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

合集下载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舒婷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女性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通过橡树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喻,抒发出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等方面对《致橡树》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诗歌内容《致橡树》由五首组成,以“致橡树”为整首诗的中心,围绕橡树与人之间的感情展开。

诗中描述了诗人与橡树之间的深情厚意和橡树对诗人的回应,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开篇即以“我如果爱你——”开头,表示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将橡树作为借喻对象,用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随后,诗人以“你不必回答我”为过渡,直接表明自己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够倾诉心声。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橡树的形象,将其比作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巨树,“如此伟岸而立”、“当初我未开口,你若含苞待放”,传递出橡树坚强而善良的品质,以及诗人一直心心念念的愿望。

在第三首中,诗人用“我如果爱你——”与“我如果不爱你——”构成对比,以反衬出诗人对橡树的深情厚意和她对爱情的坚定认识。

她宣称如果不再爱橡树,就意味着她对生活的追求也将被否定。

在第四首中,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的爱情观,表达了对橡树的痴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将橡树比作一种信仰,认为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爱情才能长久。

最后,诗歌以“我爱你,就象这橡树”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橡树的真诚爱意,并表示自己愿意默默地守候,无论橡树是否回应。

艺术特征比喻与象征《致橡树》以橡树作为主要的比喻对象,将其比作坚实挺拔的爱情象征。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讴歌和赞美。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溢着浓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

简练的语言《致橡树》以简练精炼的语言风格著称,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

诗人巧妙地使用反问句、排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

影响《致橡树》以其简洁、深情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描绘了爱情的纯粹与追求,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导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沉爱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致橡树》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感情表达1. 深沉的爱意舒婷在《致橡树》中用一系列细腻的词汇表达了她深沉的爱意。

例如,“我爱你,像地下的铁根镇守着整座土地”,语言中透露出她对恋人的坚定爱情,就像橡树的根一样长久扎根于地下。

舒婷还用“紧紧地拥抱你”,表达了她强烈的渴望与恋人紧密相拥的心情。

2. 执着的追求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舒婷写道,“泪眼和忍者遥望着你”,表达了她即使遥不可及,也会坚定地追求爱情,不放弃的态度。

她还用“热爱而又痛苦着”,形容了她在追求爱情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景观《致橡树》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自然景观的描绘。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力量。

例如,“我爱你,像空中飞翔的雄鹰”,表达了橡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壮美的感觉。

2. 人们的心理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舒婷还通过语言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她写道,“爱情的火焰,哪怕它烧尽了自己”,形容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火热和激情。

三、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致橡树》中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例如,舒婷写道,“我爱你,像手指头被切断,痛苦,却又甜蜜”。

将爱情比作被切断的手指头,既传递了作者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她对爱情的甜蜜。

2. 拟人拟人是《致橡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舒婷将橡树比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类的心理,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例如,“长在我肋下的你”,形容了橡树长在作者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

四、语言风格1. 抒情主义风格《致橡树》以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为主。

舒婷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她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歌情感表达的情绪渲染得更加深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1. 引言1.1 介绍舒婷《致橡树》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中国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77年。

这首诗通过橡树与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情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舒婷以橡树象征坚强的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挣扎和坚守原则的意志。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以及女性在爱情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通过橡树对爱情的表白和坚守,舒婷揭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我尊严和尊重的追求。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为女性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00字】2. 正文2.1 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舒婷《致橡树》一诗,是女性诗人舒婷在爱情面前深情细腻的倾诉。

诗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女性用“我被恨就变成橡树”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在爱情中女性对于受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奈。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为爱情所伤害,而舒婷以“橡树”来形容自己,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和无助。

女性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深情。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体现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坚强。

正如诗中所说,“我(橡树)的爱情,跨越四季。

”女性在爱情中不畏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珍视。

舒婷《致橡树》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女性在爱情中展现出的坚强、执着、忠诚,反映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是舒婷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代表了广大女性群体在爱情中的真实情感和渴望。

2.2 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舒婷的《致橡树》中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

在诗中,女性用橡树作比喻,表达了她们在感情中的倔强和忍耐。

橡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仍然坚定地立在那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州石码镇。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舒婷对诗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感觉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时空体验。

她让你听到“旋律”的色彩,看到音符的流动。

她巧妙地使用“通感”,让诗更富有含义,也更富有个性。

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是现代诗人舒婷的一首诗歌。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细读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探讨其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致橡树》作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致橡树》一诗以橡树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生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和生命力的颂扬。

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细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历史语境中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出发,分析《致橡树》一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还将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意蕴和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通过对《致橡树》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舒婷与《致橡树》的创作背景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象新颖、语言清新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舒婷的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她的诗歌风格及主题选择。

《致橡树》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

那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社会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舒婷以《致橡树》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传统观念束缚的不满。

舒婷在创作《致橡树》时,正值她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些变动。

她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后又在工厂当过工人,这些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她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这些情感经历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致橡树》是中国作家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诗中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歌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首诗歌中透露的女性意识。

从诗中饱含的柔弱与坚强来看,舒婷在诗中用“橡树”作为女性的象征,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坚强。

在诗中,作者用“你瘦小的身躯”来形容橡树的柔弱,而“你坚硬的根”则表现了橡树的坚强。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并存,正是女性的内心所具备的特质。

女性在面对外部困难和压力时,可能会显得柔弱和脆弱,在内心的世界里,却是坚强和不屈的。

这种柔弱与坚强的对立和统一,正是舒婷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诗中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也是女性意识的体现。

舒婷在诗中通过对橡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来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橡树在四季更迭中对恋人的思念,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正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温柔,也是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诗中爱情的描绘和表现,舒婷深刻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女性意识中的浪漫和纯真。

舒婷的《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描绘与爱情的追求向往,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感性的渴望和执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追求。

这首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意识的理解和表达,也增添了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女性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舒婷通过这首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坚强、渴望爱情、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致橡树》的语言解读《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上世纪90年代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是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该诗问世三十年间,赏析评价的文章为数颇多,但是大多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对其语言特点一般都是附带性地谈一谈,并未将语言的使用与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挖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诗的理解质量,也消解了赏析评价的深度。

笔者曾经问过不少大学生和多次讲过这首诗的语文教师这样的问题:诗中“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究竟何意?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无人能做出较为满意的回答。

因为一般人的鉴赏诗歌的习惯,都是重视对诗的整体把握、诗的主题与表现手法等,很少有人去关注诗的语言,至于更细微的用词等,就更不会去仔细琢磨了。

我们看不到有哪篇鉴赏与评价的文章谈到过两句诗究竟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笔者认为,《致橡树》在语言上最富特色的是诗的前半部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的运用,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中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所以,准确把握这几个副词的意思是理解诗作的关键。

下面,我们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一下这几个副词在构建意象、抒写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并借此对全诗进行细致的赏析。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是诗中构建的第一个意象――“攀援的凌霄花”,这一意象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姿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绕树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自身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生活中又有多少女性,依然心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信条,做着坐享其成的美梦。

时下,“做女人真好”的诱惑又翩翩而来,大众文化不是还在一遍又一遍强调女人春藤绕树所有的种种乐趣,不厌其烦地引导女性重返脂粉市场做攀绕于树的春藤吗?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诗中在构建第二个意象――“痴情的鸟儿”,用以象征那种“小鸟依人型”女子的情爱模式时,再度使用了“绝不”: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把那些以取悦男性为职业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喻为“痴情的鸟儿”,对这类靠人豢养的女性同样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

因为当她们嗲声嗲气有时甚至是低三下四地乞讨着对方的欢心时,其自身早已沦落为一个承欢卖笑者的角色,随对方的喜恶而决定自己的悲欢,其“痴情”又隐含了多少泪水与无奈?有何尊严与价值?所以,诗人仍以一种毅然决然的否定语气把这类情爱模式与自己理想的爱情彻底划清了界限。

在接下来的两小节诗中,否定的副词由决断性的“绝不”变成了类同义副词“也”与让步性关联连词“不止”。

“也”承接前两节中否定的语意,而“不止”包含部分肯定“要有某种东西”与部分否定“但仅仅有某种东西是不够的”这样双重语意,共同构成了“不止”表示“要有而不限于”的双重语意。

诗人为何由前边的断然否定一转而为部分否定呢?答案就在诗句所塑造的意象中: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原来,诗中构建的第三个意象是“泉源”,象征的是“贤妻良母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将她们喻为“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的“泉源”。

“贤妻良母”是传统文化中盛赞的女性美德,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女性的奉献与牺牲。

作为女性,毫无疑问应该具有这种美德,因为爱的本质就是一种奉献。

诗作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贤妻良母型”女子的情爱模式给予肯定。

但是如果一位女性把做“贤妻良母”看做爱情与生命的全部,把“相夫教子”当成自己唯一的职业,那是远远不够的,有时结果甚至是可卑的。

岂不知,女性做“贤妻良母”这种标准是男权社会对女子的强制性定位,是以男性为中心而建立的,它强调的是女性的奉献与付出,而完全忽视妇女作为生命个体价值的存在与生命感受,历史上曾有多少女子牺牲了自己而最终也没有换来自己的幸福。

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女性仍在哀唱着同样的奉献者的悲歌。

所以诗人才用“也不止”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传统的情爱观的否定。

诗的下一小节里,又使用了“也不止”: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是诗作中给出的第四类情爱模式――“比翼双飞式”,诗人用“险峰”这一意象来象征这种情爱模式。

伴随着五四妇女解放和她们“做人”的呼声,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的豪言,化成一个个现实。

事业型的女性活跃在各种职场上,巾帼不让须眉,多少女性事业卓然,真正撑起了“半边天”,与男子“比翼双飞”成了多少女性爱情的理想。

但是,事业的成功并非与美满爱情等值,如果一个女性仅仅把事业看成了自己生命与爱情的全部,以做“成功女人”为终极的人生目标,而造成对家庭与爱人子女的忽略,同样也不可能获得爱情的幸福与美满。

故,诗中再次使用“也不止”,给“比翼双飞式”爱情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对那些正埋头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予以当头棒喝,对那些单纯以“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为资本,而欲成为“险峰”的女性给予适度的否定。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这两句诗是诗中出现的第五类爱情模式――“女强人式”爱情模式。

它由“日光”与“春雨”两个意象构成。

谓之“女强人”有何依据?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光”何其重要!春苗盼春雨,没有春雨春苗就会枯死,“春雨”何等金贵!这种女性,里里外外一把手。

家庭中唯我独尊,男人也得俯首帖耳;社会上呼风唤雨,听我号令。

“半边天”何足谓其能,“一手遮天”方可状其势。

试想,男人在这样的铁娘子面前哪配得上什么靠山,简直就是一枚任她摆布的棋子。

这种女中豪杰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爱情吗?不见得。

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甚至”,隐含了“甚至……,也不……”这样让步性的否定意味。

这两句诗用散文化的句子可以转述为:“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万物离不了的日光,我也不做;我如果爱你,甚至让我做给春苗以生命的春雨,我也不做。

”可见,“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两句诗从表面看虽然是肯定句,但表达的意思却是否定的。

诗人在构建了这些意象并一一予以否定,已为推出并突显自己的爱情理想蓄足了势,铺平了路,但诗人仍觉语力不足,所以又用了“不,这些都还不够!”把否定的语力再度加强。

在扫除了各种障碍后,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时,在把一切与自己爱情理想不相干的已有的诸种“爱情模式”彻底划清界限后,诗人用了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必须”,语气是何其的决断。

“我”不仅要成为“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而且“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更得“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中用“木棉”与“橡树”分别比喻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硬挺拔的男性,象征着诗人所倡导和热情讴歌的爱情理想――“相依独立”的情爱模式。

“相依”是因其有两情相悦的爱情基础;“独立”是因为各自人格独立、身心自由,又各自事业有成。

“男”与“女”生理意义上的两性,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两极,不再受任何已有程式的限制。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无比自信而坚定的呐喊,是诗人洞悉人生、跨越古今,走过漫漫心路后的生命体悟。

我们不难看出,与传统、现代所倡导与奉行的各种爱情观相比,“相依独立”是诗人崭新的爱情理想,是女诗人站在新时代黎明的起点向新一代的女性吹响的嘹亮号角!在宣告了自己“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后,诗人以更加丰满的意象对这一意象给以具体的展示: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一节所给的意象重在表述“独立中的相依”。

根相握、叶相触这种“分离性的交融”象征着双方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风中致意这种“无言式的交谈”则象征着绵绵情意,这种简单而独特、大爱无言的情意表达,那些惯用卿卿我我死去活来的空洞言词的尘世男女当然是无法听懂的。

下一节的群体意象则重在表达“相依中的独立”: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铜枝铁干”的“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相爱双方一刚一柔,独立而又互补,共同完成和诠释了情爱的意义:“分担”与“共享”。

“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坦诚、开朗地直抒了诗人独特而丰盈的心灵世界,使得“相依独立”的爱情理想的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示。

于是诗人对她的人生爱情的理想来了一个总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永远分离”而又“终身相依”,这就是诗人理想的“伟大的爱情”。

诗人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是对“相依独立”情爱理想的最恰当的人生体悟。

“分离”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的,本质的。

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是这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来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洞悉其全部奥妙。

这就是舒婷《致橡树》中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角度切入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潮流,也是我国文学批评的优秀传统。

本文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尝试。

文本出处:《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