哈尔滨人能穿敢穿也是全国闻名;休闲文化方面,家乡人创造了冰雪文化。
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不从文化层面上都存在着文化融合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是家乡的文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因为我的家乡相比中原、江南地区文化积淀少,所以对现代文明的排斥力较弱而接纳力较强,但如果离开了这些外来文化,就很难把握家乡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点被动性。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 56 个在东北, 156 其中 22 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 50 年代末,10 万官兵和 5 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黑龙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与答案

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和()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处,其中()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与()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
13、()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6分)1、流人文化的影响。
2、军垦文化的影响。
3、知青文化的影响。
4、简述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的表现。
5、黑土文化对文化意识的贡献。
6、简述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
7、简述渤海国的建制。
8、简述金源文化及发展时期的表现。
9、简述满族文化。
三、论述题(共35分)1、“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5分)2、黑土文化的特征。
(6分)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学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征?(一)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黑土文化等等。
其次,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
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
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含哪些内容?黑龙江独有的文化底蕴可分为北大荒文化、原生态的自然文化、冰雪文化和避暑文化、铁人文化与新四军文化、军工文化、中俄文化六大主题。
辽阔无垠的东北大平原,漠河—抚远大界江的文化探寻之旅都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极珍贵资源。
已经享誉世界的冰雪文化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推广中提升;天然的亚热带气候注定了天然的避暑圣地。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及相关的民俗、饮食、美食,沿袭和传承构成了我们黑龙江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三、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边疆省份之一,位于中国东北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总面积46.6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等方面。
首先,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了其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黑龙江省地势高低起伏,山河壮丽,境内最高峰为齐齐哈尔市的尼尔基山,海拔2187米,而最低点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海拔63.5米。
因此,黑龙江省地势复杂,形成了多样的自然景观。
其中,黑龙江、松花江、辉南江等三大河流流经本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流文化。
另外,黑龙江省还是中国最北端的省份,冬季气温极低,而夏季则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因此黑龙江省也是一个适宜冬季旅游的地区。
其次,历史文化是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黑龙江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狩猎、渔猎和农耕生活。
汉武帝时期,黑龙江地区被划归辽东郡,成为北方的重要商埠和军事要地。
在清朝时期,黑龙江由于靠近俄罗斯边境,逐渐成为重要的防线。
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黑龙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要战场,形成了烈士纪念馆和抗日遗址群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黑龙江省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黑龙江省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人口较多,并且分布广泛。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满族的“老布政”、“龙江河船歌”、朝鲜族的崇尚音乐和舞蹈等文化。
此外,黑龙江省还有许多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传统文化,如钓鱼、狩猎和渔猎等文化。
最后,现代文化也成为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黑龙江省多年来致力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黑龙江省还吸引了大量投资,发展了经济并引进新的文化元素。
黑龙江省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社会认同情况研究

收稿 日期 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 I 1 E 0 9 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 目 (1 2 5 2 4 0 6 9) 作者简介 : 李银玲 ( 1 9 7 8 一) ,女,黑龙江汤原人 ,讲师,博士,从事新媒体教育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 1 2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5 4 0 9 ( 2 0 1 4 ) 0 1 - 0 0 0 1 - 0 4
一
、
黑龙江地域文化 与文化认 同理论 概述
1 . 黑龙江地 域文化
我 国学者葛 剑雄教授 认为 :地域文化 是最能 够体现一个 区域或 者一个 空 间范 围特 点 的文化类 型 。地域
础 。本 文 采 用 问卷 调 查 法 ,针对 当前社 会 大众对 于黑龙 江 地域 文化 的 社会 认 同情 况展 开调 研 。 通 过此 次调 研 可
以把握社会 对于黑龙江地域文化 的认 同情 况,进 而寻求未来开展黑龙江地域文化有效传承与保护工作 的方向和
路径。
关键 词 :黑龙 江地 域 文化 ;社 会认 同 ;研 究
2 0 1 4年 第 1 期
边 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0MY AND C UL TUR E
No . 1 . 2 01 4 G e n e r a l No . 1 2 1
( 总第 1 2 1 期)
【 黑龙江研究 】
黑龙江地域文化 的社会认 同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 传 承至今 仍发挥 作用 的文 化传 统 。黑龙 江地域 文化是关 东地域 文化 的一个 重要 组成部 分 ,但 是又 与整 体 的 东北地域文化有所差别 ,由于黑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中国的其他地区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 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 黑龙 江省位 于 中国东北边 陲 ,与俄 罗斯接壤 ,是 中国最北端 的漠河 和最东端 抚远 三角 洲 的所 在地 。由 于所处 的地理 纬度 ,冬 季寒冷 ,夏 季凉爽舒适 ,四季分 明 ,是典 型的大陆性季 风性 气候 。黑龙江 地广 人稀 、 土地 肥沃 、资源 丰富 ,具 有丰茂 的森林 和矿产 ,也是 中国最大 的油区和农 业大省 。由于历史 、地理 和 自然 等条件 。黑龙江人具有大气、粗犷、豪放的性格气质。从古至今有众多古老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 演绎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史卷。曾经的古肃慎人、曾经的 “ 渤海盛国” 、曾经从这里走 出的鲜卑人 、曾经从大 兴安岭地区走出的鲜卑人的后裔契丹人、曾经的女真人及其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女真人后裔满族 人 ,所有这些东北的少数 民族在一次次史诗般的战争画卷 中展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次碰撞 和交 融 ,同时也使 得黑龙 江地域 文化有 了厚重 的积淀 。而 在抗 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期 间这 片土 地上也 发 生着 无数 可歌 可泣 的历史壮 歌 。时至今 日,这 块 曾经 的北大荒 在无数先 辈们 的艰苦努 力下 变成 了北大 仓 、农 业 大省 、老工业基地、中国大粮仓 , 这块黑土地上正上演着更加辉煌的故事和赞歌。 2 . 文 化认 同和地域文化认 同 文化认同 (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 t y )是指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 ( 感) ,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 的群体 或文化影社会认同领域 的重要部分。 文化往 往 与一定 的地域相 关 ,即使 同一个 族群 ,不 同 的地域 会形成 不 同的文化风 格 。对地 域 文化 的认 同就 是地域 认 同 ,这 种认 同不是族群 的 ,而完全是文化性 的和社会性 的归属感 ( 韩震 ,2 0 1 0 ) 。 般说来 ,认 同就是 指对共 同或相 同的东西进 行确认 。世 界上许 多事物 之 间都 存在 着这样 或那 样共 同 或相同的东西,但对这种共同性进行相互确认,只有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才可能做得到。对于人们之间 或个 人 同群 体之 间的文化 的确认 ,一般需 要根据 所使用 的文 化符号 、遵循 的文化 理念 、秉 承 的思维 模式 和 行为规范来进行确认 。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化 ,即对社会所创造和拥有 的文化的学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人文化性格形成的意义
通过学习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流域,其文化传统中重群体、重伦理的特点的形成与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关系。
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
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属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
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埠时的移民成份,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黑龙江人复合型的文化性格。
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人生存的环境是东南北三面被大山、大江环绕,西面有茫茫草原横亘。
可以说,内部回旋相当开阔而外部交通极不便利。
正因为这种环境,使文化心理形成了封闭的向心结构。
生产方式因缺少外部的信息刺激和形象示范而亘古不变,在心理上积淀为稳定和保守(如恋家守业的现象,一旦定居下来,就生于斯、长于斯、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封闭的环境、单一的生产方式和代代相因的生活,加上历史上黑龙江地域就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使黑龙江人既具有农耕民族诚实厚重,又具有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大度的胸怀,兼具农牧民族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乐观、爽直、大气、勇敢、侠义的性格,正因为这种性格,我们黑龙江人便是满清末年胡匪、强盗的生产者,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由于单纯依赖土地就可以生存,他们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现状。
同时,由于地广人稀,天赐丰富,生存环境相对宽松,自种自食的农产品行往往有剩余而剩余产品又无法作为商品出售,且人烟稀少,所以在接人待物上形成了大方好客的性格特点。
但是,也逐渐养成了粗疏,没有商品观念的弱点,又因为物产丰饶,因此人生惰性、温饱即安,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
与之相反,关内地少人多,谋生艰难,人更勤劳,关内比较复杂的生产方式,使关内的文化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学习和富于创造,二是善于经商和弄巧。
所以自古以来状元举子、重臣良医多为南士,能工巧匠、大商巨贾也多出自南方。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即使开发早些,资本主义萌芽也会产生于东南沿海,也不会产生于东北,经济基础差异是个因素,最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差异。
二、百年的开发奋斗形成了黑龙江独特的地域文化性格
清朝初年,为保持其龙兴之地,对东北地区一直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
后来沙俄多次入侵,强夺大片领土,国家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清政府才觉察封禁政策失误,才逐渐废除封禁政策。
据《黑龙江省通志》记载:地域真正大规模放段禁垦荒始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
当时数百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关内移民纷纷闯关东,形成了黑龙江地域的真正拓荒者,从黑龙江的开发史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移民的成份造成了黑龙江自身文化积淀的先天不足。
黑龙江的早期移民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极少数的流放人犯,其中大部分为戴罪官员,而且部分流放官员都遇赦而归,就是少部分属文化人范围的官员己在极小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的氛围(如我省的东宁县);另一类是来自山东西部以及河北等移民,他们中除少数小商人、手工艺匠人外,多数为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
闯关东是生活所迫的一种无奈的谋生行为。
他们肩挑车推,历尽千辛
万苦,来到北大荒后,睡“窝棚”、住“马架”(现在我省农村以窝棚、马架命名的村屯到处都是,明显带有拓荒色彩)刀耕火种,辛勤劳作,当这些拓荒者把荒原变成良田的时候,他们已经塑造了吃苦耐劳的性格,但同时背井离乡的痛苦,艰苦的生活,不可预知的命运,也迫使他们更加迷信。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无序的社会环境,迫使他们养成了敢于战天斗地的勇猛好斗的性格。
随后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如满洲国的日本开拓团,虽然规模达十万户,三十万人左右,随着日本的投降,也就迅速撤退回国,没留下什么痕迹。
解放后两次大规模移民,一次是十万官兵来黑龙江省建立垦区,一次知识青年支边和上山下乡及历次政治运动下放到黑龙江的小部分知识分子。
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黑龙江的移民,不管是早期的还是解放前后的,都明显带有被迫和无奈的性质,而且除了早期的闯关东的移民和建国后的十万官兵军垦,其他的几次移民都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消失,几乎是昙花一现。
这作为与黑龙江同样开发较晚的美国西部相比,情形大不一样,那些主动涌入美国西部的移民,其成份有牛仔、探险者,以及欧洲大陆来的不满旧秩序的各业人们,他们中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怀着对财富的强烈渴望,两者相比较,其移民的素质和迁移动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了。
由此可见,从黑龙江的移民成份来看,自身的文化积淀,明显先天不足。
二是俄日的军事占领并没有导致异质文化的输入。
应当承认,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在“五方杂处”、“聚村而居”的移民社区环境中,通过多种地域文化的传递、交汇而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地域文化在文化属性上大都于北方文化范围,很快互相能够认同,没有产生冲突与碰撞。
所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由于没有异质文化的输入而形成合金式文化。
沙俄和日本都一度统治过黑龙江地区,但主要活动是军事占领和资源掠夺。
没有通过办工商、金融各业来进行经济侵略和渗透。
可以说几乎没有合乎商品经济原则的经济活动,沙俄帝国自身经济并不发达。
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成并通车,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同欧洲相连,但并没有真对哈尔滨文化产生深层次影响。
从文化学角度来讲,由于自身文化积淀不厚重,必然对表层的外来文化吸收快,而对观念变革等深层次文化吸收慢、模仿流行、时髦等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容易发生。
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白俄只带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只影响到了哈尔滨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穿着打扮、交际方式和产品造型,但是没有引起思想观念的冲突。
日本殖民统治黑龙江地区长达14年,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共性较多,日本投降后,没有给黑龙江省留下多少现代化经济和制度,由于没有激烈的碰撞,加上战争的特殊时期,也就没留下什么文化痕迹。
文化是一种积累,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发展与消亡都是历史过程,任何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的形成、扬弃与改变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情。
如我在上面所说,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历史的因袭,我们当代人没有必要也没理由为历史负责。
但是,我们当代人却有一种责任:努力改变它!地域性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想扬长避短,变革的过程都是缓慢的。
总的说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活动,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实在在抓下去。
从百姓角度看,可以从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使黑龙江人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等等更文明、优雅。
努力改变黑龙江人给外界造成的“左旧粗野”的印象,从而提高人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
从政府角度看,对“科教兴国”方针要加大贯彻力度,当务之急,要彻底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黑龙江人素质。
解放思想教育年年搞,根本是要定位在每个龙江人灵魂深处一场革命上,定位在新世纪里能否再度辉煌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