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通过信道编码器和译码器实现的用于提高信道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信息论的内容之一。信道编码大致分为两类:①信道编码定理,从理论上解决理想编码器、译码器的存在性问题,也就是解决信道能传送的最大信息率的可能性和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的传输问题。②构造性的编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能达到的性能界限。编码定理的证明,从离散信道发展到连续信道,从无记忆信道到有记忆信道,从单用户信道到多用户信道,从证明差错概率可接近于零到以指数规律逼近于零,正在不断完善。编码方法,在离散信道中一般用代数码形式,其类型有较大发展,各种界限也不断有人提出,但尚未达到编码定理所启示的限度,尤其是关于多用户信道,更显得不足。在连续信道中常采用正交函数系来代表消息,这在极限情况下可达到编码定理的限度。不是所有信道的编码定理都已被证明。只有无记忆单用户信道和多用户信道中的特殊情况的编码定理已有严格的证明;其他信道也有一些结果,但尚不完善。

信道编码技术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等。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但信道编码会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从而达到在接收端进行判错和纠错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开销。这就好象我们运送一批玻璃杯一样,为了保证运送途中不出现打烂玻璃杯的情况,我们通常都用一些泡沫或海棉等物将玻璃杯包装起来,这种包装使玻璃杯所占的容积变大,原来一部车能装5000各玻璃杯的,包装后就只能装4000个了,显然包装的代价使运送玻璃杯的有效个数减少了。同样,在带宽固定的信道中,总的传送码率也是固定的,由于信道编码增加了数据量,其结果只能是以降低传送有用信息码率为代价了。将有用比特数除以总比特数就等于编码效率了,不同的编码方式,其编码效率有所不同。

数字电视中常用的纠错编码,通常采用两次附加纠错码的前向纠错(FEC)编码。RS编码属于第一个FEC,188字节后附加16字节RS码,构成(204,188)RS码,这也可以称为外编码。第二个附加纠错码的FEC一般采用卷积编码,又称为内编码。外编码和内编码结合一起,称之为级联编码。级联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再按规定的调制方式对载频进行调制。

前向纠错码(FEC)的码字是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型,它在接收端解码后,不仅可以发现错误,而且能够判断错误码元所在的位置,并自动纠错。这种纠错码信息不需要储存,不需要反馈,实时性好。所以在广播系统(单向传输系统)都采用这种信道编码方式。

下面是纠错码的各种类型:

1、RS编码

RS码即里德-所罗门码,它是能够纠正多个错误的纠错码,RS码为(204,188,t=8),其中t是可抗长度字节数,对应的188符号,监督段为16字节(开销字节段)。实际中实施(255,239,t=8)的RS编码,即在204字节(包括同步字节)前添加51个全“0”字节,产生RS码后丢弃前面51个空字节,形成截短的(204,188)RS码。RS的编码效率是:188/204。

2、卷积码

卷积码非常适用于纠正随机错误,但是,解码算法本身的特性却是:如果在解码过程中发生错误,解码器可能会导致突发性错误。为此在卷积码的上部采用RS码块,RS码适用

于检测和校正那些由解码器产生的突发性错误。所以卷积码和RS码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卷积码分为两种:

(1)基本卷积码:

基本卷积码编码效率为,η=1/2, 编码效率较低,优点是纠错能力强。

(2)收缩卷积码:

如果传输信道质量较好,为提高编码效率,可以采样收缩截短卷积码。有编码效率为:η=1/2、2/3、3/4、5/6、7/8这几种编码效率的收缩卷积码。

编码效率高,一定带宽内可传输的有效比特率增大,但纠错能力越减弱。

3、Turbo码

1993 年诞生的Turbo 码,单片Turbo 码的编码/解码器,运行速率达40Mb/s。该芯片集成了一个32×32 交织器,其性能和传统的RS 外码和卷积内码的级联一样好。所以Turbo 码是一种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由于其不需要进行两次编码,所以其编码效率比传统的RS+卷积码要好。

4、交织

在实际应用中,比特差错经常成串发生,这是由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衰落谷点会影响到几个连续的比特,而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最有效(如RS 只能纠正8个字节的错误)。为了纠正这些成串发生的比特差错及一些突发错误,可以运用交织技术来分散这些误差,使长串的比特差错变成短串差错,从而可以用前向码对其纠错,例如:在DVB-C系统中,RS(204,188)的纠错能力是8个字节,交织深度为12,那么纠可抗长度为8×12=96个字节的突发错误。

实现交织和解交织一般使用卷积方式。

交织技术对已编码的信号按一定规则重新排列,解交织后突发性错误在时间上被分散,使其类似于独立发生的随机错误,从而前向纠错编码可以有效的进行纠错,前向纠错码加交积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扩展了前向纠错的可抗长度字节。纠错能力强的编码一般要求的交织深度相对较低。纠错能力弱的则要求更深的交织深度。

下图是交织的原理图:

一般来说,对数据进行传输时,在发端先对数据进行FEC编码,然后再进行交积处理。在收端次序和发端相反,先做去交积处理完成误差分散,再FEC解码实现数据纠错。另外,从上图可看出,交积不会增加信道的数据码元。

根据信道的情况不同,信道编码方案也有所不同,在DVB-T里由于由于是无线信道且存在多径干扰和其它的干扰,所以信道很“脏”,为此它的信道编码是:RS+外交积+卷积码+内交积。采用了两次交积处理的级联编码,增强其纠错的能力。RS作为外编码,其编码效率是188/204(又称外码率),卷积码作为内编码,其编码效率有1/2、2/3、3/4、5/6、7/8五种(又称内码率)选择,信道的总编码效率是两种编码效率的级联叠加。设信道带宽8MHZ,符号率为6.8966Ms/S,内码率选2/3,16QAM调制,其总传输率是27.586Mbps,有效传输率是27.586*(188/204)*(2/3)=16.948Mbps,如果加上保护间隔的插入所造成的开销,有效码率将更低。

在DVB-C里,由于是有线信道,信道比较“干净”,所以它的信道编码是:RS+交积。一般DVB-C的信道物理带宽是8MHZ,在符号率为6.8966Ms/s,调制方式为64QAM的系统,其总传输率是41.379Mbps,由于其编码效率为188/204,所以其有效传输率是41.379*188/204=38.134Mbps。

在DVB-S里,由于它是无线信道,所以它的信道编码是:RS+交积+卷积码。也是级联编码。

下图是DVB-T、DVB-C、DVB-S各自的信道编码方式:

5、伪随机序列扰码

进行基带信号传输的缺点是其频谱会因数据出现连“1”和连“0”而包含大的低频成分,不适应信道的传输特性,也不利于从中提取出时钟信息。解决办法之一是采用扰码技术,使信号受到随机化处理,变为伪随机序列,又称为“数据随机化”和“能量扩散”处理。扰码不但能改善位定时的恢复质量,还可以使信号频谱平滑,使帧同步和自适应同步和自适应时域均衡等系统的性能得到改善。

扰码虽然“扰乱”了原有数据的本来规律,但因为是人为的“扰乱”,在接收端很容易去加扰,恢复成原数据流。

实现加扰和解码,需要产生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再与输入数据逐个比特作运算。PRBS也称为m序列,这种m序列与TS的数据码流进行模2加运算后,数据流中的“1”和“0”的连续游程都很短,且出现的概率基本相同。

利用伪随机序列进行扰码也是实现数字信号高保密性传输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将信源产生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和一个周期很长的伪随即序列模2相加,就可将原信息变成不可理解的另一序列。这种信号在信道中传输自然具有高度保密性。在接收端将接收信号再加上(模2和)同样的伪随机序列,就恢复为原来发送的信息。

在DVB-C系统中的CA系统原理就源于此,只不过为了加强系统的保密性,其伪随机序列是不断变化的(10秒变一次),这个伪随机序列又叫控制字(CW)。

其次了解什么是信源编码。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来寻找某种方法,把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的码字序列,使后者的各码元所载荷的平均信息量最大,同时又能保证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既然信源编码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码字序列中码元的平均信息量,那么,一切旨在减少剩余度而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或处理,都可以在这种意义下归入信源编码的范畴,例如过滤、预测、域变换和数据压缩等。一般来说,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平均信息量的基本途径有两个:①使序列中的各个符号尽可能地互相独立;②使序列中各个符号的出现概率尽可能地相等。前者称为解除相关性,后者称为概率均匀化。在通信过程中,如何在不失真或允许一定失真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传送信源信息,提高信息传输率;在信道受干扰的情况下,如何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又使得信息传输率最大。这就产生了多种信源编码方式。为了有效传播信息,最理想状态即为无失真传输。在无失真信源编码中又分为定长编码、变长编码机最佳变长编码。

一、定长编码。在定长编码中,K是定值,编码的目的即为找到最小的K值。要实现无失真的信源编码,不但要求信源符号与码字是一一对应的,而且还要求有码字组成的码符号序列的逆变换也是唯一的。由定长编码定理可知,当编码器容许的输出信息率,也就是当每个信源符号必须输出的码长是K=Kl/logm。

由定理表明,只要码字所能携带的信息量大于信源序列输出的信息量,则可以使传输几乎无失真,但是条件是L足够大。这就为传输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且实现起来很困难,并且编码效率也不高。而要达到编码效率接近1的理想编码器虽有存在性,但在实际上时不可能的,因为L非常大,无法实现。由此而产生了变长编码。

二、变长编码。在变长编码中,码长K是变化的,可根据信源各个符号的统计特性,对概率大的符号用短码,而对概率小的符号用长码。这样大量信源符号编成码后,平均每个信源符号所需的输出符号数就可以降低,从而提高编码效率。用变长编码来达到相当高的编码效率,一般所要求的符号长度L可以比定长编码小得多的多。很明显,定长码需要的信源序列长,这使得码表很大,切总存在译码差错。而变长码要求编码效率达到96%时,只需L=2.因此用变长码编码时,L不需要很大就可达到相当高的编码效率,而且可实现无失真编码。并且随

a 0.32 0 1.64 2 00

b 0.22 0.32 2.18 3 010

c 0.18 0.54 2.47 3 100 d

0.16

0.72

2.64

3

101

e

0.08

0.88

3.64

4

1110

f

0.04

0.96

4.64

5

11110

信源的平均码长为:K=∑p*Ki=2.84码元/符号编码效率:η=H(X)/K=82.8%

用费诺码编码方式:

费诺码编码过程

信源符号ai

各个消息概率pi

第一次分组第二次分组第三次分组第四次分组二元码字码长Ki

a

0.32

00

2

b

0.22

1

01

2

c

0.18 1

10 2

d 0.16 1

0 110 3

e 0.08

1

0 1110 4

0.04

1

1111

4

信源的平均码长为:K=∑p*Ki=2.4码元/符号编码效率:η=H(X)/K=98.0%

哈夫曼码编码方式:

哈夫曼编码过程

信源符号ai

各个消息概率pi

编码过程

码字

码长Ki

a

0.32

00

2

b

0.22

2

c 0.18 11 2

d 0.16 010 3

e 0.08 0110 4

f 0.04 0111 4

信源的平均码长为:K=∑p*Ki=2.4码元/符号

编码效率:η=H(X)/K=98.0%

由此可见,哈夫曼编码方式可以算是最佳的编码方式。

在经过长达10周的信息论与编码的学习之后,让我对我所学的专业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也更促进了我对通信传播的认识与学习,让我有了很多收获。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香农信息论对现代的影响)

香农信息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1948年香农在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上发表了《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论文由香农和威沃共同署名。这篇奠基性的论文是建立在香农对通信的观察上,即“通信的根本问题是报文的再生,在某一点与另外选择的一点上报文应该精确地或者近似地重现”。这篇论文建立了信息论这一学科,给出了通信系统的线性示意模型,即信息源、发送者、信道、接收者、信息宿,这是一个新思想。此后,通信就考虑为把电磁波发送到信道中,通过发送1和0的比特流,人们可以传输图像、文字、声音等等。今天这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是相当新鲜的。他建立的信息理论框架和术语已经成为技术标准。他的理论在通信工程师中立即获得成功,并刺激了今天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技术发展。 关键词:香农、通信、编码 Abstract: In 1948, Shannon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published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Paper co-signed by the Hong farmers. This ground-breaking paper is based on Shannon's observa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tha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message of regeneration, at some point with another point to report the selected text should be reproduced exactly or approximately."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discipline of information theory, given the linear signal mode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information source, sender, channel, receiver, message places, this is a new idea. Since then, the communication to consider the electromagnetic waves sent to the channel, by sending a stream of bits 1 and 0, one can transfer images, text, and so on. It has become commonplace today, but was very fresh. He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erminolog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standard. His theory in communications engineer in immediate success, and stimulate the need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of today's technology. Keywords:Shannon、Communications、Coding 信息论的理论定义是由当代伟大的数学家美国贝尔实验室杰出的科学家香农在他1948年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所定义的,它为信息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其他科学家,如哈特莱、维纳、朗格等人又对信息理论作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使得信息论到现在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半导体三极管还未发明,电子计算机也尚在襁褓之中。但是通信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从十九世纪中叶,电报就已经很普遍了。电报所用的摩斯码(Morse Code),就是通信技术的一项杰作。摩斯码用点和线(不同长度的电脉冲)来代表字母,而用空格来代表字母的边界。但是每个字母的码不是一样长的。常用的字母E只有一个点。而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论最大熵原理及其应用 摘要:熵是源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后来Shannon在信息论中引入了信息熵的概念,它在统计物理中的成功使人们对熵的理论和应用有了广泛和高度的重视。最大熵原理是一种在实际问题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论方法。本文从信息熵的概念出发,对最大熵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并论述了最大熵原理的合理性,最后提及它在一些领域的应用,通过在具体例子当中应用最大熵原理,展示该原理的适用场合,以期对最大熵原理及其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熵;信息熵;最大熵原理;不适定性问题 1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跨入了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信息理论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论方法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信息论一般指的是香农信息论,主要研究在信息可以度量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可靠地、安全地传递信息,涉及消息的信息量、消息的传输以及编码问题。1948年C.E.Shannon为解决通信工程中不确定信息的编码和传输问题创立信息论,提出信息的统计定义和信息熵、互信息概念,解决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度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论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严格的推导和证明,使以信息论为基础的通信工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信息论从它诞生的那时起就吸引了众多领域学者的注意,他们竞相应用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和

解决本领域中的问题。近年来,以不确定性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信息论理论和方法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有:E.T.Jaynes 在1957年提出的最大熵原理的理论;S.K.Kullback 在1959年首次提出后又为J.S.Shore 等人在1980年后发展了的鉴别信息及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理论;A.N.Kolmogorov 在1956年提出的关于信息量度定义的三种方法——概率法,组合法,计算法;A.N.Kolmogorov 在1968年阐明并为J.Chaitin 在1987年系统发展了的关于算法信息的理论。这些成果大大丰富了信息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范围。 在信息论中,最大熵的含义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它解决的一大类问题是在先验知识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决策或推断等。熵方法在谱估计、图象滤波、图象重建、天文信号处理、专家系统等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最大熵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2 信息熵的概念 信息熵是将熵概念成功地扩展到信息科学领域。熵是描述客观事物无序性的参数,它最早是由R.Clausius 于1865年引入热力学中的一个物理概念,通常称之为热力学熵。后来L.Boltzmann 赋予熵统计意义上的解释,称之为统计热力学熵。1929年,匈牙利科学家Lszilard 首先提出了熵与信息不确定性的关系,使信息科学引用熵的概念成为可能。1948年,贝尔实验室的C .Shannon 创立了信息论,熵的概念有了新的解释,香农认为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 ,他把通讯过程中信源讯号的平均信息量称为信息熵,现在一般称之为香农熵,实现了信息熵的实际应用,从此对信息熵的研究,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香农将随机变量X 的信息熵定义为: =)(X H -n N n n p p log 1 ∑= 式中,n p 为=X n x 的概率分布,n=1,2,…,N ;当对数底数取2时,信息熵 的单位为bit/sign ;取自然对数时,单位为nat/sign ;取常用对数时,单位为hart/sign 。它代表了信源输出后每个消息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或信源输出前的平均不确定度。信息熵的定义使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得到了量度,使信息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而且,信息熵具有的凸函数性质使得它特别适合作为优化问题中的目标函

“信息论与编码”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最新文档

“信息论与编码”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运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来研究通信工程中的信息存储、度量、编码、传输与处理问题,是数学知识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 [1]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其中的数学因素,而使教学陷入过多的定义、公式、定理推导和证明中,未能体现“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作为数学工具和通信工程之间联系纽带的作用,未能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信息论的“眼睛”看待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如何运用编码的方法来解决通信工程中的问题。本文对“信息论与编码”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结合,给出了初步的改革思路,并以实际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地位分析 信息论是整个信息科学发展的起源和基石,它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从而获取最优信息系统。由于其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在以往的高校教学中,往往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学生在经过完整的通信工程本科教学基础上,学习“信息论与编码”,能够很好地结合工程实践,运用“信息论和编码”的方法去看待和解决通信工程中遇见的实践问题,学以致用。而随着信息科学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型”通信工程本科教学中,迫切需求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学生不仅具有通信工程基础知识和理论,还需要有一

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现“零距离”特征的应用型通信工程本科人才。“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已逐渐走入通信工程本科教学,如图1所示,与“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共同组成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铁三角”。 二、教学问题分析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通信工程问题,因而其中的数学意义上的抽象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其最终的教学目的,也是教会学生运用信息论的“眼睛”看待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运用编码的方法解决通信工程中的应用问题。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下述问题:[2-6]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使用数学语言对通信工程问题进行描述,其数学意义上的定理和结论以严格的推理和证明作为依据,对其赋予实际的工程物理意义来指导工程实践,因而“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包含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涉及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对于工科类应用型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信息论与编码”的本科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较多的先修基础知识,数学学科中,包含“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通信工程学科中,包含“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如果学生对这些先修课程掌握得不够好就会影响“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学习。 “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以通信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作为分析方法。信息论的教学如果过多阐述

信息论论文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报告 姓名: 葛坤 专业: 11级电子信息工程A班 学号: 1115102016 日期2013年3月1日—2013年4月26日

一、研究内容 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信息科学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的。 信息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及其应用。其中以微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讯技术为主导,微电子是基础,计算机及通信设施是载体,而软件是核心,是计算机的灵魂。 信息,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具体来说,信息科学的出发点是认识信息的本质和它的运动规律;它的归宿则是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 信息概念 信息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了解的物化形式,信息的概念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定义: 1、本体论意义的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认识论意义的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表达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 信息的主要特征有: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主客体二重性等。 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 数据是未加工过的“信息”; 信息通过将事实和给定的语境关联而导出; 知识将某语境中的信息和在不同语境中得到的信息相关联; 智慧是从完全不同的知识导出的一般性原理。 信息论概念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贮、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论还研究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 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申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评议、文字的处理、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

信息论与编码的应用和发展.doc

信息论与编码的应用与发展 通过信道编码器和译码器实现的用于提高信道可靠性的理论和方法。信息论的内容之一。信道编码大致分为两类:①信道编码定理,从理论上解决理想编码器、译码器的存在性问题,也就是解决信道能传送的最大信息率的可能性和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的传输问题。②构造性的编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能达到的性能界限。编码定理的证明,从离散信道发展到连续信道,从无记忆信道到有记忆信道,从单用户信道到多用户信道,从证明差错概率可接近于零到以指数规律逼近于零,正在不断完善。编码方法,在离散信道中一般用代数码形式,其类型有较大发展,各种界限也不断有人提出,但尚未达到编码定理所启示的限度,尤其是关于多用户信道,更显得不足。在连续信道中常采用正交函数系来代表消息,这在极限情况下可达到编码定理的限度。不是所有信道的编码定理都已被证明。只有无记忆单用户信道和多用户信道中的特殊情况的编码定理已有严格的证明;其他信道也有一些结果,但尚不完善。 信道编码技术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等。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误码率是信道编码的任务。信道编码的本质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但信道编码会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从而达到在接收端进行判错和纠错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开销。这就好象我们运送一批玻璃杯一样,为了保证运送途中不出现打烂玻璃杯的情况,我们通常都用一些泡沫或海棉等物将玻璃杯包装起来,这种包装使玻璃杯所占的容积变大,原来一部车能装5000各玻璃杯的,包装后就只能装4000个了,显然包装的代价使运送玻璃杯的有效个数减少了。同样,在带宽固定的信道中,总的传送码率也是固定的,由于信道编码增加了数据量,其结果只能是以降低传送有用信息码率为代价了。将有用比特数除以总比特数就等于编码效率了,不同的编码方式,其编码效率有所不同。 数字电视中常用的纠错编码,通常采用两次附加纠错码的前向纠错(FEC)编码。RS编码属于第一个FEC,188字节后附加16字节RS码,构成(204,188)RS码,这也可以称为外编码。第二个附加纠错码的FEC一般采用卷积编码,又称为内编码。外编码和内编码结合一起,称之为级联编码。级联编码后得到的数据流再按规定的调制方式对载频进行调制。 前向纠错码(FEC)的码字是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型,它在接收端解码后,不仅可以发现错误,而且能够判断错误码元所在的位置,并自动纠错。这种纠错码信息不需要储存,不需要反馈,实时性好。所以在广播系统(单向传输系统)都采用这种信道编码方式。 下面是纠错码的各种类型: 1、RS编码 RS码即里德-所罗门码,它是能够纠正多个错误的纠错码,RS码为(204,188,t=8),其中t是可抗长度字节数,对应的188符号,监督段为16字节(开销字节段)。实际中实施(255,239,t=8)的RS编码,即在204字节(包括同步字节)前添加51个全“0”字节,产生RS码后丢弃前面51个空字节,形成截短的(204,188)RS码。RS的编码效率是:188/204。 2、卷积码 卷积码非常适用于纠正随机错误,但是,解码算法本身的特性却是:如果在解码过程中发生错误,解码器可能会导致突发性错误。为此在卷积码的上部采用RS码块, RS码适用于检测和校正那些由解码器产生的突发性错误。所以卷积码和RS码结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卷积码分为两种: (1)基本卷积码: 基本卷积码编码效率为,η=1/2, 编码效率较低,优点是纠错能力强。 (2)收缩卷积码: 如果传输信道质量较好,为提高编码效率,可以采样收缩截短卷积码。有编码效率为:η=1/2、2/3、3/4、5/6、7/8这几种编码效率的收缩卷积码。 编码效率高,一定带宽内可传输的有效比特率增大,但纠错能力越减弱。 3、Turbo码 1993 年诞生的Turbo 码,单片Turbo 码的编码/解码器,运行速率达40Mb/s。该芯片集成了一个32×32 交织器,其性能和传统的RS 外码和卷积内码的级联一样好。所以Turbo码是一种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由于其不需要进行两次编码,所以其编码效率比传统的RS+卷积码要好。 4、交织 在实际应用中,比特差错经常成串发生,这是由于持续时间较长的衰落谷点会影响到几个连续的比特,而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最有效(如RS只能纠正8个字节的错误)。为了纠正这些成串发生的比特差错及一些突发错误,可以运用交织技术来分散这些误差,使长串的比特差错变成短串差错,从而可以用前向码对其纠错,例如:在DVB-C系统中,RS(204,188)的纠错能力是8个字节,交织深度为12,那么纠可抗长度为8×12=96个字节的突发错误。 实现交织和解交织一般使用卷积方式。 交织技术对已编码的信号按一定规则重新排列,解交织后突发性错误在时间上被分散,使其类似于独立发生的随机错误,从而前向纠错编码可以有效的进行纠错,前向纠错码加交积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扩展了前向纠错的可抗长度字节。纠错能力强的编码一般要求的交织深度相对较低。纠错能力弱的则要求更深的交织深度。 下图是交织的原理图: 一般来说,对数据进行传输时,在发端先对数据进行FEC编码,然后再进行交积处理。在收端次序和发端相反,先做去交积处理完成误差分散,再FEC解码实现数据纠错。另外,从上图可看出,交积不会增加信道的数据码元。 根据信道的情况不同,信道编码方案也有所不同,在DVB-T里由于由于是无线信道且存在多径干扰和其它的干扰,所以信道很“脏”,为此它的信道编码是:RS+外交积+卷积码+内交积。采用了两次交积处理的级联编码,增强其纠错的能力。RS作为外编码,其编码效率是188/204(又称外码率),卷积码作为内编码,其编码效率有1/2、2/3、3/4、5/6、7/8五种(又称内码率)选择,信道的总编码效率是两种编码效率的级联叠加。设信道带宽8MHZ,符号率为 6.8966Ms/S,内码率选2/3,16QAM调制,其总传输率是27.586Mbps,有效传输率是27.586*(188/204)*(2/3)=16.948Mbps,如果加上保护间隔的插入所造成的开销,有效码率将更低。 在DVB-C里,由于是有线信道,信道比较“干净”,所以它的信道编码是:RS+交积。一般DVB-C的信道物理带宽是8MHZ,在符号率为 6.8966Ms/s,调制方式为64QAM的系统,其总传输率是41.379Mbps,由于其编码效率为188/204,所以其有效传输率是41.379*188/204=38.134Mbps。 在DVB-S里,由于它是无线信道,所以它的信道编码是:RS+交积+卷积码。也是级联编码。 下图是DVB-T、DVB-C、DVB-S各自的信道编码方式: 5、伪随机序列扰码 进行基带信号传输的缺点是其频谱会因数据出现连“1”和连“0”而包含大的低频成分,不适应信道的传输特性,也不利于从中提取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期末论文 姓名文慧 班级一班 学号20120602030 成绩 二○一五年一月

信息论与编码的应用与发展 --纠错编码的应用与发展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之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信息论自诞生至今不到80年的时间,在人类科学史上是短暂的,但它的发展对学术界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信息论是通信技术与概率论、随机过程、数理统计相结合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性、保密性和认证性,以达到信息传输系统的最优化。有效性、可靠性、保密性和认证性构成了现代通信系统对信息传输的全面要求。其研究内容为香农理论,编码理论,维纳理论,检测和估计理论,信号设计和处理理论,调制理论,随机噪声理论和密码学理论等。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信息论的起源、历史与发展。1924年,Nyquist提出信息传输理论;1928年,Hartly提出信息量关系;1932年,Morse发明电报编码;1946年,柯切尼柯夫提出信号检测理论;1948年,Shannon提出信息论,“通信中的数学理论”—现代信息论的开创性的权威论文,为信息论的创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现在人们常说的信息论与编码主要包括四大定理,第一定理信源编码定理,是解决通信中信源的压缩问题,也是后来图像和视频压缩的基本定理;第二定理信道编码定理,是解决通信中数据能够在特定信道中传输的最大值的问题,即最大数据速率小于信道容量,容量问题是通信中研究最活跃的问题之一,比如4G 或LTE中广泛用到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或多天线)技术,其理论本质是David Tse提出的该容量与天线数成线性递增的关系;第三定理有损信源编码定理解决了在允许一定失真的情况下的信源编码问题,比如jpeg图像编码,mp3音频编码,都是有损的编码,其都是在香农第三定理之下得出的;第四定理信源信道分离定理,解决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能够分开来解决的问题。 这里具体介绍一下信道编码。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或纠错编码)与传统编码方式比较起来有了比较显著的优点。信道编码定理,从理论上解决理想编码器、译码器的存在性问题,也就是解决信道能传送的最大信息率的前向纠错(FEC)编码。前向纠错码(FEC)是具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型,它在接收端解码后,不仅可以发现错误,而且能够判断错误码元所在的位置,并自动纠错。这种纠错码信息不需要储存,不需要反馈,实时性好。所以在广播系统(单向传输系统)都采用这种信道编码方式。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当纠错能力强时,要增加冗余位;接收可靠性对信道传输条件的恶化很敏感。此外还有自动要求重发(ARQ),FEC 和ARQ混合系统(HEC)等纠错编码方式,不同的纠错编码方法,有不同的检错或纠错能力,一般说来,增加监督码元越多,检错或纠错的能力就越强,提高传输可靠性是以降低传输有效性为代价的。说到检错和纠错的能力问题,不得不提通信原理中的最小码距的概念,最小码距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种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它是衡量各种码抗干扰能力大小的标准。码组的最小距离越大,说明码字间的最小差别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 下面主要谈一谈信道编码的发展与前景。移动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从1978年第一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诞生至今,不过30多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好几代的演变,尤其是近两年4G越来越热,因此人们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也是热情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香农定理与通信系统的联系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引言: 本文介绍了香农三大定理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香农三大定理进行通信系统收发联合优化。 正文: 通信的目的是为通信双方传递有用信息,通信系统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而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一对矛盾。香农三大定理是信息论的基础理论。香农三大定理是存在性定理,虽然并没有提供具体的编码实现方法,但为通信信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香农第一定理是可变长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香农第二定理是有噪信道编码定理。香农第三定理是保失真度准则下的有失真信源编码定理。具体如下: 一、香农第一定理 香农第一定理(可变长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设信源S的熵H(S),无噪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为C,于是,信源的输出可以进行这样的编码:使得信道上传输的平均速率为每秒(C/H(S)-a)个信源符号,其中a可以是任意小的正数,要使传输的平均速率大于(C/H(S))是不可能的。 二、香农第二定理(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设某信道有r个输入符号,s个输出符号,信道容量为C,当信道的信息传输率R=0,和任意小的a>0,以及任意足够长的码长N,则一定存在一种信源编码W,其码字个数为M<=EXP{N[R(D)+a]},而编码后码的平均失真度D'(W)<=D+a。 香农三大定理与通信的关系 从有效性的角度考虑 通常通道的容量和带宽是有限的,即所谓的频带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充分利用频带资源,即提高通信系统的有效性,所以就要求传输的全是信息(理想情况),而没有冗余,但实际情况并不可能,比如文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是冗余度,但不能完全消除,根据香农第一定理,可以找到一种长度为L的码字,使得实现无失真的信源编码,在信息速率R小于信道容量C时,传输不失真。所以香农第一定理只给出了无失真信源编码的存在性,但未给出具体编码。但这给后人研究的方向和空间。总的来说,在信源端,要尽量的减少消息中的冗余度,即使得消息中的信息成分尽量多,使得编码的利用率提高,来达到有效性的提高,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由此可以进行可变长的编码,因为在一个信源空间的各个符号,用定长编码可能不会用完,比如信

计算机信息论文: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计算机信息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本文在分析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教学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教改,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信息理论、编码技术的基础知识,更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 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1课程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控制和利用。尤其是在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学习和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也变得尤为重要[1-2]。 在这种形势下,各高校都先后将信息论与编码列为电子信息、通信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甚至,在一些高校的物理学、光学以及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培养中也增设或选修有关信息论的课程。因此,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些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将影响相关专业自身的建设。 2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在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它的课程建设却相对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纵观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 发现该课程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未能正视课程的重要性。很多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与其他的专业课程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该课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其他所学的专业课联系不大;有些 学生认为这门课对今后大四毕业找工作未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学生认为该课程纯粹是理论研究,是搞科研的人学习的内容,觉得没必要学习这么深奥的理论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就形成了“信息论”是“无用论”的概念,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不会理想。 2) 教学内容抽象,重点不突出。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利用等一般规律的学科[3-4],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尤其是运用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知识较多,而这些数学类基础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再加上有些课程并未在本科教学中开设,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非常抽象、枯燥, 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另外,有关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材有不少,但有的过于强调理论和公式推导,适合于研 究生教学使用;有的不够系统,例题定理编排不醒目,重点不突出;有的则存在很多错误。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和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教学方法陈旧老套,缺乏实践和互动环节。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本科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据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以传输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缺乏实践和互动环节,这种教学 方式令许多学生无形中建立了依赖性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本科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详细地研究了学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本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3.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信息论这样一门内容抽象而枯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2)

A B D E C VCC OUT GND 3 6 91205101520V0/V B/mI 工作点(ON )释放点(OFF )V 滨江学院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论文 题 目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式及其运用 院 系 电子工程系 专业班级 12通信 2 班 学生姓名 张 瑶 学 号 20122334089 教 师 杨 玲 成 绩 二O一四 年 十二 月 二十二 日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式及其应用 20122334089 张瑶 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源信道编码的简介、联合编码的提出、联合编码的具体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联合编码的应用环境及联合编码在实际系统中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随着多媒体无线通信日益发展。联合信源信道编码近几年来日益受到通信界的广泛重视。根据Shannon 信息论原理,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是分离的,然而,该定理假设信源编码是最优的,可以去掉所有冗余,并且假设当比特率低于信道容量时可纠正所有误码。在不限制码长的复杂性和时延的前提下,可以得到这样的系统。而在实际系统中又必须限制码长的复杂性和时延,这必然会导致性能下降,这和香农编码定理的假设是相矛盾的。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采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一、信源信道编码的简单介绍 信源编码: 一种以提高通信有效性为目的而对信源符号进行的变换;为了减少或消除信源剩余度而进行的信源符号变换。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来寻找某种方法,把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的码字序列,使后者的各码元所载荷的平均信息量最大,同时又能保证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 信道编码: 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误码的处理技术有纠错、交织、线性内插等。 二、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提出 经典的无线通信系统是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分别进行的。信源编码主要考虑信源的统计特性,信道编码主要考虑信道的统计特性。 优点是设计简单、通用性好,可以分别形成标准。缺点是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因而不是最佳的。无线系统的信源编码由于压缩比很高,对差错十分敏感;而信道编码面临十分恶劣的传播环境,但提供的带宽冗余度很小。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3(应付用、非专业)

香农定理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 【摘要】 信息理论之父香农首先设想了位(bit)的概念,这是数字通信最基础的单元。香农定律定义了任何信道可传输的最大可用数据量,无论是通过有线还是 无线传送的,甚至口述也要服从这一法则。今天,该定律定义的限制正是无线 和光纤工程师想要努力突破的地方。现代光网络虽然带宽在物理上得到了很大 程度的提升。但是还远远没达到卓越的地步。要想继续提升带宽,改变编码效率,就必须继续研究香农定理。本文将就香农定理的理解与现代光网络的建设 做出简略论述。 【关键词】 香农定理信道带宽量子通信信道编码光纤通信 【正文】 1、香农定理与光纤信道带宽 香农第二定理,也称“有噪信道编码定理”,是当信道的信息传输率不超 过信道容量时,采用某种信道编码方法,可以实现任意高的传输可靠性,但是 若信息传输率超过了信道容量,就不可能实现可靠的传输。 这条定理为我们提出了通信信道能够传输的信息容限问题。一般用香农理 论来分析光纤信道都做了很大的近似,需要假设的条件有很多。例如假设通信 信道具有较弱的非线性效应,并且假设具有低色散和传输速率限制。由于大部 分研究中没有考虑调制方式、象限阵阶数和非线性补偿问题,使得该理论模型 具有很大的缺陷。因此如何基于香农理论建立先进光通信系统的完整模型(用 于研究高频谱利用率、多级性振幅与相位调制、高速准线性传输、发射机预失 真反向补偿非线性效应和相干接收等前沿技术),是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理论 问题之一。 可喜的是,在对香农定理的研究过程中,高带宽的光纤逐渐被人们研制出来。 “中空光纤”: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团队让光纤传输速度真正接近了 宇宙的速度极限——光速。弗朗西斯科·伯乐蒂(Francesco Poletti)和他的团队制造的光纤能够以99.7%的光速传输数据,换成数据量73.7Tb/s,即大约 10TB/s,这个速度比现在常用的40Gb级的光纤电缆要快一千多倍,并且大大降低了传输时延。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就是制造“空气光纤”以空气为主要材 质的光纤听起来很不现实,但仔细想想,我们每天都能以肉眼看到光在空气中 传播的真实案例。事实上,科学家在之前也多次没尝试过制造“空气光纤”, 但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便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光纤难以弯曲。对于普通光纤来说,玻璃/塑料材质拥有一定的折射率,光线因为全反射可以在光纤内曲折前进。但是,当光纤内部存在中空时,一旦光纤发生弯曲,信号的传输就会被干扰,光 纤的带宽就会被限制。

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A10电信汪艳 100403139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理论之学习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应用范围最广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论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理论技术基础之一,它的一些基本理论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信息论所研究的范畴已经超过了通信及其相近学科,在其他学科应用也很广泛。本学期我们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这一课程,我在其中对信息论的基础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借此文对信息论基本理论及应用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信息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网络 Basic Theory Study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ies widely used in modern society. Informa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me of its basic theories are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fields like communication,computer and network.Recently,the categories of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theory has exceeded communication and similar disciplines,and is widely used in other disciplines.This term,we’re offered the cours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troduction ",I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basic theory of information theory.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problems

信息论与编码技术课程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互信息技术在数字图像配准中的应用姓名: 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1 年7 月1 日 2011年7月1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互信息技术在数字图像配准中的应用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图像配准是使两幅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一致的一个过程。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最大互信息原理的图像配准技术。并针对基于最大互信息图像配准的不足,研究了基于Harris角点算子的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在计算互信息的时候,采用部分体积插值法计算联合灰度直方图。在优化互信息函数的时候采用了改进的遗传算法将配准参数收敛到最优值附近。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论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文字要流畅、语言要准确、论点要清楚、论据要准确、论证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计算数据要求准确,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等要标明出处,结论要写的概括简短。参考文献的书写按论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1.06.23 完成论文(设计)日期2011.07.01 学科组或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系(系)主任意见(签字)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3) 1 概述 (4) 1.1 互信息与信息论 (4) 1.2 数字图像配准 (5) 1.2.1 数字图像配准的介绍 (5) 1.2.2 数字图像配准的方式 (5) 1.2.3 数字图像配准的发展 (6) 2 配准方法 (7) 2.1 变换和插值模型 (7) 2.2 特征点的提取 (8) 2.3 多元互信息 (11) 2.4 优化算法 (12) 2.4.1 编码方式 (12) 2.4.2适应度表示 (12) 2.4.3轮盘赌法和最优保存策略 (12) 3 互信息技术在图像配置中的应用 (13) 3.1 Harris角点后的CT图和PET图 (14) 3.2 配准过程及结果 (14) 4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6)

信息论基础论文

信息论基础发展史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是专门研究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可靠传输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 信息论从诞生到今天,已有五十多年历史,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从长期通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现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科学,回顾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理论是如何从实践中经过抽象、概括、提高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通信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信系统是人类社会的神经系统,即使在原始社会也存在着最简单的通信工具和通信系统,这方面的社会实践是悠久漫长的。电的通信系统(电信系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一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历史事实是:当物理学中的电磁理论以及后来的电子学理论一旦有某些进展,很快就会促进电信系统的创造发明或改进。 当法拉第(M(Faraday)于1820年--1830年期间发现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后,不久莫尔斯(F(B(Morse)就建立起电报系统(1832—1835)。1876年,贝尔(A(G(BELL)又发明了电话系统。1864年麦克斯韦(Maxell)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H(Hertz)用实验证明了这一预言。接着1895年英国的马可尼(G.Marconi)和俄国的波波夫(A(C(ΠoΠoB)就发明了无线电通信。本世纪初(1907年),根据电子运动的规律,福雷斯特(1,Forest)发明了能把电磁波进行放大的电子管。之后很快出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系统。大功率超高频电子管发明以后,电视系统就建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小结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小结 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在长期通信工程实践和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论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和近代代数等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便达到系统的最优化。编码理论与信息论紧密关联,它以信息论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研究编码和译码的理论知识和实现方法。 通过《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学习,得到了以下总结: 一、信息论的基本理论体系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在文中,他用概率测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地讨论了通信的基本问题,得出了几个重要而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并由此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香农理论的核心是:揭示了在通信系统中采用适当的编码后能够实现高效率和高可靠地传输信息,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从数学观点看,这些定理是最优编码的存在定理。但从工程观点看,这些定理不是结构性的,不能从定理的结果直接得出实现最优编码的具体方法。然而,它们给出了编码的性能极限,在理论上阐明了通信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为寻找最佳通信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信息论的研究内容一般有以下三种理解: (1) 狭义信息论,也称经典信息论。它主要研究信息的测度、信道容量以及信源和信道编码理论等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信息论的基础理论,又称香农基本理论。 (2) 一般信息论,主要是研究信息传输和处理问题。除了香农理论以外,还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和预测、统计检测与估计理论、调制理论、信息处理理论以及保密理论等。后一部分内容以美国科学家维纳(N.Wiener)为代表,其中最有贡献的是维纳和苏联科学家柯尔莫哥洛夫。 (3) 广义信息论。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自然和社会领域,如模式识别、计算机翻译、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语义学甚至包括社会学中有关信息的问题,是新兴的信息科学理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