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礼义廉耻信勇

合集下载

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标签:传统文化分类:文化巡礼“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

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学问。

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

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另:中国人向来讲究“四维八德”,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称做“八德”。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会意,形声字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

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

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

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

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3.居丧曰孝。

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

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

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

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

故古云:「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仁”:仁人、爱人、仁爱。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传统八德的智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传统八德的智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传统八德的智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孝,是一枚书签,夹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大典。

孝,是善良的起源,被祖先纳入经典的开篇。

孝,是一点星火,众人拾柴火焰高,燃烧成的燎原之势,能够融化雪山和冰川。

孝,是象形文字,表示一个儿子背着老子,肩负赡养的义务,任重道远。

孝,是泛红的笑脸,洒在笑靥里的种子,孕育出的幸福,使阖家欢颜。

孝,这儒家道德理念,与现实牢牢地焊接,铸造了美满的人间。

挖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龙之传人正吮吸孝之智慧琼浆,并将其美德,马不停蹄地相传……悌悌,是同根的连理,是一条藤蔓上的几个瓜蒂,经历岁月的风雨,从来没有背离。

悌,就是亲近自己的兄弟,悉心呵护,心怀敬意,做到肝胆相照,不离不弃,从不见利忘义,即使为兄弟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悌,是一种精神,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家敬畏父母,在外悌敬兄弟,言辞不要过激,收敛伤情的话语,用谦虚抵御狂妄,努力修剪自己,远离睚眦必报、锱铢必较的格局,必能更好地提高修养和情操,形成风清气正、天地人和的安定大局!忠忠,是根深蒂固的信念,忠是人的心中不存在一丝的杂念,聚精会神地把握好人生的方向盘。

忠,是一把亮剑,在头顶高悬。

忠,是时刻牢记做人宗旨,防守底线,不近诡秘和欺骗。

忠,是不负誓言,履行诺言,经得住考验,树立克己奉公的典范。

忠,是引经中华传统文化的据点,忠,是一个民族的高度,以孝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聚集世界的慧眼,从而发现,一个民族正扇动着腾飞的翅膀,寄托以自强不息的夙愿!信信,与诚实关联,是由诺言衍生出的甘甜。

信,是一言九鼎,有着气壮山河的威严。

信,是一锤定音的决定,践行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往往付出辛酸和血汗。

信,是一种力量,可以拨开迷雾,幻化阳光,扭转困惑的局面。

记住,言而无信,会让人命悬一线。

信,是人生的极品,是心灵扬起的风帆,使人生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信,是一种保障,可以规避危机和风险。

诚信,从来都是敌对不正当手段。

懂得信的内涵,才能净化每一寸心田,让诚信之风吹得春色满园。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五常五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

十德“礼、智、仁、义、信、忠、孝、节、勇、和”“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礼义之邦”中华的传统美德,是华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华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华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华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

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

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

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忠孝仁智礼义信是什么意思
仁义礼智信是五德,顺序不要搞错。

中国传统哲学归于老子。

老子认为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

然后才是仁义礼智信。

做不到自然就求仁,失仁则求义,失义求礼,失礼求信。

所以顺序不要颠倒。

单独的解释:仁是爱。

义是坚持真理的态度。

礼是遵循等级的表现。

智是对他人的了解。

信就是诚信。

汉武帝时期,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

五常就是五德。

三岗中体现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所以后代儒家就增加忠孝两个概念。

其是属于礼的范畴。

还有一个字就是悌,忠孝悌都做到了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是古代士大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忠、义、礼、智、信,至于仁、孝是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后纲常理论中所强调的,当然也是古已有之,字面意思就好理解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

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

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

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

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

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

“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

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

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

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

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

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

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

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

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以。


廉:是廉洁。

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

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

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耻”也是自尊自重。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