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黑龙江是一个充满着激情的地方,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独特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深深的文化底蕴,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
在走访了一些黑龙江的古老城市和古乡村后,我对此地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古老的城镇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心醉神迷的古代建筑,以及精致别致的民居,让我惊叹不已。
东北腔,便是这里给人印象深刻之处,传承至今的东北腔,令人留连忘返,让我更加深刻地体悟到黑龙江独特的文化魅力,痴迷而不能自拔。
另外,黑龙江也有着它令人难忘的风土人情。
从小集市、节日到土著的民俗,都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感到无比的惊艳与震撼。
黑龙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融汇了众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使其充满了着历史的盎然和文化的丰富。
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文化智慧,也感受到了这里的深厚文化底蕴。
总之,黑龙江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会永远把这里记住。
黑龙江的人文风情

黑龙江的人文风情一黑龙江省是北魏和辽、金、清朝的发祥地,是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这里欣赏少数民族歌舞、品尝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也将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黑龙江省以寒冷著称,可这里的人们却不畏寒冷。
在北风刺骨的数九寒天里,有些人竟不戴帽子在室外长时间地工作或活动。
更有趣的是,黑龙江人喜欢在大冬天里吃冰点(冰食)。
哈尔滨冬天有一项最勇敢的体育活动,那就是冬泳。
哈尔滨的冬天以寒冷著称,室外到处是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结成冰。
可是有些勇敢的人,数九隆冬却敢在寒冷刺骨的松花江里游泳,真是令人震惊。
冰雕是我国北方的民间艺术,它是以冰块作原料,用雕刻工具将基雕刻成立体形象,然后摆在户外,供人们观赏。
雪塑也叫雪雕,是将冬天的白雪堆积到一起,然后雕塑成各种形象,供人们观赏。
哈尔滨的冬天,冰雕、雪雕白天看上去晶莹剔透,夜黑则熠熠生辉。
1、黑龙江人在过去有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2、黑龙江人在冬季,经常不戴帽子在室外工作,喜欢在冬天里吃冰点,喜欢冬泳。
3、黑龙江人性格较为豪爽、热情、幽默、说话直来直去。
4、春节是黑龙江人的重要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杀年猪、包饺子、贴对联、做干粮,全家围在炕桌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孩子们则打爬犁、打雪仗、玩嘎啦哈、堆雪人,大人们则扭秧歌、踩高跷、看二人转。
扩展资料黑龙江饮食文化:黑龙江省物产丰富,烹调原料门类齐全。
人们称它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一年四季食不愁。
习惯上多食杂粮,副食品种多,喜食鱼虾和野味,口味以咸鲜为主。
食法多蘸、拌,喜食渍酸菜和火锅,菜码大,分量足。
黑龙江人喜爱白酒与啤酒;饮啤酒常是论扎、论瓶、论提(一提为8瓶)。
受俄罗斯人的影响,好友相聚,常以大红肠、扒鸡、花生米、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几小时。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

浅析黑龙江的地域文化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边疆省份之一,位于中国东北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区域中心,总面积46.64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等方面。
首先,黑龙江省的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了其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黑龙江省地势高低起伏,山河壮丽,境内最高峰为齐齐哈尔市的尼尔基山,海拔2187米,而最低点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海拔63.5米。
因此,黑龙江省地势复杂,形成了多样的自然景观。
其中,黑龙江、松花江、辉南江等三大河流流经本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河流文化。
另外,黑龙江省还是中国最北端的省份,冬季气温极低,而夏季则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因此黑龙江省也是一个适宜冬季旅游的地区。
其次,历史文化是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黑龙江流域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狩猎、渔猎和农耕生活。
汉武帝时期,黑龙江地区被划归辽东郡,成为北方的重要商埠和军事要地。
在清朝时期,黑龙江由于靠近俄罗斯边境,逐渐成为重要的防线。
此外,在抗日战争期间,黑龙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要战场,形成了烈士纪念馆和抗日遗址群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黑龙江省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黑龙江省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人口较多,并且分布广泛。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满族的“老布政”、“龙江河船歌”、朝鲜族的崇尚音乐和舞蹈等文化。
此外,黑龙江省还有许多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传统文化,如钓鱼、狩猎和渔猎等文化。
最后,现代文化也成为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黑龙江省多年来致力于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发展黑龙江省的现代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外,黑龙江省还吸引了大量投资,发展了经济并引进新的文化元素。
黑龙江省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黑龙江的文化特色

黑龙江的文化特色
黑龙江文化基本特征
黑龙江,处于东北五省之一,是我国文化发展最丰富的地方。
黑龙江文化具有
悠久的历史、完善的思想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受中国古老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历经数代发展而成,构建了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体的独特的多元文化,影响了全国的文化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文化史角度看,黑龙江文化包括文学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呈现多元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特点。
其中文学文化和民俗文化被称为黑龙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东北文化特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文化是黑龙江文化久远的根基,是黑龙江文化特色最鲜明的部分。
这里汇
集了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古老的童谣、叙事诗歌、传说、神话、神话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繁荣的文学文化系统,丰富了黑龙江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也是黑龙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给黑龙江特有的文化、思想体系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信仰、习俗和礼仪。
此外,艺术文化与黑龙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艺术、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等受东北人的坚守和推崇,也成为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黑龙江文化的现代文化成分,它不断吸收并消化西方文化,同框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抗击黑势力的文化思想,形成了令人欣赏的多元文化,更加完整地表现了黑龙江文化的完整图景。
总之,黑龙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多元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特征,构
建出完整、完善的黑龙江文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
省会哈尔滨。
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
多民族的文化优势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
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4)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4)
黑龙江地域文化学习体会
在这次去黑龙江的旅行中,我对该地区的文化有了深刻的体会。
黑龙江地区是一片文化多元及传统浓郁的地区,它的人们以勤劳、乐观、友好的态度迎接游客们的到来,使人印象非常深刻。
首先,当抵达黑龙江省时,不仅从外表看见了建筑、风景、自然环境等多种文化元素。
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大量建筑和古迹,让我仿佛置身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受到了昔日的年代和岁月流逝。
另外,宁安和呼由拉特等小城,以及在湖泊边依山傍水的乡村,令人惊叹不已,让我深深体会到黑龙江地区的美丽,也体会到了它的精神。
此外,受黑龙江人们的厚待,让我更加了解了传统文化,他们弘扬的仁义礼智信、勤劳乐观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的态度和诚实守信的精神,而传统文化中所展现出来的“笑
颜独好”“爱国主义”“拥抱多元”等传统文化理念,也给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我在黑龙江的这次旅行,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受益匪浅。
当我看到黑龙江的风景、见证那里的慷慨和勤劳,我深深的怀念当地的文化,它的仁爱、勤劳、乐观令我折服,同时也深深的感恩这片土地所赋予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黑龙江地域风情文化

黑龙江地域风情文化黑龙江是中国东北部边疆省份,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
黑龙江是全国纬度最高的边疆省份。
古代称黑水,辽代始见黑龙江之称,清代乃以黑龙江作为行政区划。
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
滑雪期长达120—140天,雪质好、降雪多,山区降雪可达100—300厘米,山体坡度适中,适合于建设大型滑雪场的地方有100多处。
林地面积1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9%,绝大多数为天然林。
全省江河纵横,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和牡丹江五大水系,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江河湖泊气势宏大。
黑龙江自然山水的许多独特之处使其生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吸引了作家艺术家的目光,并通过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创作转化成著名的人文山水,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地域风情歌曲《乌苏里船歌》、《我爱你塞北的雪》、《太阳岛上》,龙江剧、冰雪山水画、黑龙江版画,小说《北极村童话》、《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散发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使人牢牢记住了黑龙江。
黑龙江幅员辽阔、山水地貌雄奇,四季分明,促使黑龙江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黑龙江对于冰雪类、火山类、森林类、湿地类、极地类、石林类、漂流类、温泉类、界江类等等自然地理地貌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著名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五大连池饮水节、齐齐哈尔观鹤节、伊春森林旅游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黑龙江自然资源不仅是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拥有的风物特产资源也极丰富,适合开发物产文化节。
比如韩国人参、松茸、泡菜、海产、萤火虫儿等都以文化节形式开发,使其更具人情风物色彩,让旅游与饮食文化结合起来。
挖掘黑龙江以岁时节令形成的农耕文化资源,以地形地貌、奇异天象等文化资源,以风物特产资源为特色的物产文化资源以及人文山水的地域风情文化,搜集整理历代文化名人对自然山水风情歌颂、描述、文献资料、文学艺术作品、绘画、雕塑、书法、音乐、歌唱等文献遗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杨文杰学号************* 学校松林电大成绩黑龙江地域文化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有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有气势磅礴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水域;有风景秀丽的镜泊湖、五大连池;还有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这些无不勾勒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45.46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六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振兴黑龙江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分析黑土文化,发扬其积极方面、规避消极方面,使黑龙江在本次文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交互影响的地域文化历史造就了黑龙江人独特的文化性格,即"粗犷豪放的气质,质朴率真的品性,热情大方的特质,包容海涵的气度,幽默机敏的智慧"。
但同时,黑龙江人也存在着知足常乐、小富即安、拒斥理性等经验式、人情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是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总体性文化转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努力建构新世纪黑龙江人新的形象工程,为龙江大地和黑土文化增添新的内涵。
黑土地域文化,我们特指黑龙江地域文化,因为黑龙江省以丰腴的黑土地而著称。
黑土地域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接壤,历史上古肃慎人后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曾非常繁荣,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
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
上世纪5黑土地域文化发展历史及特征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与俄罗斯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
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精神,集中体现了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1、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是为拯救中华民族愤然而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高度自觉性;二是众志成城、一致抗敌的空前广泛性;三是为了民族尊严而绝不苟且偷生的民族气节。
2、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一是一往无前,百折不挠。
二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3、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
二是淡泊名利,忘我工作。
三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
4、和谐友爱的团队精神。
一是扶持,同甘共苦。
二是共赴国难,生死相依。
三是爱岗敬业,视企为家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
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
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
黑龙江地处北国塞外、“苦寒之地”,历史上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原保持联系和交融,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民族背景,缺乏文化底蕴是个不争的事实。
虽然历史朝代数度兴起于黑土地,但均随其兴盛后的南迁和末期的衰落而未能给黑土地域文化留下沉淀。
在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时期发展了畸形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主要也以工业建设为主,这些都造成了黑土地域文化的“重实轻文”。
以哈尔滨为例,在器物方面并不缺乏现代性,然而在精神方面却并未很好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需要“内”“外”兼顾。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政策、经济角度着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
首先,黑龙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旧有的国有机使人民更依赖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能在此种体制下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如果背其道而行,盲目学习南方经验是行不通的,因为黑土地域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独自经商这样的气质。
所以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次,重新振兴黑龙江的工业需要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优秀的品质。
现代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都要求工业生产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才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黑龙江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从历史上居住在哈尔滨数量众多的外国侨民便可见一斑,如何继续发挥这种吸引力,吸引人才推动振兴龙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对待新技术上,更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品质,提升工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黑龙江地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二是兼收并蓄的容纳性:三是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性;四是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五是文化积淀的浅表性,这些特征与中原地域文化、江南地域文化的特征炯然相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黑龙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开发活动,每一次开发活动也是人口的迁徙活动,对黑土文化也产生了一次次的触动。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北大荒开发中的军垦文化与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文化。
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部队转业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带来了黑龙江军垦文化的繁荣发展。
其中涌现的杰出代表人物有林予、郑加真、晃帽等,创作出电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小说《雁飞塞北》、《江畔朝阳》及北大荒版画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他们的创作直接影响了北大荒文学艺术创作队伍的形成,为黑龙江当代文学艺术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求大尚侈是黑土地域先民形成价值观念,逐步演化为地域深层结构,并在黑土地域居民包括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地体现出来,在生产活动的取向上,黑土地域居民包括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地体现出来,在生产活动的取向上,黑土地域居民有一种“求大”取向,都希求在大企业中工作,追求干大事,挣大钱,不愿在小企业干事,不愿挣小钱。
在消费活动的取向上,黑土地域居民购物喜欢“批发”,不喜欢“零售”,对资源的消费极为奢侈。
这些积淀为黑土地域居民的深层价值观念,对于黑土地域城市居民素质的影响是负向的。
黑龙江人的“热情”性格,是长期与地域环境互动的结果。
由于地处寒温带,冬季漫长,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使人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另处。
由于地域辽阔,山、林、地、水,自然隔离与外界交流较少,而外来客人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外界信息,能够不同程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解脱人们的孤独失落感。
同时,东北人一方面感到大自然赋予了优越的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大自然也带来严酷冷峻的一面,沃野是开辟蛮荒的结果,酷寒需要以火热的生命力去佂服,在肆虐的大自然压力面前,人们感到身单力薄,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群体的团结,需要温暖与关怀,所以对外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还有黑土地域人少地广、资源丰富,食物比较充足,这也为形成热情的地域性格奠定了基础。
就关东文化来说,由于东北地区历史上社会变迁呈大起大落的特点,每次高潮之后的沉寂,总是从边远后进部族中分化出新生力量充当历史的主角,这些新的主角由于刚走出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的积淀在他们心中相当活跃,“公”与“私”的财产反有权观念处于混沌状态,而岩酷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斗争增强了对安全的需要。
由于地广人稀,对大自然丰美的物产,“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大家拿”成为被习俗认可的东西。
东北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山东、河北闯关东的汉子,这些人身上带有“劫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心理,这种无视财产权观念被称颂为英雄美德,已成为东北文化的内在底蕴之一。
虽然黑龙江人性格中对大集体的依赖性较强,但旧体制中的消极方面是必须要极力摆脱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本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这些消极方面极大地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不但使振兴龙江主观上举步维艰,更使得外部优秀资源难以进入黑龙江,甚至对黑龙江有排斥和抵触情绪。
振兴龙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我们应该结合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