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临床研究

腺化生分级: 肠化部分 占腺体和表面上皮 总面积 1 , 3 1 2 3 3的为中度 ,/ 以上为重度。 2 3 螺旋杆菌( p f感染与该病 的发生 、 H) l  ̄ 发展有密切 的 以下的为轻度 、/~/ 关系 ,治疗重视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以及对症处 1 . 排除标准 : .2 1 凡病理诊断可疑癌变; 合并其他系 理。 笔者结合前人 以及本院专家的经验 , 观察 了我院 统严重疾病 ; 不能遵从医嘱、 自改变或终止治疗者 擅
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 . %, 40 0 明显优 于对照组 的总有效率5 . %, 80 0 两者相 比差异显著(< .5。 P OO ) 病理检 查也显 示 治疗组的疗效 显著优 于对 照组(< .5。【 P O ) 结论 】 0 胃舒 煎剂联合幽 门螺旋杆茵根治方案 , 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萎 缩I } 生
缺乏特异性表现 , 长期反复发作容易导致癌变 。 幽门
协 定方 胃舒煎 剂联 合根 治 幽 门螺旋 杆 菌方 案 对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 肠腺化 生 的治 疗作 用 ,现 将研 究 结果 总 结 如下 。
1 一 般资料 和方 法
11 病例 选择 .
不 纳入 观察 病例 。
1 病例 资料 入选 的 10例慢性萎缩性 胃炎病 . 2 0 例 分别 来 自中 山市黄 圃人 民医 院和广 州 中医药 大学 附 属 中 山医院 的门诊 及 住 院 患者 , 诊 时间从 2 0 就 03 年 5 1日至 20 年 5 3 月 07 月 O日,所有患者均有不
《 摩与康复医学》 2 1 按 00年 4月第 1 卷
第 4期 ( 4期 ) 总
8 7
C iee hn s Ma iuain & Re a itt n Me iie Ap 0 0, 1 1, o. np lt o h bla o dcn . r 2 1 Vo . N 4 ii

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医 以长 期 上腹部 不适 , 饱胀 , 疼痛 , 灼热 , 食 欲减退 为 主 症, 伴恶心呕吐、 吞酸 、 嘈杂 、 消 瘦 乏力 、 腹 泻、 贫血 、 营 养不 良为次症作 为临床 自定 义标 准 。同时应 与其他 胃 炎、 胃息 肉、 胃癌相 鉴别 , 主要 依靠 胃内镜 、 胃组 织 细胞
过食 辛辣 肥甘 , 饮酒 过度 , 酿 生湿 热 , 蕴结于胃, 损 伤脾 胃, 气 机 升降 失 调 , 出现 胃脘 胀 满 疼 痛 , 灼热 , 吞 酸 嘈
杂, 进食后 胃痛更甚 , 恶心呕吐, 大 便 溏 泻或 便 秘 乃 痞
五行 生克制 化规 律 , 调 整 脏 腑 功 能 等 内容 。而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是 胃黏膜 萎缩 改 变 和 腺 体 细 胞 的炎 症 反 应 。 属 中医学 “ 胃痛 ” 、 “ 痞满” 、 “ 嘈杂 ” 、 “ 反 胃” 、 “ 吞酸” 、
等症 。
3 治 疗 方 法
中医辨证 分 型治 疗 。 疏 肝 和 胃法 , 适 用 于肝 胃不 和 型 。症 见 : 胃脘 不 适, 胀 满疼 痛每 因情 志不 舒易 发病 , 嗳气 、 打饱嗝、 恶 心
呕吐 , 或腹 痛腹 泻 , 舌边 红 , 苔黄 , 脉 弦数 。治宜 疏肝 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O 1 . 0 3 5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4 ) 1 )0 4 7 4 — 0 3
所谓 平衡 疗法 就是 中医对脾 胃疾 病辨 证 治疗 的方

பைடு நூலகம்
7 4・
光 明中医2 0 1 3年 1月 第 2 8卷 第 1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新思路——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属于相对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

在患上这一疾病之后,患者会产生食欲减退、恶心反胃、嗳气泛酸、腹部胀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还会引发患者的胃部出血,甚至恶化成为胃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那么,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是什么呢?这一疾病又要怎么治疗呢?一.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胃部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

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部黏膜固有腺会产生局部或广泛性的萎缩,同时还有可能伴随肠上皮化生以及相应的炎症反应。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升,其病变程度也会随着年龄的提升而越发严重,但也有部分医学专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人到中老年阶段而产生的一种胃黏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人体衰老过程当中的一种“半生理性”的现象。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疾病有着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与反复发作的可能,而且与胃癌的发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现代社会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幽门螺旋杆菌造成的感染被认为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在1938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与沃伦就从患者的胃窦黏液层中与上皮细胞中分离出了幽门螺旋杆菌,而这也引发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试验研究。

根据研究表明,有80%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都能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而且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与胃炎的程度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成为了引发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2.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展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影响人体机能的任何因素都有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可能,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吸烟、食用刺激性食物、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回流等。

随着医学界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发现有超过20%以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恶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萎缩和胃腺体的变性。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调理脾胃、清热化湿、平肝理气等作用。

以下是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清热化湿类药物:如黄连、黄柏、苦参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痛的作用。

2.健脾化湿类药物:如陈皮、半夏、白术等,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3.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三七、当归、川芎等,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4.调理气机类药物:如柴胡、郁金、香附等,可以平肝理气,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一般采用中药汤剂,煎煮后口服。

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需要连续服用几周至几个月。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避免食物刺激:忌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2.少食多餐:每天分成多次进食,减轻胃部负担,促进消化。

3.食物细嚼慢咽:充分嚼碎食物,有助于消化吸收。

4.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细菌感染。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也常常使用。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理胃经的气血运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胃、脾等。

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也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胃腹部和相关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液循环。

推拿疗法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操作,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一段时间。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因此最好前往正规的中医医院就诊,并由资深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细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细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细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发表时间:2019-07-26T14:59:10.76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作者:杨仁松[导读]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发挥“内外兼治”的作用。

四川省绵竹市中医医院 618200慢性胃炎指的是不同原因所诱发的各类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调整的情况下,慢性胃炎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恶心、呕吐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

常规慢性萎缩性的临床治疗,多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但是患者多需要长时间用药治疗。

西药长时间服用的方式下,患者会产生各类不良反应,难以真正达到药物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发挥“内外兼治”的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方式有哪些?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式较多,结合其症候及体征,具体可以划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及胃络淤血型。

1.肝胃不和型肝胃不和型患者多具有胃脘胀痛、嗳气吞酸以及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

患者疾病的发生多与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情绪等密切相关。

临床治疗当以疏肝和胃、顺气消胀为主。

比如可以适当左金丸和金铃子散治疗,改善患者脾胃失和的症状。

2.脾胃湿热型患者多具有嗳气、口苦以及烧灼等临床症状,其食欲不振,腹胀便池,舌苔较黄且比较细腻。

临床治疗需要以清热祛湿、健脾和胃为主。

比如可以使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组方包含白蔻仁、杏仁以及薏苡仁等。

合并存在湿热症状的患者,可以合并使用香薰、藿香等中药材治疗。

合并存在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增加竹茹、生姜治疗。

食欲不振,则可以增加鸡内金、麦芽以及神曲联合治疗。

3.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患者胃脘胀痛,通常在日常进食后疼痛感受会显著增加,四肢酸软,苔薄白,脉沉细。

临床治疗需要改善患者的气血状态,发挥健脾养胃之功效。

比如临床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合并存在腹痛、虚寒症状的患者,则可以联合使用黄芪建中汤与良附丸加减治疗。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2. 中医理论解析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痰湿、活血化瘀来缓解炎症并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3.1.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状态。

常用的配伍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3.1.2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和胃胀气等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陈皮、白术、茯苓等。

3.1.3 炙黄芪炙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常用的配伍有炙黄芪、茯苓、五味子、当归等。

3.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忌食油腻和高脂食物,如猪肉、油炸食品等。

•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多食用温热性水果,如苹果、梨等。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4. 中医方剂推荐4.1 枣泥丸【组成】枣泥丸的主要成分是枣泽饮片。

【功能与适应症】枣泥丸具有健脾胃、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瘀血郁滞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次。

4.2 蜜丸【组成】蜜丸的主要成分是蜂蜜。

【功能与适应症】蜜丸具有润肺止嗽、养胃和润肠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炎症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3次。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3 辩证 分 型
是重 要 的癌 前 病 变 『 。其 发 病 模 式 可 概 括 为 : 浅 表 性 胃 2 l 性 炎一 胃黏膜 萎 缩 一肠 上皮 化 生一 异 型增 生 一 胃癌 。 慢性萎缩性 胃炎 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 高,且作 为
胃癌 的前病变其防治引起 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 西医对常缺乏对此病变的理想治疗方法 ,而中医在专家们 的 深入 研 究 下 , 得 了一 定 的成 果 。 取
慢性萎缩性 胃炎作为一种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 , 是 由于胃黏膜遭到反复损害 , 进而导致黏膜 固有 腺体萎缩 、 变薄 , 甚至消失 : 或伴有 肠上皮化生 、 型增生等病症 [l 异 1。 17 9 8年 WH 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为 胃癌的癌前状 ;伴发
的不 完全 型 肠 上 皮 化 生 和 f ) 、 或 中 重度 异 型增 生 , 被 认 为 则
苍 白 、 倦 、 薄 白 , 质 淡 暗 , 濡 弱 。脾 胃虚寒 引 起 胃疼 疲 苔 舌 脉 胃胀 , 阳虚运化乏力 , 口淡无味。脾 胃虚弱 , 脾 则 气血亏虚 , 则面色白, 疲乏 无 力 。治疗 中应 注 意 健脾 , 以活 血化 瘀 。 辅
素反复作用致使 内外邪气相乘 , 脾失 健运 , 水湿停聚 , 进而 转化为湿热 内蕴 , 久而 久之 就耗 伤津 液 , 渐至 胃阴亏虚 ; 脾 气亏虚 , 若又感寒邪 , 脾失温煦 , 致脾阳亏虚 ; 胃为气血 生 脾 化之源 , 病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致气血双亏 , 阴火” “ 上冲 , 胃 络发生病变[ 。其中主要的致病 因素是饮食失节和情志失 3 ] 调 。 性 萎缩 性 胃炎 发 生 、 展过 程 中 , 慢 发 阴火贯 穿始 终 , 最 为 关键 之 病 理环 节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观察
实 用中 医药杂 志 2 0 1 7 年6 月 第3 3 卷6 期 ( 总第2 9 3 .  ̄)
J OURNAL OF P RACT I C AL TR ADI T I ONAL C HI NE S E ME DI C I NE 2 0 1 7 . Vo 1 . 3 3No6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 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观
陶 剑 ,董 筠 ( 1 . 南京 中 医药 大学2 0 1 1 级 在职 硕士 研 究生 ,江 苏 南京 2 1 0 0 2 3 ;
2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2 9 )
[ 中图 分类 号 ]R 5 7 3 . 3 2 [ 文献标 识码 ]B [ 文章 编 号 ]1 0 0 4 — 2 8 1 4( 2 0 1 7)0 6 - 0 6 6 6 - 0 2
[ 关键词 ] 慢性萎缩性 胃炎;肠上皮化生;中西 医结合 ;对照治疗观察 胃黏 膜肠 上皮 化 生 ( i n t e s i t n a l m e t a p l a s i a ,I M) 是 肠 4 疗 效标 准 型上皮细胞取代 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理过程 ,是萎缩性 症状评分 其《 中药新药临 床研充指导原则》L 3 J 。临床 痊愈 :主要症状 、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疗效指数大于 胃炎 的一 种 类 型 ,分 为 小 肠 型 肠化 ( I 型 ) 和 结肠 型肠 等 于9 5 %。显 效 :主要 症 状 、体 征 明 显 改善 ,疗 效指 数 化 ( I I 型和 I I I 型 )… 。我们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慢 性 萎缩 7 0 % ~9 4 %。有 效 :主要 症 状 、体征 明显 好 转 ,疗效 指 性 胃炎伴 肠上 皮化 生取 得较 好疗 效 ,总结 如 下 。 数3 0 %~6 9 %。无效 :主要症状 、体 征无 明显改善 ,甚 1 临床 资料 共4 O 例 ,均 为 2 0 1 6 年1 月至2 0 1 6 年1 2 月 间 我 院 人 院 或加 重 ,疗效 指数 小 于3 0 %。 用S P S S 1 9 . 0 软 件统 计分 析 。计 数 资料 用 x 检验 。计 及 门诊 患 者 ,男 2 2 例 ,女 1 8 例 ;年 龄 5 0~7 1 岁 ,平 均 ( 5 9 . 0 7 ± 6 . 4 4) 岁 ;病程 1 ~3 个 月 。随机 分 为 治疗 组2 0 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 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 用两个独立样本的Wi l c o x o n 秩和检验 ;差值符合正态分 例 和对 照组 2 O 例。 纳入标准 :符合 《 中国慢性 胃炎共识意见 》 。 熳 布用配对t 检验,差值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两个相关样本的 Wi l c o x o n 秩 和检 验 。P<0 . 0 5 为差 异 有统计 学 意义 。 性 萎 缩性 胃炎伴 肠 上 皮化 生 诊 断标 准 ,年 龄 1 8 ~ 7 5 岁, 5 治 疗结 果 签 署知 情 同意 书 。 两组 临床 疗效 比较 见表 1 。 排 除 标 准 :食 管 、 胃 、十 二 指 肠 球 部 溃 疡 、恶 性 表 1 两 组临床疗效 比较 例 ( %) 肿 瘤 ,患有 严 重 心 、脑 、肺 、肾等 重 要 脏器 及 造血 系 统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疾 病 ,有 生 化 、肝 功 及 心 电 图等异 常 ,年龄 小 于 l 8 岁 及 大于7 5 岁 者 ,过 敏体 质 、对 本 药 过 敏 ,妊 娠及 哺 乳期 妇 对 照组 2 0 0 5 1 1 4 ( 8 0 . O 0) 女 ,精神病患者或不能配合检查患者 ,依从性差 ,不能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P<0 . 0 5 。 按 规 定用 药 。 两 组病理 组织 学 积分 比较 见表 2 。 2 治疗 方法 表2 两组病理组织学积分 比较 ( 分, ± ) 两组H p 阳性者均予雷 贝拉唑肠溶片2 0 m g 、阿莫西 林胶囊 l O 0 0 m g 、克拉霉素胶囊5 0 0 m g 、胶体果胶铋胶囊 2 0 0 m g ,1 日2 次 口服 。青霉 素过 敏 者 予 雷 贝拉 唑 肠 溶 片 2 0 m g 、呋喃唑酮 l O O m g 、克拉霉素胶囊5 0 0 m g 、胶体果胶 注 :与对照组治疗后 比较 , P<O . 0 5 。 铋胶 囊2 0 0 m g ,1 日2 次 口服 。 两 组 胃黏膜 肠 化程度 比较见 表3 。 治 疗 组 加用 益 胃活血 方 。党参 1 5 g ,炒 白术 1 0 g ,茯 表3 两组 胃黏膜肠 化程度 比较 例 苓1 0 g ,制 半夏 1 0 g ,广 陈皮 1 0 g ,炙 黄芪 1 5 g ,白花 蛇 舌 草1 5 g ,莪术 6 g ,三 七粉 6 g ,炙 甘草 5 g 。水 煎服 。 对 照组 加用 叶 酸片 l O m g ,每 日3 次 口服 。 观察期间忌烟酒 、浓茶 、喝咖啡及进食辛辣刺激性 食物等。 6 讨 论 3 观 察方 法 慢 性萎缩性 胃炎属 中医 “ 胃脘 痛”范畴 ,病 位在 病 理 组 织学 积 分 观察 : ( 参 照 中 国慢 性 胃炎共 识 意 胃,与肝 、脾之间关系密切 。脾 胃气滞 ,阻滞不通, 见 )。根据C A G 病理组织学特点 ,将不 同变量分为主 日久及 血 ,血 运失 常 ,聚而 成瘀 。 要 变量 和 次要 变量 ,主要 变量 包括 萎缩 、肠上 皮化 生 、 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病理基础 ,胃络瘀 阻 不典 型 增生 ,次要 变量 包括 慢性 炎 症 、活动性 和H p 。参 贯 穿C AG病 变 的全过 程 。 考 我 国标 准 与悉 尼 系 统 的直 观模 拟 评 分法 对 各 变量 予 以 益 胃活 血 方 中 黄 芪 补 中健 脾 ,党 参 补 脾 肺 之 气 , 分级赋分 ,各变量均分为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主要 白术 补气 健 脾 ,莪 术 破 血行 气 、消积 止 痛 ,半 夏 消 痞散 变量赋予较高分值 ,如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萎缩 结 、降逆止呕 ,陈皮行气止痛 、健脾和 中,三七活血定 4 级分 别记 0 、3、6 、9 分 ;而慢性 炎 症 、活 动性 和H p 感 痛 ,茯 苓淡 渗 健脾 。 白花蛇 舌 草清热 解 毒 、利湿 通淋 。 染 分 别记 0 、1、2 、3 分 。对 各变 量 积 分 及 病 理 总积 分 益 胃活 血 方 可 以改 善症 状 ,控制 和 延 缓萎 缩 及 肠上 进行 治疗 前 后 比较 ,作 为病 理组 织学 评价 评估 疗 效 。 皮 化 生进 一步 发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马永才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疗效。

方法对96例胃内镜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合并其它胃炎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

结果胃黏膜充血水肿消失,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逆转,对改善胃肠症状,恢复胃肠功能,防治胃癌的前期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结论中医平衡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疗效显著。

关键词:脾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平衡疗法;复方中草药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35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074-03作者单位:陕西略阳县人民医院中医一科(略阳724300)所谓平衡疗法就是中医对脾胃疾病辨证治疗的方法。

它包含着阴阳平衡,脏腑生理功能的平衡,气、血、津、液的平衡,五行与脏腑关系的平衡。

在治则方面包含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津液,顺应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调整脏腑功能等内容。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萎缩改变和腺体细胞的炎症反应。

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反胃”、“吞酸”、“呕吐”、“泄泻”、烧心等脾胃病范畴。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96例均为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病例。

其中男62例,女34例,25 40岁16例,41 50岁32例,51 60岁39例,61 75岁9例,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27年。

同时在胃镜检查中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其它胃炎49例,合并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38例,合并胃癌9例。

诊断标准:以2003年9月大连《慢性胃炎专题研讨会制定,同年12月在上海最后定稿胃炎分级》。

中医以长期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灼热,食欲减退为主症,伴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消瘦乏力、腹泻、贫血、营养不良为次症作为临床自定义标准。

同时应与其他胃炎、胃息肉、胃癌相鉴别,主要依靠胃内镜、胃组织细胞学检查确诊。

疗效判定标准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种。

2中医学观点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属中医“脾胃病”范畴。

其病因多端,病理变化复杂,病机主要有: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脾胃失和则胃脘胀痛,嗳气,打饱嗝,嘈杂等症。

《沈氏尊生书·胃痛》曰:“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术性暴且正克也。

”②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饥饱无常,恣食生冷,寒积胃脘,损伤脾胃之气,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嘈杂等症。

或过食辛辣肥甘,饮酒过度,酿生湿热,蕴结于胃,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出现胃脘胀满疼痛,灼热,吞酸嘈杂,进食后胃痛更甚,恶心呕吐,大便溏泻或便秘乃痞满之症。

③脾胃虚弱,劳倦内伤,胃阳不足,胃纳滞呆,脾失健运,胃失温养而发疼痛,痞满,泄泻等症。

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谓:“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塞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④外感暑、湿、寒、热,内伤脾胃,水饮内停,酿生湿热,毒邪犯胃,损伤胃腑或肝郁脾虚,运化失常所致胃痛,痞满、反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证。

⑤久病多瘀,胃络不通,失于荣养或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血阻滞,不通则痛,胃脘多出现隐痛、刺痛、胀痛、灼热痛,上腹部胞胀感,嗳气等症。

⑥久病气血亏虚,虚热内生,灼热耗津,胃阴不足或久病多瘀,瘀久化热或肝气久郁,郁而化火,灼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而发胃痛,口干口渴,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

3治疗方法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不适,胀满疼痛每因情志不舒易发病,嗳气、打饱嗝、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呕,方选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疏肝解郁,制半夏、陈皮、茯苓、生姜降逆止呕,枳壳、香橼、佛手理气止痛,食欲不振加白术、鸡内金、神曲、麦芽、山楂以健脾胃消积滞,开胃进食,胃痛甚者加三棱、莪术、延胡索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消食导致滞法:适用于食积内停,上腹部不适,胀满疼痛,压之痛甚,嗳腐吞酸,厌食,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多吐出不消化的食物,口臭、肠鸣腹泻,或肛门灼热,舌红,苔黄厚腻或苔白厚腻,脉浮弦而滑。

治疗: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方用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方中莱菔子、神曲、山楂配大黄、消食导滞,制半夏、·47·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3.Vol 28.1茯苓、陈皮降逆止呕,口臭加偑兰、白蔻仁芳香化湿,脘腹胀痛加香附、枳壳、青皮、草果仁消积宽中,理气止痛,腹泄者加苍术、厚朴、霍香燥湿止泻,湿热者加黄芩、连翘配蒲公英,清胃肠湿热,舌苔厚腻加砂仁、白蔻仁芳香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温中散寒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喜热饮,呕吐清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口淡无味,食欲不振,面色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身体倦怠,舌体胖嫩,苔白而润,脉沉缓或细弦。

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选附子理中汤合香砂养胃汤,方中附子、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陈皮、茯苓、木香、砂仁理气止痛;胃寒重呕吐清涎者加吴茱萸、丁香助主方温中散寒。

痛甚者加肉桂、延胡索温胃止痛,气血不足配炙黄芪、阿胶以调补气血,食欲不振加饴糖、生姜温补脾胃。

清肝泄热和胃法,适用于肝胃郁热型。

胃脘灼热疼痛,热气上冲至咽喉部,胸闷烦热,吐酸嘈杂,口苦咽干,口中粘腻,大便溏泄,肛门灼热,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而滑。

治宜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用化肝煎合泻心汤,方中柴胡、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牡丹皮,栀子、黄芩、黄连、大黄清肝泄热,通阳明之腑,逐邪外出,消肿排毒;热呕加竹茹、制半夏降逆止呕;口苦咽干,吐酸嘈杂加沙参、麦冬,木香、吴茱萸助主方清热养阴止酸。

胁痛加川楝子、延胡索止痛;脘腹胀满,加莱菔子、槟榔理气消胀;腹泻加厚朴、扁豆、苍术健脾止泻;甘草和胃调和诸药。

益胃养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型,长期上腹部不适,似痛非痛,食欲减退,身体消瘦,口燥咽干,口疮,胃中嘈杂,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治宜益胃养阴,调补脾胃,方用一贯煎合沙参麦冬饮,方中沙参、麦冬、天花粉、黄连滋阴养胃,清热解毒;生地黄、枸杞子、当归、川楝子加白芍、甘草养血柔肝和里缓急,益胃止痛;大便干燥加大黄清热通便。

食纳减退加鸡内金、麦芽、神曲、山楂,助脾胃消化之功。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胃病日久,气滞血瘀或血虚症。

瘀血证临床表现胃脘时时刺痛,按之痛剧,进食后疼痛,面色青黑,时有黑便,舌质暗红苔白,脉沉弦。

血虚证,胃脘隐痛或刺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瘀血证者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和丹参饮。

方中蒲黄、五灵脂行血散瘀止痛;丹参、檀香、砂仁理气活血止痛;胃刺痛加三棱、莪术、三七以活血化瘀止痛;便秘加大黄;黑便加茜草、地榆炭、白茅根、藕节以凉血行血止血;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气血双虚者益气养血,健补脾胃,四君汤加味。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食欲不振加木香、砂仁、麦芽以开胃进食;血虚明显者加阿胶、芍药、熟地黄养血活络,和营止痛;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枳壳以疏肝解郁。

久病气虚加黄芪、刺猬皮、鸡内金、当归逐瘀生新,促使萎缩的胃黏膜功能恢复。

补中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长期上腹部不适,隐痛,空胀,气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或进食后脘腑胀满,嗳气,腹痛,腹胀,大便溏泄,矢气,便后身体困倦,面色萎黄,消瘦,胃下垂,脱肛等症,舌体胖大,脉虚大无力或沉缓。

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方选补中益气汤化载。

方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健脾养胃,升麻、柴胡加半夏、茯苓升清降浊,胃脘胀满,嗳气加香附、木香以疏肝理气止痛,胃寒吞酸者加良姜、桂枝、吴茱萸温中散寒。

胃灼热、恶心呕吐加制半夏、黄芩、栀子、竹茹以清热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以养胃阴,瘀血者加丹参、田七活血化瘀,大便溏泄加炒扁豆、薏苡仁、莲子健脾止泄,以上治法随症加减,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胃疾可除也。

4典型病例王某,女,46岁,山区教师,2010年3月10日初诊。

主诉:患胃病15余年,患者15年前因工作不顺,经常生闷气,饮食不规律而得此病。

15年来常感上腹部饱胀、胀痛、刺痛或隐隐作痛,伴有食欲减退,纳谷无味,全身乏力,大便多不成形,稍食辛辣即腹泻,每日3 4次,下坠感及肛门灼热。

1999年3月在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肠上皮化生,胃下垂(轻度),乙状结肠炎并有息肉。

住院治疗,一月余症状好转出院,回本县继续治疗。

多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

于2010年3月10日患者要求中医治疗,证见:精神较差,面色萎黄,消瘦,眼睑轻度浮肿。

上腹部压痛以胃脘部压痛明显,左下腹轻度压痛,舌质暗红,苔白厚腻,脉沉弦而数。

胃镜复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肠上化皮化生Ⅱ级,浅表性胃炎。

组织细胞学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Ⅱ级。

辨证:属中医胃痛,痞满(肝气犯胃,胃肠湿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清热利湿,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柴胡10g ,制香附15g ,炒白芍15g ,甘草3g ,疏肝解郁;炒白术、陈皮、厚朴各10g ,除湿健脾;胃脘胀痛加炒枳壳、醋炒三棱,醋炒莪术各10g ,煨木香10g ,理气消痞止痛;纳差加炒麦芽20g ,炒神曲、炒山楂各10g ,鸡内金20g ,以消食积,开胃进食;腹泻加炒扁豆、莲米各20g ,炒白术13g ,健脾渗湿止泻;胃肠湿热加炒黄芩10g ,炒黄连7g ,蒲公英20g ,以·57·光明中医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3.Vol 28.1清热利湿。

用法:文火水煎20 30分钟,每次服400ml,早晚各1次,连服2周。

3月28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效果明显,胃脘疼痛大减,食欲增强,大便尚能成形,脉象沉弦而数,舌苔减退,守原方继服2周,用法同前。

4月17日三诊,患者精神佳,面色较红润,自诉胃痛基本消失,但仍有上腹部不适,时有隐痛、刺痛、腹痛欲泻等症状。

审证:胃脘部左下腹轻度压痛,舌边红,苔白稍腻,脉沉涩兼弦。

此仍久病虚实夹杂,气滞血瘀,肝郁脾虚之证。

治宜理气活血,疏肝健脾,通络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g,制香附15g,白芍15g,甘草3g疏肝解郁,不伤肝阴;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防风10g以健补脾胃。

隐痛、刺痛加醋炒三棱10g,醋炒莪术10g,醋炒延胡索10g,活络止痛,逐瘀生新,连服4周。

5月29日4诊,患者服药后诸症消失,审脉候,望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