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年 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越明年 到了第二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积年 好几年。“所居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累年 年年。“累年如此,已用九女。”(《李寄》)
暮年 晚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A (《龟虽寿》)
1
岁暮 一年将尽的时候。也称“岁晏”或“岁阑”。“岁暮锄犁傍空屋。”(《野老歌
无日 没有多少日子。“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
有日 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
即日 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翌日 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
后序》)
翼日 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
成。”(《促织》)
泪如雨。”(《采桑女》)
东曦既驾 日神已经乘车出来,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清
晨。“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促织》)
日中 中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也。”(《两小儿辩日》)
晌午 中午。“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亭午 中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暮 傍晚;日落的时候。“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来日 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A
3
累日 连日。“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
朔 农历每月初一。“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
御容明伦堂。”(《阎典史传》)
望 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望。”(《五人墓碑记》)
望日 农历十五日那天。“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概述

累日
连日。“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
朔 望 望日 既望
农历每月初一。“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 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农历十五日那天。“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 农历每月十六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 。
御容明伦堂。”(《阎典史传》) 望。”(《五人墓碑记》)
下。”(《石钟山记》)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夜
夜中 夜分 晨夜 旦暮
半夜。“中夜闻鸡鸣。”(《祖逖》)
半夜。“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 半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日夜。“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时间很短暂。“吾攻赵,且暮且下。”(《信陵君窃符救
避。”(《狱中杂记》)
王。”(《鸿门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
家》) 他日 后日 另外有一天。“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黔之驴》) 过几天。“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异日
疏序》) 来日
将来的日子。“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甘薯
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无日 有日 即日 翌日 后序》)
没有多少日子。“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 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 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
翼日
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
成。”(《促织》) 旦日(明日) 明天,第二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日中
晌午 亭午
中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体现时间的古成语

体现时间的古成语
体现时间的古成语有:
1、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2、暮去朝来: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
3、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
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居诸不息: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息:停止,休息。
时光不断地推移。
形容时光流逝。
5、石火光阴:形容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
6、电光石火: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7、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
日月如飞。
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8、光阴如箭: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9、铜壶刻漏: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
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指时光正在流逝。
这些成语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它们的意义和解释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准确含义。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词语——“焉(yān)”。
它是一个常见的古代汉字,并在古文中广泛出现。
本文将探讨这个词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一、“焉”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焉”字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副词,表示处所或动作方式,有"于此"、"如此"、"从事"等意思。
1. 表示处所:在《论语·公冶长》中,“王孙贾人者赐之墨则喜之;没马赐之骆则喜之。
”其中,“墨”和“骆”都是礼物的种类,“赐之墨”表示给予墨作为礼物时,接受者感到高兴。
“赐之骆”表示给予骆驼作为礼物时,接受者同样感到高兴。
这里的“赐之”可以理解为给予、送给的意思。
2. 表示动作方式:在《庄子·德充符》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其中,“发于”和“举于”都是表示动作方式。
这里的“发于”可以理解为从畎亩中开展,而“举于”可以理解为从版筑之间拔高。
二、“焉”的应用范围除了基本含义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焉”的具体用法及应用范围。
1. 在疑问句中引出问题:在古文中,“焉”经常被用来引出问题。
例如,在《论语·阳货》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何不归也?”这里的“焉廋哉?”即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不回去?”通过使用“焉”,提问者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询问和疑虑。
2. 引导转折或反问表示惊讶:在一些上下文中,你可能会看到“焉”用作转折或反问。
例如,在《尚书·洪范》中,“皇天既付我厥民极宝稗万邦。
”结束一段赞美之后紧接着是疑问句:“南泽维东海之滨;焕阐则俊鹤遇阮商。
”这里的“焕阐则俊鹤遇阮商”即表示对前一句中所述的事物产生怀疑或者觉得惊讶。
三、“焉”的具体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的应用场景外,我们还需了解“焉”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
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大全

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大全1、无所依靠。
如(1)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螯其手,呻吟无赖。
(范晔《华佗传》)2、可爱。
如(2)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3、无心无意。
如(3)若道春无赖,飞花合逐风。
(杨巨源《泛酒花诗》)4、放刁撒泼、蛮不讲理。
如(4)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黄宗羲《柳敬亭传》)5、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如(5)广州王去疾,好聚无赖少年。
(葛洪《西京杂记》)可怜1、值得同情或怜悯。
如(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可惜或令人惋惜。
如(7)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3、可叹。
如(8)可怜故园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4、可爱。
如(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宫。
(白居易《暮江吟》)5、可羡,如(10)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将1.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趋向的.补语之间,无义。
如(11)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乔吉《双调·天仙子》)2.读作qiang,用在动词前,意思是请。
如(12)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来1、跟得连用,表示可能。
如(13)枉叫一室尘如织,天下何曾扫得来。
(杨万里《读〈陈蕃传〉》)2、诗歌里的衬字,无义。
如(14)王令销来水渺茫,岂能才与命相妨。
(温庭筠《过吴景帝陵》)不得用在动词后,意思是不能够+(动词)。
如(15)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端没来由或无缘无故。
如(16)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苏轼《江梅》)不那即无奈。
如(17)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韦庄《古离别》)争怎么。
如(18)辕门不竣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胡曾《细柳营》)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
如(19)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
(孙元宴《卫玠》)浑全、全然。
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它有着许多常用词语,其中部分词语仍被广泛运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00个常用的文言文词语。
一、名词类1. 人:衣冠、士、夫、子、儒、世、民、绅、庶、众等。
2. 家族:宗、族、门、派、支、戚、世、姓、氏、社等。
3. 地点:国、都、郡、县、乡、村、庄、城等。
4. 时节:春、夏、秋、冬、旦、昏、永、时、节、令等。
5. 动物:虎、狼、熊、鹿、兔、鸟、鱼、蛇、马、豕等。
6. 植物:梓、松、竹、桃、梅、花、草、树、果等。
7. 食品:酒、肉、饭、茶、蔬、果、饼、饵、羹等。
8. 家具:床、榻、椅、几、桌、灯、镜、屏、帷等。
9. 服饰:衫、裙、袍、帽、鞋、袜、绸、缎、锦、橐等。
10. 工艺品:玉、瓷、铜、铁、锡、花、车、舟、箫等。
二、动词类1. 吃、喝、食、饮、啜、咀、净、病、增、吸等。
2. 行、行走、移、迁、驾、趋、御、逐、阻等。
3. 求、索、访、问、拜、借、假、遗、赠等。
4. 打、折、切、割、砍、斩、震、撼、摇等。
5. 歌、舞、乐、吟、唱、奏、弹、章、念等。
6. 语、言、说、道、论、叙、提、称、述等。
7. 手、取、握、抓、拿、挽、抱、搏、袭等。
8. 看、望、瞻、观、视、察、窥、旁、瞧等。
9. 静、安、宁、定、息、寂、默、静、止等。
10. 睡、寤、梦、忆、想、思、怀、思、念等。
三、形容词类1. 美、丽、媚、妍、艳、嫣、姣、良、秀等。
2. 瘦、瘠、皮、寡、痩、瘤、瘦、瘦、炯等。
3. 苍、青、碧、翠、綦、紫、洁、红、白等。
4. 高、峻、俊、秀、壮、伟、端、严、良等。
5. 长、宽、深、浅、高、矮、短、窄、阔等。
6. 众、多、盛、广、众、万、亿、满、大等。
7. 转、回、圆、透、滑、润、柔、细、软等。
8. 快、易、好、慢、难、坏、可、乃、甚等。
9. 良、好、美、宏、大、壮、臧、协、奇等。
10. 苦、甜、酸、辣、香、淡、咸、涩、味等。
四、副词类1. 微、细、极、甚、最、全、散、闲、清等。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长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长的词语
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很长的词语有很多,常见的有:
1. 万古:表示无限遥远的时间,如“万古流芳”。
2. 千秋:表示长时间,如“千秋功业”。
3. 永久:表示永远不变的时间,如“永久保存”。
4. 不朽:表示永久不灭的时间,如“流芳百世,不朽之名”。
5. 悠久:表示时间长久,如“悠久的历史”。
6. 历久弥新:表示时间长久而不失新鲜感,如“历久弥新的经典”。
7. 久远:表示时间遥远,如“久远的故事”。
8. 长久:表示时间长久,如“长久的友谊”。
9. 漫长:表示时间很长且难以估量,如“漫长的岁月”。
10. 无穷:表示时间无限,如“无穷无尽”。
- 1 -。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抽象的时间: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于是、于时、于是。
少顷:一会儿;
既而:不久;
是时:这个时候;
一时:同一时候;
未几:不多久;
俄而:一会儿忽;
忽然:突然。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意思虽然相近,但表示的时间关系和作用不尽相同。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另外还有如:
遽:立刻、马上。
《察今》:“遽契其舟。
”
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快,迅速〖quick;fast〗
瞬息:一眨眼。
《活板》:“瞬息可就。
”
顷刻:一会儿。
《狼》:“顷刻两毙。
”
少顷:一会儿。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
《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
卒:同猝”,突然。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
倏(shū)尔:忽然。
《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倏易(急速地变化);倏霍(急速的样子);倏闪(顷刻;霎那间);倏忽(一眨眼;忽然);倏尔(转眼之间);倏瞬(一瞬间) 倏 shū <副> 忽然[suddenly] 倏而黄烟四起。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
二,概括性的时间:
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假设以前我不捕蛇。
戚戚不似向前声,悲戚的样子和前面大不相同。
久之:很久。
《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良久:很久。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
失时:过时。
《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
无何:没有多久。
《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
《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
尝:曾经’。
《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
素:一向,平素。
《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平素。
既:已经。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
适:刚才。
《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
几:将近,接近。
《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
初:刚开始。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
未几:没多久。
《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
寻:不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
已而:不久。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三,具体的时间:
岁:年。
《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期年:满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积年:好几年。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秋:时候。
《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多事之秋!
曩nǎng: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有曩日,曩年,曩时,曩者(从前) 曩昔。
异日:将来。
《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
翌日:次日。
《(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翼日:明天。
《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
旦旦:天天。
《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日:一天天。
《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
旦:早晨。
《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
质明: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
亭午:正午。
《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
宵:晚上。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
即日:当天。
《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表示一天之内时间的词语:
一昼夜为一日。
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
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
从
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zè,等等。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ū)时。
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男曰昧旦》),“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
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
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
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
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
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如:
中夜:半夜。
《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
夜阑:夜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
薄暮:傍晚。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
昼夜时段、时辰表:
殷: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
殷: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昧) 兮(曦)
周: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汉: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五段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鸡鸣丁夜四更1—3
平旦戊夜五更3—5
一月之内:
朔:阴历每月初一。
《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既望:阴历十六。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