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层次分析法
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策略研究与实践方案

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策略研究与实践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1 研究内容 (3)1.3.2 研究方法 (3)第二章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3)2.1 我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概况 (3)2.2 农产品电商市场环境分析 (4)2.3 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第三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理论体系构建 (5)3.1 精准营销概述 (5)3.1.1 精准营销的定义 (5)3.1.2 精准营销的特点 (5)3.2 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的关键要素 (5)3.2.1 数据采集与分析 (5)3.2.2 个性化营销策略 (5)3.2.3 营销渠道优化 (5)3.2.4 品牌建设与传播 (6)3.3 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的理论框架 (6)3.3.1 基于大数据的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模型 (6)3.3.2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模型 (6)3.3.3 基于市场竞争的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模型 (6)3.3.4 基于品牌建设的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模型 (6)3.3.5 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的实施步骤 (6)第四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策略分析 (6)4.1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 (6)4.2 产品策略 (7)4.3 价格策略 (7)4.4 渠道策略 (7)4.5 推广策略 (7)第五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实践案例 (8)5.1 案例一:某农产品电商平台精准营销实践 (8)5.2 案例二:某农产品品牌精准营销实践 (8)5.3 案例三:某农产品产区精准营销实践 (8)第六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9)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9)6.2 评价方法选择 (10)6.3 评价结果分析 (10)第七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10)7.1 政策层面建议 (10)7.1.1 完善农产品电商政策法规体系 (11)7.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1)7.1.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11)7.1.4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11)7.2 电商平台层面建议 (11)7.2.1 优化电商平台服务功能 (11)7.2.2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11)7.2.3 强化数据分析与挖掘 (11)7.2.4 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力 (11)7.3 农产品企业层面建议 (11)7.3.1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11)7.3.2 创新营销手段 (12)7.3.3 提升产品品质 (12)7.3.4 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 (12)7.3.5 培养专业营销人才 (12)第八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策略实施与保障 (12)8.1 组织保障 (12)8.2 技术保障 (12)8.3 资金保障 (12)8.4 宣传推广保障 (13)第九章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13)9.1 农产品电商市场发展趋势 (13)9.2 精准营销技术应用趋势 (13)9.3 农产品电商精准营销模式创新 (14)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4)10.1 研究结论 (14)10.2 研究局限 (15)10.3 研究展望 (15)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农产品电商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现代语文)第六章语法(二)

“所”字词组是由助词“所”附着在及物动词前或加在 状中或主谓之间所构成的词组,是名词性词组,有代替其后 动词所关涉的人或事物的作用。
(四)定中词组与附加式复合词的区别
某些定中词组和附加式复合词的构成很相像,不要把它 们弄混。尤其在进行层次分析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要把词组 当成附加式复合词而忽略掉,不继续划分,也不要把附加式 复合词当成词组而错误地划分开来。
六、状中词组
状中词组由状语和中心语构成。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二者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
定语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中间要加上结构助词“的”; 有的可加可不加;有的不需要加“的”。
(二)定语的意义类型
定语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定语可以表领 属、性质、状态、质料、数量、时地、用途、来源等。
上述种种类型的定语还可以概括为描写性定语与限制性 定语两大类。
(三)定中词组的功能
定中词组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也可 以充当其他句子成分,如谓语、状语和定语。一般不做补语。
和定语一样,状语的类型也可以概括为表示描写性的和 表示限定性的两大类。
(三)状中词组的功能
状中词组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可以在句中做谓语,也可以 充当其他句子成分,如定语、状语和补语。做主语和宾语比 较少见。
(四)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的区别
区别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不仅要看中心语的性质,还要 看修饰语的性质和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
(二)宾语的意义类型
述语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十分复杂。依据述语与宾语的不 同关系,宾语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受事宾语。 2.施事宾语。 3.结果宾语。 4.处所宾语。 5.工具宾语。 6.判断宾语。
(三)述宾词组的功能
层次分析法(详解)

第六章层次分析法决策是人们选择或进行判断的一种思维活动,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要对某些系统的重要性作出恰当的评价,以便列出它们的轻重缓急,从而集中解决重要的问题。
有些决策是简单易断的,而有些决策则是复杂困难的,因此常常先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衡量各方面的影响,最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先后优劣次序,这就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的(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为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社会、经济系统决策的有效工具,目前在工程计划、资源分配、方案排序、政策制定、冲突问题、性能评价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6.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的核心问题是排序,包括递阶层次结构原理、测度原理和排序原理。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递阶层次结构原理。
一个复杂的结构问题可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或因素,即目标、准则、方案等。
每一个因素称为元素。
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元素分组形成互不相交的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形成按层次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
具有这种性质的层次称为递阶层次。
例如,选拔队员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层次结构如下图6.1所示:图6.1 队员参赛的层次结构图其中Y1:接受能力;Y2:反映能力;Y3:自愿程度;Y4:计算机应用能力;Y5:写作能力;Y11:掌握新知识的能力;Y12:建模能力;Y21:想象能力;Y22:洞察能力;Y31:建模兴趣;Y32:主动程度;Y33:对建模的认识Y41:使用数学软件的能力;Y41: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Y51:中文写作能力;Y52:英文表达能力至于复杂系统的层次结构图,请参看有关的文献。
2.测度原理。
决策就是要从一组已知方案中选择理想的方案,而理想方案一般是在一定的准则下通过使效用函数极大化而产生的。
计量地理学第六章——层次分析法

二 基本过程
(三)构造判断矩阵(AHP决策分析中一个关键的步骤)
①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 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其形式如下:
二 基本过程
(三)构造判断矩阵
②其中,bij 表示对于Ak 而言,元素Bi 对Bj 的相对重要性 程度的判断值。
标度
1 3 5 7 9 2,4,6,8 倒数
3 1 / 3 1
3 1 / 3 1
0.405
W 2.466 1
0.105
W 0.637 0.258
λmax
n (AW )i i 1 nWi
0.318
1.936
0.785
3 0.105 3 0.637 3 0.258
3.037
三 计算方法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这一个步骤中,要求将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把每 一组作为一个层次,并将它们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 干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最高层
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目 标
中间层
表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因素、准则和策略等。 分为若干子层,如准则层、约束层和策略层。
所需要的定量化数据较少,但对问题的本质,问题所涉 及的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分析得比较透彻、清楚。
缺点: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譬如,对于同样一个决策问题,如果在互不干扰、互不
影响的条件下,让不同的人同样都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进 行研究,则他们所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所构造的判断矩阵 很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各有差异。
法
1
2
n
n
Wi W i
6内容分析法

第六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概述一、内容分析法的概念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
后来,美国的一些传播学研究者,利用这种方法分析报纸的内容,了解信息发展的倾向,随后,内容研究渐渐扩大到各类语文传播(verbal communication),如报纸、电视、电影、广播、杂志、书刊、信件、演讲、传单、日记、谈话等等的分析,以及各类非语文传播(non-verbal communi cation),如音乐、手势、姿态、地图、艺术作品等的分析,成为传播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我们也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课本、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反应、学生练习,甚至特殊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索规律,作为教育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研究方法。
例如,读者要买一本书,他先看一看目录;要读一篇论文,先看看关键词。
这些就是一种直觉意义上的内容分析法。
有人曾对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进行研究,发现凯洛夫在该书中100多处讲“传授知识”,仅有10多处谈“发展智力”。
因此,他得出了“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一部传授知识的教育学”的判断。
这样的研究就是运用了内容分析法。
在教育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把各类教育文献资料,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指令文件、专题论著以及各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视听教材、教案、课堂实录、学生练习等等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样本,按照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对这些内容资料作客观、系统的量化处理,取得量化的结果,然后把这些样本的量化结果,按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方面的研究用途。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性的方法,一种规范的研究技术与手段,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安排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题库名词解释:第二章: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2、教学方法:通常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
3、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5、解释结构模型法第三章:1、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他是反应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1、实地试验:实地试验是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实施前形成性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执行人员(通常指教师)要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
2、进行中的评价:进行中的评价是指在教学实施之后,就教学对学习者的学习、工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5、协作学习: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6、启发式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五章:1、学习资源: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
2、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3、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最优化方法与策略 层次分析法(AHP)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首先把系统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在模
型中,复杂问题被分解,分解后各组成部分称为元素,这些元素又按属性分成 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层次可分为三类:
(1)最高层(目标层) (2)中间层(准则层) (3)最底层(措施层或方案层)
(2)如果问题复杂,u1,u2,…,un对于C的重要性无法直接定量, 而只能定性,那么确定权重用两两比较法。其方法是:对于准则C,元素ui 和uj哪一个更重要,重要的程度如何,通常按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 值,表2-1列出了1~9标度的含义。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二、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对于准则C,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得到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其中 就是元素 和 性质:
相对于C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判断矩阵A具有下列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的计算以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1)权重计算方法。 ① 和法。将判断矩阵A的n个行向量归一化后的算术平均值,近似作为 权重向量,即
§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权重的计算以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2)一致性检验。 ③ 计算性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
④ 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2.2 到北京旅游出行路线的模型构建
一、建模
四人出行,始发站丹东,终点站北京。选择出行方案如下。 方案1:乘大巴车到沈阳,动车到北京。 方案2:乘大巴车到沈阳,卧辅车到北京。 方案3:开车到沈阳桃仙机场,从沈阳飞往北京。 方案1的大巴费用为人均79元,动车人均207元,但到北京后多一天住宿费用, 人均125元,单程共需1 644元,时间约为8个小时。 方案2的大巴费用为人均79元,卧辅车人均172元,省一天北京住宿费用,单程 共需1 004元,时间约为13个小时。 方案3:开车到沈阳桃仙机场费用为250元,停车费300元,从沈阳飞北京费用 人均670元,单程共需3 430元,时间约为3小时25分钟。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措施指南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措施指南第一章航运物流运输概述 (2)1.1 航运物流运输的定义 (2)1.2 航运物流运输的重要性 (2)1.2.1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2)1.2.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1.2.3 优化资源配置 (3)1.2.4 降低物流成本 (3)1.3 航运物流运输现状分析 (3)1.3.1 全球航运物流运输市场现状 (3)1.3.2 我国航运物流运输现状 (3)1.3.3 航运物流运输行业发展趋势 (3)第二章航运物流运输效率评价指标 (4)2.1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的概念 (4)2.2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2.2.1 运输速度指标 (4)2.2.2 运输成本指标 (4)2.2.3 运输质量指标 (4)2.2.4 运输能力指标 (4)2.3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评价方法 (4)2.3.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5)2.3.2 主成分分析法(PCA) (5)2.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5)2.3.4 层次分析法(AHP) (5)第三章航运物流运输模式优化 (5)3.1 航运物流运输模式现状分析 (5)3.2 航运物流运输模式优化的方向 (5)3.3 航运物流运输模式优化策略 (6)第四章航运物流信息化建设 (6)4.1 航运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6)4.2 航运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7)4.3 航运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 (7)第五章航运物流运输设备更新与维护 (8)5.1 航运物流运输设备的重要性 (8)5.2 航运物流运输设备的更新策略 (8)5.3 航运物流运输设备的维护管理 (8)第六章航运物流运输组织管理 (9)6.1 航运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的原则 (9)6.2 航运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的方法 (9)6.3 航运物流运输组织管理的优化策略 (10)第七章航运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管理 (10)7.1 航运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10)7.2 航运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11)7.3 航运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11)第八章航运物流运输成本控制 (12)8.1 航运物流运输成本概述 (12)8.2 航运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的方法 (12)8.3 航运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策略 (13)第九章航运物流运输安全与环保 (13)9.1 航运物流运输安全的重要性 (13)9.2 航运物流运输安全措施 (14)9.3 航运物流运输环保措施 (14)第十章航运物流运输政策与法规 (15)10.1 航运物流运输政策概述 (15)10.2 航运物流运输法规体系 (15)10.3 航运物流运输政策与法规的影响 (15)第十一章航运物流运输市场分析与预测 (16)11.1 航运物流运输市场现状分析 (16)11.2 航运物流运输市场预测方法 (16)11.3 航运物流运输市场发展趋势 (17)第十二章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综合措施 (17)12.1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 (17)12.2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 (17)12.3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的实施步骤 (18)12.4 航运物流运输效率提升的保障措施 (18)第一章航运物流运输概述1.1 航运物流运输的定义航运物流运输是指利用船舶作为主要运输工具,以海洋、内河等水域为运输通道,进行货物和物品的运输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x
( BW )i . . . . . . . j nWi
n
6.4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1)特征向量w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各因素关于目标的相对重要 性的排序权值。 2)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可求CI和CR值,当 CR<0.1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4、层次总排序 计算某一层次各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所有因素 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称为层次总排序。 设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素A1,A2,…,Am,其层次总排 序的权值分别为a1,a2,…,a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素 B1,B2,…,Bn,它们对于因素Aj(j=1,2,…,m)的层次单排 序权值分别为b1 j,b2 j,…,bn j(当Bk与Aj无联系时,bk j=0),则B层次总排序权值可按表6.3计算。
第六章 层次分析法
6.1问题提出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 6.4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6.5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6.1问题提出
• 合理使用一笔留成利润
目标层 A 合理使用企 业留成利润
准则 层C
C1 调动职工劳 动生产积极性
C2 提高企业 技术水平
C3改善职工物质 文化生活状况
这表明w为A的特征向量,并且特征根为n。即对于一致 性的判断矩阵,排序向量w就是矩阵A的特征向量。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一致的正互反矩阵具有以下性质: 1)ai i = 1, ai j = aj i-1 , ai j aj k =ai k 2)A的转置也是一致的; 3)A的每一行(列)均为任意指定一行(列)的正数倍数 4)A有特征根1=n,其余特征根全为0; 5)若A的特征根1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w=(w1,w2,…, wn)T,则ai j =wiwj-1。 由以上性质可知,当A是一致矩阵时,1=n,1所对应 的特征向量为排序向量。若将该排序向量归一化后仍记 w=(w1,w2,…,wn),则满足w1+w2+…+wn=1。 定理:n阶正互反矩阵A=(ai j)nn是一致矩阵的充要条件 是其最大特征根1=n。
6.5 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续)
解、1、求各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排序 1)判断矩阵A-C
. Max . CI . W . RI . CR . . .
2)判断矩阵C1-P
. . W . . .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ak B1 B2 . . . Bn B1 b11 b11 … … … b11 B2 b12 b12 … … … Bn b1 n b1 n
b12
…
b1 n
其中, bi j表示相对于上一层次因素 ak而言,因素 Bi 对 Bj 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可用数字 1—9 及其倒数表示, 这些数字称为判断矩阵的标度。判断矩阵标度首先由 Saaty给出,其含义如表6.1所示。
6.5 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续)
3、判断矩阵C2- P
C2 P2 P3 P4 P5 P2 1 7 3 5 P3 1/7 1 1/5 1/2 P4 1/3 5 1 3 P5 1/5 3 1/3 1
4、判断矩阵C3- P
C3 P1 P2 P3 P4 P1 1 1 1/3 1/3 P2 1 1 1/3 1/3 P3 3 3 1 1 P4 3 3 1 1
选择标度为1—9是基于如下一些事实和科学依据: 1)人们在估计事物质的区别性时,常常用五种判断来表 示。即相等,较强,强,很强,绝对强。当需要更高 精度时,还可以在相邻判断之间作出比较。这样总共 有9个数字,它们有连贯性,可在实践中应用。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2)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同时比较若干个对象时,能够区 别差异的极限为 72 个对象,这样它们之间的差异正好 可用9个数字表示。 3) Saaty还将 1—9的标度方法同另外的 26种标度方法进行 比较,结果表明1—9标度方法能较好地将思维判断数量 化。因此,1—9标度是可行的。 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1、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如果判断矩阵A满足 ai j aj k=ai k i,j,k=1,2,…,n 则称A为一致性的判断矩阵。 2、一致判断矩阵的特点 考虑把一块单位重量的大石头Z分成n块小石头y1, y2,…,yn,各块小石头的重量为w1,w2,…,wn。这 n个小石头之间相对重量的判断矩阵A为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目标层 合理选择科研课题 更好为社会建设服务 A 人才培养 B2 课题可行性 B3
准则层
成果贡献 B1
指 标 层 经济 价值 C11 课 题 层
实用 价值 C1 社会 价值 C12
科学 意义 C2
优势 发挥 C3
难以 程度 C4
研究 周期 C5
财政 支持 C6
课题1 D1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一致性指标
CI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n
n
RI
' n
n
N 1 2 3 4 5 6 7 8 9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令CR=CI/RI,称CR为一致性比率。当CR<0.1时,可认 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6.4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续)
表6.3 层次总排序权值计算表
层次 A 层次 B B1 B2 . . . Bn A1 a1 b11 b21 . . . bn1 A2 a2 b12 b22 . . . bn2 … … … … Am am b1m b2m B 层次总 排序权值 ajb1 j ajb2 j . . . ajbn j
课题2 D2
课题3 D3
......
课题N DN
图6.2 科研课题遴选层次分析模型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二、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主要层次: 1)最高层 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 目标 2)中间层 表示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因素、准则和策略 等。中间层可分为若干子层,如准则层,约束层和策 略层等。 3)最低层 表示为实现目标而供选择的各种措施、方案 和政策等。 三、判断矩阵及其标度 判断矩阵表示相对上一层次某一因素而言,本层次各 因素之间的两两相对重要性程度。设A层因素ak与下一 层次B中的因素B1,B2,…,Bn有联系,则我们构造 如下判断矩阵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w w w A w wn w
w w w w ... wn w
... ... ... ...
wn wn w wn w wn
显然A是满足一致性条件的正互反矩阵,且有:
Max .
RI .
CI . CR . .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表6.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 1 3 5 7 9 2,4 6,8 倒数 含义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相应两因素交换次序比较的重要性。
…
bnm
5、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也是从高到低逐层 进行的。如果B层次若干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Aj 的单排序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Ij,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 性指标为RIj,则B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CR
a
j
m
j
CI
j
/ a j RI j
j
m
6.5 层次分析法应用实例
Max
( BW ) i . . . . . . . j nW i
n
6.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续)
二、和积法 设判断矩阵为B=(bi j)nn 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规范化
b ij
bij
Max
( BW )i j nW i
n
6.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例)
例、仍以前面的矩阵为例,有
1 / / . . . B , 得 B . . . / . . . 0.317 . . W 1.9 W 0.781 .
W
j
n
j
则W=[W1,W2,…,Wn]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n ( BW )i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ax Max j nWi
6.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例)
例、由
1 / / / / , 得 M B / / 0.405 . . W 2.466 W 1 .
6.2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续) w w A ... ... w w wn wn
记w ( w , w ,...,wn )T , 则有 Aw w w w ... w wn nw wn
6.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
一、方根法 设判断矩阵为B=(bi j)nn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Mi
b
j
n
ij
i ,,...,n
W i n Mi i ,,...,n
2、计算Mi的n次方根 3、对向量
W [ W , W ,...,W ]T 进行规范化,即 Wi Wi
措施 P1 层P 发奖金
P2 扩建集体 福利设施
P3 办职工 业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