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三维教案

合集下载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

柳永《雨霖铃》使用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

1.2 作者简介: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雨霖铃》的主题思想,如爱情、离愁别绪等。

2.2 诗歌结构:解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词牌、韵律等。

2.3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如雨、铃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表达技巧3.1 词语运用: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2 修辞手法: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3.3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抒发思念之情、描绘离别之苦等。

第四章: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4.1 审美价值:探讨《雨霖铃》的审美价值,如音韵美、意境美等。

4.2 文化内涵: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5.2 讨论与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5.3 创作与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艺术创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六章:诗歌比较学习6.1 比较对象选择:选择与《雨霖铃》在主题或风格上相近的其他诗歌,如其他宋词作品。

6.2 比较内容分析:分析比较对象与《雨霖铃》在形式、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6.3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探讨不同诗歌间的审美差异和文学价值。

第七章:诗歌与生活联系7.1 生活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创设相关情境。

7.2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

7.3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或意象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写作、绘画等。

第八章:诗歌拓展阅读8.1 推荐阅读:推荐与柳永或《雨霖铃》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课教案

雨霖铃·柳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柳永》;(2)了解词牌“雨霖铃”的来源及特点;(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柳永》;(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柳永的忧愁与无奈;(2)理解词中所表现的爱情观;(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柳永》的词牌特点;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词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 意象的深刻含义;3. 词人情感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词牌“雨霖铃”的来源及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柳永》,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

4. 课堂讲解:讲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详细解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阐述词人的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词中爱情观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霖铃·柳永》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词牌特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词人情感的把握和感悟;4. 学生赏析文章的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雨霖铃·柳永》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词牌“雨霖铃”、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音乐。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词中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词人的真挚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

柳永《雨霖铃》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及其《雨霖铃》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雨霖铃》的歌词。

分析歌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逐句解析《雨霖铃》的歌词。

分析歌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雨霖铃》所反映的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宋代音乐、词人和词作的特点。

分析《雨霖铃》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介绍宋代音乐、词人和词作的特点。

分析《雨霖铃》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创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加深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指导等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步骤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手法和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或创作。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强调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5.4 教学步骤回顾和总结《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强调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

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的婉约美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意象分析:词中的关键意象和其寓意。

2.3 情感解读:柳永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难点3.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2 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雨霖铃》全文及其注释。

4.2 参考资料:柳永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资料、相关的研究论文。

4.3 教学工具: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柳永的其他著名词作品,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简介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5.2 新课内容展示:朗读《雨霖铃》全文,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词的结构和韵律。

5.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意象,如“寒蝉凄切”、“长亭外”等。

分组讨论意象的寓意和作用,进行分享和讨论。

5.4 情感解读:分析词中的情感变化,从“留恋处,兰舟催发”到“何事苦淹留”。

引导学生体验词人的情感,感受其真挚和婉约。

5.5 修辞手法讲解:讲解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分析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创作。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5.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柳永的其他词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等,与柳永的《雨霖铃》进行比较。

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雨霖铃》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

2.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丰富内涵和寓意。

2. 词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柳永《雨霖铃》全文及相关资料,如词牌介绍、词人生平、注释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词牌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词曲: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牌的韵律美。

3. 分析词牌特点:讲解《雨霖铃》的词牌结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认识词牌的特点。

4. 词句赏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句。

5. 探讨词人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如离别的伤感、思念的痛苦等。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词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特点和词人情感的表达。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同题材的词作,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与《雨霖铃》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词牌特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词,要求运用恰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现词牌的韵律美。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通过对词牌特点和词句赏析的解读,深入感受到了词人的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 对柳永词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章节。

2. 《雨霖铃》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 总结:总结《雨霖铃》的特点和柳永的词风,强调正确对待感情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书写《雨霖铃》的读后感或对词中某一意象的解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柳永的其他词作,如《夜雪临砌》、《八声甘州》等,分析其词风的共同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雨霖铃》和柳永词作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雨霖铃》中某一意象的解析,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八、情感教育1. 通过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三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及写作思路;揣摩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了解这首词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语设计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

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

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

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第二单元,宋词选了四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柳永、苏轼(北宋),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主要生活在南宋。

这些作家的创作时间跨度大约有二百年。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的典范;苏轼、辛弃疾则是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代表。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但苏轼也写婉约词,(如《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也有豪放词。

《望海潮》和《雨霖铃》的比较。

《望》写景壮伟、声调激越;《雨》哀怨缠绵、冷寂幽清。

词的分类(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取材广泛,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词作气势豪放,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题材狭窄,以写闺情、离绪为主,词作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周邦彦、姜夔等)(可实时点拨课后小文言文)二、作者和背景1.柳永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改名柳永后,47岁(宋仁宗景祐年间)才考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也叫“柳郎中”。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妓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柳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柳永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遂落第。

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奉旨填词柳三变”——奉命讲课王老师——“超女”(李宇春——玉米;张靓颖——凉粉等)“快男”(张杰;魏晨等)。

——柳永的粉丝叫什么(柳丝)“柳氏三绝”——与兄三复、三接都有文名(父不以子为荣,断绝关系)成名原因①政治上的抑郁失志②生活上的特殊经历③博学多才,妙解音律④写出好作品(板书一)2.背景及释题背景(见课下注释1):离开汴京(开封)前往浙江,与情人难舍难分。

“人的一生,选对老师,智慧一生;选对朋友,幸福一生;选对伴侣,甜蜜一生;选对职业,成就一生……选对情人,流芳百世。

”补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蝶》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

(王国维《人间词话》学问的三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释题:“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

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三、朗诵指导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①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

(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杨柳岸晓风残月,就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

(统领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稍重、稍停,拖音(统领字)3.指名朗诵,要求感受情感氛围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齐读(正音,噎、霭、那)——单读(体会)——师读(示范)——生品读四、整体感知,设疑启发1.“好诗一半画”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品诗构画,发挥想象,本词能构几幅画?(提示学生以时间为序)离别前的饯别——都门帐饮离别时的难舍——执手相看离别后的想象——晓风残月(板书二)2.披文入情,感受诗人情感凄切、无绪——黯淡、低落催发、执看——难舍、痛苦酒醒、分离——凄凉、孤独(板书三)五、点拨内容,归纳艺术手法1.串讲拓展问题探究: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融情入景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试着体会全词的意境。

分析:《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

词的上阕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

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

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2.师生归纳情景交融虚实兼济铺叙点染(板书三)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

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

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不避俚俗:执手相看泪眼(俚)今宵酒醒何处(俗)3.师生共同背诵全词。

六、小结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隽永的语言吸引,我们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

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它所馈赠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丰富,情感的升华。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绵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七、布置作业1.背诵《雨霖铃》。

2.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

(或:将全词改写成一篇优美散文。

)3.课外拓展《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

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说出几句吗?“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间的“惨别”……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