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

合集下载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专题学生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专题学生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要点概括专题【考点解说】1、“要点概括”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文章内容的主要形式。

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每年都要涉及的考点内容。

其中,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2、什么叫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归纳、总结,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

3、要点概括的考查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对文章、文段思路、层次或层意的分析与理解;(2)对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文段中心的概括;(3)对文中情节、事件及事件成因、过程的概括;(4)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5)筛选并提取总说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7)对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等;4、“要点概括”的分类:可分为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两种。

局部概括,指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

整体概括,指针对全文内容或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

5、考查目的:这一考点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否仔细,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对文本信息的整合是否完善,对自己的理解表达是否简洁清晰。

6.考题的呈现形式:填空题、简答题原题再现】工地上的父亲父亲站起来,一阵眩晕。

他下意识地把手往身旁一划拉,扶住了身后一垛垒高的墙石。

闭了一阵眼,那阵眩晕过去,父亲用手撑住腰,抻了几下,站直了。

天真热,早上四点钟从家里骑车来的时候,还有一阵阵风,凉丝丝的真受用。

六点钟一到工地,趁着凉快,父亲就领了任务。

工头说今天是高温天气,上边任务紧,又有几个青年人怕中暑没来,所以今天计件。

在路边砌一块一米长、半米宽、二十公分厚的条石,可以到手一块钱,傍晚回家就可以拿着现钱走人。

父亲高兴。

高温天气怕啥的,也就是热一点。

昨天一天,自己砌了五十块条石,按说好的价钱是三十元。

其实昨天开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因为工头让父亲他们帮自己干了点私活。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教案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教案

2007届高三语文复习教案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现代文复习教案015-020)【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用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用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用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用以对文章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015)【教学要点】学习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阐释能力。

【教学步骤】一、考点解读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

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

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

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思,准确理解作品。

中心意思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

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

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二、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求用考生自己的话来对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具体材料的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一)内容要点的分析与归纳包括三个层次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详尽的叙述,展开的描写,充分的论证或说明,这就是所谓的“具体”。

具体的特点是“繁”;要加以概括就是化繁为简。

概括,有一定的规X要求,化繁为简概括的规X要求可以这样表述:科学性与倾向性的统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科学性,就是准确,词语要贴切,句式要妥当,角度要适当;倾向性,就是情感的褒贬,在准确的同时,还要注意该褒则褒,该贬则贬。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三课时:要点概括(4)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三课时:要点概括(4)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三课时:要点概括(4)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三课时:要点概括(4)文章来自:爱师网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三课时要点概括复习内容:要点概括复习过程:一.明确复习内容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理解段落意思,概括内容要点理解段落意思是指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能总览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根据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体会段落中各段的含义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并作点分析、评赏。

2.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通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逐段阅读,确定重点句段,根据题干要求,把内容要点组成有条理的文字。

概括要点,应根据1/ 21段落内部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

具体有以下方法:(1)提取法。

即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

(2)组合法。

即段落中没有中心句,就要结合文中关键性词语或语句进行概括,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

分析这几年的考题可知,考生在判断时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

3.解题思路和技巧(1)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对照考题,找到答案区间,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案的语言。

(3)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三.重点例析例1:①波兰作曲家肖邦1830年准备出国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②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2/ 21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③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要点筛选技巧
二、掌握要素 如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人物是谁?(“我”和安妮·莎莉文老师) 时间是何时?(1887年3月3日的一个下午) 事情的起因?(莎莉文老师来做“我”的家庭教师) 事情的经过?(莎莉文老师引导“我”认识文字;让 “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 事情的结局?(“我”开始用心感受世界、感受生命)
02 多件概括型
(1)基本同“单一概括型”。 (2)注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把事件 理清楚。 (3)在文中划出并用序号标出123 。
练习一:
滨江区期末统考卷《遥远的炕桌》 7.围绕“遥远的炕桌”,作者记叙了哪 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一家人都盘腿坐在炕上围着炕吃饭; 小孩子在炕桌上写作业; 大人们在炕桌上玩纸牌; 除夕夜,炕桌被搬进院子并摆上供品,开始 接神仪式。
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位身怀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 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最终让他找到自我的 故事。
要点筛选技巧
四、抓关键句 如课文《纪念白求恩》一文,首尾段、首尾句等帮助快速理清脉络 1.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是共产主义精神。 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 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3.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4.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筛选技巧
一、透视标题 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从……到……” 点明了作者所回忆的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表明文章 是按照空间顺序写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百草园,二是 三味书屋,在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本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的童年游戏、读书学习生活。Fra bibliotek练习二: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


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灵活
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中收到显
著效益的原因。

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通过层
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
•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
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
都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应该在时间中加强
训练。

《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
心。”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
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 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 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该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是从反面说“不反对倾 向诗本身”,第二、三句是从不同文学作品方面 论说“作品有倾向”,而第四句则是正反两方面 谈倾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流露出来。显然第 四句是本语段的中心句,第一、二、三句是关键 句,因此,只将第四句抽取出来,压缩的任务就 基本完成了,然后将这个句子中的枝叶削掉、打 掉就成功了。这个语段应压缩为:文学作品的倾 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
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前面提到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
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
60个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
之谜》。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
还应注意两点: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之内容概括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之内容概括

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之内容概括(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概括事件一、考点阐释所谓事件,即文章的情节,是指文章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

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文章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又往往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

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概括事件,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是欣赏文章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中考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现代文阅读对事件的概括,一般是指概括文章中的一件或几件事。

具体说来,这个考点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二、应对策略面对要求概括事件的试题,同学们该如何下手呢大家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同学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事件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事件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现代文阅读(必考)“概括内容要点”专项训练教案

现代文阅读(必考)“概括内容要点”专项训练教案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 课时一、(由现代文必考考点引入本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 : (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 .掌握概括方法2 .提高概括能力1.展示学生作业 1 ,并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2.组织讨论:如何准确筛选信息明确:解题的关键是梳理文章思路,锁定答题区域。

1 .阅读选文(一)第五段,并点评学生作业 2。

2 .根据作业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准确筛选主要信息。

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有哪些?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

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

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筛选、整合: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散文要点概括学案答案原版

散文要点概括学案答案原版

散文阅读题型——内容要点概括类归纳概括文意,指在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基础上切分层次,概括层意或段意,有的是对文章内容、主旨情感的概括。

高考常见题型有: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解题方法局部内容概括的前提和关键一、读懂文章是前提。

1.概括每段段意。

要理解各句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句间关系,如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果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2.理清思路。

分析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方向。

二、学会归纳是关键。

1.寻找区间,锁定信息句。

2.整合信息,要点要齐全,不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整体内容要点概括高考命题角度1——概括情感态度小结此类题有三种考向:概括情感态度类试题的技巧1.情感的变化类题型,可采用捋线串珠法。

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珠子,穿到这条线上,穿完所有的珠子,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了。

2.情感梳理类题型,可采用分类归纳法。

即先圈定和摘录出所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会,即可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

3.情感认定类题型,可采用语境感悟法。

即抓住文中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先分析其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地感受,最后是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

高考命题角度2——概括散文的主旨如何概括散文的主旨1.解读题目法。

(点明主题或与主题有联系)2.分析首尾法。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

(议论抒情句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4.知人论世法。

(了解作者和写作时间,结合作者生平和思想,联系社会时代背景进分析)荷叶韩开春(1)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本题需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现代文阅读——要点概括
一、学习任务:
1.明确要点概括的基本方法及常见题型。

2.试题精练,提高概括能力。

二、学习过程:
(一)明确要点概括在中考中的重要性
(二)技法点拨:
一个原则:基于文本
两个观念: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联系观念一一联系全文、联系主题、联系题干
(三)实战演练:
1.阅读《老去的村庄》,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第①段的两层语意。

①人会老,树会老,万物会老,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老。

就连那沉寂于低洼之处的小溪,也会经不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

老,是归宿,是终结,是面对时光潇潇洒洒地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放弃。

方法一:
2.阅读《年年依旧的菜园》第①段,此段展现了外祖母家菜园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

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

当然,如果弄到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

时间一到,菜园里黄瓜顶花带刺,或翠绿细长或粗壮脆嫩,鲜亮得让人垂涎欲滴;一嘟噜一嘟噜的豆角从叶片的缝隙间垂挂下来,白里带紫的豆角花默默地绽放;肥硕的茄子挤满秧枝,紫嘟嘟的像脸蛋似的彰显笑容;壮实、疯长的倭瓜秧爬满了整个栅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墙,黄色的喇叭形花朵正芬芳吐蕊呢: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

方法二:
3.阅读《老去的村庄》,为了更好地描述村庄的诞生,作者在第②段以鸟儿作比,这样作比突出了村庄的哪些特点?
②遥远的时空里,一只寻找乐土的鸟儿,在空中飞过,它无意中看到一片繁荣的树林,找到了一棵适于居住的大树,于是鸟儿栖息于此,驻足安家,养育后代。

村子的诞生,就如这只鸟儿一样,无意的偶遇成就了一代代的人。

村子,在形成之前,可能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蛮之地,除了野草外,就是黑褐色的土地;也可能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枝繁叶茂间,野禽出没;它们都是原生态的、自由的、随意的,无所谓繁荣与沧桑,也无关年轻与暮年。

在某天的某时,某人独行至此,或顺流而下,碰巧船搁浅到此。

人,累了,渴了,也可能被这边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他停下脚步,放下行囊,在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

缕缕炊烟升起的那刻,村子便诞生了。

方法三:
4.小试牛刀
阅读《老去的村庄》第④段,说说村庄老去有哪些原因?
④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村子是落后的。

离开村子的愿望就像瘟疫一样,在空中飘荡着,传递着。

“离开这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到外面去。

”一句句强烈的声音召唤着村子中的男人女人,也使他们抛弃了养育他们的村子。

这一走,毅然决绝,义无反顾。

那座亲手垒起的院落,那棵亲手栽种的杨柳,那片倾注了汗水的土地....都挽留不住那些躁动不安的心,也牵扯不住那些匆匆离开的脚步。

四、课后小结:
五、课后训练:
阅读《节令是一种命令》,从第①段来看,老人买的西红柿有着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出这些特点的?
①夏初,买菜。

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

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

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

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