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打喷嚏的正确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怎么治打喷嚏流鼻涕?

中医怎么治打喷嚏流鼻涕?

中医怎么治打喷嚏流鼻涕?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因为身体的抵抗力弱、所以经常就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感冒症状、但是如果一旦发生这种症状就把孩子带到医院输液治疗的话,又会给增加孩子的抗药性导致孩子以后一旦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就必须要进行输液治疗、那么除了输液打针之外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的治疗这些症状呢?这时候就到我们的中医大显身手了,那就是简单的推拿按摩、所以接下来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中医怎样医治打喷嚏流鼻涕。

治疗感冒的基本手法:家长以手掌蘸少量生姜汁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用大鱼际(拇指根部)推搓背腰部,以红热为度;在背部风门、肺俞穴(后肩胛骨处)分别按揉1分钟;推孩子鼻翼两侧各1分钟,然后推印堂、攒竹穴(两眉中间向上至发迹),再向左右分抹额部,抹到太阳穴后用大拇指按揉。

如此反复数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然后再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必须分清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型,根据症状的不同,对症“下手”。

风寒感冒的特点及推拿治疗手法:特点是孩子怕冷、发热、而且无汗,四肢关节酸痛,流清涕,咳嗽咳嗽咳嗽咳嗽清稀,舌淡。

基本手法加推三关穴(拇指根部自腕至肘呈一直线)500次,揉外劳宫(手背中心)1分钟。

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10次,用食、中指揉二扇门(位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蹼缘)50次,父母用大拇指指甲掐那指蹼缘。

风热感冒的特点及推拿治疗手法:特点是孩子发热重,微怕风或怕冷,嗓子疼,口干,而且有汗,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基本手法加清肺经300次,在孩子的无名指面向手掌方向直线推动。

清天河水(在孩子前臂内侧正中线,自腕至肘呈一直线)100次,父母用食、中指沿那条线从孩子的腕推向肘,按揉大椎穴2分钟,用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拿肩井穴5次。

以上就是关于对中医治疗打喷嚏流鼻涕的方法的详细介绍了,到了这里相信各位父母对这种治疗手法都有了一个彻底的了解和认识了吧,通过上面的讲解可以知道使用中医手法进行治疗压根就不需要什么药物、以上所提到的辅助工具也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材、但是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不会有其他的副作用、各位做父母的在孩子出现感冒症状的时候不妨可以试试。

家庭按摩防治感冒

家庭按摩防治感冒

家庭按摩防治感冒--------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科主任在健康之路中介绍--------一、针对打喷嚏、鼻塞、流鼻涕的按摩手法1、点揉迎香穴位置:鼻翼两旁半扁指处2、点揉四白穴位置:眼眶下半指处3、按揉风池穴位置:后脑双侧高骨下4、捏拿颈肌位置:颈部两侧肌肉二、针对头疼、后背发紧、肌肉酸痛的按摩手法(每步操作1~2分钟;也可以有感觉后维持感觉一分钟为准)1、推拿印堂穴,也可以按揉、点揉(这个穴位比较重要)位置:两眉内端正中要求:推拿时要稍微用一点力量,从下从上推。

按揉、点揉达到酸胀为宜。

2、按揉太阳穴位置:眼角处侧一指处要求:按揉时要轻一点,按揉到稍微有点酸胀为宜。

3、按揉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要求:按压一会、再揉一揉。

4、按揉大椎穴,也可以用指甲盖去掐,甚至可以用硬东西去咯它(这个穴位比较重要,为泄火要穴、对疼痛有非常好的止痛作用)位置:低头颈后最高点下要求:按揉的力量要大一些,以出现痛感为宜。

5、按揉肩井穴,也可以直接抓提肩的肌肉(抓的穴不要求非常准确)位置: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要求:可按揉,也可以捏拿肩井穴6、擦揉背部位置:脊柱两侧肌肉要求:擦揉的快一些,让两侧肌肉很快就热起来。

可以隔一层薄衣。

三、针对感冒伴有发烧的按摩手法(每步操作2分钟左右,这是针对6岁以的人群的手法)1、点揉合谷穴位置:拇指与食指并拢两指间肌肉最高点2、点揉外关穴位置:前臂外侧正中距手腕三横指处3、擦揉脊柱位置:大椎穴至尾骨间脊柱要求:从上往下。

4、点揉曲池穴位置:曲肘时,肘外侧肌肉最高处。

5、按揉大椎穴,也可以用指甲盖去掐,甚至可以用硬东西去咯它(大椎穴是退烧的要穴,也是泄火要穴,真对发烧疼痛有非常好的发烧止痛作用)注:感冒伴有发烧症状主要是因外邪袭表,免疫低下所致四、针对小孩感冒伴有发烧的按摩手法(这个手法是对6岁以下的小孩,三个月以下的幼儿效果更好)1、推拿天河水位置:手腕内正中到肘中央的一条线。

要求:用食、中二指从腕推向肘中央,推拿时可沾些凉水。

打喷嚏的中医说法

打喷嚏的中医说法

打喷嚏的中医说法打喷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理现象,中医对打喷嚏有着独特的认识。

本文将围绕打喷嚏的中医说法,分析打喷嚏的原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并提供一些预防打喷嚏的保健措施。

一、打喷嚏的中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打喷嚏被认为是一种身体自我调节的方式,通常与肺脏、呼吸道及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外邪入侵肺脏,或是肺脏功能失调时,人体会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排出邪气。

因此,打喷嚏在中医眼中并非完全是坏事。

二、打喷嚏的原因及症状1.外邪入侵: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呼吸道,导致肺气不畅,从而引发打喷嚏。

2.肺脏功能失调:肺脏功能减弱,不能正常宣发,使得邪气滞留,引起打喷嚏。

3.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呼吸道疾病,患者在接触到过敏原时,会频繁打喷嚏。

4.感冒:感冒期间,病毒或细菌入侵呼吸道,导致呼吸道炎症,进而诱发打喷嚏。

三、中医治疗打喷嚏的方法1.针对风寒感冒引起的打喷嚏,可以使用辛温解表的中药,如生姜、红糖、葱白等,以发汗解表、宣肺散寒。

2.针对风热感冒引起的打喷嚏,可以选择辛凉解表的中药,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3.对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打喷嚏,中医主张内外兼治。

内服中药,如玉屏风散、桂枝汤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外用针灸、拔罐等方法,调整气血,改善鼻炎症状。

4.加强肺脏功能:通过锻炼肺活量,如练习太极拳、气功等,增强肺脏功能,减少打喷嚏的发生。

四、预防打喷嚏的保健措施1.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均衡,适量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保暖防寒:尤其在季节交替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3.避免过敏原: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灰尘、烟雾等。

4.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干净,减少细菌、病毒滋生。

5.增强免疫力:适当补充营养,如维生素C、锌等,增强身体抵抗力。

总之,打喷嚏虽然是个小问题,但如果频繁发生,会给生活带来困扰。

民间疗法绝招催嚏开窍法

民间疗法绝招催嚏开窍法

民间疗法绝招催嚏开窍法(昏迷不醒、中暑、小儿急慢惊风、厥脱、呼吸骤停)催嚏开窍法是将芳香辛窜之药末吹入病人鼻腔,以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反射,从而达到通关开窍目的的治疗方法。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就已记载“以薤捣汁灌鼻中”及“吹皂荚末鼻中”以抢救卒死者。

晋代葛洪则在《肘后方?救卒中恶死方》中记载了更多的催嚏开窍方法,如“以葱黄刾其鼻”,或以棉渍好酒塞鼻,手按令汁入鼻中,或以单味药如皂荚、半夏、菖蒲等为细末吹入鼻中等。

至元代朱丹溪用通关散(细辛、皂角)搐鼻取嚏,治疗“卒中风邪昏闷不醒,牙关紧闭,汤水不下”,药简效捷,成为催嚏开窍之代表方剂。

清代龚自璋的《医方易简新编》在此方基础上再加麝香、薄荷,效果更佳,并发展到治疗癃闭,失语、癫狂等病证。

现代此法除用于寒闭证的急救外,还应用于治疗各类精神病,并取得良好疗效。

【操作方法】将所选药物研极细末如面状,和匀,用纸筒或喷粉器,将药末少许吹入患者鼻中取嚏。

【主治病症】一、昏迷不醒1.通关散(《中药外治疗法》猪牙皂、细辛、薄荷、苦参、麝香适量。

上药研细末,每次O.3~o.6g,吹入鼻孔,取嚏则醒。

功能豁痰开窍。

主治昏迷属痰闭者。

2.降秽散(《中国民间疗法》) 元胡4.5g,皂角、川芎各3g,藜芦1.5g,踯躅花o.6g。

上五味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咯鼻取嚏。

功能祛秽开窍。

主治昏迷不醒属热闭者。

3.避瘟散(民间验方) 苍术15g,细辛9g,大黄、贯众、生姜、厚朴、法半夏、川芎、藿香、羌活、柴胡、前胡、生甘草、防风、白芷、荆芥、独活、枳壳、香附、薄荷、陈皮、炒神曲、石菖蒲、草蔻仁、香薷、广木香、丁香、雄黄、桔硬各3g,朱砂1?5g,皂角30g。

上药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吹鼻取嚏。

功能芳香化浊开窍。

主治昏迷不醒。

二、中暑1.卧龙丹(《卫生鸿宝》) 灯心炭牙皂角、闹羊花、细辛、麝香、冰片、牛黄。

上药适量,分别捣研极细,混合后装瓶中密闭。

每次取少许药粉放入或吹入鼻内,使得喷嚏频频,而兴奋神苏为度。

取嚏法一般是通过药物刺激

取嚏法一般是通过药物刺激

取嚏法一般是通过药物刺激,让人主动打喷嚏。

可以用皂荚、冰片研磨成末,取少量放在手掌或手帕上,捂鼻呼吸,稍后会连续喷嚏,继而周身微汗,精神振奋,天天1—2次即可起到预防感冒加重、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

据说民间还有人将卫生纸搓成纸捻,放入鼻孔刺激鼻腔,从而通过打喷嚏缓解感冒症状,这与取嚏法道理相同,但不可以常用,免得伤害鼻腔。

曹启富表示,最好还是先咨询医生,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打喷嚏”。

取嚏法喷嚏的作用是什么?中医认为喷嚏是人体阴阳自和的自然表现,也是阴阳自和的必然趋势,《灵枢·口问》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亦云:“盖喷嚏者,雷声之义也,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

”“盖阳和则嚏。

”喷嚏有宣通阳气的作用。

什么是取嚏疗法?取嚏疗法是通过给病人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取嚏的方法有那些?抹入取嚏法:将所用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取嚏。

此类所用药刺激性较强。

吹鼻取嚏法:将所用药物研细末,0.3克左右药未置于细管一端,吹入鼻腔取嚏。

探鼻取嚏法:以纸捻、灯蕊、鸡或鸭之羽毛等物(亦可蘸药末少许)刺入鼻内取嚏。

取嚏法可以治疗那些疾病?取嚏可有效且迅速地鼓动中气,增强内脏压力,起到宣畅气机的作用,外感病得嚏,是阳气奋起抗邪,驱邪外出,是自卫的反应,甚至可不药而愈。

内伤久病得嚏,则是阳气来复,得以宣布,病有转机而向愈之势。

在中医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就会影响大肠的传导,使得大肠缺乏向下推动的力量。

取嚏法可以协助肺气宣降,补充大肠向前的推动力,从而治疗便秘。

鼻敏感或花粉症之类,都是以往处理寒气不当、积压了过多的寒气造成的。

用取嚏法帮助排出寒气的同时,再由个人不同体质配些增强免疫力的中成小药,诸如补中益气丸或六味地黄丸等,可以完全去除病根。

其他如如头痛、咽喉疾患、眼病、牙痛等疾病都可以运用。

取嚏法的运用量如何掌握?若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用于证候较缓者,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及所用药物等而定,一般每天l-3次或2天1次不等。

治疗感冒打喷嚏的几个小偏方

治疗感冒打喷嚏的几个小偏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治疗感冒打喷嚏的几个小偏方
导语:感冒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病了,感冒时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一些症状,有的自己过几天就能好了,有的吃点要也可以好,感冒打喷嚏
感冒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病了,感冒时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一些症状,有的自己过几天就能好了,有的吃点要也可以好,感冒打喷嚏的时候怎么做才能好的快呢?
1、冲服蜂蜜
蜂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每日早晚两次冲服,可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感冒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2、食醋滴鼻、熏蒸
将食醋以冷开水稀释,配制成5%-10%溶液滴鼻,每日4-6次,每侧鼻孔滴入2-3滴,对治疗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有很好的疗效。

3、按摩鼻翼
两手微握拳,以屈曲的拇指背面上下往返按摩鼻翼两侧。

每日上下午和按摩15-30次,以局部红、热为度。

一法可改善鼻部血液循环,促进粘膜细胞分泌,并通过纤毛的“定向摆动”,将感冒病毒及其有害的代谢物排出体外。

4、呼吸蒸气
在大口茶杯中,装入开水一杯,面部俯于其上,对着袅袅上升的热蒸气,作深呼吸运动,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

此法治疗感冒,特别是初发感冒效果较好。

5、冷水洗面
此法一般从夏季开始,秋冬不辍,以增强适当性。

每日早晚坚持用冷开水洗脸,这样可增加面部的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耐寒能力,从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如何正确咳嗽和打喷嚏预防秋冬季节疾病

如何正确咳嗽和打喷嚏预防秋冬季节疾病

如何正确咳嗽和打喷嚏预防秋冬季节疾病在秋冬季节,流感、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常常盛行。

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是预防这些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介绍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的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1. 咳嗽的正确方式咳嗽是身体清除呼吸道异物和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正确的咳嗽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以下是正确咳嗽的步骤:第一步:用纸巾或弯曲肘部遮住口鼻。

当你感到咳嗽的冲动时,立即用纸巾或手肘弯曲的内侧遮住口鼻。

这样可以防止飞沫直接传播到他人身上,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第二步:避免用手遮掩。

不要用手直接遮掩口鼻,因为手部容易接触到表面上的细菌和病毒,并且容易将病原体传播到他人或物体表面上。

使用纸巾或弯曲肘部可有效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第三步:咳嗽时转身或转向。

尽量避免直对着他人咳嗽,可以转身或转向窗户等开放空间,以减少飞沫在密闭环境中的传播。

2. 打喷嚏的正确方式与咳嗽一样,打喷嚏也是身体清除呼吸道异物和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以下是正确打喷嚏的步骤:第一步: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当感到喷嚏来袭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防止飞沫直接传播到他人。

如果使用纸巾,请及时将纸巾弃置并洗手。

第二步:避免用手直接遮掩。

打喷嚏时避免用手直接遮掩口鼻,避免将细菌和病毒传播到手上,进而传播给他人或物体表面。

第三步:打喷嚏时将头部转向。

打喷嚏时可以将头部转向肩膀方向或转向窗户等开放空间,避免直接对着他人喷嚏,减少飞沫传播。

3.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除了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方式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预防秋冬季节疾病的重要步骤。

第一,经常洗手。

保持双手清洁是防止疾病传播的关键。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垃圾、动物、食物前后,或咳嗽、打喷嚏后,都应及时洗手。

第二,避免接触面部和眼睛。

尽量避免接触面部和眼睛,因为病原体很容易通过眼睛、口鼻进入体内。

如果需要接触面部,也要确保双手已洗净或使用洗手液。

掌握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预防秋冬季节疾病传播

掌握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预防秋冬季节疾病传播

掌握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预防秋冬季节疾病传播秋冬季节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期,如何正确地咳嗽和打喷嚏礼仪成为我们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疾病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正确咳嗽礼仪咳嗽是呼吸道疾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正确的咳嗽礼仪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1.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在咳嗽时,应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

用纸巾遮挡嘴巴和鼻子,在咳嗽过程中捂住自己的口鼻,可以减少病毒飞沫的扩散。

如果没有纸巾,可以用手背捂住口鼻,但一定要及时洗手。

2.避免直接咳嗽向他人在公共场合,尽量避免直接咳嗽向他人。

咳嗽时要尽量转头或转身,避免将咳嗽飞沫直接喷向他人,以免传播病菌。

3.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咳嗽后要及时洗手,或用洗手液、免洗洗手液进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在手部的传播。

二、正确打喷嚏礼仪打喷嚏是另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正确的打喷嚏礼仪也能有效地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1.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打喷嚏时,可以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

将纸巾或手肘贴近口鼻,让喷嚏飞沫不易扩散。

打喷嚏后要立即将纸巾弃置或用紧闭的垃圾桶存放,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保持室内通风在室内打喷嚏时,尽量打开窗户或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有利于将喷嚏飞沫迅速稀释和消散。

3.咳嗽和打喷嚏时保持适当距离打喷嚏和咳嗽会产生飞沫,尽量保持与他人适当的距离,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三、其他预防疾病传播的措施除了掌握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还有其他一些预防措施也同样重要。

1.勤洗手勤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至少持续20秒,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使用过纸巾后等情况下,务必进行洗手。

2.佩戴口罩在疫情期间或者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是有效的防护手段。

选择合适的口罩,正确佩戴口罩,可以阻挡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3.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习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冬季,许多人都会因为吸入冷空气,出现了打喷嚏的现象,医生提醒人们,打喷嚏要掌握方法,注意快速抑制,以防方法不当引来不测。

打喷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于人们的鼻黏膜受到刺激,肺部急剧吸气,随即产生一个急速而有力的呼气过程。

当人们闻到辣椒、香葱等刺激性气味,或吸入粉尘、花粉、冷空气时都打喷嚏。

打喷嚏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运动、一过性的鼻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和流泪等症状,这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

当人们在伤风感冒时,鼻腔受到分泌物的刺激也会打喷嚏,这是一种病理反应。

有些时候,强烈的喷嚏还会引起其他疾病:一是引起头、颈、胸部血管内压力骤然增高,对某些具有潜在危险性疾病的人容易引起血管破裂而导致鼻出血、纵隔血肿、颅内出血等。

二是因呼吸道、中耳内压力骤增,从而引起鼓膜破裂。

三是因强烈反射性的腰肌收缩运动,引起腰肌损伤或腰椎间盘突出等。

人在遇到刺激性气味或受凉时就会打喷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在中医临床中,通过一定的方法给鼻腔以刺激,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可以起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名为“取嚏疗法”。

清代外治宗师吴尚先(吴师机)在描述这种特殊疗法时曾写道:“上焦
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汗为第一捷法。

”“嚏可以散表,亦可和里”,“凡欲升者,皆可以嚏法升之”。

正常情况下,打喷嚏是正气祛邪外出的表现。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把喷嚏形象地比作雷声,说:“盖喷嚏者,雷声之义也,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

”《灵枢·口问》也曾记载:“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总之,喷嚏的前提是“阳气和利”,是人体阴阳自和的自然表现,也是阴阳自和的必然趋势,是人体战胜疾病的征兆。

临床上,取嚏疗法有抹入取嚏法、吹鼻取嚏法、滴鼻取喷法、塞鼻取嚏法和探鼻取嚏法5种。

(1)抹入取嚏法:将所用药物研细末,以手指蘸取适量抹鼻取嚏。

此类用药一般刺激性较强。

(2)吹鼻取嚏法:将所用药物研细末,用药前令患者屏气,取少许药未置于细管一端,吹入鼻腔内取嚏。

若用吹药器将药末吹入鼻腔取嚏更佳。

(3)探鼻取嚏法:以纸捻、灯蕊、鸡毛或鸭毛等物(亦可蘸药末少许)探入鼻内取嚏。

(4)滴鼻取嚏法:取药液适量(或将丸药化为液体),滴入鼻内,予刺激取嚏。

(5)塞鼻取嚏法:将所用的药物研末,以布包适量塞入鼻内;或将药末用酒等调成糊状,布包适量塞入鼻内取嚏。

取嚏次数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若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若用于证候较缓者,一般每天l-3次或2天1次不等。

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头痛、咽喉疾患、眼病、牙痛等疾病,用取嚏疗法均可见效,一般是左侧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二鼻交替或者同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疗法为祛邪之法,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耗伤正气;用后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改用其他疗法。

另外,卒中、痰厥等急证属脱证者禁用,高血压、脑出血、脑外伤等所致昏厥者不宜用,体虚及孕妇者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