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导读: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致橡树》原文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解析《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作,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致橡树》原文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致橡树》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解析: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崭新的意象。
诗篇一开始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仍不能代表爱情的全部。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及意象解析总结计划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0致橡树舒婷我假如爱你——绝不像攀附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夸耀自己;我假如爱你——绝不学痴心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一的歌曲;也不只像来源,常年送来清冷的安慰;也不只像险峰,增添你的高度,烘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一定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同。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谢,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深重的惋惜,又像勇敢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忧如永久分别,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单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地点,脚下的土地。
正文:《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今世优秀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看法、旧婚姻的完全否认也确实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模糊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期间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问可知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邃的爱情诗。
诗人标新立异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此中情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纳心里独白的抒怀方式,坦诚、爽朗地倾吐了自己爱情的热忱、真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明显表现着拥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品,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天性,而充满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味,这正与诗人所歌唱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品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激烈,又拥有清醒的理性思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宛而又深邃刚毅的感情蕴在新奇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单是单纯的、炙热的、并且是崇高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爽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定和六个否认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假如爱你——/绝不象攀登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夸耀自己;/我假如爱你,/绝不学痴心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一的歌曲;/也不只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冷的安慰;/也不只象险峰,/增添你的高度,烘托你的威仪。
致橡树 致橡树原文

致橡树致橡树原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致橡树致橡树原文【诗歌】《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致橡树·舒婷》全文与读后感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这是一首爱情诗。
在这首《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作为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
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这种倾诉,不仅表白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这样,这首沉浸着浓烈感情色彩的爱情诗,便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
这是观察舒婷诗歌创作的常见方式。
她在单纯的爱情表象下,总有着比爱情本身更丰富的社会内涵。
传统的爱情观,总是要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和伦理观念的干扰和制约。
因此,爱的结合,往往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
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变成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从而失去爱的本质。
诗人在这首诗里,所摒弃的便是这种陈腐的观念。
她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观:如源泉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这些爱情观都反映出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
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致橡树》朗诵稿

《致橡树》朗诵稿
《致橡树》是一首由舒婷所作的现代诗歌,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朗诵稿:
(配乐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长年送来无尽的诗意。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
才能给你遮蔽烈日和风雨。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才能给你阴凉和依靠。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才能给你力量和勇气。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树,才能给你爱和温暖。
(配乐渐弱,朗诵结束)。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

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经典爱情诗作《致橡树》原文、作者舒婷简介与赏析《致橡树》原文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赏析:《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用自己敏锐的目光,用自己独特的感受,
用诗的形式写当代青年的痛苦、迷惘、觉醒、追求、
欢乐和奋进,因此她的诗很受青年欢迎。 舒婷1971年开始写一些抒情诗,曾在知青中传 抄。1977后她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 的注目和争论。1980年她被调到福建省文联工作。 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双桅船》获 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 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 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 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 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 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 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 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 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致橡树》主题情感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 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 后最早的爱情诗。她从女性的独 特视角出发,以其细腻和深刻表 达着批判与建设的双重主题:
对传统爱情观念进行反思与 批判,试图建立一种新型爱情观, 代表着中国新时代的女性的“人” 的意识的觉醒。
/421196.html (丁建华朗诵) /programs/view/tb43sPCbdRk/
舒婷《致橡树》
朦胧诗派简介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革结束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体现 诗歌创作实绩的主要是两个诗人群体,一是“复出 诗人”,一是“朦胧诗”诗人。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 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 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代"文革"中成长 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 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 《真水无香》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 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 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 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作品《致橡 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舒婷的诗大多是抒情短诗。她的诗 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有独特的感受 和鲜明的个性;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 有新的探索: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比喻 构成鲜明、奇特的意象来表达人们心 灵深处波动的思想情绪,并把这种难 以言传的情丝化作可以感触的氛围和 形象。
艺术上: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变革和反叛,
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
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 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 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
多义性。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
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
系。
舒婷简介
(1952-)福建人,1967年初中毕业, 1969年到闽西一个山村插队,1972 年回厦门。她在待业期间做过各种 临时工,泥水匠、炉前工、浆纱工、 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 等。三年的插队生活,和在城市里 的劳动生活,使她比较广泛地接触 了基层社会的劳动者,特别对她同 时代的青年了解更为深刻。严峻的 岁月、动乱的年代,在包括舒婷在 内的年轻一代青年的心灵上打下了 深深的烙印。
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 (“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 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 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 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然后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 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 持,携手并进;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 品,也爱他的理想。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 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 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 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 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
绪和情感基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朦胧诗孕育于这一时期“地下文学” 。最有名的是 “白洋淀诗派”,是北京下放到白洋淀的学生,在那里写诗、
读书、讨论诗歌问题,形成了“地下文学”(秘密、半秘密
状态)。他们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的诗 以手抄形式流传。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 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内容上: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 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 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 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梁小斌以一把钥匙 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 了》)。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悯与清醒、痛苦与庄严、 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 个新的诗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