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舒婷《致橡树》

赏析舒婷《致橡树》苗雨时《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它的蕴含又不止于爱情,而是情深入到人格理想。
这正是它的独到和深刻之处。
作为爱情诗,它歌吟了忠贞、平等、高尚的爱情,而这种歌吟又是在鲜明的反衬和强烈的对比下进行的。
全诗的爱情的表白和昭告,婉曲而深邃地抒写了诗人的心迹,分否定与肯定两个层次。
开始诗人以假定句式,意脉递进地推出六种否定,表明她对各种庸俗爱情的鄙视:象冰霄花那样借高枝炫耀自己;象痴情的鸟儿只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象泉源只会传递慰藉;象险峰只能衬托威仪……,真正的爱情甚至也不能只有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甜蜜。
这些爱情,是攀援的、依俯的、陪衬的、赐予的,其共同的一点,是“无我”,即缺乏人格的独立。
因而,它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爱情。
在这些否定句中,诗人选用了一系列美丽的意象,如“冰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月光”、“春雨”等,一是为了化观念为意象,二是为了在外形与内质的反差中,造成惊人的艺术效果。
既然诗人不满意那些低下的爱情,那么她渴望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在她对爱情的正面肯定中,表现了诗人冷静、深沉的思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是一首纯粹的象征诗。
明显地借鉴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技巧和手法。
把我拟物化为“木棉”,把对方拟物化为“橡树”,在展示二者的关系时,既紧紧地、抓住它们作为树的特征,又寄寓了诗人关于爱情的观念和关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求。
它通过这两个中心意象及其关系,深情绵邈地告诫人们:唯有象“橡树”和“木棉”那样,自尊自重,并枝连理,立足现实而又向往美好的未来,才会有伟大的爱情。
这反映了历史转折时期,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现代化趋向。
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曲爱情的咏叹调,也是一篇人格理想的宣言!。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一):舒婷以前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以前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感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感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感情诗。
作品赏析4《致橡树》赏析之三感情的礼赞《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很好的句子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感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述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感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赏析(二):《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致橡树》赏析 5篇

《致橡树》赏析 5篇《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简介:《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致橡树》赏析 5篇本文内容:《致橡树》赏析李橙爱,该当如何?舒婷的《致橡树》就给了我们答案。
她把心爱之人比作了橡树,那么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像凌霄花和险峰一样,互相之间依附借高枝炫耀自己或像险峰一样衬君之威;也不应该像痴情之鸟卑相思,重复单调的情歌;更不应该像泉源一样无私奉献送去清凉,甚至日光一样不断给与、宠溺对方,甚至春雨一样滋润对方。
不,不是一切爱情,都像这样一样!她要爱,就必须成为木棉,成为一棵树,这样伴侣就可以立于一起,平等且互相尊重,做真实的自己。
树树相依,不仅在“根,紧握在地下”,成为连理枝,心有灵犀,也不仅在那“叶,相触在云里“,行为上支持,枝叶交错复杂,更表现在风过的致意中,他人不懂、只为伴侣两人可懂之言谈中,这就是二人世界之蜜处,两人可以相敬如宾,可以度过别人不懂得爱情时光,一切都是因为爱呀!之后又写橡树桐枝铁干如刀剑戟,可以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带领整个家庭前进,有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可是看下一句: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说明这种爱情在当时很难让人接受啊!妇女们还持有封建爱情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啊!舒婷是新女性的代表,她带上英勇的火炬去寻找自由的爱情。
同时,她也为橡树分担,让他前进无忧,同样也让他前路光明。
伴侣可以共同分担寒潮、云霞、虹霓这邪恶人生道路上所见的美好风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舟共济,家在向前。
这真是伟大的爱情,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 致橡树 致橡树 赏析

舒婷致橡树致橡树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虹霓。
赏析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大自然的壮美,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两颗高尚的心。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像剑、冷暖相依,经过时间的磨砺。
首先。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像刀、坚定的站着。
甚至春雨,已成为超越民族,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是无语的会意,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每一阵风过,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一个是热情的生命,两棵坚毅的树,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舒婷致橡树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又像英勇的火炬、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我有我红硕的花朵,风雨同舟的爱情。
舒婷致橡树甚至阳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有风吹过,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也不止像泉源,两个新鲜的生命、霹雳,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是思想的花朵;同样。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相互致意,足下的土地;也不止像险峰,衬托你的威仪。
根。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摆动一下枝叶,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超越国别,相触在云里、互相尊重倾慕,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有魅力的。
两人就这样守着,是智慧的结晶。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也像戟,紧握在地下,是人性之美的灵光,便心意相通了。
我们分担寒潮,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叶,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具有开创性意义,像沉重的叹息,增加你的高度。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的《致橡树》赏析0

舒婷的《致橡树》的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作文-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
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理想的宣言
——舒婷《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以假设句式,推出六种否定,表明她对各种庸俗爱情的鄙视:像冰霄花那样借高枝炫耀自己;像痴情的鸟儿只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像泉源只会传递慰藉;像险峰只能衬托威仪……真正的爱情甚至也不能只有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甜蜜。
这样的爱情,是攀援的、依俯的、陪衬的、赐予的,其共同的一点,是“无我”,即缺乏人格的独立。
因而,它们不可能成为
真正的爱情。
)
不,这些都还不够!
(节奏急促的转折,承上启下,铿锵有力。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两个核心意象:作为男性象征的橡树和作为女性象征的木棉。
“橡树”和“木棉”比肩而
立,风雨同舟,这正是诗人想要的爱情。
)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形相近,影相随,心相依)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足下的土地。
(诗人关于爱情的观念,在并肩而立的两株树木间展开: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独立、平等的,应该是没有依附、没有从属、没有陪衬的。
在这里,诗人把爱情与人格理想联系了起来。
)
【简析】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它的蕴含又不止于爱情,而是由爱情深入到人格理想。
这正是它的独到和深刻之处。
这首诗借鉴了象征手法,把我拟物化为“木棉”,把对方拟物化为“橡树”,在展示二者的关系时,既紧紧地抓住它们作为树的特征,又寄寓了诗人关于爱情的观念和关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求。
它通过这两个中心意象及其关系,深情地告诫人们:唯有像“橡树”和“木
棉”那样,自尊自重,并枝连理,立足现实而又向往美好的未来,才会有伟大的爱情。
这反映了新时代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
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曲爱情的咏叹调,也是一篇人格理想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