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根治萎缩性胃炎最佳方

根治萎缩性胃炎最佳方中华秘方网时间:2019-10-03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
又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萎缩性胃炎会影响消化道功能,中、重度者还可发展为胃癌,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常,采用用弱酸、抗幽门螺杆菌、增加黏膜营养等进行治疗。
治疗萎缩性胃炎偏方:萎缩性胃炎方(愈尚德)【组成】黄芪10-30g,党参15-20g,甘草10-15g,白芍30g,茯苓30g,桂枝10g,当归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或七叶一枝花)15-20g,参三七粉3g(分吞)。
【功效】健牌益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萎缩性炎,属气虚血瘀、夹有湿热者。
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得食则减,纳少,乏力神疲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组方补中益气与通络行瘀并举。
黄芪、党参、甘草补中益气:白芍柔肝养血,能于土中泻木,与甘草配伍,酸敛甘缓,则肝脾和调而腹(胃)痛自除;桂技温阳通络;莪术、当归、三七活血行瘀;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茯苓健脾利尿,为甘草之佐药,以防止甘草潴钠而引起浮肿。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清热解毒之功。
【点评】慢性萎缩性肖炎中医分型繁杂,病因病机亦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气虚、血瘀、湿热是其主要病因病机。
该方针对性较强,疗效确切。
因久病气虚,不可过用苦塞以损胃气。
另外,近年来发现香茶菜对慢性菱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较好,故常加用之。
生活中,患者应该注意锻炼身体,提高体质,适应气候冷暖变化。
要劳逸结合,不要过于繁忙、紧张,要按时吃饭。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恐惧,避免情绪低落与精神压力过大。
定期进行胃镜随诊观察并在病变部位取活检作病理检查。
萎缩性胃炎下一步就是胃癌?此方助你悬崖勒马,前两味药出其不意

萎缩性胃炎下一步就是胃癌?此方助你悬崖勒马,前两味药出其不意本文理论依据:《本草正》、《本草经疏》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说起萎缩性胃炎,我们都知道它是胃炎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了。
有些人甚至断言,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之间仅仅一步之遥。
这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今天,我们要为你介绍一张经验方,对于治疗萎缩性胃炎,阻止其向癌症发展,有着不错的效果。
闲言少叙,先把组方奉上——准备太子参9克,炒白术9克,丹参9克,柴胡6克,赤芍和白芍各9克,炙甘草3克,徐长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黄芩9克。
水煎取药汁服用,每日一剂。
临床经验表明,月余可有奇效。
胃部刺痛、胀满等感受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列位看官,此方并非笔者凭空杜撰,而是源于我国近现代名中医、上海杏林名宿张镜人老先生的经验方。
此方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向广大中医界同仁宣传、介绍、推广,后学屡屡应用,证实的确是一张好方。
怎个好法?列位,说起这萎缩性胃炎,其病机是十分复杂的。
由于胃病日久,患者有血虚,有淤热,有气郁,凡此种种,夹杂其中,令人难以下手。
这是萎缩性胃炎难治的根由之一。
但是,这张方子,却体现了医家对此病的独特理解,这就是以太子参和炒白术入药来健脾益气。
这个太子参,虽然不如人参药性强,但是对胃病患者来说,确十分适合。
它可以实现清补的目的,鼓舞胃中清阳,是补气中的清品。
那炒白术,能健脾燥湿,培补脾气。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先补脾胃之气?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生血也好、活血也好、化瘀也好、清热也好,哪一个不需在脾气健运的前提下实行?如果人中气不足,做任何治疗都事倍功半。
所以,前两味药的应用,看似出其不意,实则切中病机。
有了健运的脾气做基础,其他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方中丹参、赤白芍功专凉血活血、和营通络。
也就是说,它们主要的功能在于养血,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血瘀有热的问题。
实践证明,这几味药有改善胃黏膜血流量的作用。
气足了,血活了,下一步则是要将脾胃的气机运转开来,改善从前中焦气机不运的状态。
萎缩性胃炎痊愈案例

萎缩性胃炎痊愈案例
[典型病例] 张先生,男,56岁,2021年4月2日初诊。
患胃病7年多,经常胃痞闷不舒,空腹尤甚,得食胀减,纳呆不饥,倦怠无力,日渐消瘦,大便多溏,噫气,矢气,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脉沉弦细,舌淡红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舌苔薄白,黄芪25克,木香3克,桂枝10克,党参15克,丹参15 克,白术10克,鸡内金20克,炒白芍 15 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仁3克,甘草5克,水煎服。
吃药7天后,症状减轻。
原方加减治疗3月,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痞满消失。
续服中药茶巩固,先后治疗约半年,复查胃镜及病理:肠上皮化生消失,转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方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绪失调、脾胃虚弱引起的。
脾胃主管饮食消化、营养吸收,起着维持人体气息升降的作用,当脾胃虚弱后就会出现食欲减退、气息瘀滞等一系列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治疗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
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
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认为,生黄芪甘而微温,具有补脾益气、升阳气的功效;太子参甘、微苦、平,可补肺、脾、心经,具有益气生津的功效;丹参辛、苦、微寒,具有活血凉血、除烦安神的功效;淮山药甘、平,具有补脾、肺、肾之气阴的功效;白术甘、苦、温,具有补脾燥湿的功效;白芍甘、苦、酸而微寒,具有补血平肝、缓急止痛的功效;鸡内金甘、平,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乌梅酸、平,具有止泻、生津、止血的功效;山楂酸、甘、微辛、微温,具有消食化积、活血散淤的功效;三七辛、甘、微涩而温,具有止血、化淤、止痛的功效;生甘草甘而微寒,具有补心脾气、缓急止痛的功效。
全方共济益气、养阴、活血之效。
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量饮酒(烈酒)、浓茶、咖啡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等,会损伤胃粘膜,导致浅表性胃炎转变为萎缩性胃炎;由于幽门功能松弛,肠液和胆汁通过幽门返流到胃,会刺激胃粘膜,破坏胃粘膜的屏障,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如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缘由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 ̄30%。
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种特殊细菌分泌多种毒素损害胃粘膜形成慢性炎症,并惹起一系列症状。
假设症状久治不愈,又比拟重,应该首选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建议你采用以后国际上比拟推崇的一种方案:奥美拉唑20毫克,每日2次;克拉霉素0.25克,每日2次;替硝唑0.5克,每晚1次,初次剂量加倍。
3种药(又称三联)应服7~10天。
请留意选牢靠的品牌,以保证疗效。
依据我们早先的阅历,大局部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清楚好转甚至完全消逝。
当然,这一方案根治的成功率也不是100%,而是80%~90%。
假设根治后仍有症状,可以从维酶素、胃乐宁、吗叮啉、普瑞博思等药中选择一二种服用,时间宜长一些。
饮食上宜定时定量,少吃抚慰性食物;戒烟、酒,勿乱服药;如有口腔、鼻腔的慢性炎症,应加以治疗,并活期停止胃镜复查。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活期反省,以防癌变。
【处方】1.所食食品要新颖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
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抚慰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防止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防止临时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增加胃粘膜损害。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法

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方法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胃壁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导致胃腺体数量减少和胃腺管萎缩,进而影响胃腺体功能和胃液分泌,严重时会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和胃溃疡等并发症。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恢复胃腺体功能,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调配,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厚朴、陈皮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燥湿、调和脾胃、益气养阴等功效,可以起到抗炎、消炎、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特别需要注意饮食的调理。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胃腺体分泌,从而帮助修复和恢复胃黏膜功能。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大包、足三阴交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刺激和按摩相关穴位和经络,调整脾胃功能的方法。
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胃部穴位和经络,促进胃气运行,增加胃腺体血液供应,从而改善胃黏膜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脾俞、按揉胃俞、点按足三里等。
5.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说,也需要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
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空腹,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不稳定因素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通过中药治疗、饮食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调整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综合治疗,以达到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恢复胃腺体功能的目的。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双柏散水蜜外敷,其以大黄、侧柏叶、泽兰等杵末为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对于癌肿明显,疼痛剧烈者有较好疗效。
4 病案举例 马某,男,63岁,大学教授。
1999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因肝区不适行肝脏B超、CT扫描发现肝脏占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在肿瘤医院曾行手术治疗。
就诊时主诉右胁胀痛,纳呆乏力,心烦失眠,肠鸣矢气,大便烂,小便短赤,舌嫩红苔腻,脉滑细。
证属湿浊热毒蕴结,气阴不足,治当清热解毒祛湿,益气健脾养阴。
处方:陈皮6g,白术、竹茹、法夏各12g,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上柏、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各5g,枳壳10g,太子参30g。
服药3周,精神日振,胃纳日增,乏力明显好转。
彭师认为此时正气渐复,可适当增强舒肝理气之功,于上方去旱莲草,加郁金、佛手,配合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六味地黄丸口服,治疗1月后心烦失眠消失,自觉症状不明显,患者信心倍增。
后一直以上方加减调理,现患者病情稳定,目前仍坚持门诊治疗,已带癌生存5年余。
(收稿2004209203;修回2004212223)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马 兰 甘肃省平凉市中医医院(744000)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
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
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
老师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
脾胃与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慢性萎缩性胃炎妙方------半夏黄连枳实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妙方------半夏黄连枳实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妙方------半夏黄连枳实汤;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舒文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入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42岁,宝鸡市某机关干部,2009年6月8日初诊。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10克,黄连6克,枳实15克,党参15克,生白术15克,刺猬皮15克,生牡蛎30克,枸橘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佛手10克,半枝莲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柏散水蜜外敷,其以大黄、侧柏叶、泽兰等杵末为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对于癌肿明显,疼痛剧烈者有较好疗效。
4 病案举例 马某,男,63岁,大学教授。
1999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因肝区不适行肝脏B超、CT扫描发现肝脏占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在肿瘤医院曾行手术治疗。
就诊时主诉右胁胀痛,纳呆乏力,心烦失眠,肠鸣矢气,大便烂,小便短赤,舌嫩红苔腻,脉滑细。
证属湿浊热毒蕴结,气阴不足,治当清热解毒祛湿,益气健脾养阴。
处方:陈皮6g,白术、竹茹、法夏各12g,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上柏、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各5g,枳壳10g,太子参30g。
服药3周,精神日振,胃纳日增,乏力明显好转。
彭师认为此时正气渐复,可适当增强舒肝理气之功,于上方去旱莲草,加郁金、佛手,配合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六味地黄丸口服,治疗1月后心烦失眠消失,自觉症状不明显,患者信心倍增。
后一直以上方加减调理,现患者病情稳定,目前仍坚持门诊治疗,已带癌生存5年余。
(收稿2004209203;修回2004212223)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马 兰 甘肃省平凉市中医医院(744000)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
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
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
老师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
脾胃与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胆失疏泄,胸满胁痛,口苦,呕吐。
当脾胃虚弱时肝木可趁虚而克土,当肝木升发太过时即可出现木乘土,导致气机横逆犯脾犯胃,肝与胆病变时又有侧重的不同。
临床上在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虚实、寒热、夹瘀、气滞等气机升降失常、横逆犯土,并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病理变化。
在治疗上掌握疾病发展中虚实次序的不同而决定用药的侧重点。
调理气机,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老师的独特治法。
每以六郁汤(苍术、川芎、香附、神曲、山栀、甘草)临床化裁加减,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老师认为萎缩性胃炎虽是难治之证,但非不治之症,只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注意饮食起居,一定能够治愈。
具体治法整理于下。
1 调理气机,活血化瘀 调理气机贯穿整个治疗大法,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气一伤,初则壅滞,无论外感、食积、情志均可发病。
其次是肝胃气滞,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机阻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郁日久,必致血瘀,也即久病入络之意。
老师依据胀在气分,痛在血分的病理,在六郁汤的基本方上加入佛手、台乌或香橼,或青陈皮、或柴胡、郁金等。
疏理肝气和胃降逆止痛。
若伴便秘腑气不通者可加入槟榔、大黄炭等,以导滞通腑。
肝气郁结日久化火,邪热犯胃又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胃脘胀痛、泛酸、嘈杂,肝热夹胆火上乘出现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老师加入丹皮、焦栀、黄连、吴茱萸等。
因内热最易伤阴,也可加入香橼,佛手或乌梅、白芍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解郁止痛。
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三七等以活血理气止痛。
验案举例 任某,男,43岁。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烧心、纳差1年余,伴有晨起口苦、口干、恶心,查:舌紫暗、苔薄黄,脉沉小弦。
西医
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属肝郁气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泄热,活血化瘀。
处方:苍术、神曲、生麦芽、生山楂、枳壳、金铃子、佛手各12g,香附、元胡各10g,焦栀、川芎各9g,白豆蔻、甘草各6g,吴茱萸3g,代赭石20g,三七5g(冲服),服12剂后,诸证消失,以原方为基础,配为散剂,每服9g, 1日2次,饭后开水冲服,连服1月,临床治愈。
2辛开苦降 开结散痞 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型都表现的那么典型,比如复合型胃病,寒热错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老师在治疗此类病时,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治疗,如左金丸热象重者重用黄连,寒象重者重用吴萸,不可教条使用。
验案举例罗某,女,40岁。
胃脘隐痛2年余, 1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次于2月前生气后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呃逆、烧心、嘈杂、泛酸、恶心、饥饿时胃痛加重,进食后缓解,食道烧心感明显,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大便色黑,苔薄黄腻,脉弦滑。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
处方:党参、厚朴、苍术各12g,川芎、黄连各6g,香附、半夏、红豆蔻各9g,茯苓、佛手、生麦芽各15g,吴茱萸3g,代赭石18g,元胡10g。
服15剂后诸症见好较稳定,以散剂嘱服40日巩固疗效。
3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得食则减,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此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老师仍以六郁汤加左金丸加党参、茯苓、半夏、川朴、肉桂、元胡、炮姜、红豆蔻,或公丁香等,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
验案举例 陈某,女,48岁。
胃脘隐痛3年余,3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HP (+),此次发病1月余,胃脘胀而隐痛,遇寒或饥饿时胃痛加重,得温或进食后减轻,喜温喜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伴头晕、恶心、气短、舌淡、苔白,脉迟缓。
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处方:党参、茯苓各15g,苍术、厚朴、蚤休、台乌各12g,香附、半夏、草豆蔻各9g,公丁香、川芎、吴茱萸、肉桂、甘草各6g,黄连3g,三七5g(冲服),服8剂后症状减轻,以散剂巩固疗效。
因其HP(+),故以蚤休易山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蚤休有抗癌作用。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是在脾胃素虚的基础上,内外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形成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寒热错杂,以及气滞血瘀以不同程度存在于疾病全过程的慢性粘膜性胃病。
明清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卷八》指出胃脘痛并有“或滞、或胀、或呕吐、或不食、或吞酸、或大便难、或泻痢、或面浮而黄。
”这些症候提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呈现的大部分症状。
老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抓住其以胀为主的病机,调理气机,以六郁汤为主方,或加半夏厚朴汤,或左金丸,其吴萸、黄连的量据各种病症的寒热偏重程度而定,虚寒重吴萸用量大,肝胃阴虚症状重,黄连用量大,或用焦栀代黄连,取左金丸之意,或加用“三仙”取保和汤之意,因胃气以通为用。
对复合型胃炎,有嘈杂、泛酸,采用红蔻,佐以左金丸,其制酸效果甚佳。
另外,其方中用桔梗、厚朴,调理气机的升降,以湿困脾为著者,即脾胃的气机运动,香附、枳壳(或青皮及柴胡)以调理横向肝胆与脾胃的气机逆乱。
总之,老师采用调理气机,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开拓了新思路。
(收稿2004209203;修回2004209227)
成冬生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肝炎方法撷萃高凤琴 陕西省中医医院肝胆科(710003)
慢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发病率高,病情复杂,极易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办法。
成冬生主任医师从事本病的中医临床研究30余年,学验俱丰。
笔者跟随成冬生老师学习多年,颇有心得,受益匪浅。
现就治疗慢性肝炎方面的经验整理如下。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