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5章苯丙素类化合物2

合集下载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一、填空题1.苯丙素类化合物在生物合成上均来源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是( )。

2.香豆素因具有内酯结构,可溶于碱液中,因此可以用( )法提取,小分子香豆素因具有(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广义的苯丙素类成分包含( )、( )、( )、( )、( )。

4.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一般在( )具有羟基,因此,( )可以认为是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母体。

5.天然香豆素可分为( )类、( )类、( )类、( )类。

6.香豆素类具有( )结构,可以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而显( )色。

7.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α-吡喃酮在红外光谱上的吸收信号主要有( )、( )、( )。

8.桂皮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当归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

10.秦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和( ),具有( )和( )的作用。

16.可用Labat 反应来检查木脂素类化合物中( )的存在与否。

二、选择题(一)A 型题: 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可与异羟肟酸铁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异羟肟酸铁的是A.羟基蒽醌类 B.查耳酮类 C.香豆素类 D.二氢黄酮类 E .生物碱 2.判断香豆素6位是否有取代基团可用的反应是A.异羟肟酸铁反应 B.Gibb’s 反应 C.三氯化铁反应 D.盐酸-镁粉反应E . Labat 反应3.香豆素类母核中H-3、H-4在1H —NMR 是AB 型偶合,其偶合常数为A.2~3Hz B.7~8 Hz C.8~9 Hz D.9~10 Hz E.4~6 Hz 12.Labat 反应的试剂组成是A .香草醛-浓硫酸B .茴香醛-浓硫酸C .浓硫酸-没食子酸D .浓硫酸-变色酸E .浓硫酸-铬酸 三、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苯丙素 2.香豆素 4.木脂素 (三)比较下列化合物碱水解的速度 1.香豆素2.7-羟基香豆素 3.7-甲氧基香豆素。

(五)完成下列化学反应1.OH 长时间加热( ) ( )2.( ) + ( )(六)用指定的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化学方法 (4)B四、分析题(一) 工艺流程题1.秦皮主要含有七叶内酯、七叶苷等香豆素,请设计一方法从秦皮中提取、分离二者。

第五章苯丙素类

第五章苯丙素类

-
OH
-
-
-
HO
O OO
O OO - O OO
O OO
OO
7-位
8-位
6-位
3-位
HO
H3CO
O
OCH3
HO
O
七叶内酯
HO
O
OH
瑞香内酯
O H3CO
O
滨蒿内酯
glc-O
O HO
O
七叶苷
O
H3CO
O
O
当归内酯
H3CO O
O
O
蛇床子素
呋喃香豆素类 [含义]香豆素类如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
第三节 香豆素类
[含义]香豆素类是-类具有苯骈α -吡喃酮母核
的天然产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式邻 羟基桂皮酸脱水而形成的内酯类化合物。
COOH OH
顺邻羟基桂皮酸
O
O
香豆素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苯骈α -吡喃酮。
[结构特点]
α -吡 喃酮结

苯环 结构
O
O
R = -OH, -OCH3, -CH2CH=C(CH3)2, -COCH=C(CH3)2
由于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官能团存在,因 此,7-羟基香豆素(umbelleferone,伞形花内酯)也可 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5 6
7
HO 8
4 3
2
O1 O
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C3、C6、C8位电负性较高, 易于烷基化。(其中C3位烷基化不属于此类香豆素, 而属于第四类型)
COOH O
HO
HO
COOH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全文编辑修改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全文编辑修改

香豆素类
新木脂素类
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COOH
莽草酸
HO
OH
OH
COOH O HO
HO HO
COOH NH2
酪氨酸
脱氨
COOH 对羟基桂皮酸
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成苷
HO
COOH 对羟基桂皮酸
氧化
COOH
HO
Oglc
还原 成苷
环合
CH2Oglc
HO
HO
OO
伞形花内酯
香豆素类
CH2OH
HO
H
H3C
H3C
O
OO
OH
O glc
芸香素
H3CO
OCH3
O
OO
虎耳草素(牛尾独活)
H3CO
OCH3
O
OO
回芹内酯
(三)吡喃香豆素
由香豆素苯环上C6和C8位异戊烯基和邻位 羟基环合形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也分 线型(6,7环合)与角型(7,8环合)。这一 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
H3C H3C
第5章 苯丙素类
phenylpropanoids
目的要求:
1.掌握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检识 方法。
2.掌握香豆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3.熟悉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和分类。 4.了解苯丙酸、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
生源途径和生理活性。
5.了解香豆素和木脂素的结构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概

HO H3CO
OO
黄檀内酯
O
H3CO
OO O
海棠果内酯
OMe
MeO OO
OO OMe
OMe

中药化学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9'
6'
2'
5'
3'
4'
简单木脂素
9
7
O
O
9'
7'
7
O 9'
单环氧木脂素
木脂素的结构类型:
6 7'
O
9
O 9'
环木脂内酯
O
1
4
O
O
4
1
O
环木脂素
木脂内酯
4-苯代萘内酯 1-苯代萘内酯
木脂素的结构类型:
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 新木脂素
7 O 9'
9
7'
O
双环氧木脂素
主要代表化合物:
O MeO
O RO
372nm (log 4.23)
2.红外(IR)光谱
呋喃环(C-H) 3175~
3025cm-1 (弱小、尖锐的
双峰)
H O
OO
芳环1660~ 1600cm-1
内酯环
1750~1700cm-1 1270~1220cm-1 ( 强) 1100~1000cm-1 ( 强)
3.核磁共振谱(NMR)
(1) 1H-NMR谱特征:
(1) 3,4-位无取代香豆素类成分: H-3、H-4构成AB系统,以一组dd峰, 偶合常数较大(J≈9.5Hz), 由于受羰基吸电共轭效应的影响, H-4位于较低场,δ7.50~8.20。
(2)取代对芳环质子的影响
7-OH香豆素 H-5 (1H,d.J=8.0) δ(低场) H-6 (1H,dd.J=8.0;2.0) δ(高场 ) H-8 (1H,d.J=2.0) δ(高场 )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一、填空题1.苯丙素类化合物在生物合成上均来源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关键前体是( )。

2.香豆素因具有内酯结构,可溶于碱液中,因此可以用( )法提取,小分子香豆素因具有( ),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3.广义的苯丙素类成分包含( )、( )、( )、( )、( )。

4.天然香豆素类化合物一般在( )具有羟基,因此,( )可以认为是天然香豆素化合物的母体。

5.天然香豆素可分为( )类、( )类、( )类、( )类。

6.香豆素类具有( )结构,可以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而显( )色。

7.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中α-吡喃酮在红外光谱上的吸收信号主要有( )、( )、( )。

8.桂皮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当归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

10.秦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和( ),具有( )和( )的作用。

16.可用Labat 反应来检查木脂素类化合物中( )的存在与否。

二、选择题(一)A 型题: 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可与异羟肟酸铁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异羟肟酸铁的是A.羟基蒽醌类 B.查耳酮类 C.香豆素类 D.二氢黄酮类 E .生物碱 2.判断香豆素6位是否有取代基团可用的反应是A.异羟肟酸铁反应 B.Gibb’s 反应 C.三氯化铁反应 D.盐酸-镁粉反应E . Labat 反应3.香豆素类母核中H-3、H-4在1H —NMR 是AB 型偶合,其偶合常数为A.2~3Hz B.7~8 Hz C.8~9 Hz D.9~10 Hz E.4~6 Hz 12.Labat 反应的试剂组成是A .香草醛-浓硫酸B .茴香醛-浓硫酸C .浓硫酸-没食子酸D .浓硫酸-变色酸E .浓硫酸-铬酸 三、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苯丙素 2.香豆素 4.木脂素 (三)比较下列化合物碱水解的速度 1.香豆素2.7-羟基香豆素 3.7-甲氧基香豆素。

(五)完成下列化学反应1.OH 长时间加热( ) ( )2.( ) + ( )(六)用指定的方法区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化学方法 (4)B四、分析题(一) 工艺流程题1.秦皮主要含有七叶内酯、七叶苷等香豆素,请设计一方法从秦皮中提取、分离二者。

第五章苯丙素类

第五章苯丙素类
甲醇提取浸膏 以适量热水溶解
不溶物
水溶液 稀盐酸酸化 乙醚萃取
乙醚层
水层
2%的碳酸钠萃取
乙醚
碳酸钠溶液层 浓盐酸酸化
乙醚萃取
乙醚层
水层
蒸干溶剂 粗结晶
乙醇重结晶
异阿魏酸(无色针晶)
母液 制备薄层色谱
咖啡酸(白色针晶)
阿魏酸(无色簇晶)
第三节 香豆素
定义:为一类具有邻羟基桂皮酸内酯(5,6-苯骈―α― 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因具有芳香甜味,又 名“香豆精”。
㈡溶解性
游离—— 能溶于沸 H2O,不溶或难溶冷 H2O, 可 溶 MeOH 、 EtOH 、 CHCl3 和 乙 醚 等 溶 剂 。 因含Ar-OH故可溶于碱水中。
成苷—— 溶于H2O、OH-/H2O、MeOH、EtOH等。 难溶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㈢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OO
OH
OH-
COO-
O HH O O C
H O O O C O H
O H O H H 3C O
O H glc-O
O H
O -glc
绿原酸
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
沙参苷Ⅰ
OH HO
O HO
OH COOH O
CO O
OH OH
COOH
O
OH
丹参酚酸B
提取与分离
1.提取 多用乙醇、甲醇或水(少)提取游离的简单苯丙素或其苷。 游离简单苯丙素(苯丙烯、苯丙醛及苯丙酸)具挥发性可用 水蒸气蒸馏法提 苯丙酸还可用碱溶酸沉等方法提取
2.Gibb反应和Emerson反应
试剂: Gibb——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 Emerson——氨基安替匹林和铁氰化钾

中药化学-第05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6学时-中资201009修订-

中药化学-第05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6学时-中资201009修订-

--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CHO
(三)苯丙醛类 桂皮醛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桂皮----樟科天竺桂、阴香、 细叶香桂、肉桂等的树皮
樟科----肉桂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三)苯丙酸类:苯丙酸衍生物及其酯类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简单苯丙素类衍生物还可与糖或多元醇结合,以苷或 酯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
与糖→苷 与多元醇→苷 茵陈利胆成分 金银花抗菌成分 南沙参中酚性成分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与糖→苷 简单苯丙酸衍生物还可经过 分子间缩合形成多聚体→酯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二、 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一般方法
茴香醚 八角茴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木兰科--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丙烯类 细辛、菖蒲及石菖蒲 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马 兜 铃 科 细 辛 属 细 辛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
广 西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丙烯类
OC H3CO HO H3CO 丁香酚 H3CO
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木樨科香花属—丁香
广 西 O 中 医 学 院 药 学 院 潘 为 高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丙烯类
( 1 )简单苯丙素类成分依其极 性大小和溶解性的不同,用有机溶 剂或水提取,按照中药化学成分分 离的一般方法分离,如硅胶柱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等。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2.
HO
O
O
A
OH O
OH
HO
O
O
OH
O
B
C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一)提取
药材 不同浓度EtOH
醇提液
回收溶剂,加水 水溶液
有机溶剂萃取
石油醚

乙醚 乙酸乙酯
(二)酸碱分离法 乙醚萃取液
NaHCO3/H2O萃取
NaHCO3/H2O 酸性成分
Et2O NaOH/H2O萃取
中性成分
Et2O
NaOH/H2O
母核上无含氧官能团取代时: 274 nm——苯环 311 nm——-吡喃酮环
有含氧取代时: 最大吸收向红位移。
HO
5
8
HO
4 3
OO
351,299,257,228, 208nm
(二)红外光谱
HO
3025 ~ 3175 cm-1— C-H 伸缩振动
O
O
1700 ~ 1750 cm-1— 羰基伸缩振动 (约1720 cm-1)
OMe
OMe
20%NaOH
O
OO
构桔内酯 ponicitrin
5305%%NNaaOOHH
COOH
O
O
顺˳Ê式½Ëá
OMe
COOH
O
O
在C8取代基上有双键
反式
2. 醚化
1 O H- 2 H+
OO
Me2 SO4
CO O H O M e
邻 甲 氧 基 桂 皮 酸
(四)酸的反应 1.环合反应: 异戊烯基双键开裂并与邻酚羟基环合
1500 ~ 1600 cm-1— 芳环吸收
1600 ~ 1650 cm-1— 出现1~3个较强峰 双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木脂素木脂素(lignans)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多数呈游离状态,少数与糖结合成苷。

木脂素类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如国内外已对二十余种五味子属植物进行了研究,鉴定出150多种木脂素成分;从胡椒属植物中分出近30种木脂素化合物。

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如五味子科木脂素成分五味子酯甲、乙、丙和丁(schisantherin A、B、C、D)能保护肝脏和降低血清GPT水平;从愈创木树脂中分得的二氢愈创木脂酸(dihydroguaiaretic acid ,DGA)是一个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尤其是对合成白三烯的脂肪氧化酶和环氧化酶具有抑制作用;小檗科鬼臼属八角莲所含的鬼臼毒素类木脂素则具有很强的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组成木脂素的单体有四种:桂皮酸(cinnamic acid),偶有桂皮醛(cinnamaldehyde);桂皮醇(cinnamyl alcohol);丙烯苯(propenyl benzene)和烯丙苯(allyl benzene)。

前两种单体的侧链γ-碳原子是氧化型的,而后两种单体的γ-碳原子是非氧化型的。

由于组成木脂素的C6-C3单体缩合位置不同及其侧链γ-碳原子上的含氧基团相互脱水缩合等反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木脂素。

最早Haworth把C6-C3单元侧链通过β-碳聚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木脂素类,后来Gottlich把新发现的由其他位置连接生成的化合物称为新木脂素(neolignan)类。

近年来出现的另一种分类法是将由γ-氧化型苯丙素生成的木脂素称为木脂素类,而由γ-非氧化型苯丙素生成的木脂素称为新木脂素类,但按这一分类方法,原定义中有些化合物如奥托肉豆蔻脂素(otobain)应归属于新木脂素类。

本章按化学结构分类法,将木脂素分成下列几类:1.简单木脂素(simple lignans)β位碳原子(C8-C8/)连接而成。

此类化合物也是其它一些类型木脂素的生源前体。

二氢愈创木脂酸叶下珠脂素二氢愈创木脂酸、叶下珠脂素(phyllanthin)是分别从愈创木树脂及珠子草(Phyllanthusniruri)中分得的简单木脂素类化合物。

2.单环氧木脂素(monoepoxylignans单环氧木脂素结构特征是在简单木脂素基础上,还存在7-O-7′或9-O-9′或7-O-9′等四氢呋喃结构。

7-O-7′-环合9-O-9′-环合7-O-9′-环合如恩施脂素(enshizhisu)是从翼梗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中分离得到的7, 7′位环氧;毕澄茄脂素(cubebin)是从毕澄茄(piper cubeba)果实中分得的9, 9′位环氧的单环氧木脂素类。

而从中药祖师麻的原植物之一陕甘瑞香(Daphne tangatica)中分得的落叶松脂素(lariciresinol)则为7, 9′位环氧的单环氧木脂素。

愈创木树脂中的愈创木酯酸(guaiaconic acid)也是一种有呋喃环结构的单环氧木脂素。

恩施脂素 毕澄茄脂素l -落叶松脂素 愈创木酯酸3.木脂内酯(lignanolides 9、9/位环氧,C 9为C =O 基。

木脂内酯常与其单去氢或双去氢化合物共存于同一植物中。

牛蒡子(Arctium lappa )的主要成分牛蒡子苷(arctiin )和牛蒡子苷元(arctigenin )属于木脂内酯。

得自桧柏(Juniperus Sabina )心材中的台湾脂素B (taiwaninB,又称桧脂素salvinin )和台湾脂素A (taiwanin A )都是侧链去氢的木脂内酯。

R=H 牛蒡子苷元 R=glc 牛蒡子苷 台湾脂素B 台湾脂素A4.环木脂素(cyclolignans)在简单木脂素基础上,通过一个苯丙素单位中苯环的6位与另一个苯丙素单位的7位环合而成的环木脂素。

此类又可进一步分成苯代四氢萘、苯代二氢萘及苯代萘等结构类型,自然界中以苯代四氢萘型居多。

如从中国紫杉(Taxus cuspidata )中分得的异紫杉脂素(isotaxiresinol )和从鬼臼属植物中分得的去氧鬼臼毒脂素葡萄糖酯苷都具有苯代四氢萘的结构,来自奥托肉豆蔻(Myristica otoba )果实中的奥托肉豆蔻烯脂素(otoboene )具有苯代二氢萘的基本结构。

OOO O O O O O OOOO OO OO OO苯代四氢萘型苯代二氢萘型苯代萘型异紫杉脂素去氧鬼臼毒脂素葡萄糖酯苷奥托肉豆蔻烯脂素5.环木脂内酯(cyclolignolides C9-C9′间环合成的内酯环。

按其内酯环上羰基的取向可分为上向和下向两种类型。

对于苯代萘内酯型环木脂内酯,上向的称4-苯代-2, 3-萘内酯,下向的称为1-苯代-2, 3-萘内酯。

如l-鬼臼毒脂素(l-podophyllotoxin)及其葡萄糖苷属1-苯代-2, 3-萘内酯;赛菊芋脂素(helioxanthin)属4-苯代-2, 3-萘内酯。

4-苯代-2, 3-萘内酯1-苯代-2, 3-萘内酯R=H l-鬼臼毒脂素赛菊芋脂素R=glc l-鬼臼毒脂素-β-O-葡萄糖苷6.双环氧木脂素(bisepoxylignans环氧(即具有双骈四氢呋喃环)结构的一类木脂素,存在许多光学异构体。

常见的有以下4对映体对映体Ar为芳香基从连翘中分得的连翘脂素(phillygenol)及连翘苷(phillyrin),刺五加中的丁香脂素OOOOOOOOOO(syringaresinol ),细辛中的l-细辛脂素(l-asarinin )都是双环氧木脂素。

连翘脂素 R=H连翘苷 R=glcl-细辛脂素7.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dibenzocyclooctene lignans)结构,又有联苯与侧链环合成的八元环状结构。

至今已发现60多个化合物,其主要来源是五味子属植物。

如五味子醇(schizandrol ),五味子素(schizandrin )。

研究表明五味子的降转氨酶作用与其中所含有的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有关,且其含量与降GPT 作用成正比。

联苯环辛烯型 R=H 五味子醇 厚朴酚 和厚朴酚 R=CH 3 五味子素8.联苯型木脂素(biphenylene lignans)3-3′直接相连而成,其侧链为未氧化型。

从中药厚朴树皮中分到的厚朴酚(magnolol )及日本厚朴树皮中的和厚朴酚(honokiol )是典型的联苯型木脂素。

9结构的木脂素,本书统称为其他木脂素。

如得自澳大利亚植物Eupomatia laurica 树皮中的eupomatene 是苯环与侧链连接后形成呋喃氧环的一类木脂素。

樟科植物中分得的burchellin 与eupomatenoids 相似,只是呋喃环的形成位置不同。

eupomatene 具有保肝作用的水飞蓟素(silymarin )既具有木脂素结构,又具有黄酮结构,作为保肝药物,临床上用以治疗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水飞蓟素 O OO牛蒡根中的拉帕酚A(lappaol A)、拉帕酚B(lappaol B)都是由3分子C6-C3单体缩合而成,有人建议将这种三聚物的木脂素作为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s)。

saucerneol、manassantinA 和manassantin B 属于四氢呋喃型的三聚和四聚木脂素。

saucerneo lR=OCH3manassantin AR=OCH2O manassantin B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1.性状及溶解度多数木脂素化合物是无色结晶,一般无挥发性,少数具升华性,如二氢愈创木脂酸。

游离木脂素多具有亲脂性,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及乙醇等有机溶剂,具有酚羟基的木脂素类可溶于碱性水溶液中。

木脂素苷类水溶性增大。

2.光学活性与异构化作用木脂素常有多个手性碳原子或手性中心,大部分具有光学活性,遇酸易异构化。

例如天然鬼臼毒脂素具有苯代四氢萘环和2α,3β的反式构型的内酯环结构,其抗癌活性与分子中C1-C2顺式和C2-C3反式的构型有关,在光学活性上为左旋性[α]D-133°。

如在碱溶液中其内酯环很容易转变为2β,3β的顺式结构,所得异构体苦鬼臼脂素(picropodophyllin)的旋光性为右旋性[α]此外,双环氧木脂素类常具有对称结构,在酸的作用下,呋喃环上的氧原子与苄基碳原子之间的键易于开裂,在重新闭环时构型即发生了变化。

例如从麻油的非皂化物中提得的右旋d-芝麻脂素(d-sesamin )在盐酸乙醇中加热时,部分转变为立体异构体d-表芝麻脂素(d-episesamin ),即d-细辛脂素(d-asarinin )而达平衡。

又如左旋的l-表芝麻脂素(或l-细辛脂素)来自于细辛根中,在盐酸乙醇中加热,即部分转变为立体异构体左旋的l-芝麻脂素而达到平衡。

d-芝麻脂素 d-细辛脂素l-芝麻脂素 l-细辛脂素由于木脂素生理活性常与手性碳的构型有关,因此在提取分离过程中应注意操作条件,尽量避免与酸、碱接触,以防止其构型的改变。

三、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1.溶剂法 游离的木脂素亲脂性较强,能溶于乙醚等低极性溶剂,在石油醚和苯中溶解度比较小。

木脂素苷类极性较大,可按苷类的提取方法提取,如用甲醇或乙醇提取。

一般常将药材先用乙醇或丙酮提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后,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等依次萃取,可得到极性大小不同的部位。

木脂素在植物体内常与大量的树脂状物共存,在用溶剂处理过程中容易树脂化,这是在提取分离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2.碱溶酸沉法 某些具有酚羟基或内酯环结构的木脂素可用碱水溶解,碱水液加酸酸化后,木脂素游离又沉淀析出,从而达到与其它组分分离目的。

但应注意避免产生异构化而使木脂素类化合物失去生物活性。

3.色谱法 木脂素的进一步分离还需要依靠色谱分离法。

常用吸附剂为硅胶和中性氧化铝,洗脱剂可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极性,选用石油醚-乙醚、氯仿-甲醇等溶剂洗脱。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最近有学者用超临界CO 2萃取法提取分离五味子中的木脂素成分,超临界CO 2萃取法与传统的提取分离法相比,没有有机溶剂残留,而且大大简化了工艺。

四、木脂素的检识1.理化检识 木脂素分子中常有一些功能基如酚羟基、亚甲二氧基及内酯结构等,可利用这些功能基的性质和反应进行木脂素的检识,如用三氯化铁反应检查酚羟基的有无。

如下所述,因木脂素类化合物常含有亚甲二氧基,故也可用Labat 反应来检查亚甲二氧基的存在与否等。

在Labat 反应中,具有亚甲二氧基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后,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如以变色酸代替没食子酸,并保持温度在70~80℃20分钟,可产生蓝紫色,此反应称为Ecgrine 反应,其反应机理与Labat 反应相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