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资料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共28张PPT)

5.“中华民族丧失20年的宝贵光阴”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 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 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 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 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 1.炮口下的震撼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 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一、开眼看世界——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的评价:
林则徐是从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探出头来认识西方的第一人。而后才有魏 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 论,作为一种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 界之外的“夷务”日渐渗入关乎国计民生,成为经世致用之学大题目。
③编译《四洲志》(世界地理志) 《各国律例》(国际法著作); ④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林则徐(1785--1850)
一、开眼看世界——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
3.一本好书——《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目录 第一部分:筹海篇,讨论鸦片战争之得失; 第二部分:地图册,展示完整的世界概念; 第三部分:各国地理、沿革、政治、物产; 第四部分:表,各国教门、历法、纪年; 第五部分:各国资料汇编; 第六部分:西洋船、炮、机械图说; 第七部分:地球天文合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 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 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 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 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开眼看世界——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 1.炮口下的震撼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 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一、开眼看世界——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的评价:
林则徐是从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探出头来认识西方的第一人。而后才有魏 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 论,作为一种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 界之外的“夷务”日渐渗入关乎国计民生,成为经世致用之学大题目。
③编译《四洲志》(世界地理志) 《各国律例》(国际法著作); ④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林则徐(1785--1850)
一、开眼看世界——大碰撞下的思想微澜
3.一本好书——《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目录 第一部分:筹海篇,讨论鸦片战争之得失; 第二部分:地图册,展示完整的世界概念; 第三部分:各国地理、沿革、政治、物产; 第四部分:表,各国教门、历法、纪年; 第五部分:各国资料汇编; 第六部分:西洋船、炮、机械图说; 第七部分:地球天文合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最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课件PPT课件

发表《_变__法__通__议_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 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_议__院__、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_国__家__属__于__人__民__,王侯将
复 相是人民的公仆
3.实践:1898年,在_维__新__思__想__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史称 戊戌变法。 4.影响:起到_思__想__启__蒙__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 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辨析】早期维新派与维新派的不同
【思维点悟】洋务派是否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提示: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林则徐、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 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但洋务派“师夷” 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而后才是“制夷”。因此两者之 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还是有区别的。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①_洋__务__运__动__的展开。 ②_中__国__资__本__主__义__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二、问题思考 1.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在当时有何影响? 提示: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在知识界中蔚然 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 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 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洋务派思想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 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 好的舆论环境。 (3)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的 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3)主张。 ①经济:发展_民__族__工__商__业__,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_自__然__科__学__知__识__。 ③政治:革新,实行_君__主__立__宪__制__度__。 (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精美课件

3、维新派(改良派)
进击的康有为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
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
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
理人耳。
——康有为《孟子微》
思考:康有为主张在中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畏缩的康有为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 先王,既不骇人,自可避祸。” “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 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 “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 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
思考:徐继畬推崇美国哪个方面?
守旧派:“轻信夷书,铺张扬厉”。“张外夷之 气焰,损中国之威灵” 。“一意为泰西生势,轻重 失伦,尤伤国体”。
洋务派:“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 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者乎”
2、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内忧)
奕䜣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患) 曾国藩
李鸿章
“中体西用”; 自强求富
器物
迈出近代化第 一步。冲击华 夷观念。
君宪救国
制度 促进思想解放,近代 新式知识分子产生。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 气派
中国 特色
文化 自信
中国 故事
中国 模式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 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 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 否接壤?”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统治精英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谭嗣同《仁学》
思考:谭嗣同对于满清政府持什么态度?
《定国是诏》,变法开幕
戊戌政变,变法谢幕
课堂小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有重要启迪作用。 温馨指引:“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师夷”是手段, “长技”是内容,“制夷”是目的。
栏 目 链 接
应 用 思 考 1.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提示:(1)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和天朝 中心的世界观(天下观),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观念,传 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文化,拓宽了国人的视
栏 目 链 接
4 .实践活动:洋务派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 ________ 洋务运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温馨指引:“中体西用”思想中的“中学”与“西
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 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栏 目 链 接
应 用 思 考 2.为什么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严复
编译 天演论 《_________》
进化论 原理宣传变 借用________ 法,主张国家属于 人民 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3)作用:
①推动戊戌变法 ________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最终失败。 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 ②起到了________ 流。
应 用 思 考
郑观应 等。 (2)代表人物:王韬、________
(3)主要思想: 商战 。 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________ 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君主立宪制度。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2.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借助经学外衣,动摇了统治者恪 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 性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应 用 思 考 1.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提示:(1)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和天朝 中心的世界观(天下观),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观念,传 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文化,拓宽了国人的视
栏 目 链 接
4 .实践活动:洋务派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 ________ 洋务运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温馨指引:“中体西用”思想中的“中学”与“西
学”、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 对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栏 目 链 接
应 用 思 考 2.为什么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严复
编译 天演论 《_________》
进化论 原理宣传变 借用________ 法,主张国家属于 人民 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3)作用:
①推动戊戌变法 ________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最终失败。 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 ②起到了________ 流。
应 用 思 考
郑观应 等。 (2)代表人物:王韬、________
(3)主要思想: 商战 。 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________ 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君主立宪制度。 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2.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借助经学外衣,动摇了统治者恪 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 性
栏 目 链 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 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单 器物 元
线 索 制度
思想文化
从
法 从“
“师
师夷
夷长
长技 第
14
技”
”到 到维
课
维新
新变
变法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 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 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 子在比较中思考。”——高翔《近代的初曙》
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
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
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
一样,有偏狭自大、不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 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
___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林则徐
①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军事 ②表现: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③代表作品: 《各国律例》 《四洲志》
④地位: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
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
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
知。为了制定战胜敌人
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
林则徐
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
识。——蒋廷黻《中国近代
史纲》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致友人的信中,他曾对中西的 “器”和“技”的功能进行形象的比较: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 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 之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 放一炮后,需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 不熟也。”
资产 阶级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 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单 器物 元
线 索 制度
思想文化
从
法 从“
“师
师夷
夷长
长技 第
14
技”
”到 到维
课
维新
新变
变法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 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 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 子在比较中思考。”——高翔《近代的初曙》
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
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
开始时跟所有封建官僚
一样,有偏狭自大、不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 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
___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林则徐
①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军事 ②表现: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③代表作品: 《各国律例》 《四洲志》
④地位: •《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
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
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
知。为了制定战胜敌人
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
林则徐
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
识。——蒋廷黻《中国近代
史纲》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致友人的信中,他曾对中西的 “器”和“技”的功能进行形象的比较: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 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 之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 放一炮后,需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 不熟也。”
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B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4、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A、《海国图志》B、《天演论》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不断对外侵略扩 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民族危机 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A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1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 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 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 史的新场面。”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师夷长技以制夷
B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4、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为奇书。”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A A、《海国图志》B、《天演论》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a、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b、欧美资本主义国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不断对外侵略扩 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民族危机 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目的) 2、代表人物: 林则徐、魏源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中国物产贫乏 C.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A
D.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1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 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 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 史的新场面。”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

正付诸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回顾必修2相关内容:
1、洋务运动的背景 2、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时间: 3、洋务运动思想主张、目的: 4、洋务运动内容(实践活动): 5、洋务运动的结果: 6、对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19世纪60 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 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 “自强”和“求富” 为口 号,在军事、经济、教育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 新运动,史称“洋务运 动”。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B.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学。习”西“方夷的之先长进技技三术:(一主战要舰是,军二事火技器术,)三。养 兵练兵之法。” ——魏源
御侮强国,维护封建统治。
①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②林则①徐局、限魏源于思著想书主立张说的,目的尚何未在付?诸实践; ②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 世界③到”)结变有合革何两封积则建极材制影料度响思?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开眼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科技)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政) 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学西方— 资本主庚 yechanggeng1218@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 眼光审视世界;
② 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 ③ 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 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回顾必修2相关内容:
1、洋务运动的背景 2、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时间: 3、洋务运动思想主张、目的: 4、洋务运动内容(实践活动): 5、洋务运动的结果: 6、对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19世纪60 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 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 “自强”和“求富” 为口 号,在军事、经济、教育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 新运动,史称“洋务运 动”。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B.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材料2:“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学。习”西“方夷的之先长进技技三术:(一主战要舰是,军二事火技器术,)三。养 兵练兵之法。” ——魏源
御侮强国,维护封建统治。
①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
②林则①徐局、限魏源于思著想书主立张说的,目的尚何未在付?诸实践; ②停留在技术(器物)层面上,未涉及 世界③到”)结变有合革何两封积则建极材制影料度响思?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开眼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向世界学习
1840年(鸦片战争后)
器物(科技)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
制度(经政) 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学西方— 资本主庚 yechanggeng1218@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 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 眼光审视世界;
② 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 ③ 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 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14课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件(共27张PPT)

——摘自《清实录》
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是否用平等的眼 光看待西方人呢?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论述绘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本新书 ●一次实践 ●一场变法
一、一本新书
林则徐(1785-1850) 魏源(1794-18论鸦片战争之得失; 第二部分:地图册,展示完整的世界概念; 第三部分:各国地理、沿革、政治、物产; 第四部分:表,各国教门、历法、纪年; 第五部分:各国资料汇编; 第六部分:西洋船、炮、机械图说; 第七部分:地球天文合论。
进
《天--演--论摘》编自严复《社天会演进论化》
维新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
在 。洗 就了 其脑 历子史之意后义转而化言为,或这多种或场少面具 ,有 要近 比代 千启意 军蒙识 万的 马知 的识 厮分 杀子 更
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合理性
那时候,天下滔滔,
唯物史观:中体西用多是是那泥个古时而代顽的梗产之物。 文明史观:是对西方人体工。’业…作文…为明如前冲果提击没,的有‘反‘西应中用。’ 近代化史观:中国近无代所化依的托第,一他步在。中国是
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局限性
根范本围目:范的围:维局护限腐于朽器中的物国封层社—建面会—统。的陈治新旭。陈麓代《谢近》代
在日本: 如获至宝; 革新内政的“有 用之书”; 被大量翻印、印 刷了15版
当时中古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 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 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 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 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 十年的宝贵光阴。
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是否用平等的眼 光看待西方人呢?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论述绘制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本新书 ●一次实践 ●一场变法
一、一本新书
林则徐(1785-1850) 魏源(1794-18论鸦片战争之得失; 第二部分:地图册,展示完整的世界概念; 第三部分:各国地理、沿革、政治、物产; 第四部分:表,各国教门、历法、纪年; 第五部分:各国资料汇编; 第六部分:西洋船、炮、机械图说; 第七部分:地球天文合论。
进
《天--演--论摘》编自严复《社天会演进论化》
维新思想对近代社会产生的作用?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
在 。洗 就了 其脑 历子史之意后义转而化言为,或这多种或场少面具 ,有 要近 比代 千启意 军蒙识 万的 马知 的识 厮分 杀子 更
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合理性
那时候,天下滔滔,
唯物史观:中体西用多是是那泥个古时而代顽的梗产之物。 文明史观:是对西方人体工。’业…作文…为明如前冲果提击没,的有‘反‘西应中用。’ 近代化史观:中国近无代所化依的托第,一他步在。中国是
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局限性
根范本围目:范的围:维局护限腐于朽器中的物国封层社—建面会—统。的陈治新旭。陈麓代《谢近》代
在日本: 如获至宝; 革新内政的“有 用之书”; 被大量翻印、印 刷了15版
当时中古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 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 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 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 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 十年的宝贵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