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方法及

合集下载

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风险评价是指对特定活动、事物或环境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评价标准是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的衡量风险严重程度的指标和标准。

1.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是基于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对风险进行描述和分类。

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包括:- 风险矩阵法:通过将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确定风险的级别和优先级。

- 故事法:通过讲述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情节,揭示潜在风险和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 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通过团队讨论和集体智慧,发现和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2.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是基于数据和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 敏感性分析:通过改变输入参数的值,评估其对风险结果的影响程度。

- 随机模拟:利用概率分布和随机数生成器,模拟大量可能的风险情景,并计算其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 蒙特卡洛模拟:是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的模拟方法,通过运行大量的试验,得到风险结果的概率分布。

评价标准是根据具体领域和行业的要求,制定的衡量风险严重程度的指标和标准。

常用的评价标准包括:- 风险等级划分:将风险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高、中、低等级,以便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优先级。

- 风险影响评估:评估风险对人员、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可能影响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 风险概率评估: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确定风险的频率和概率。

- 风险管控措施评估:评估已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制定,以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并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双重预防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准则

双重预防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准则

双重预防体系风险评价方法及评价准则
1.风险评价方法
选择安全检查表(SCL)、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针对辨识的危险源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2.风险评价准则
2.1制定风险评价准则时应结合农药生产特点,并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2.2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生产特点和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分析。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

常用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是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有助于降低风险对组织造成的损失。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1.定性风险评价方法:-专家评估法:借助专家判断和经验,通过对不同因素进行权重赋值,确定风险的程度和重要性。

-历史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类似事件的数据,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信息收集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了解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

-多标准决策分析法:通过制定决策矩阵,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风险的程度和优先级。

2.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事件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件树,对可能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各个因素进行定量评估,计算风险的概率和影响。

-敏感性分析法:通过对风险事件可能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和分析,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蒙特卡洛模拟法:通过随机抽样和模拟的方式,对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估计。

-概率法:通过根据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计算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损失。

3.专业风险评价方法:-生态风险评价法:对自然环境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金融风险评价法:对金融市场不利事件和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对金融机构和经济的影响。

-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法: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了解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

-健康风险评价法:对工作环境中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了解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些综合性的风险评价方法,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基于活动的风险评价法:将风险与活动进行链接,评估风险事件对活动的影响。

-供应链风险评估法:评估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包括供应商风险、物流风险等。

-工程风险评估法:对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施工风险、设计风险等。

总之,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特定环境和需要。

企业和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风险管理目标,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价方法,并将其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和决策的准确性。

常用风险评价的方法

常用风险评价的方法

常用风险评价的方法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风险评估法、定量风险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和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法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

1. 定性风险评估法:定性风险评估法是一种基于经验和专家意见的主观评估方法。

它通过分析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影响程度,并将其量化为高、中、低等级别,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

定性风险评估法的优点是简单易用、成本低廉,可以在早期识别并处理风险。

然而,由于其主观性较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2. 定量风险评估法:定量风险评估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客观评估方法。

它利用概率和统计模型来分析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风险事件的可能损失。

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技术,可以计算出风险的具体数值,用于预测和评估风险。

定量风险评估法的优点是准确性高、科学性强,可以提供可靠的风险评估结果,但其缺点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

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专家判断和权重分配的方法,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风险的优先级。

该方法通过将风险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因素,并对每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最终计算出每个风险的综合得分。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是结构化、系统化,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有效地评估和比较风险,但其缺点是对于权重的主观判断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确定性。

4.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逻辑和概率分析基础上的风险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事件树模型,分析风险事件的可能路径和概率,以及每个路径的可能后果和影响程度。

通过计算路径概率和影响值,可以评估和预测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损失。

事件树分析法的优点是适用于复杂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评估,但其缺点是模型建立和计算复杂度较高。

5. 决策树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比较不同决策方案的风险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并考虑不同决策路径和可能结果的概率与影响程度,以评估风险和选择最优决策方案。

决策树分析法的优点是结构化、直观,可以帮助决策者理清思路和选择最优决策方案,但其缺点是对于概率和影响值的估计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方法标题:风险评价方法引言概述:风险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或者消除这些风险。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事件树分析和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一、定性评估:1.1 风险识别:通过采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确定潜在风险的来源和可能的影响。

1.2 风险分级:根据风险的严重性和概率,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以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

1.3 风险描述:详细描述每一个风险的特征,包括可能的原因、影响和控制措施。

二、定量评估:2.1 数据采集:采集与风险相关的数据,如历史记录、统计数据和专家意见。

2.2 风险分析: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风险的概率和损失。

2.3 风险量化:将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如风险值或者风险指数,以便进行比较和决策。

三、事件树分析:3.1 事件识别:识别可能导致事故或者故障的事件,并将其表示为事件树的节点。

3.2 事件分析:通过分析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概率,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

3.3 风险评估:根据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后果,评估整体风险水平,并确定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4.1 故障识别:识别可能导致系统故障的故障模式和原因。

4.2 故障分析:通过分析故障模式的影响和后果,评估故障对系统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

4.3 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和影响。

结论:风险评价方法是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可以匡助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者消除这些风险。

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事件树分析和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是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场景和优势。

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组织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

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

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是指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有助于组织和个人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风险。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1. 概率与影响矩阵法:该方法通过构建一个概率与影响的矩阵,将不同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矩阵中的相交区域确定风险级别,从而有助于确定风险优先级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SWOT分析法: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战略评估方法,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揭示出可能存在的风险。

3.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推理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将可能发生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层次化表示,分析每个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从而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和事件的概率。

4. 贝叶斯网络:贝叶斯网络是一种概率图模型,通过建立节点表示各个变量和其条件概率分布,通过有限条件概率表或参数学习来推断未知变量的概率分布。

贝叶斯网络可以用来识别和评估风险因素之间的依赖关系。

5. 辨识、评估、控制、监控和回顾(IACMR)方法:这是一种多阶段风险评价方法,包括辨识、评估、控制、监控和回顾五个步骤。

通过逐步分析,确定风险来源,定量评估风险的概率和影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效果进行监控和回顾,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价工作,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

风险评价技术及方法是为了能够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估,从而有助于组织和个人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风险。

风险评价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组织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价,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量化和分析风险。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哪些风险评估是指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以便确定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评估结果可为组织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一、定性评估方法:1. 专家判断法:通过邀请专家对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估,借助专家的经验和知识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2. 利害关系者参与法:利用利害关系者参与风险评估过程,结合各方的意见和观点,对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的重要性。

3. 矩阵评估法:将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用数值量化(如1-5),绘制成矩阵,通过对应的矩阵区块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和优先级。

4. 多因素评估法: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如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影响程度、风险意愿程度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评估风险。

二、半定量评估方法:1. 敏感度分析法:通过对风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不同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因素变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

2. 层次分析法:将风险因素进行划分和权重分配,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和对不同因素进行比较和判断,得出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

3. 贝叶斯网络法:基于贝叶斯理论,结合风险因素间的关联性,构建网络模型并进行概率计算,得出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

三、定量评估方法:1. 数值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借助统计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2. 事件树分析法:通过绘制事件树,将风险事件及其可能的发生路径进行分析,计算出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3. 风险敏感性分析法: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模拟和分析,计算出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概率分布。

四、综合评估方法:1. 综合评分法:将不同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和综合,得出综合评分,反映风险的整体情况。

2. 综合概率分析法:将各种评估方法的结果进行整合和概率计算,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概率和影响程度。

3. 离散事件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模型来模拟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影响过程,通过多次模拟产生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风险评估最好的方法,风险评价4种方法(一)2024

风险评估最好的方法,风险评价4种方法(一)2024

风险评估最好的方法,风险评价4种方法(一)引言概述:风险评估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有助于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介绍风险评估的最佳方法,并以4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作为例子进行阐述。

正文:一、定性评估方法1. 理论支持:定性评估方法通过描述和解释潜在风险的特点和影响,帮助决策者了解风险的性质和程度。

2.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专家意见和历史案例,对风险进行分析,并建立风险评估框架。

3.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风险划分为低、中、高等级,以便进一步决策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4. 优势与劣势:定性评估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易于理解等优势,但也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数据等劣势。

二、定量评估方法1. 数值分析:定量评估方法基于具体的数值数据,通过模型和算法计算出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

2. 模型选择: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和业务需求,选择适合的定量评估模型,如事件树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

3. 数据要求:定量评估方法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较高要求,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相关参数。

4. 优势与劣势:定量评估方法能够提供更精确的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数据收集和建模。

三、主观评估方法1. 专家意见:主观评估方法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专家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风险评估。

2. 专家选择:选择具有相关行业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专家,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不确定性处理:主观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处理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通过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4. 优势与劣势:主观评估方法简单快捷,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但也容易受到主观偏见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四、统计分析方法1. 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2. 多元统计方法:应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和依赖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评价资料1.术语与定义1.1危险有害因素:简称危害因素。

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1.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1.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1.4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

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1.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1.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2.危害因素辨识2.1辨识范围(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2.2辨识内容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2.3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3.风险评估方法企业可结合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

3.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工作危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某项作业活动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损害。

该方法包括作业活动划分、选定、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等内容。

3.1.1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也可结合起来进行划分。

如:(1)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4)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检尺、测温、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装卸车、火车装卸车、成型包装、库房叉车转运、加热炉点火、机泵机组盘车、铁路槽车洗车、输煤机检查、清胶清聚合物、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3.1.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1)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1)。

表1 作业活动清单记录受控号):单位: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2)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

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LEC法参照表2-1 ,风险矩阵法参照表2-2 )。

表2-1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表2-2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分析人员:分析日期:审核人:审核日期:审定人:审定日期:备注:审核人为所在岗位/ 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可以按下述问题例举提示清单提问:1)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2)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险有害因素?3)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滑倒、绊倒、摔落、扭伤?4)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5)噪声或震动是否过度?6)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7)照明是否存在安全问题?8)物体是否存在坠落的危险?9)天气状况是否对可能对安全存在影响?10)现场是否存在辐射、灼热、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

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可以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各方面考虑。

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5)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

按照4.3 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进行分析。

(6)根据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判断是否为可容许风险。

3.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的目的是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出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进行检查或评审。

3.2.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2)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3)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5)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3.2.2安全检查表编制分析要求(1)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

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构筑物等。

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可以按照系统一个一个的检查,或按照部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都可以。

(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

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

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本企业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

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

(5)控制措施不仅要列出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3.2.3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1)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3)表3 设备设施清单记录受控号)№:(填表说明:1. 设备十大类别: 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

2. 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3. 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2)确定编制人员。

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工段长、技术员、设备员、安全员等。

(3)熟悉系统。

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4)收集资料。

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5)判别危害因素。

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6)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

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LEC法参照表4-1 ,风险矩阵法参照表4-2 )。

表4-1 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记录受控号)单位:区域/工艺过程:装置/ 设备/ 设施:№:表4-2 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记录受控号)单位:区域/工艺过程:装置/ 设备/ 设施:№:分析人员:日期:审定日期:(填表说明: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领导或车间主任;偏差发生频率:从未发生、曾经发生。

)4.风险控制4.1 风险度(危险性)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4.2风险度的分析及风险分级判定准则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从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

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估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本指南推荐两种风险度的分析评价方法作为判断风险等级的准则。

4.2.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本方法的风险度由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大小决定的。

其风险等级(值)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评价分级(判断准则见附件1)。

该方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