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中国历史上的酿酒工艺教案

中国历史上的酿酒工艺教案酿酒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发展出了多种独特的传统酿酒工艺。
这些古老的工艺技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酿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酿酒工艺,以及它们在文化传统和现代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酿酒工艺在古代,中国人早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艺,并且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工艺方法。
其中最早的一种酿酒工艺是“醴酒”,它起源于大约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后来传入中国并且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1. 醴酒:醴酒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酿酒工艺,它使用稻米和小麦作为原料,通过糖化和发酵的方式制作而成。
醴酒具有清甜爽口的特点,口感细腻,受到古代贵族的喜爱。
2. 黄酒:黄酒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一种酿酒工艺,起源于商代至西周时期。
黄酒使用大米、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和陈化等步骤酿造而成。
黄酒色泽微黄,酒体醇厚,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一直以来被誉为“中国酒中翘楚”。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酿酒文化中国的酿酒文化历史悠久,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在传统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酒神文化:中国古代酿酒文化中,酒神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有一位专门负责酿酒和陶艺的神祇,名为祝融,被尊称为“酒神”。
人们在酿酒或饮酒之前,会祭拜酒神,以求顺利和平安。
2. 酒令文化: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非常喜爱酒令文化,他们在聚会或联欢时,常常会以诗词或酒令的形式互相比试才艺和饮量。
这种活动不仅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也使酒文化融入到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之中。
第三部分:中国酿酒工艺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酿酒工艺也迎来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变革。
但是,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的酿酒工艺,以保持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1. 白酒:白酒是中国目前最著名的一种酿酒工艺,它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并经过糖化、发酵、蒸馏和陈化等步骤酿造而成。
古代酒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2. 熟悉古代酒的种类、酿造工艺、饮酒习俗等。
3. 培养学生对古代酒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4.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酒的种类与酿造工艺3. 古代饮酒习俗与礼仪4. 古代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酒文化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酒文化吗?古代酒文化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古代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古代酒文化的起源,如原始社会的酒、夏商时期的酒等。
- 分析各个历史时期酒文化的发展特点,如周代的酒礼、汉代的酒肆等。
2. 古代酒的种类与酿造工艺- 介绍古代酒的种类,如黄酒、白酒、果酒等。
- 讲解古代酒的酿造工艺,如酒曲的发明、酿酒技术的传承等。
3. 古代饮酒习俗与礼仪- 介绍古代饮酒的场合,如节日、婚丧嫁娶等。
- 讲解古代饮酒的礼仪,如敬酒、劝酒、干杯等。
4. 古代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分析古代酒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如诗歌、绘画、雕塑等。
-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酒文化在艺术作品中的魅力。
(三)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古代酒文化知识。
2.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古代酒文化手抄报、PPT等。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酒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古代酒文化,撰写一篇关于古代酒文化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如讨论、展示等。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
2. 教材:《中国古代酒文化》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文献等。
校高中语文 第3讲 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第3讲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习俗2、了解古代的生活礼仪和社交礼仪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学内容:民俗,主要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被人们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
是表现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
有很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
各个时期民间风俗的变化,实际上就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
民俗是时代的镜子,社会的窗口。
透过民俗,能够反映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心理状态和文化科学水平,反映各个民族的特点、性格;反映一个国家历史的变迁。
深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对于正确认识与评价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化,都具有不可或缺少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源于并体现了原始崇拜、迷信禁忌,神话传奇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节日里还有宗教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1、春节又称“过年”,农历新年第一天,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正月初一,古代亦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端日”。
辛亥革命后公元历法在我国得到确定,就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历史上,古人常在这一天举行朝贺,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侯,祈求丰收,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传统习俗,元旦到元宵佳节都属于“春节”范围。
(1)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北方多在二十三)祭灶神。
俗称灶王爷。
传说中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除职掌灶火外还要观察人间的所作所为,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告天帝。
每年的这一天要祭祀灶神,贴灶马,就是灶神画像,“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除夕俗称大年,腊月三十。
古人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除夕的重头戏,又称“熬年”。
中国酒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酒文化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说起酒啊,这在我国还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远古时候,人们就学会了酿酒。
那时候的酒叫做“玄酒”,是用来祭祀的。
后来,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酒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了普遍的饮品。
说到酒,我们不禁要问:就是怎么产生的?酒的礼俗?酒的种类?等等。
中国的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哪怕我们抓住一个点探究,也是受益匪浅。
课下,同学们分别调查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咱们今天展示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不好?二、组长展示调查表师:这么多酒,我大多都没有喝过,我只是喝过葡萄酒。
近几年来,酒的家族更加壮大了,涌现了许多品牌的酒。
课下,同学们分别去商店超市进行调查,下面请几位组长来给大家汇报。
师:从大家的调查中我了解到了酒还有不同的度数、有不同的香型,谁知道有关度数、香型这方面的知识。
——三、白酒知识展示师:从大家的调查中,你发现什么酒品种最多?(生:白酒)是啊,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白酒家族的知识。
首先,请茅台酒小组。
四、酒礼师:中国是礼仪之邦,酒严重的礼仪是相当严格的,有哪些礼俗呢?咱们班的赵小鹏、张天宇都编成小品了,想不想看?师:大家想想现在的人喝酒的场面,他们的做法、说的话和古人有什么不同啊?(生:有很多劝酒词,都喝醉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吕晓宁、王志成这哥俩是怎么喝酒的?表演————师:这样喝酒你觉得怎么样啊?(生——评价)五、品酒师、中国人喝酒,注重的是感情,拿起来的是酒,喝下去的是感情,不喝酒代表你不不够意思,让人很无奈。
其实真正体现酒的价值的是“品酒”酒的真正风韵,要靠你轻轻地闻,细细的品。
(有颜色的酒还要观赏颜色)先:举起酒杯,静静的闻,让优雅的香气慢慢进入你的肺腑,能令你舒畅愉悦。
然后:轻轻舔一小口,在舌尖上停留片刻,让酒慢慢渗透你的舌头,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把口里剩下的酒慢慢咽入喉中,喉中回出一种芳香,沁人心脾。
校高中语文 第4讲 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 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1)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第4讲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酒的起源与进展历史二、了解中国古代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3、明白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具4、明白国酒的分类及其名酒五、明白得酒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一、追根求源——酒的源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第一关切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何时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
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
仪狄是夏代人,传奇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美酒造酒,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传奇,叫做“少康造秫酒”。
少康确实是美酒,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美酒”,说明古代以美酒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
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通过科学家的鉴定,确信确实是酒。
比战国时期更早的时候,商朝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
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咱们能够用酒去祭祀先人。
就说明商朝确实有酒。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
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
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贮存,在贮存的进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
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觉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有“据”。
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利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需通过糖化才能酿成酒。
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进程。
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
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显现。
时至商朝,用谷物造酒加倍普遍,殷人嗜酒,各阶级均好饮。
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专门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
古代诗词酒醉文化

古代诗词酒醉文化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中关于酒醉文化的表现和特点。
2. 学生掌握至少三首著名诗词中涉及酒醉场景的作品及其背景。
3. 学生理解古代酒文化在社会交往、礼仪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诗词中的酒醉意象,提高审美鉴赏和文学分析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诗词知识,创作一首以酒醉为题材的短诗。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诗词学习,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饮酒文化的利与弊。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全面了解古代诗词酒醉文化。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学生生活中对饮酒的认识,导入古代诗词中的酒醉文化主题。
相关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唐宋诗词与酒文化》。
2. 知识讲解:a) 酒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b) 唐宋诗词中酒醉场景的描绘及其艺术特色。
c) 介绍至少三首著名诗词作品及其背后的酒醉故事。
相关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第一节《酒与唐宋诗词》。
3. 实践活动:a) 分析诗词中的酒醉意象,进行审美鉴赏。
b) 学生创作一首以酒醉为题材的短诗。
c) 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相关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第二节《酒醉诗词鉴赏与创作》。
4. 情感态度培养:a) 讨论酒醉文化在古代社会的利与弊。
b)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认识到过量饮酒的危害。
c)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相关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第三节《酒文化的利与弊》。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本章节分为四个部分,共计4课时。
第一课时引入新课,第二课时进行知识讲解,第三课时进行实践活动,第四课时进行情感态度培养。
校高中语文第3讲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校⾼中语⽂第3讲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苏教版选修《中国古代⽂化常识选读》浙江省奉化中学校⾼中语⽂第3讲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苏教版《中国古代⽂化常识选读》教学⽬标:1、了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及习俗2、了解古代的⽣活礼仪和社交礼仪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内涵教学内容:民俗,主要指民间流⾏的风俗习惯,被⼈们称为“不成⽂的习惯法”。
是表现⼀个民族⽣活⽅式、历史传统和⽂化⼼态的重要因素。
有很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地⽅性、传承性、变异性。
各个时期民间风俗的变化,实际上就反映出⼀个国家政治、经济和⽂化的变化。
民俗是时代的镜⼦,社会的窗⼝。
透过民俗,能够反映历代⼈民的物质⽣活、⼼理状态和⽂化科学⽔平,反映各个民族的特点、性格;反映⼀个国家历史的变迁。
深⼊了解中国的民俗⽂化,对于正确认识与评价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以及整个中国⽂化,都具有不可或缺少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及习俗传统节⽇的形成过程,是⼀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源于并体现了原始崇拜、迷信禁忌,神话传奇为节⽇增添了⼏分浪漫⾊彩;节⽇⾥还有宗教的冲击与影响;⼀些历史⼈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节⽇,使中国的传统节⽇有了深沉的历史感,成为宝贵的精神⽂化遗产。
1、春节⼜称“过年”,农历新年第⼀天,中华民族最盛⼤的传统节⽇,⼀年中最隆重的节⽇。
正⽉初⼀,古代亦称“元旦”“元⽇”“元⾠”“元朔”“端⽇”。
⾟亥⾰命后公元历法在我国得到确定,就将公历⼀⽉⼀⽇定为元旦,亦将农历正⽉初⼀定为春节。
历史上,古⼈常在这⼀天举⾏朝贺,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侯,祈求丰收,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
传统习俗,元旦到元宵佳节都属于“春节”范围。
(1)过⼩年腊⽉⼆⼗四(北⽅多在⼆⼗三)祭灶神。
俗称灶王爷。
传说中灶神是天帝派驻⼈间的全权监察代表,除职掌灶⽕外还要观察⼈间的所作所为,每年腊⽉⼆⼗四上告天帝。
每年的这⼀天要祭祀灶神,贴灶马,就是灶神画像,“上天⾔好事,回宫降吉祥”。
中国酒文化——对外汉语教案设计

中国酒文化——对外汉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酒文化,包括酒的历史、种类、酿造工艺等。
2. 学生能够使用汉语进行简单的酒文化相关话题的交流。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酒的历史介绍中国古代的酒酿造技术讲述中国酒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2. 中国酒的种类介绍白酒、黄酒、啤酒、红酒等不同类型的酒讲述各种酒的特点、产地和饮用方式3. 酒器与酒具介绍中国古代的酒器种类和用途讲述酒具在酒文化中的重要性4. 酒礼与酒令介绍中国古代的酒礼规范讲述酒令的起源和玩法5. 酒与文学艺术介绍中国古代以酒为题材的诗词、文学作品讲述酒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酒文化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景模拟法:设置酒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入话题,如“你们知道中国的酒文化吗?”2. 讲解:分别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穿插相关实例和故事。
3. 互动: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所学的酒文化知识。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或者实践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2. 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学习效果。
六、酒与社交场合1. 介绍中国酒在各种社交场合的应用,如宴会、商务应酬等。
2. 讲述酒在社交场合中的礼仪和习惯。
七、酒与节日习俗1. 介绍中国一些与酒相关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讲述这些节日中与酒相关的习俗和传统。
八、酒与健康1. 介绍适量饮酒的好处和过量饮酒的危害。
2. 讲述如何正确饮用酒以及一些饮酒的健康小贴士。
九、酒品牌与产区1. 介绍一些中国的知名酒品牌及其特点。
2. 讲述这些酒品牌的产地和酿造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第4讲中国古代酒文化(4课时)教案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酒的起源与发展历史2、了解中国古代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3、知道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酒具4、知道国酒的分类及其名酒5、理解酒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教学内容:一、追根求源——酒的源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
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
仪狄是夏代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传说,叫做“少康造秫酒”。
少康就是杜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
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定确实是酒。
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
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我们可以用酒去祭祀祖先。
就说明商代确实有酒。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
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
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
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有“据”。
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才能酿成酒。
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过程。
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
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出现。
时至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殷人嗜酒,各阶层均好饮。
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很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两个铜制酒壶,内装有10斤陈酒,鉴定结果系曲酿酒,距今约2200多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齐民要术》中载有“九酿烹酒法”,其酿造工艺已与现代大体相同。
唐代以前,我国的酒含酒精的浓度不高,制酒过程中所产生的糟要用压榨法除去,故归之为压榨酒。
绍兴黄酒是压榨酒中的佼佼者,可谓其类的代表。
“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之酒,就是黄酒之类,西安人认为是当地的“绸酒”。
1975年河北省青龙县出土了宋代的蒸馏器,该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蒸馏制酒器,可见蒸馏酒至迟在宋代已有之。
经过蒸馏工艺后酒的度数大大提高了,可以燃烧,故称之为烧酒。
一些历史工作者认为汉代,甚至周代已有烧酒,《礼记》中所载的“清酒”就是蒸馏后清彻透明的白酒。
直至20世纪中叶,烧酒、白酒均是蒸馏酒的称谓。
烧酒在元代得到推广,明时大兴。
我国啤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啤酒是否舶来之物目前尚有争议。
啤酒厂的设备和技师均是舶来的,但深究啤师之物,又非舶来之物。
汉武帝通西域后,葡萄开始在内地种植,东汉时葡萄酿制之酒已有之。
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句,所见唐时诗人和葡萄酒已是缘分甚深。
综上所述,溯酒之源可至石器时代,酒不但多源、多元,发展的过程中又汇为五大系列:果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其划分标准主要依据制造工艺,酿造原料,亦依据了世人对酒的喜好与体味。
二、历代酒文化先秦时期,上层社会虽嗜酒,但夏、商、周三朝等级制度森严,酒和礼还是有一定的契合。
《礼记》中载,上等酒主要用于祭祀。
饮用的酒叫“醴”,用于会盟,接待使者,庆祝胜利等场合,但仍有一定的“严肃性”。
酒与礼摘钩,反映了等级制度开始动摇。
战国时期强凌弱、众暴寡,天子逃债,权臣僭(jian)主,布衣之士蔑万乘之君,鸡鸣狗盗之徒亦可置身显荣,为了适应时势之变,酒之用亦随之变。
综上所述,酒在夏、商、周三朝的影响甚大,上层虽嗜酒,但“酒”还是首先用于祭祀,然后才是人来享用。
《尚书》说殷人嗜酒无度,竟然敢偷用祭品中的酒肉。
从总体上来讲,酒之用还是服务于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酒之用也就随之下移了,但先秦时期,小民还是酒缘甚浅。
刘邦本是一嗜酒无赖,风云之变而君临天下。
纵观刘邦一生,不但嗜酒,而且善饮,善饮者不是海量,而是善于利用酒,所饮恰到好处。
随刘邦打天下的谋臣武将实不乏饮者,可谓“酒中气豪胆亦豪”。
这些酒徒大多是下层人士,由此可见,酒在战国后期已有“大众品牌”。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已成气候,不但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庄园,而且在军事上筑坞堡。
组织家兵(部曲),在政治上控制察举之途。
从酒文化的角度讲,自给自足的豪强庄园在酿酒方面也是各显千秋。
汉代画像砖上的酿酒图,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
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各地利用不同的谷物来制曲,酒的品种大大地增加了。
“行酒”以价廉而著称,“甘酒”能“少曲多米”,“一宿而熟”,“清酒”之味最为醇厚(一种烈酒)。
汉末天下大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
三国时期,蜀魏均实行过禁军。
魏虽有禁酒之令,曹操却是“对酒当歌”。
和曹操持不同政见的孔融更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干”。
吴地僻江东,战祸较轻。
故孙氏君臣皆有酒福,孙权虽嗜酒,但善于“以酒行事”,借酒驾驭猛将重臣,其爱将潘璋、胡综、甘宁皆嗜酒,但勇冠三军,每临阵权即以酒激励之。
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九品中正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东汉以来的豪强逐渐发展了士族。
魏晋之交,玄学兴起,玄学家无为处事。
魏晋之际政坛险恶,所谓的“士族”不但经济上富有,而且有政治地位、文化影响,但所缺者乃军事实力。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刘伶嗜酒从表面上看是“纵酒放达”,实际是发泄郁懑,也是避祸的一种手段。
从政治大环境来讲,魏取代汉,晋取代魏,均是权臣僭主。
为了使越僭之行“上符天意,下顺人情”,在“礼乐”声中完成“无德让有德”的“禅让”。
魏晋两朝的统治者对上层均很“宽容”,用“九品中正制”换取“拥戴”。
魏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阶段,其“知识分子”尚充满了生机,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还是和外界发生了“对抗”,“使酒任性”就是对抗的一种表现形式。
刘伶嗜酒,每饮必醉,命从者带着锄头,一旦醉死,随时埋葬。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此兴必亡。
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实缺阮籍、伶之侪(chai),士族在酒中走向沉沦。
隋唐统一以后,“握兵符者”拥有空前的实力,已不需要沉沦的“执麈(zhu)尾者”的合作,科举制度也就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隋唐统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
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亦发展到了巅峰。
唐代的烧酒,葡萄酒均已进入了成熟的境界。
剑南春之誉至今不衰。
唐诗是唐文化的代表。
唐诗中洋溢着酒中的豪情,诗仙李白是名副其实的酒仙,诗圣杜甫亦是酒中人。
登上了巅峰之后,脚下就是下坡路,中国封建社会亦然。
赵宋王朝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均超过李唐,可是却未能再现汉唐盛世的璀璨,版图日削,困于辽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败于金失去半壁江山,亡于元而沦为四等公民。
诗人失去了酒中的豪情,开始和茶结缘。
酒令人奔放,冲动,茶使人清醒、理智。
宋代的欧阳修自号“醉翁”,醉翁者,现实中的“老头”,“饮少辄醉”。
醉后也不是“但愿长醉不愿醒”,而是“以茶解酒”,赶紧回到清醒、理智之中。
有元一代分四等,身为三等。
四等公民当然不敢任酒使性。
纵观一部中国哲学史,有元一代无哲人在目,哲坛空空,诗坛寂寂,李太白再世,也不可能作诗仙、当酒豪,只能侪关汉卿痕迹市井,游于酒肆,变元曲四大家为王大家,所叹所咏“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元、明易鼎,三等、四等公民恢复了“一等公民”的身份。
但理学的桎梏、科举的枷锁完全扭曲了人的身心。
无酒中“轻王侯”之豪气,亦无“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情胆。
酒难以焕发出豪情,却裹夹着横流的欲潮,使得意者沉沦,让失意者麻木。
于酒文化而言,明代的烧酒虽浓、虽烈,亦未能重振酒中的豪情。
八旗兵挥戈入关,清廷移鼎北京。
清帝均不嗜酒,多嗜茶。
清宫无贡酒之制,多有贡茶之例。
皇上清醒目理智,但不明智;臣下也就只能更清醒、更理智,但不能明智,不敢明智,最好是愚昧到不可明智。
为了清醒、理智就要喝茶;愚昧到不可能明智,酒后也就只能更糊涂。
酒中难生豪情,酒文化也就黯然失色。
既产生不了酒仙、酒豪,嗜饮者也就只能是酒鬼、酒癫,甚至是酒棍、酒霸、酒害、酒祸。
酒产生不了豪情,却能产生麻木、沉沦、邪恶。
三、国之名酒(1)黄酒类世界酒林之中,黄酒为我国所独有,从考古学角度来讲,其酒龄当有“人千岁”。
在白酒没有问世之前,黄酒独领风骚。
白酒崛起之后,黄酒仍独树一帜。
浙江、山东两省是黄河之乡。
素有“南绍兴,北即墨”之说。
绍兴是文人渊薮(sou),即墨是礼教之乡。
绍兴的加饭、花雕、女贞是古越名酒,即墨老酒、兰陵美酒是齐鲁佳酿。
龙岩沉缸、丹阳封缸、连江元红、苏州醇香、上海老酒亦享盛名。
黄酒需加热后品饮,酒温升高后醇香四溢,但无白酒夺味之烈,而感甘潣之韵。
有些地方好在加热时佐以冰糖、葡萄干、佛手、白杏之属。
以协味、协韵。
(2)白酒类从酒文化的角度来品评白酒,可归之于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五类。
酱香型白酒质醇清、味浓厚、气悠长。
饮后留香、回香盈口,茅台酒可为其代表。
浓香型白酒味浓郁、口感甘绵、回味悠长、五粮液、泸州老窖可为其代表。
米香型白酒质清透、味轻柔、口感绵甜、口味怡然畅然,桂林三花酒可为其代表。
兼香型白酒兼酱、浓、清、米之味,之韵,四特酒可为其代表。
自1952年以来,我国进行过五次全国酒类评选,第五届(1988年)获奖的白酒:茅台酒、汾酒、五粮液、洋河大曲、剑南春、古井贡酒、董酒、西凤酒、泸州老窖、特曲、全兴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四、中国古代的酒器酒器可分为制酒器、储酒器、温酒器、饮酒器。
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重点当为饮酒之器。
饮酒之器中又有礼器、饮器之分。
金属酒器、玉制酒器价昂而体重使用不便,其功用多为礼器,执而用之是为了显示身份。
竹、木、角、陶、漆、瓷之器,用之便,其文化内涵亦丰富多彩。
苏东坡月夜游于赤壁之下,“举瓢樽以相属”,其境幽、其人雅、其器朴,“瓢樽”远胜于“金爵”。
故论酒器商贾(gu)之价、文化以道,殊途可以同归,亦不可同归,取舍犹人。
竹、贝、木、角、壳所制成的酒器最为原始,在石器时代已有之。
上述酒器皆取于自然状态之下,略经加工即具有实用价值。
从文字学角度切入,觚(gu)、觥(gong)、觯(zhi)、觞(shang)等酒器均有个“角”字,瓠(hu)瓢、觚等酒器均有个“瓜”字,瓜也就是植物的硬壳,葫芦可为其属的代表角杯作为酒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不衰。
以葫芦为酒壶,破葫芦为瓢,以瓢为酒樽,一直是民间常见的酒器。
其朴拙的造型、自然的神韵,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所钟爱,既可实用又可供鉴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