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舒伯生涯发展理论演示教学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 1953 )依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 )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区分为成长、尝试、决定、保持与衰败五个阶段,此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邻近,不过年纪与内容稍有不一样舒伯增添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详细分述以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 14 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看法,开始以各样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停地试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认识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含三个期间:一是想象期( 4 岁至 10 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要素,在这个期间想象中的角色饰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 11 岁至 12 岁),它以“爱好”为主要考虑要素,爱好是个体志向与活动的主要决定要素;三是能力期(13 岁至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要素,能力渐渐拥有重要作用。
14 岁):研究阶段:由 15 岁至 24 岁,该阶段的青少年,经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遇,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研究,所以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渐渐详细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这阶段共包含三个期间:一是尝试期( 15 岁至 17 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遇,作临时的决定,并在想象、议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试试;二是过分期(18 岁至21 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争实现自我看法,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 22 岁至 24 岁),生涯初步确立井试验其成为长久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期间以确立方向。
成立阶段:由 25 岁至能确立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44 岁,因为经过上一阶段的试试,小适合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余研究,所以该阶段较“位于”,并在 31 岁至 40 岁,开始考虑怎样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15岁至1718岁至21期(22优良。
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
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
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见表3-3)。
①(①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3月,第49页表3一3循环式发展任务(舒伯,1984)举例来说,如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
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
一生生涯的彩虹图1976到1979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careerdevelopment).(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强调全方位发展; 重视自我概念和生涯成熟度; 不同阶段的任务不同,注意个体的差异; 强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唐纳德·E·舒伯 (Donald E.Super)
(1910—1994)
职业指导和应用心理学博士,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生活空间
生活广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耳十吾 顺而十 ,不有 七惑五 十,而 而五志 随十于 心而学 所知, 欲天三 ,命十 不,而 逾六立 矩十, 。而四
生涯 生涯 模式 成熟
稳定生涯型 不稳定生涯型
传统生涯型 多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型
稳定家庭主妇型 稳定职业妇女型 间断生涯型
传统生涯型 双轨生涯型 不稳定生涯型 多重尝试型:
生涯规划 生涯探索 生涯决策 工作市场信息 职业类别偏好的认识
生涯发展态度
生涯发展认知
现实感
生涯成熟 代表量表测出的概念 代表量表尚无法测得的概念
生涯发展理论教学课件

04
生涯发展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方向
生涯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理论框架的普适性
生涯发展理论主要基于西方文化 和背景,其普适性在其他文化和
生涯建构的定义
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 和经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职
业生涯。
生涯建构的过程
包括自我认知、环境探索、目 标设定、行动计划和反馈调整 等步骤。
生涯建构的优点
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满足 感,增强职业生涯的灵活性和 适应性。
生涯建构的挑战
需要个体具备较高的自我认知 和环境探索能力,以及较强的
03
04
职业锚的定义
指个体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 中,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核
心技能或价值观。
职业锚的分类
包括技术职能型、管理能力型 、安全稳定型等。
职业锚的识别
通过自我评估、他人反馈和实 际工作经验来识别自己的职业
锚。
职业锚的意义
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和发展方向,提高职业满足感
和稳定性。
生涯建构理论
技能提升
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个 人应主动寻求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不断提升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资源,如提供培训、晋升机会和职业辅导等 ,以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组织文化
此阶段个体开始探索各 种职业选择,并尝试了 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职业建立阶段
个体开始根据自身条件 和职业兴趣,选择并确
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一)生涯舒伯195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文章,提出“生涯”的概念。
1、工作:在某一行业中的具体职位。
是有目的、有结果、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并持续一定长时间的活动。
2、职业:介于“工作”和“生涯”之间的概念。
一系列的工作。
3、生涯: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业与角色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
(二)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
个人着眼于生涯发展,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和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面对各种抉择情境学会界定问题,通过恰当的规划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确定教育和发展计划,制定行动策略,实现个体的全面最优发展(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
其主要理论观点是: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舒伯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在青春期以前就开始形成,至青春期较为明朗,并于成人期由自我概念转化为职业生涯概念。
工作与生活满意与否,就在于个人能否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用舒伯的话说,“职业生涯就是对自我的实践”。
2、生涯发展阶段舒伯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1953 )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 )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 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
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 岁至10 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 岁至12 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 岁至14 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 岁至24 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
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 岁至17 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 岁至21 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 岁至24 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 岁至44 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生涯发展理论课件

通过了解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 方向。组织则可以根据该理论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职业满意度和忠诚度 。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分类
总结词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分为单向发展和双向发展两种类型。
详细描述
单向发展是指个体按照一定的顺序经历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任务和特点。而 双向发展则强调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同时经历多个阶段,不同阶段之间存在交叉
案例三:生涯决策理论在职业决策中的应用
总结词
生涯决策理论认为个体在职业决策中会面临 多种选择和不确定性,需要运用一定的决策 技巧和方法进行选择。
详细描述
生涯决策理论认为个体在职业决策中会面临 多种选择和不确定性,需要运用一定的决策 技巧和方法进行选择。例如,个体可以采用 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 和威胁,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此外, 个体还可以采用生涯平衡轮来综合考虑不同 方面的因素,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03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定义
总结词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是指个体在生涯发 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具有阶段性 的发展历程。
详细描述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生涯发 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可以分为 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 任务和挑战。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的重要性
总结词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对于个体和组织的生涯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涯规划理论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
生涯规划理论不仅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 业发展,提高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还可以帮助组织 更好地了解员工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 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第四章-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
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
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
现分述如下:(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
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
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
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备度”或“生涯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舒伯生涯发展
理论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
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
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
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
现分述如下:
(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
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
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
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备度”或“生涯成熟”。
生涯成熟(eareermaturity)是由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包括认知与情意。
生涯成熟是指能成功地因应早期至最近一期生涯发展阶段的程度。
(8)生涯成熟是一假设性概念,如同智力的概念一样,很难界定其操作性定义。
但可以确定的是,生涯成熟并非单一维度的特质。
(9)生涯阶段中的发展是可被引导的,一方面促进个人能力和兴趣的成熟,一方面协助其进行现实考验(realitytesting)和自我概念的发展。
(10)生涯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职业自我概念(vocationalself—concepts)的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自我概念是“遗传性向、体能状况、观察和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评估角色扮演、与他人互相学习”等交互作用历程中的产物。
(11)在个人和社会因素之间、在自我概念和现实之问的心领神会或退让妥协,是角色扮演和反馈学习的历程。
这些学习的场所包括游戏、生涯咨询、教室、打工场所以及正式的工作等。
(12)工作满意度(worksatisfactions)和“生活满意度”(1ifesatisfactions)取决于个人如何为自身的能力、需求、价值、兴趣、人格特质与自我概念寻找适当的出口。
(13)个人从工作中所获得的满意感,取决于个人实践其自我概念的程度。
(14)对大多数男人或女人而言,工作和职业的经验提供了组成其人格核心的焦点。
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工作与职业在生命经验中处于边缘位置,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反而是其他的角色,如休闲活动和家庭照顾,居于核心。
社
会传统,诸如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楷模学习、种族偏见、环境机会结构及个别差异等,决定了个人对工作者、学生、休闲者、家庭照顾者及公民等角色的偏好。
这14项基本假设,涵盖了舒波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理念,例如生涯发展阶段、生涯角色、生涯模式、生涯成熟等。
其中,贯穿这些理念最核心的主轴,是自我概念。
舒波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即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
舒波主张,人有一种驱动力,不断地将理解到的自己融人工作中,在工作中实践自我。
二、生涯发展的拱门模式前面我们提到,舒波自称他的理论综合了前人研究的心血与智慧结晶,他只不过是集大成者。
集大成(segments)的英文本意,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舒波在1990年提出了一个拱门模式(archwaymodel)(见图4—1),将“各个部分”用“基石”(segment)这个比喻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形式。
这个拱门的灵感来自于英国剑桥郡一个著名教堂的拱门:诺曼拱门(Normanarch)①。
在这个拱门模式中,最基础的底层部分有三:左边是生理基石(biographicalsegment),主要是个体的生理遗传基础;右边是地理基石(geographicalsegment),主要是个体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出生的祖国与原生家庭;中间则是这两个基石延伸交互熔铸的地基。
舒波的整个理论基础奠基于这个拱门模式,拱门的“生理基石”支持了个人心理特质的发展,如需求、价值、兴趣、智力、性向与特殊性向,这些因素发展出一个人的人格倾向,并导向个人的成就表现。
“地理基石”则包括社区、学校、家庭、同伴团体、经济资源、劳动市场等社会范畴。
这些因素影响了社会政策及就业实况。
连接左右两大基石的拱形,则由生涯发展阶段与自我概念串连而成,主导个人的生涯选择与发展。
这两个擎天支柱向上延伸,透过个人的生涯发展阶段,逐渐形成“角色的自我概念”,进而发展成“自我”。
“自我”居于拱门的中央最高点。
从力学的观点看这个拱门的结构,“自我”的支撑力量是
由左右两侧一块一块的基石从底层堆积而上。
因为这些基石的存在,“自我”才能屹立于顶端。
至于基石之间的接缝,必须要有水泥镶砌其间,舒波称这些水泥为各种学习理论。
三、自我概念的演进
舒波从理论的雏形(1957)到理论的定型(1984)再到晚年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1990),其理论以“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践”一以贯之。
这三篇文章凡是修习生涯发展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
细读舒波理论的演进史,他对自我概念的看法到了晚年略有修正。
(一)舒波早期的自我概念
舒波生涯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展性的“自我概念”。
早期舒波(1957)主张,所谓的职业发展,是指一个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践的历程。
他认为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就是自我分化、角色扮演、探索及接受现实考验(realitytesting)的一连串过程。
他将“自我概念”界定为一个有结构的、多元维度的“自我概念系统”(self—conceptsystems),而非许多单一自我概念的集合。
同时,舒波观念中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主观的看法。
因此,舒波所发展出来的量表注重角色分配和价值观的评估,强调主观意识,注重动态的生命全期的发展;而特质因素理论强调以客观外在的测定
方法来衡量自我,注重静态的生涯选择,例如霍兰德的兴趣测验及众多的性向量表,此为两种理论观点不同之处。
(二)舒波晚期的建构取向
舒波早期就认为个人是其经验的组织者,自我概念系个人对自我与情境互动的心理表征;晚期(Super,1984,1990)则逐渐认定自我概念理论应称为“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constructtheory)(P.222),自我概念的形成系个人对自我与情境的主动建构历程。
舒波(1990)提到,霍兰德和特质因素论所主张的职业自我概念理论(occupationalself—concepttheory)基本上是静态的,以第一次的职业选择为关注焦点,似乎一旦适配妥善,终生即可高枕无忧。
但这种选择也有可能是发展性的,由一系列变化中的偏好来因应变迁中的环境脉络,以持续导向较佳的选择。
然而生涯的进程基本上是个人的理论(personaltheory)或心理学理论(psychologicaltheory),以不断做选择和调适的“人”为焦点;但也可以是社会理论(SO—cialtheory),因为生涯的选择是基于“人”对变化中的社会/经济情境,以及朝夕相处的社会结构,进行个人内在缜密的评估。
基于后者,他承认采用自我概念一词可能是一个失误,或许,凯利(Kelly,1995)的个人建构(personalconstructs)的假设更能说明个人对环境的知觉与建构(Super,1990,P.223)。
舒波晚年的看法,让其理
论长河的走向与社会建构论(socialconstruetionism)自然地汇流在一起,成为以后现代建构论为特色的一条浩浩荡荡、澎湃汹涌的大江。
萨维克斯(Savickas,2002)对舒波的理论脉动了如指掌,认为舒波晚期已经不再将生涯视为一种开展的历程,而是视为一种建构的历程(Careerisnotundid;theyareconstructed.)(P.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